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流离
——胡小秃和安小尚
1938年4月,七连二排六班补充了两名新战士,一名叫胡福才,一名叫胡德林。他俩在同一村,又是同姓,而且胡德林管胡福才叫叔。胡福才,1913年10月出生;胡德林,1917年7月出生,都是河北容城县平王乡郭村人。
平王乡郭村是个土地肥沃的小村庄,盛产粮棉,可是肥沃的土地都叫地主老财霸占着,穷人没有土地照样受穷,只能给地主家打长工。胡福才家租种了地主的二亩地,每年打了粮食交完租子所剩无几,到了来年青黄不接时,就得吃糠咽菜。有时揭不开锅了,胡福才就进山里摘山核桃、野果子,到城里卖几个钱买点粮食糊口以度过饥荒。
胡福才小时候由于营养不良,头发又黄又稀,像个光头,人们都喊他“秃子”,时间长了,连名字也没人叫了,都叫他“胡小秃”。直到胡小秃参加了八路军以后,“小秃”没人再叫了,而“胡福才”三个字逐渐响亮起来,后来他成为一名威震敌寇的八路军勇士,在狼牙山为国捐躯。
胡德林比胡福才更不幸,他1917年5月出生在平王乡郭村,又名叫安小尚。安小尚的名字伴他度过了童年、少年的时光,直到他参加八路军前夕,才改为原名。他和他的族叔胡福才一样,在狼牙山一战,成为晋察冀根据地一名家喻户晓、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以身殉国,名垂青史。
说起胡德林的身世,颇令人唏嘘不已。胡德林的生父姓胡,父亲从小为地主打长工,连顿饱饭也吃不上,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父亲年纪轻轻便积劳成疾,常年患病,还要拖着病体为地主干活。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胡德林只有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又得了重病,活也不能干了,长期卧床不起。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便没了依靠。母亲借钱拉债为父亲治病,小小的胡德林要天天跑药铺,给父亲抓药。母亲卖光了家里的财产,连陪嫁的一对镯子也拿到当铺换了钱抓药,父亲的病总是不见好转,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日子里,撇下他母子俩咽了气。
从此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生活更是没有着落。村里人看着娘俩实在无法生活,就劝胡德林的母亲改嫁,并张罗着给找了一家同意带着孩子改嫁的人家。胡德林的娘起先死活不同意,说:“俺娘俩宁愿一起饿死,我也不改嫁!”后来,在好心人的再三撺掇下,为了养活孩子,母亲终于同意了改嫁。胡德林便跟随母亲迈进了本县李朗村安家的门,又随了继父姓。
胡德林被生活所迫,六七岁起就随继父下地干活,童年的快乐已渐去渐远,而替代的是摧残身心的繁重劳动。懂事的他怕娘和继父担心,他不想干也得干,体力不支也咬牙硬撑着,因而学会了农活的“十八般武艺”。但继父家也很穷,虽然置得二亩靠河边的好地,可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只能填饱肚子。遇上灾年,生活便没了保障,全靠借贷度日。
但命运总给穷苦百姓过不去,意想不到的灾祸不期而至,躲都躲不过。胡德林的继父是个老实人,脾性耿直,因他家那二亩好地挨着本村一户有钱有势大户人家的地,于是,大户起了歹心,欲把胡家的二亩好地霸占了去。那大户托人来到胡家,愿以二亩山地换胡家一亩好地,谁知被胡家驳了回去,得罪了大户。大户怀恨在心,便勾结官府给胡家捏造了罪名,胡德林的继父被官府抓了差,送到山上服苦役。一年后继父才回到家来,连气加累落了一身病,再也不能干重活,家中光景每况愈下。
长大了的胡德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个世道太不公平了。无钱无势的穷苦人简直没法活。他发誓:有朝一日要惩治那些有钱有势的“黑心人”,打倒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
胡福才和胡德林家可谓同病相怜,生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并常被有钱的人家欺负。郭村与李朗村相距不远,土地连着边。胡福才比胡德林长4岁,叔侄俩常在一起干活,脾气相投,交往甚密。两人有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互相倾诉、互相安慰。有一次,胡福才干活时无意间砸死了一只有钱人家的鸭子,有钱人硬说是胡福才故意打死的,不依不饶,找到胡家,要胡家赔他鸭子,赔一只还不行,必须加倍赔偿。并威胁说:“若三天内不送钱来,要把胡福才送官府治罪。”胡福才不敢回家,便跑到李朗村躲避。
胡福才对胡德林说:“这个社会还有理吗?!家不能待了,不如我们到外面闯荡去!”胡德林早就有了这个想法,只是年龄小不敢出去,一听叔说,非常高兴:“我早就想出去闯了,饿死也比在家受气强!”二人当晚便收拾行李,拜别亲友,奔县城而去。
叔侄俩在容城县城为了填饱肚子,什么活都干,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屈辱,但也磨炼出一副好身板,养成了吃苦耐劳、爱憎分明的性格,练就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容城陷落,城里的商人、百姓纷纷外逃。日本鬼子到处奸淫烧杀,见东西就抢,整个县城被洗劫一空。胡福才胡德林也没了活干,与城里百姓一起逃出城外,东躲西藏,饱一顿、饥一顿。日寇实行“强化治安”和“奴化”政策,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完全拿中国人不当人。胡福才叔侄俩看在眼里、恨在心中。他们望着城门楼上的“膏药旗”怒骂道:“你们这些龟孙子横行霸道,老子早晚要叫你们去见阎王!……”
第二天,他们听到逃难的人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太行山上下来了,专门打日本鬼子。”还有人说:“共产党八路军是神兵天将,神出鬼没,鬼子汉奸一听说八路军打过来了,都吓破了胆。”叔侄俩喜不自胜,便一起商量:“我们参加八路军去,跟着共产党打鬼子!”
“行!”
“走!”——叔侄两人的手握成了一个拳头。
1938年4月初,八路军突然出现在容城县城下,八路军东进支队,为了配合宋时轮、邓华的支队挺进冀东,已跃过平汉铁路,进入冀中腹地一带活动。指挥这支东进支队的是陈正湘司令员和王道邦政委,他们开辟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在各个村庄发展党员,成立共产党的组织,同时,发动老百姓建立地方抗日政权和民众团体组织,决定在容城县狠狠打击日寇。
容城是八路军进入冀中的大门,打容城也是东进之后的第一仗,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胡福才、胡德林听说八路军正在攻打容城,二人急忙赶到城外,加入群众的支前队伍,帮着八路军运弹药、抬伤员、送水送饭。容城打了一天一夜,终于被八路军攻下,消灭了不少鬼子,剩余的鬼子弃城出逃。人们欢欣鼓舞、庆祝胜利,转移逃难的群众也回来了,一团遂在容城县扩军,好多青年报名参军。他们看到八路军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肩上扛着枪、喊着口号,甭提多神气了。胡福才拉着胡德林来到报名处,嚷着:“我们报名参军!”负责登记的干部问道:
“你们俩是哪个村的?”
“我是郭村的!”“我是李朗村的!”
“你们为什么要参加八路军?”
“八路军是打鬼子的,我们要打鬼子,保家乡……”
“怕不怕死?”
“不怕!不怕!”二人坚决地回答。
干部将姓名、年龄、籍贯等一一写上,每人发了一套军装,一支“汉阳造”步枪,分到了新兵连,叔侄俩编在一个班,从此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参加了八路军,他们感到一切都那么新鲜,让人兴奋,每天除了训练,苦练杀敌本领,就是学习文化、学唱革命歌曲,空闲了就帮着乡亲们干活。他们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
把他们消灭!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那雄壮有力的歌声,使叔侄俩热血沸腾,眼眶里迸闪着泪花。
胡福才、胡德林虽然饱受苦难,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但身体十分结实,都是意志坚强、敢打敢拼的硬汉子。他们一直都在一团。后来,部队转战冀东、冀西,寻找时机打击日寇,最后他们被分在了晋察冀军区一军分区一团七连二排六班,班长就是马宝玉。
马宝玉是个外表刚强内心火热的军人,带他俩如亲兄弟,手把手教射击、教战术,教他们怎样利用地形多杀鬼子。二人很快就掌握了各项军事要领,打起仗来决不含糊,每次战斗都冲在前头,表现得十分勇敢,多次得到连、营和团里的记功嘉奖。1941年9月,在狼牙山粉碎日寇“铁壁合围”的战斗中,胡福才胡德林已是有着三年军龄的八路军老兵,是名副其实的“老八路”了。他们和班长马宝玉及六班战士一起迷惑、阻击日寇,最后纵身跳下悬崖,演绎了一曲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