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深
晋察冀根据地被中共中央称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并称赞冀西、冀中、狼牙山地区:“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这是中国抗战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令世界瞩目,大后方民主人士和国际朋友纷纷来晋察冀边区考察访问,认为:这简直是一个神话!他们惊奇地向聂荣臻司令员提出:“怎么能在敌后建立起这样一个面积广阔的抗日根据地呢?”
聂荣臻回答说:“这没什么奇怪的,关键的一条就是发动群众。共产党领导八路军积极抗战,想方设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日本鬼子已经打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了,他们吃睡都不安宁,共产党八路军来了,他们就吃得香、睡得甜了。”聂荣臻司令员不失风趣的话语把访问人士都逗乐了。考察人员还请战斗在一线的战士做了介绍:
在一些偏僻的深山区内,特别是高山峡谷里,过去人民和外界隔绝,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如房山、宛平与涞水、涞源县的交界处,被人们称作“野三坡”,几十个村子,男人不剃头,女人不裹脚。就是“燕王扫北”的时候,也没有到过那里,清朝、民国的统治者都始终没有进入到这一地区。八路军来了,抗日政府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教他们的子女读书学文化,八路军医疗队还免费为老百姓看病,如亲人一样。百姓们说:“以前哪朝哪代的政府都不把我们当人看,只有八路军来了,我们才有了做人的资格。”八路军的后方机关钻进这些深山沟,便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乡亲们把他们当作一家人,当然热情欢迎。
八路军与老百姓团结一致、鱼水情深,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后,日军便不敢贸然进犯,“扫荡”又往往扑空。汉奸、特务、土匪也无法在根据地活动,敌人到了根据地犹如进入汪洋大海,在这片“汪洋大海”中,敌人怎能不变成了“瞎子”“聋子”?日军一〇一师团师团长桑木曾沮丧地说:“晋察冀的组织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组织,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需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
于是,日军华北司令部对我抗日根据地恨之入骨,一次次纠集重兵进行“围剿”“分割”“蚕食”。我抗日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针锋相对地开展反分割、反“围剿”、反“蚕食”斗争。
1941年夏季,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各部队对分割、“蚕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破击战役。我军参战部队有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军分区。
1941年7月,日军开始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的分割、封锁、“蚕食”和“扫荡”。晋察冀根据地北岳区、平西区的平原与山区以及山西与河北交界地区,已处于被分割的状态。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形势,粉碎日寇的“分割”阴谋,1941年7月22日,晋察冀军区发出训令,要求各部队扩大游击活动,伺机拔除日军伸入根据地内的据点,彻底破坏其公路,捣毁封锁沟。各军分区接受命令后,迅速向日军展开全面反击。第一军分区一部分主力和“地区队”全部,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发动民兵和群众七万余人,从8月1日至7日,向河北省易县至满城县间,重点是姚村到大王店段、易县至涞源县间,展开“破击”战,取得辉煌的战果。共平沟破路60余公里,炸毁碉堡5个、汽车2辆,收割电线1250公斤,打死打伤日伪军100余人……根据地被分割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扭转,反“分割”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
然而,日寇并不甘心与接受其失败的命运,却变本加厉对我根据地实施疯狂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