第二章
筋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经筋病变的病因相对繁多,经筋的损伤形式千变万化。《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指出:“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经筋受伤后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疼痛、功能障碍、肿胀及畸形。
一、经筋受伤后的表现形式
(一)疼痛
经筋的损伤包括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两种。急性损伤一般包括急性外伤和慢性劳损的急性发作,其疼痛的形式多为剧烈疼痛、锐痛。慢性损伤包括劳损和急性病变失治,久而成疾,其疼痛多为钝痛、胀痛、酸痛等。
(二)功能障碍
由于疼痛,患者会产生痛性保护,从而使肢体或关节处于痛性固定的状态。因此,检查患侧关节的活动度及动力肌的肌力对确切诊断有重要意义。如果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都受到限制,可能是关节周围的关节囊、肌肉、韧带及神经粘连所致。
(三)肿胀
急性损伤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其肿胀的程度一般与受伤的部位、受伤外力的大小及损伤的程度有关系。受伤部位血管较少、外力不大的情况下,肿胀不明显,反之肿胀会相对严重。临床还常见一种慢性弥散性的肿胀,多表现为肢体末端肿胀、紫绀、末端皮温下降,主要是由于经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包扎太紧、影响血液回流等所致。老年人静脉回流功能衰退也可导致肿胀。关节红肿多数见于关节炎。
(四)畸形
暴力损伤后可以出现肌肉断离或撕裂等情况从而导致畸形,与骨折之畸形有明显的区别。肌肉断离一般会出现肌肉近端隆凸,该肌肉功能丧失,可在撕裂处出现凹陷。慢性劳损者可在肌腹出现结节。
二、临床诊断检查
六淫之邪,尤其风、寒、湿邪易致肌筋收缩,发生筋性疼痛;外力如挫、擦、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导致肌筋不同程度受伤,发生淤积之症,严重者,损筋削肉,以致骨折或损及脏腑。机体自身动态活动中的动静力学因素离不开肌、筋、膜、带的参与,任何肢节、肌筋的活动,都具有活动度量及方向性等生理因素制约,凡超过生理负荷的活动,皆可导致肌筋损伤。
临床诊断检查时为了发现客观的体征来判断就诊者有无疾病及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必须认真仔细,要有整体观念,不可只注重局部或一侧肢体。由此黄氏理伤手法提出了六诊合参:望、闻、问、触、动及辅助检查。
(一)望诊
1.望神态
首先要观察患者是否神清,思维反应是否敏捷。再观察其情绪,以及面部表情,从而判断患者状态。急性重大损伤患者面部表情痛苦、大汗淋漓。若神志昏迷、神昏谵语、目暗睛迷、瞳孔缩小或散大、面色苍白、形羸色败、呼吸微弱或喘急异常,多属危候。
2.望步态
(1)痛性跛行,在疼痛性疾病中,可出现保护性的疼痛性跛行,患侧足着地后迅速更换健侧足,患侧迈步小,健侧迈步大,行走急促不稳。
(2)短缩跛行,下肢短缩3厘米以上,骨盆及躯干倾斜,致使行走时身体左右摇摆。
(3)剪刀步态,大脑中枢性瘫痪。
(4)关节强直,一侧髋关节强直,需要转动骨盆来代偿患侧下肢向前迈步;膝关节强直,需要患侧骨盆升高或患肢向外绕弧形前进。
(5)间歇性跛行,多见于椎管狭窄综合征。
(6)跨阈式步态,多见于跟腱损伤或不完全断裂。
3.望形态
(1)望畸形:畸形往往表示有骨折或脱位存在,因此可通过观察肢体标志线或标志点的异常改变进行判断。关节脱位后,原关节处出现凹陷,而在其附近出现隆起,同时患肢可有长短粗细等变化,如肩关节前脱位有方肩畸形。四肢完全性骨折因重叠移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和缩短,在骨折处出现高凸或凹陷等,如股骨颈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多有典型的患肢缩短与外旋畸形,桡骨远端骨折可有餐叉样畸形等。
(2)望肿胀、瘀斑:损伤后因气滞血凝,多伴有肿胀、瘀斑,故需要观察其肿胀、瘀斑的程度以及色泽的变化。肿胀较重而肤色青紫者,为新伤;肿胀较轻而肤色青紫带黄者多为陈旧伤;如痛风,骨髓炎或骨性关节炎等则会出现红肿。
(3)望肢体功能:观察上肢是否能上举,下肢能否行走,根据不同的关节,观察其内收、前屈与后伸、内旋与外旋等活动是否正常。结合其他检查,对比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的活动度。
(二)闻诊
闻诊在筋伤诊断方面主要是以听觉来辨病变的声音,如关节弹响声、肌肉及腱鞘之间的摩擦音、关节的摩擦音等。
1.关节弹响声
关节腔内有游离体时,随着关节的活动,可出现弹响声。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者,当膝关节做屈伸动作时,可发出清脆的“哒哒”声。
2.肌腱及腱鞘的摩擦音
肌腱周围炎患者在活动及检查时,可听到弹响声。一般见于有渗出的病变中,如前臂屈肌腱的狭窄性腱鞘炎。皮下组织有大片不相称的弥漫性肿胀时,轻轻按揉患部,可有捻发音,说明皮下组织内有气体存在,多见于肋骨骨折断端穿破肺脏、开放性损伤并发气性坏疽等疾病。
3.关节的摩擦音
一手放在关节上,另一手移动关节远端的肢体,可检查出关节的摩擦音。退行性关节炎特别是骨质增生比较严重的患者,在活动关节时,可听到关节面相互摩擦而发出的声音。
4.骨擦音
常见于新鲜骨折病症,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肢体时,两端相互摩擦所发出的响声。
(三)问诊
1.主诉
问主要症状及受伤的时间。什么症状迫使来就诊,是辨证论治的要点。
2.病史
是否有外伤史及致伤体位,从而推断受伤机制。无外伤史者要询问其日常生活、工作姿势习惯。
3.疼痛
询问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程度及是否有放射痛。疼痛时剧痛、酸痛或麻木,是持续性疼痛还是间歇性疼痛,麻木的范围是缩小还是扩大,痛点是固定还是游走性的疼痛,负重、咳嗽或体位改变疼痛是否会改变等。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下腰痛、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第4~5腰椎间盘突出可放射至小腿外侧及足部。第5腰椎至第1骶椎间盘突出放射痛可至小腿后侧及足底,向后方突出者可见鞍区麻木及大小便障碍。
4.肿胀
询问肿胀或者疼痛出现的时间、部位、范围、程度。是先有肿胀还是先有疼痛,肿胀物的增长速度等,是否因体位改变而肿胀,肿胀是否与病变部位一致,如下肢深静脉栓塞可引发下肢弥漫性肿胀及膝关节或踝关节刺痛,但非关节病变,检查其末梢循环可鉴别。
5.畸形
出现的时间及演变过程,是伤后立即出现还是多年后才出现,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成长中出现的。
6.功能障碍
询问功能障碍是受伤后即刻发生的还是伤后一段时间后发生的。一般骨折、脱位的患者患侧肢体功能会即刻丧失,筋伤随着肿胀加重而逐步加重。有些患者的功能障碍长期存在且间歇性出现,主要是由于软组织多处受伤后失治所致。
(四)触诊
触诊是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肿胀、脓肿、包块、血肿等外科疾病大多在体表有形态异常可触及,因此通过触诊检查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黄氏理伤手法对软组织病变的触诊首先是将患处分为浅、中、深三层。根据其关节的功能障碍判断所累及的软组织,是动力肌动力不足还是拮抗肌肌张度高从而限制功能活动。然后根据所受累的软组织分层,触诊的力度应由小到大,由浅及深,逐一检查。以枕后区疼痛为例,枕后区疼痛,前屈功能受限,切前屈肌群肌力正常,可判断其主要病变区域在枕后肌群。浅层包括皮肤、浅深筋膜、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中层包括头夹肌、头半棘肌,深层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及上段的多裂肌回旋肌。其次对触诊中可能存在问题的肌肉进行特殊体位的抗阻试验,如胸锁乳突肌受伤一般可在其肌腹中触及条索状结节,操作时也可令患者头后仰及下巴偏向健侧,同时对该动作进行抗阻,抗阻中胸锁乳突肌疼痛加剧,且抗阻试验后前屈功能改善为阳性。
(五)动诊
1.关节活动度检查
关节的运动分为自主运动和被动运动,被动运动的幅度要大于主动运动。关节活动度的检查是用于测量关节或躯体某些部位的活动范围,根据关节的特点选择所需要的运动平面。按常规可选择额状面、矢状面及水平面。临床上常选用中立位作为标准。
(1)颈部活动度(图1-2-1)。
(A)中立位:面向前,眼平视,下颌内收。
(B)颈部活动度为: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45°,左右旋转60°~80°。
图1-2-1 颈部活动度示意图
(2)腰椎活动度(图1-2-2)。
(A)腰椎中立位不易确定。
(B)前屈:测量数值不易准确,患者直立,向前弯腰,正常时中指尖可达足面,腰椎呈弧形,一般称为90°,后伸30°。
(C)侧屈:左右各30°。
(D)侧旋:固定骨盆后脊柱左右旋转的程度,应依据旋转后两肩连线与骨盆横径所成角度计算,正常为30°。
图1-2-2 腰椎活动度示意图
(3)肩关节活动度(图1-2-3)。
(A)中立位: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肘部伸直,肌肉放松,肩胛骨轴线与身体冠状面约呈30°,肩胛盂面向前外方,肱骨处于与重力线平行。
(B)肩关节前屈90°,后伸45°。
(C)肩关节内收30°~45°,外展90°。
(D)肩关节内旋80°,外旋30°。
图1-2-3 肩关节活动度示意图
(4)肘关节活动度(图1-2-4)。
(A)中立位:肘关节自然伸直,屈曲135°~150°,伸展10°。
(B)旋前旋后中立位:肘关节伸直,拇指向上为中立位。旋前80°~90°,旋后80°~90°。
图1-2-4 肘关节活动度示意图
(5)腕关节活动度(图1-2-5)。
(A)中立位:手与前臂呈直线,手掌向下。
(B)腕关节掌屈50°~60°。
(C)腕关节背伸30°~60°。
(D)腕关节桡屈25°~30°。
(E)腕关节尺屈30°~40°。
图1-2-5 腕关节活动度示意图
(6)髋关节活动度(图1-2-6)。
(A)中立位:髋关节自然伸直,髌骨向上为中立位。
(B)髋关节伸展130°~140°。
(C)髋关节前屈5°~10°。
(D)髋关节外展30°~45°。
(E)髋关节内收20°~30°。
图1-2-6 髋关节活动度示意图
(7)膝关节活动度(图1-2-7)。
(A)中立位:膝关节自然伸直为中立位。
(B)膝关节内旋10°。
(C)膝关节外旋20°。
(D)膝关节屈曲120°~150°。
(E)膝关节过伸10°。
图1-2-7 膝关节活动度示意图
(8)踝关节活动度(图1-2-8)。
(A)中立位:小腿和足部呈90°,且踝关节无足内翻和足外翻。踝关节中立位相对不容易确定。
(B)背屈:屈膝与伸直膝关节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可减少小腿后侧肌群紧张引起的误差)为20°~30°。
(C)踝关节跖屈40°~50°。
(D)踝关节内翻30°。
(E)踝关节外翻30°。
图1-2-8 踝关节活动度示意图
2.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黄氏理伤手法要求对软组织的检查注重结合关节功能活动度进行动力肌和拮抗肌两方面检查。当关节某个方向的活动功能受限可能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提供该关节功能活动的动力不足,二是对该关节功能活动的拮抗肌肉的肌张力过高。如肩关节外展功能受限,可能是冈上肌及三角肌中纤维受伤导致所提供的动力不足,也有可能是肱三头肌长头及胸大肌、胸小肌肌肉挛缩,肌张力过高而导致。
(1)动力肌检查即指肌力检查。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对肌力的评定要求一定在病患关节的现有功能范围之内来测定的。根据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分级方法可分为六级。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肌力正常。
当肌力≥Ⅳ级时,临床上先判断是否符合黄氏正骨理伤手法的治疗范围,再进行下一步治疗。各部位主要肌肉肌力判定的功能抗阻活动可参考如下:
A.躯干部:
(a)胸锁乳突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头向同侧倾斜,下颌转向对侧,然后头摆向中立位,医者给予阻力,并触摸胸锁乳突肌肌腹。
(b)斜方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做耸肩动作,然后医者给予阻力。
(c)胸大肌、胸小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肘关节稍屈曲,上肢外展,在此基础上做上臂内收动作,医者给予阻力,并触摸胸大肌、胸小肌肌腹。
(d)肩胛提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做提肩动作,医者双手下压肩部并给予阻力,触摸肩胛提肌肌腹。
(e)菱形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双手叉腰,双侧肘关节向后用力,医者给予阻力,并触摸菱形肌肌腹。
(f)冈上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做肩外展60°~120°的动作,医者在此角度内给予阻力,同时触摸冈上肌肌腹。
(g)冈下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肘关节屈曲,做上臂外旋的动作,医者给予阻力,并触摸冈下肌肌腹。
(h)肩胛下肌、小圆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肘关节屈曲,做上臂内旋动作,医者给予阻力,并分别触摸肩胛下肌、小圆肌肌腹。
(i)背阔肌肌力测定:嘱患者上臂外展至90°,上臂做内旋动作,医者给予阻力,并轻触背阔肌肌腹。
(j)三角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将上肢外展15°~90°,医者给予阻力,并触摸三角肌各纤维束。
(k)骶棘肌肌力测定:嘱患者俯卧,做躯干后伸动作,医者给予阻力。
B.上肢部分:
(a)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前臂置旋后位,然后屈肘,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分别触摸肱二头肌及肱肌之收缩。
(b)肱三头肌、肘后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肩外展,肘屈曲,做抗阻力伸肘动作,医者触摸患者肱三头肌、肘后肌之收缩。
(c)旋前圆肌、旋前方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前臂旋前时,医者给以阻力。
(d)桡侧腕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腕关节背伸,然后做屈腕动作,医者对此给以阻力,并触摸桡腕关节处紧张的肌腱。
(e)掌长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握拳,并尽量屈腕,可见掌长肌突于皮下,医者对屈腕动作给以阻力。
(f)指浅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屈曲食指至小指中任一手指的近端指间关节,其余手指由医者固定于伸直位,并对屈指动作给以阻力。
(g)拇长屈肌肌力测定:医者固定患者拇指近端指节,嘱其屈拇指末节,并给以阻力。
(h)指深屈肌肌力测定:患者手指伸直,医者固定患者手指中节,嘱其屈手指末节,并给以阻力。
(i)拇短展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拇指做外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拇短展肌的收缩。
(j)拇指对掌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拇指向小指做对指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k)拇短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屈曲近节拇指,医者在拇指近节掌面给以阻力。
(l)尺侧腕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腕关节呈内收位,在此位置上做屈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m)拇收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做拇指内收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n)小指展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手指伸直,小指做外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o)小指短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伸直,然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医者给以阻力。
(p)小指对掌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小指伸直,然后小指向拇指方向对合,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q)蚓状肌、骨间肌肌力测定:嘱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在近端和远端指间关节伸直时,屈曲掌指关节,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r)骨间背侧肌肌力测定:以患者中指为中心,嘱其将食指、无名指、小指分开,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s)骨间掌侧肌肌力测定:以患者中指为中心,先将其食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并分开,再嘱其将食指、无名指、小指向中指靠拢,医者给以阻力。
(t)肱桡肌肌力测定:患者前臂置于中立位与旋后位之间,嘱其前臂旋前并屈肘,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u)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腕关节于外展位,并做伸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v)旋后肌肌力测定:患者前臂置于旋前位,嘱其做旋后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w)指总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掌指关节伸直,中节、末节手指屈曲,然后做伸直手指的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x)尺侧腕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腕关节内收,并做腕背伸动作,医者对此给以阻力。
(y)拇长展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外展并稍伸直拇指,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z)拇长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拇指末节伸直,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拇短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伸直拇指近端指节,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C.下肢部分:
(a)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先将双下肢伸直外展,然后做夹腿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b)股薄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股内收,膝关节屈曲,小腿内旋,医者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c)髂腰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先屈曲膝关节,再做屈髋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d)缝匠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膝关节半屈曲,嘱其外旋大腿,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e)股四头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嘱其伸直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
(f)梨状肌、闭孔内肌、孖肌、股方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位,髋关节、膝关节伸直,下肢外旋,医者给以阻力。
(g)臀中肌肌力测定:患者侧卧位,下肢伸直内旋,大腿做外展动作,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收缩。
(h)阔筋膜张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小腿向外移动,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i)臀大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小腿屈曲,大腿后伸,医者给以阻力。
(j)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位,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至90°,在此位置上嘱患者屈曲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并分别触摸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的收缩。
(k)腓肠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嘱其踝关节跖屈,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l)比目鱼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至90°,使踝关节跖屈,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的收缩。
(m)胫骨前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背伸、内翻,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n)胫骨后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部跖屈并同时做足的内收、内旋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在足舟状骨结节的后下方触及该肌腱。
(o)趾长屈肌肌力测定:患者近端趾节伸直,嘱其屈曲2~5趾之末节,医者在其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p)拇长屈肌肌力测定:将患者拇趾的跖趾关节固定在伸直位,嘱其屈曲拇趾末节,医者在其拇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q)趾短屈肌肌力测定:医者将患者的2~5趾跖趾关节固定于伸直位,嘱其屈曲2~5趾近端趾间关节,并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r)拇短屈肌肌力测定:患者拇趾趾间关节保持伸直,嘱其屈曲拇趾跖趾关节,并给以阻力。
(s)拇趾展肌肌力测定:嘱患者用力将拇趾与第2趾分开,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t)跖方肌、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外展小趾,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u)足蚓状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趾的跖趾关节屈曲,近端和远端趾间关节伸直,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v)足骨间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做足趾的分开与合拢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w)腓骨长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尽量跖屈,并使足外翻,医者给以阻力。
(x)腓骨短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背伸并外展,医者给以阻力。
(y)趾长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伸2~5趾末节,医者对趾端背侧给以阻力。
(z)拇长伸肌肌力测定:患者拇趾伸直,嘱患者做拇趾背伸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2)拮抗肌检查及肌张力的检查。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分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骨肉较坚实,被动运动时阻力较正常增大,活动幅度受限。在筋伤疾病当中常见于废用性萎缩挛缩症。
(六)辅助检查
1.放射科协助诊断
X线平片检查主要查看骨骼及关节的完整性。关节是否存在半脱位现象,排除骨折、关节脱位及骨病等病变。CT、MRI检查主要确诊病变部位(如椎间盘突出物、黄韧带肥厚、关节囊增生激化、关节积液等)的性质、大小,以及病变是否压迫神经及是否是导致现有症状的主要原因。
(1)软组织肿胀。软组织肿胀主要因炎症、出血、水肿或脓肿而引起。
X线:病变部位密度略高于邻近正常软组织,皮下脂肪层内可出现网状结构影,皮下组织与肌肉间分界不清,肌肉间隙模糊,软组织层次不清。脓肿的边界可较清楚,邻近肌束受压移位,结核性脓肿壁可发生钙化,血肿的边界可锐利清晰或模糊不清。
CT:与X线表现基本相似,但CT显示软组织肿胀优于X线平片。脓肿的边界较清楚,内可见液体密度区,血肿呈边界清晰或模糊的高密度区。
MRI:MRI分辨血肿、水肿及脓肿优于CT,水肿、脓肿呈T 1 W 1 低信号、T 2 W 1 高信号;血肿根据形成时期不同呈现不同信号,如亚急性血肿呈T 1 W 1 高信号、T 2 W 1 高信号。
(2)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多因软组织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引起。骨恶性肿瘤突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内也可引起软组织肿块,亦可见于某些炎症引起的包块。
X线:良性肿块多边界清楚,邻近软组织可受压移位,邻近骨表面可出现压迫性骨吸收及反应性骨硬化。恶性肿块多边缘模糊,邻近骨表面骨皮质受侵袭。
CT:CT显示软组织肿块的边界、密度优于X线平片,增强扫描可区别肿块与邻近组织。区分肿瘤与瘤周水肿,了解肿瘤血供情况及其内有无液化、坏死,了解肿瘤与周围血管关系。
MRI:MRI对软组织肿块观察优于CT(对钙化的显示不如CT)。肿块多呈均匀或不均匀的长T 1 、长T 2 信号;液化坏死呈更长T 1 、更长T 2 信号,有时可见一液平面,上层为液体信号,下层为坏死组织或血液信号;脂肪成分呈短T 1 、中等T 2 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可确认。增强扫描可提供与增强CT相似的更详细的信息。
(3)软组织内钙化和骨化。软组织内钙化和骨化可发生在肌肉、肌腱、关节囊、血管、淋巴结等处,因出血、退变、坏死、结核、肿瘤、寄生虫感染、血管病变等引起。
X线:多表现为各种不同形状的高密度影。不同病变的钙化和骨化各有特点:软骨组织钙化多为环形、半环形或点状高密度影;骨化性肌炎骨化常呈片状,可见骨小梁甚至骨皮质;成骨性肉瘤骨化多呈云絮状或针状。
CT:显示软组织内钙化和骨化最佳。
MRI:显示软组织内钙化和骨化不如CT,在各脉冲序列均为低信号。
(4)软组织内气体。软组织内气体可因外伤、手术或产气杆菌感染引起。软组织内气体在X线与CT上呈不同形状的很低密度影,在MRI的各脉冲序列均呈低信号。CT能准确显示软组织内少量的气体。
(5)软组织损伤。
肌腱和韧带损伤:X线平片一般不能显示肌腱和韧带损伤的直接征象。CT尤其是MRI显示肌腱和韧带非常清晰,可见其边缘模糊、肿胀、失去正常形态,甚至呈碎片状。伴有出血时可见韧带内和周围有不均匀较高密度影。正常肌腱和韧带T 1 W 1 和T 2 W 1 均表现为低信号,断裂时T 1 W 1 和T 2 W 1 均呈高信号。部分断裂时低信号的纤维或肌腱内出现高信号区,但仍可见部分低信号的纤维保持连续性;完全断裂时带状低信号影完全中断,为水样信号取代,断裂的肌腱和韧带短缩增粗。
膝关节半月板撕裂:常规X线不能直接显示半月板撕裂,CT只能对半月板做横断扫描,仅可显示半月板的纵行撕裂且敏感性低,表现为半月板内出现线状低密度影。
MRI是目前诊断半月板撕裂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半月板由纤维软骨组成,T 1 W 1 和T 2 W 1 上均呈均匀低信号影,而半月板异常表现为高信号影。扫描主要采用矢状面和冠状面,前者有利于显示前后角撕裂,后者适用于观察体部撕裂。
2.超声检查
正常肌肉的超声图像非常清晰,可以很容易的和周围的脂肪、神经、血管区别开来。正常肌肉的颜色相对较黑,为低回声区。在垂直于肌束的横断面上,可见中回声的斑点,为肌束膜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在纵向切面(平行于肌纤维轴)可见肌肉成束状结构。超声图像上见到的羽状或三角状的结构是肌束膜的结缔组织。肌肉的边界清楚是因为肌肉外膜是高回声的结构。正常的骨为清晰的强回声,且在其下方有一个无回声的影区。当超声束遇到声阻抗不同的组织,如肌肉和它周围的筋膜,会有一部分声音被反射。由于超声的衰减作用,使浅部的肌肉看起来比深部的肌肉颜色白一些。皮下脂肪为低回声区,但在其间可看到小片状分布的高回声的结缔组织。神经和肌腱与正常肌肉比较,为相对高回声区,血管为低回声或无回声的圈或线。当不能确定低回声或无回声区的圈或线的性质时,可以用多普勒指示的血流来确定是否为动脉或静脉。
超声检查在诊断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方面是有价值的,能明确地评价肌肉的厚度和是否有萎缩(或肥大)。除了能发现是否有萎缩外,超声还能直观地看到肌肉形态的变化。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会使肌肉的回声增强,即图像变白,其原因是脂肪和纤维组织代替了肌肉,肌肉回声明显增强可以很容易地检查出来。但是,在神经肌肉肌病的早期其回声可能只是轻微增强,这时超声不易发现异常。检查者的经验也会影响检查结果,其他影响回声强度的因素包括系统设置以及个体自身情况如年龄和性别等。另外肌纤维本身和其方向都会影响到回声强度,例如正常胫骨前肌比股直肌回声要强一些。
软组织损伤后其表现随时间改变而变化,早期会有出血和急性炎症反应,所以会有皮下软组织和肌肉层增厚肿胀,包膜会有受压,受损处回声增强不均匀,如果严重的话可以看到血肿,损伤处的血管中断,周边血管受压,周边血流信号增多。中后期肿胀逐渐消退,但皮下软组织层回声不均匀,以增强为主,与周边结构分界不清。肌肉层如果损伤则肌肉走行会不自然,出现中断,纹理模糊,回声增强,病变范围会随时间延长而缩小,但如果有肌纤维断裂的话由结缔组织代替可以永久性看到,血流随炎症消失会逐渐减少。除了对肌肉进行静态检查外,超声可方便地对肌肉在主动或被动运动状态下进行双侧对比,这对发现异常十分重要,所以超声检查应用于软组织损伤的研究,采用非定量的图像分析即可辨别正常组与造模组之间的差异。软组织损伤特别是肌肉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对软组织的显像质量,且与其他影像技术相比,具有无创、无放射、价格相对低的特点,病人易接受,并可重复应用。
(1)肌肉损伤:①肌肉血肿和肌肉断裂。声像图表现为平行于肌纤维轴的异常回声光带,3天内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回声光带和光团,4~6天后表现为液性暗区;发现肌肉血肿机化时会见到伴有声影的不规则强回声光团。②肌肉断裂表现为肌纤维连续性中断。③横纹肌溶解症表现为肌囊中呈均匀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周围回声强而清楚。④假性动脉瘤形成时,应用彩色多普勒和彩色能量图显示动脉破裂的分流口呈喷射状血流。
(2)肌腱损伤:①肌腱血肿表现为肌腱内的圆或类圆形液性暗区,边缘不完整,无肌腱强回声光带中断表现。②肌腱部分性断裂表现为肌腱强回声光带连续性部分中断,可同时伴液性暗区。③完全性肌腱断裂表现为肌腱向近端回缩,附着区无正常肌腱结构,部分伴关节缘骨皮质撕裂,如肱骨大结节、髋臼前后缘、骸骨上下极、胫骨结节、第五跖骨基底部等。④急性肌腱炎表现为肌腱增厚,回声降低,慢性不规则增厚,回声增强,增厚显著时造成周围软组织受压,形成损伤后综合征,如腕横韧带增厚压迫正中神经造成腕管综合征。⑤腱鞘囊肿表现为腱鞘内边缘光整的液性暗区,肢体运动或压迫可变形。⑥髌腱末端病表现为髌腱近端髌骨缘局限性回声增强,髌腱增厚,髌腱末端回声降低或增强,周围结构不清,部分病例髌下滑囊积液。
(3)滑囊病变:关节损伤后急性滑囊炎表现为滑囊囊腔扩张,液区充盈范围扩大,伴出血时见液区内漂浮光点,慢性滑膜炎可见滑膜增厚。
(4)关节和关节软骨病变:运动损伤可致关节软骨下发生囊变,亦可出现小的圆形无回声区,关节软骨面不光整或缺损等。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则半月板形态失常,出现裂隙、缺损或强回声区,伴发囊肿或边缘松弛等表现。
(5)损伤后并发症:①假性动脉瘤。②静脉栓塞表现为静脉管腔内出现附着于管壁的不规则回声带,新形成血栓回声低弱,陈旧性者回声强。③静脉瓣功能不全表现为下肢静脉立位时,做克氏活动时试验静脉瓣口反流时间大于0.5秒。④关节软骨血供不良,如中晚期股骨头骨软骨炎时,股骨头动脉血流速度降至(5±2)厘米/秒;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时,膝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不显著。
3.神经肌电检查
肌电图(EMG)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结合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源性或是神经源性。对于神经根压迫的诊断,肌电图有独特的价值。
神经肌肉单位又称为运动单位,由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正常的运动单位在静止时肌纤维呈极化状态。神经冲动传到肌纤维时,肌纤维呈去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收缩,收缩之后又恢复极化状态。由于神经、肌肉病变性质及部位的差异,动作电位也不同。通过多级放大后将其显示在阴极示波器上,可用肉眼观察波形。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检查正确率很高,经手术验证,其诊断与手术符合程度还略高于脊髓造影。特别是对于第5腰椎至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者,脊髓造影位置过低,检查结果可能不满意。此时做肌电图检查,若有阳性改变则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临床上,若能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联合应用,就能提高诊断之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