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磨难
——葛振林
1917年8月,葛振林出生在保定西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这个山村里的老老少少都知道葛振林是在苦水里泡大的。
七岁的时候,葛振林的母亲得了重病,因家里无钱医治,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幼小的葛振林从此失去了母爱,成为一名苦孩子。为了不饿肚子,他只好自己养活自己。七岁时开始跟着山里的孩子们上山割草。那漫山遍野又高又厚的荆棘、野草比葛振林还高,又瘦又矮的他在野草丛里拼命地割呀割,手被磨破了,握不住镰刀,就把手和镰刀捆在一起。有时把脚割破了,鲜血流出来,染红了青草,疼得他直哭。
草割下来后,还要捆成捆,一捆一捆背到山外有钱的人家里。一捆草仅能换回五分钱,五分钱只能买一个小馒头。碰上阴雨天或割了草无人要,便要饿肚子,葛振林只好讨来残羹剩饭充饥。
渐渐长大了后,靠割草已不能填饱肚子。曲阳县是出石头的地方,一些石匠把石头精雕细刻,做成石雕工艺品卖给有钱人。葛振林有一个亲戚告诉他,进山背石头,送到石匠铺,比割草能多挣钱。他便跟着伙伴们进山背石头,小小的年纪出着牛马力,背不动就拼命背,累得满眼冒金星。有一次,葛振林背石头一下子晕倒在山道上,差点儿要了命,一病十多天,在一位好心的大叔照料下,病才渐渐痊愈。那位大叔看葛振林可怜,就劝他:
“振林,别背石头了,你年龄这么小,累垮了身体怎么办?”
葛振林要强地说:“人家能干我也能干,我能挺得住!”
大叔说:“孩子!背石头没有出头之日,你有骨气,不如外出去闯一闯。”停了一会儿大叔又说:“要不就跟我一起去煤窑里背煤吧,工钱也高,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于是,葛振林跟着大叔下了煤窑,当了四年“煤黑子”。
旧社会煤窑工说:挖煤人是“吃的阳间饭,干得阴间活”。“煤黑子”在九层地狱下,整日与“阎王爷”打交道,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为了活命,葛振林不怕,拼着命干,每背一趟、每上一层都累得头晕眼花,到头来却是工头、窑头层层盘剥,自己根本挣不到钱,白替人卖命。因此,他恨透了这个不合理的人吃人的社会,对那些骑在穷人头上作威作福的剥削者充满了仇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寇占领了保定,曲阳县喜峪村周围数十里的村庄皆被鬼子洗劫殆尽,制造了许多惨绝人寰的惨案。他的家人和亲邻很多人都被鬼子杀害,房屋被烧,无家可归,他恨透了日本鬼子,决心为亲人们报仇。
1937年10月,八路军开赴敌后,开辟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军分区主力部队来到曲阳,一边抗日,一边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使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葛振林积极参加革命,成为村里的抗日骨干,同时参加了民兵队,拿起枪配合主力部队打鬼子、除汉奸。他工作热情,一丝不苟,又有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不久担任了民兵队长。在执行任务、配合作战中,他机智勇敢、身先士卒,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深得部队和群众的信赖。
随着抗敌斗争的日益残酷,日寇加紧了对我根据地抗日军民的“清剿”和“扫荡”,我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积极反“扫荡”反“清剿”,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但我军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很多战士为国捐躯。为了补充兵源,把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根据地党组织认真贯彻毛主席“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思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征兵工作,动员群众和民兵参军参战。
1939年3月,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地方工作团来曲阳县作征兵动员,在“好男儿上前线”保家卫国的参军热潮中,葛振林也报了名,他要上抗日战场第一线,真刀真枪地打鬼子,当一名真正的抗日英雄。
葛振林报名参军,区里的领导却舍不得放他走,因为他是块做地方工作的好材料,但谁也拦不住,他说什么也要参加主力部队到前线去。区领导多次找他做说服工作,诚恳地挽留他,葛振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非参军不可。葛振林参军后,被分配到八路军第三军分区新兵营,1940年春,晋察冀军区整编,葛振林被补充到八路军独立师一团二营七连。
在扒路战、打伏击、端据点等“反扫荡”的多次战斗中,葛振林都表现出了一名优秀八路军战士的坚毅和勇敢。他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深深鼓舞和感动着领导与战士们,因此他多次立功受奖,一年后被任命为“钢铁七连”二排六班副班长。1940年2月,葛振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当他举起拳头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时,他激动万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后来,他常在战友们跟前说:“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是党的人了,我要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
葛振林所在的六班是七连的“尖刀班”,班长就是以一柄铁锹夺得鬼子一杆“三八大盖儿”的英雄马宝玉。六班在马宝玉、葛振林的率领下出生入死、屡建奇功,他们因为是八路军“红一团”和“英雄七连”的一名战士而感到自豪。每一次执行任务,六班都是精神饱满、斗志高昂,出征前,马宝玉总是用他洪亮的声音点着战士们的名字:
“葛振林、胡福才、胡德林、宋学义……”然后唱着嘹亮的《八路军军歌》。
六班战士会唱很多抗战歌曲,在全连中他们的歌唱得最响、最棒。特别是新学会的《八路军军歌》,那激昂雄壮的旋律激励着六班每个战士的斗志——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
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
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
钢刀插在敌胸膛,钢刀插在敌胸膛。
巍峨长白山,滔滔鸭绿江,誓复失地逐强梁。
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
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双肩。
六班高唱着《八路军军歌》驰骋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每一个战场,战斗的足迹踏遍了晋察冀边区的每一座村庄、每一寸土地。他们所在的“英雄七连”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北岳区反扫荡、大龙华战斗、黄土岭战役、管头村战斗以及狼牙山“反扫荡”“反分割”等著名的战役和战斗。
1941年9月25日,在保卫狼牙山的战斗中,六班的五名战士,与一千余名日寇血战到底,英勇不屈,最后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奋勇跳下悬崖,以实际行动捍卫了狼牙山的神圣,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