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深仇
——润堡子
河北省蔚县四面环山,这里是燕赵旅游胜地的组成部分,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蔚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英雄辈出,多慷慨豪侠之士。这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胜地,又因诞生了一位抗日勇士多了一份豪气。
1920年10月的一天,位于蔚县壶流河北岸的陈家洼乡下元皂村一户马姓农民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男婴的出世无疑给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了生气和欣喜。
这个孩子是家庭的第三个娃,上边是两个姐姐。全家人似乎对男孩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并不仅仅是承接绵续马家的香火,对于穷苦的农民之家来说,生了男丁无疑就是一根顶梁柱,是家族繁衍的希望。
父亲请了有学问的族长给儿子起了个好听而又响亮的名字:润堡子。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全家人对他的娇宠和钟爱。这个叫“润堡子”的男孩就是后来以惊天动地的壮举,震撼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二排六班班长马宝玉。
马宝玉虽然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但他却是个刚烈性子,生就一副燕赵大地勇士的风骨。贫困的出身,苦难的磨炼以及悲惨的命运,培育了他不屈的性格和远大的志向。父亲用半生负重劳作、省吃俭用的积攒,送他读了一年私塾,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希望他将来能够光耀门庭。不料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老百姓便没了好日子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三省,继而得寸进尺,蓄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国家的命运和志士的鲜血,燃起了小小马宝玉的爱国热情。
马宝玉13岁那年,突如其来的不幸接连袭击了这个家庭,父亲不幸早逝。年过花甲的爷爷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卖掉家里的骡子和车,埋葬了儿子。从此,家里没了顶梁柱,塌了多半个天,光景每况愈下。谁知两年后,马宝玉的母亲也患重病离开了人世。
接连遭遇的不幸,使家里的境遇非常艰难,缺吃少穿。在马宝玉15岁那年,72岁的爷爷也在饥寒交迫中去世了。为了埋葬爷爷,年轻的马宝玉不得不又卖掉仅剩下的几亩土地。家里只剩下了奶奶和他兄弟姐妹六个人艰难度日,老的老,小的小,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为了养活他与妹妹和小弟,奶奶一狠心,将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姐姐妹妹被人家领走的那天,全家人哭作一团,仅有11岁的妹妹抓着奶奶哭喊:“我不走!死也不离开咱家……”
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永远烙在了马宝玉的心里。他发誓:自己要养活全家,多挣钱,一定要把姐姐和妹妹赎回来。
第二年,马宝玉便带着九岁的弟弟宝山开始了流浪生涯。小哥俩翻山越岭、走村串巷,跑遍了蔚县的沟沟坎坎找活儿干,给人家放羊、喂猪、跑腿儿,只要能给口饭吃,什么活儿都干。遇到好心的人了,多给几个钱,宝玉舍不得花,送回家里养活奶奶和小妹。倘若找不到活儿了,兄弟两个就沿街讨饭,讨的饭少了,宝玉就让弟弟吃,自己饿着。
小哥俩在苦难中一天天长大,风雨和磨难锻炼了马宝玉健壮的体魄,同时也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为了养活全家,马宝玉便去了宣化县深井一家点心铺当学徒。半年后,日本鬼子占领了深井,学徒干不成了,便返回自己的家乡下元皂村。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了北平和平西地区,然后又直抵北岳山区。马宝玉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虐暴,汉奸恶棍的无恶不作;看到的是穷苦百姓被奴役、被残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景,马宝玉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摒弃前嫌,提出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此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接受改编,八路军将士进入山西、河北,深入敌后,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7年10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后,聂荣臻率八路军一一五师部分军队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马宝玉的家乡蔚县全境光复。鬼子和汉奸被打跑了,根据地人民抗日情绪高涨,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独立团不断发展壮大。
这一年,马宝玉刚刚过了17岁,他在合西营镇看到令他震撼的一幕:许多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打鬼子,报名点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马宝玉热血沸腾,一口气跑回家里给奶奶说:“奶奶,我想参加八路军,打鬼子去!”
奶奶看着还是个孩子的宝玉,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宝玉又说:“不打跑鬼子,就没有好日子过。弟弟和小妹也都能干活了,会照顾好家的……”
奶奶擦着泪说:“孩子,你就跟八路军走吧!别挂心家,啊……”
马宝玉含泪告别了亲人,来到合西营镇报名处,登记上姓名、年龄、籍贯等,与全县4000名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八路军。马宝玉参军后,被编入晋察冀军区杨成武的独立团二营七连。
当年的“叫花子”,今天却穿上了军装,专门打鬼子,马宝玉神气极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看那崭新的灰布军装,漂亮的军帽,千层底的圆口布鞋,腰间的皮带铜扣闪闪发亮。穿着军装,走在蔚县的街头、村庄里,乡亲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那不是讨饭娃润堡子吗?”
“是他!瞧,多么神气呀……”
乡亲们都知道马宝玉是个苦孩子,无不关心照顾他,给他好东西吃,更多的是鼓劲儿、激励,对待他就像跟自家的亲人一样。一位大娘拉着马宝玉的手深情地说:“孩子,当了八路军了,要狠狠地打鬼子啊,别忘了为咱死去的乡亲们报仇……”马宝玉含着眼泪说:“大娘!您就放心吧,我会记着的,不打跑日本鬼子决不回来!”
从此,马宝玉的命运便和共产党八路军、与劳苦大众连在了一起。
最使马宝玉难忘的是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娘救过他的命。
那是1939年秋末的一天,连长派马宝玉去易县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回来的途中,与两个鬼子遭遇。机智的马宝玉没等鬼子反应过来,随手投出一颗手榴弹,当场炸死一个鬼子,趁着爆炸的烟雾跳下了水沟。另一个鬼子向他猛追,并不停地射击,翻过一个土岭,一颗子弹正巧打在了左腿上,马宝玉一头栽下了坡岭。
这时,一位大娘和她的孙子在坡岭下割草,见状慌忙叫她的孙子:“桂子,快跑……把鬼子引开!”然后把马宝玉扶到草堆旁,用草将他盖上。
引走了鬼子,大娘把他背进一个山洞里,撕了褂襟给他包扎好伤口。桂子靠着地熟沟多才甩掉了鬼子,平安回来,马宝玉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他因此对乡亲们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有报不完的恩,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崇高的信仰和敬佩之情。他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不断成长着,时时刻刻不忘家仇,更不忘国恨,他把家仇置于国恨之中,只要是对乡亲们对八路军有利的事,都卖力去干。他不怕牺牲,作战勇敢,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深得战士们和乡亲的喜爱。
马宝玉的政治觉悟也在不断提高,他认识到:共产党就是中国劳苦人民的大救星,八路军是真心实意带领百姓打鬼子的队伍。因此他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当他看到共产党员斗志昂扬,身上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对战友就像亲兄弟,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日常生活时时关怀同志,心中便升起敬佩之情。他断定:八路军是一支打不垮的不可战胜的队伍,共产党更是一个神奇而了不起的组织。
在不打仗行军的时候,宝玉总是在不停地思考,头脑里也总有许多捉摸不透的新鲜事,因而常常陷入沉思之中。
排长老陈看见马宝玉有时一个人坐在土岭上发呆,便走过去问:
“宝玉,在想什么呢?”
宝玉听见排长问他,慌忙站起来,说:“排长,我现在才知道咱老百姓为什么都拥护共产党,因为共产党八路军个个都是好样的!”
排长说:“宝玉,你出身贫苦,遭受过太多的磨难和不幸,是党给了你做人的机会,给了你出头之日,发给你枪,为百姓打天下。你要听党的话,心里想着党,坚决跟着共产党走!”
宝玉下决心地说:“排长,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干的,努力提高觉悟,苦练杀敌本领,当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不给八路军和乡亲们丢脸……”
1939年年底,马宝玉迎来了令他终生难忘的日子,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被任命为七连二排六班班长。
那天天气晴朗,阳光十分灿烂,吃过早饭,排长带着连指导员来到六班的宿营地。指导员和蔼可亲地对宝玉说:“宝玉啊,陈排长介绍过你的情况,连里的领导知道你爱憎分明,作战勇敢,工作积极,党组织十分信赖你,我想听听你的心里话。”
这时马宝玉激动得心里怦怦直跳,突然有点儿腼腆,局促了片刻说:“指导员,排长,我坚决要求参加共产党,早日成为党的一员。只是……不敢向组织说,怕是自己的觉悟低,还不够资格……”
“说说看,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呢?”指导员用深切而炽热的目光看着宝玉。
马宝玉想了想,说:“从参加八路军那天起,我就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也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看到光明,赶走日本鬼子,让全国老百姓不当亡国奴,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那是一个无比庄严的时刻,马宝玉站在鲜艳的党旗前,高高举起紧握的拳头,向党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低沉而激昂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天空……
1940年,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一团参加北岳区反“扫荡”,部队转移到了蔚县桑干河畔,到了马宝玉的家乡,连长和指导员特意批准他回家看看亲人。
马宝玉已有三年没回家了,想着马上就要见到日夜想念的奶奶、弟弟和妹妹,心里非常激动。他边走边唱着新学会的歌曲《在太行山上》,赶往下元皂村,不觉脚下生风,当走到离村子不远的小山头时,遇到了躲藏在树林里的本村青年锁柱,忙喊道:
“锁柱,你怎么在这里?家里咋样了?”
锁柱见是马宝玉,又惊又喜,急忙向他说:“两天前鬼子带着汉奸来咱村‘扫荡’,烧房子、抢东西,让汉奸领着挨家挨户搜查‘抗属’,抓村干部,村里人死的死,逃的逃了……”
马宝玉说:“鬼子现在走了吗?”
“听说八路军‘老一团’开过来了,鬼子撤走了。”
马宝玉拽起锁柱急匆匆往下元皂村跑,村里到处充满了血腥气息,好多房屋、柴垛还冒着浓烟,村口、井边、碾盘旁横七竖八躺着惨死的乡亲。
马宝玉心急如焚跑进家门,一幕惨状展现在眼前:门板被摘走了,院里的树砍光了,撕烂的衣物,破碎的盆罐撒满了院子。马宝玉大声喊着:“奶奶!奶奶!……”奶奶躺在屋地上已断了气,九岁的妹妹被刺刀刺死,十二岁的弟弟也死在锅台边。马宝玉不觉鲜血往上涌,两眼一黑,昏倒在地上。
当他苏醒后,乡亲们正守在他的身边,眼里都噙满了泪水。马宝玉缓缓站起身来,大家哭着拉住宝玉的手:“宝玉啊!你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定要为咱死去的亲人报仇啊……”
马宝玉哭得说不出话来,只有一个劲儿点头,他逐一给乡亲们磕了头,把亲人埋在了院子里,然后去追赶部队。
从此他把对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埋在心里头,他的笑容少了,连话语也少了。战友们发现,马宝玉不是从前的马宝玉了,仿佛变了个人似的,浑身透射着一种坚定与刚毅。他每天苦练杀敌本领,刻苦学习战术,每一次都使出全身的力气投入训练,队列、刺杀、投弹、射击项项过硬,很快成了全连的军事尖子。
说到马宝玉,没有人不记得他以一把铁锹夺得鬼子一支“三八大盖儿”枪的传奇故事。那是在易县阜西庄的一次伏击战中,一个鬼子小队带着伪军下乡抢粮,被我军打了伏击,敌人退到一堵坍塌的墙头下,负隅顽抗,向我军射击,企图等待援军。在我机枪的掩护下,七连的战士们发起攻击,与敌人短兵相接。马宝玉操起一把铁锹冲了上去,一锹将一名鬼子劈死,夺下鬼子的“三八大盖儿”枪与敌人拼杀,那次战斗他一人消灭了5个鬼子,受到了团首长的表扬和嘉奖。
那一战让马宝玉更加坚信了自己,鬼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你拿出敢于拼杀、不怕牺牲的精神,鬼子就成了熊包。自此马宝玉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有勇有谋,会打仗,枪法也好,每次战斗中都表现出了大智大勇,常常都是弹无虚发,一枪撂倒一个敌人,多次立功受奖。连长和排长十分欣赏马宝玉的胆识与谋略,以及他不怕苦不怕死的拼命精神,每次有了“硬骨头”,都交给他去啃。
马宝玉自1937年10月参军,紧跟第一军分区第一团,先后参加了1938年5月的远征冀中、10月的阜平东西庄保卫战、1939年的攻打大龙华据点和著名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以及1940年的晋东南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涞灵战役等。
1941年反扫荡的时候,马宝玉已是有着四年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在一团二营七连担任班长,他也是“狼牙山五壮士”的主心骨和精神领袖。
这位叱咤风云的抗日英雄带领他的六班五名战士,在狼牙山顶奏响了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