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童年
——宋学义
宋学义1918年出生在河南省沁阳县王曲乡北孔村一个贫苦家庭里。宋家几代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长期挣扎在贫困与死亡线上,历尽了苦难艰辛,宋学义的一家可以说是中国亿万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缩影。
沁阳县王曲乡地处太行山的余脉,北孔村又紧靠沁河,地势低洼,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沁河常常泛滥成灾,田地被淹,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全泡在水里,颗粒无收。加上兵荒马乱、地主阶级的盘剥,人民的日子苦不堪言。遇上大灾之年,人们只有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的十之八九。
宋学义出身于雇农家庭,祖父和父亲常年给地主打长工,累死累活一年到头收的粮食还不够向地主交租子,全家人只有靠筛下来的秕谷和糠壳掺着野菜度日。学义终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
有一年的冬天,北风呼啸,家里早就断了粮,七八岁的宋学义实在饿得不行,便出去讨饭,穷人多,要不上,便大着胆子到地主门前去要,地主家的大狗“汪汪汪”叫着扑上来就咬,小学义吓得回头便跑,碗也摔了,腿上被大黄狗狠狠咬了一口,鲜血直流,回到家里母亲抱着他大哭。为了维持生计,父亲便让未成年的哥哥到太行山担挑挣钱,此后他苦命的哥哥便长年累月以担挑为生。
为了不让宋学义讨饭,十岁那年,他被父亲送进沁阳县城的一家面铺蹬大箩,从此就当了童工,小小年纪干着大人干的活,整日把他累得筋疲力尽,眼冒金星。但使他更难熬的是想家,想母亲、父亲和家里的亲人。夜里常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哭累了就睡着了。有一次,宋学义想得实在受不了了,便偷偷跑回了家中。父亲一听说气个半死,狠狠地把学义揍了一顿。第二天,父亲就带着他又托了亲戚来到面铺,向掌柜的和师父谢罪。
大掌柜说:“这孩子还小,干不了这活儿,你还是领回去吧。”
父亲一听忙向掌柜的跪下了,说:“求求您老人家收下他吧,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啊!”
亲戚也在一旁为学义说好话,面铺掌柜这才勉强留下了他。
此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多灾多难的晋豫鲁黄泛地区,宋学义家似乎要比别的家庭遭受到更多的不幸与灾难。祖父在贫困交加中去世,因为无钱埋葬祖父,父亲便只有向地主家借高利贷,而沉重的高利贷最终把这个家庭压垮了。
1937年,家里无法还清地主四十块银元的高利贷,狠心的地主乘机把宋家仅有的二亩保命田夺走了,从此,全家人的生活没有了依靠。这时,日寇已进军华北,国民党军节节向南败退,社会动荡,宋学义也失去了活路,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飘零跟着别人打零工。后来打零工的活路也找不到了,宋学义只好沿路乞讨,返回家乡。
日本鬼子进犯中原后,河南成为日寇的俎上肉,鬼子的飞机轮番轰炸,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就在1938年春天,宋学义家灾祸接连不断,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家无法承受:年幼的小妹妹光天化日之下被地主家抢走,顶了地租;弟弟在逃难途中遭遇了鬼子,躲藏不及,被鬼子杀害。无情的灾难使双亲难以承受,一病不起,因无钱医治,病情愈来愈严重,不久,父母双双离开了人世。
埋葬了双亲,为了活下去,哥哥跟人下了煤窑,宋学义也含泪离开了家乡,如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漫无目的四处流浪。
1939年的夏天,宋学义讨饭到济源王屋山附近,遇到了当地一支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有穿粗布军装的,有穿老百姓衣裳的,衣服破烂不整,宋学义便大着胆子上前打听,他们回答:“俺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是老百姓的队伍,专门打日本鬼子!”宋学义一听说是打鬼子的队伍,便毅然参加了,从此扛起枪,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经过战争的考验,宋学义这个以讨饭为生的“叫花子”,最终成长为一名有觉悟、有理想的八路军战士。
宋学义在做苦工时,就听说过共产党、八路军,却不知是啥样的,如今在部队里有了真实的认识和感受。原来,共产党就是为穷苦人撑腰的,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这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部队,在这里他不是一个叫花子,而是坚强的八路军战士,死也要为八路军死,为老百姓打鬼子死……后来,游击队被编入八路军主力部队,转战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宋学义被编入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二排六班。
在八路军的队伍里,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大学校,学到了很多从未听说过和从未见到过的事,所有的事和人都令他意想不到,根据地和连队里的每一件事,都令他震撼和感动。
当时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狼牙山地区,适逢狼牙山区大旱,粮食歉收,百姓也很困难。部队粮食短缺,吃饭成了大问题,战士吃不饱,怎能行军打仗?这个情况被冀中的党组织和乡亲们知道了,冀中是产粮区,老百姓专门组织了“路东送粮队”,赶着大马车,推着独轮车,穿越平汉铁路线,一夜走了一百多里路,把粮食送到山区。有时日寇在铁路沿线严密封锁,粮食运不过来,老百姓就肩挑人扛,分散过路,硬是把粮食背到山区。狼牙山根据地群众省吃俭用,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省下来送给战士们吃。每次打仗,乡亲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送水送饭,在危难关头,宁愿牺牲自己的亲人,也要保护好八路军战士,老百姓和他们就是一家人,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宋学义深深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老百姓是八路军的支撑和依靠,他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们。
使宋学义更感佩的是,八路军的首长跟士兵们一样,不摆官架子,从首长到战士,穿的是一样的粗布衣,吃的是一样的小米饭,打起仗来,当官的总是冲在前头,在危难之时把“死”拉向自己,把“生”推给战士,官兵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像亲兄弟,这样的部队怎么能不受到百姓的拥护呢?
宋学义参军后不久,就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第二阶段攻克涞源的战斗中,他报名当上了突击队员,和他的六班战士一起冲锋陷阵,多次立功,受到了团里的嘉奖。
宋学义和他所在的七连六班,长时期转战于敌后各个根据地,他一度跟老家失去了联系,但厄运仍然没有放过宋家,灾难频频向他的村庄和亲人们袭击:哥哥跟人到山西大同煤矿当了一名矿工,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不久被压死于煤井之下。日本侵略者占领沁阳后,到处烧杀抢掠,在日寇的扫荡中,宋学义的婶子和堂弟等十几口老小皆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之下,他的姐姐、妹妹先后被卖到本地杨香村和江苏徐州。
六年后,绝处逢生的英雄带着妻子回到老家,面对的是亲人的杳无音讯,家庭一片废墟,英雄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