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
“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妄图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中国共产党申明民族大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国民党接受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正确主张,停止内战,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中国工农红军接受改编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由晋东南转往吕梁山,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政委聂荣臻率留下的杨成武独立团和骑兵营、教导队的两个分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处、供给处和第三营营部两个连、第三四三旅一部等3000余人东进,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称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毛主席高兴地称赞为“敌后模范区”。
1937年9月,占领涞源县城的日军将其主力大部撤走,只留下一个中队驻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决定趁敌不备夜袭涞源县城。战斗于晚10时打响,在我军主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守城的日军仓皇溃逃,涞源县被收复。随后独立团又出其不意在冯家沟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以较小的伤亡代价,击毙击伤日军300余人。团长杨成武、政委罗元发率领一一五师独立团继续东进,一个月后,又连续攻克广灵、蔚县、易县等周边七个县,在晋察边区的北部解放了一大片地区,这时群众受到了很大鼓舞,抗日情绪高涨,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狼牙山五壮士之一马宝玉正是这时参加了八路军,进入杨成武的独立团。
此时,易县的各级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力量,他们在易县西部狼牙山山区建立了一支地方游击队,并同一一五师独立团取得了联系,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937年10月11日,杨成武派黄寿发率独立团一部,进驻易县紫荆关开辟抗日工作,组建了易县第一个抗日群众团体——紫荆关抗日救国会,在独立团广泛宣传和抗日政策的感召下,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抗日烽火越烧越旺。
八路军部队发展非常迅速,抗日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短短的时间内,独立团由出征时的1700余人,发展到7000余人。八路军总部遂将一一五师独立团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同时在各县还组建了抗日游击支队和县大队。
1937年1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以在北部、西部、南部和东部的正规部队和工作团为基础,分别组建第一军分区、第二军分区、第三军分区和第四军分区,各军分区主力部队均整编为支队,每个支队下辖三个大队(相当于团),每个大队辖三至四个中队(相当于营)。
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大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邓华。第一军分区是以原独立第一师为骨干组建的,活动范围包括涞源、广灵、蔚县、易县、繁峙、灵邱等二十七个县,被称为冀西北区。几年中一军分区始终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同时也被日寇恨之入骨,重点“围剿”,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来闻名遐迩的“狼牙山五壮士”便是一军分区杨成武麾下的五名普通的战士,他们的英勇事迹为晋察冀根据地增添了闪亮的光彩。
八路军帐下可谓名将如林,杨成武不失为一员出类拔萃的战将。他能征惯战、功勋卓著,以忠诚、勇敢、智慧闻名三军。在长征途中他一路打先锋,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智取天险腊子口等,惯打头阵、独当一面。转战晋察冀边区后他骁勇善战、奇招迭出,指挥第一军分区与敌人展开了上百次战斗,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日寇多次组织重兵“扫荡”“围剿”杨成武的第一军分区主力。
1938年2月,杨成武率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主力进驻易县,建立抗日根据地。然而易县的土匪武装较多,有的投靠日寇当了汉奸,不打日本鬼子,专门与共产党为敌,祸害老百姓;有的尚有民族气节,绝不投靠鬼子。在易县党组织和游击队的紧密配合下,第一军分区一举消灭了易县境内的两股杂牌武装,同时对三支游杂武装进行了收编改造,从而壮大了抗日力量。
此时,第一军分区司令部已经在狼牙山脚下的管头村一带牢牢地扎下了根,其活动范围向南已达曲阳、唐县一带,向东到徐水,西至涞源。易县的西南部山区和大部分丘陵地区,已在我一军分区的控制和掌握之中,狼牙山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由于占据着便于游击作战的地理优势,在整个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狼牙山根据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日寇视一军分区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刻妄想摧毁我狼牙山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