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怀抱的苦婴
1915 年,是烽烟四起的年月。
这一年,欧洲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疯狂厮杀。这个时候的中国执政者袁世凯,则在野心勃勃地做着皇帝梦,贪官污吏、地主豪强横征暴敛,为所欲为,黎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张思德就出生在这个动乱不宁的年月。
张思德是四川省仪陇县人。仪陇县是一个古老的县城,早在南朝梁代就已建县。这里是巴蜀大地一处人杰地灵的地方,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的故里,就在仪陇县的马鞍镇。从马鞍镇东行数十里,就是张思德的故乡六合场(现为思德乡)。仪陇县的百姓自豪地说:“我们仪陇县有‘两德’:一是元帅朱德,一是英模张思德。”
六合场辖有十来个村,其中有一个山村叫韩家湾,坐落在雨台山高观寨下。张思德就出生在韩家湾。
张思德的生父张行品,给地主当佃户,农忙时种地,农闲季节就背着谷米到产盐的盐井去换盐。来回要走三天,把换来的盐卖给六合场的盐商,赚点零钱,养家糊口,一家人过着糠菜一半粮一半的贫苦日子。
张行品的妻子朱氏,已经生养了三个孩子,在 1915 年 4 月21 日,朱氏又生了一个男婴。因为这天正是“谷雨”节气,所以给男婴起名叫“谷娃子”。
由于日子过得贫苦,缺吃少喝,导致朱氏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没有奶水喂孩子,谷娃子饿得夜啼昼哭,朱氏只好把大米磨成面儿,熬成糊糊,喂谷娃子。孩子只吃糊糊,瘦弱不堪,当妈的实在心疼,只好抱着孩子到东邻西舍找有婴儿的妈妈们讨口奶吃,这虽不是长久之计,但不致眼看着孩子饿死。
穷家日子,祸不单行,在谷娃子七个月的时候,朱氏因饥寒交迫、愁劳过度病倒了。山乡缺医少药,又无钱医治,因而病越来越重。一天,朱氏自觉病已恶化,她想自己应在闭上眼睛之前给可怜的谷娃子找条活路,于是忙让丈夫去叫孩子的婶娘——刘光友。
刘光友在四个月前生了一个女婴小桂香,家虽贫困,但奶水蛮够小桂香吃。刘光友得知自己的嫂嫂危在旦夕,立刻赶来。朱氏拉着刘光友的手,泪流满面,用微弱的声音恳求说:“我若一口气上不来,谷娃子就托付给你了。我知道,你也是愁吃愁穿,委屈委屈你的小桂香,分谷娃子一点奶水,救他一命,等娃长大了你也算添了一个亲人……”就在这天,谷娃子的生母朱氏去世了。丧事后,婶娘刘光友抱着谷娃子回家,一边走一边流泪。
刘光友把谷娃子抱回家,和小桂香同吃自己的奶,同在贫寒的日子里成长。
刘光友的丈夫叫张行忠,是位憨厚的农民,靠给地主扛活和担炭为生,日子本来过得就很苦,把谷娃子抱来以后,家中的负担又加重了许多。刘光友的奶水喂不饱两个孩子,于是她就抱着两个孩子去讨“百家奶”。那时,穷人同情穷人,阶级感情很深,乡邻情谊浓厚,贫寒人家互相同情,互相帮助。有奶的给奶吃,无奶的送几个鸡蛋,帮助刘光友多长奶水。这样,小桂香和谷娃子总算活了下来。
张行忠家只有一个女儿小桂香,于是张行忠夫妇和兄长张行品经过商量,决定把侄儿谷娃子正式过继过来做儿子。按着当地的民风乡俗,要过继儿子,需要立一个契约,在写契约的时候,需要将孩子的乳名改成一个正式的大名。因为谷娃子在张氏家族之中排名“思”字辈,又是吃“百家奶”活下来的,家人希望他长大成人以后,永远不忘乡亲给奶吃的恩德,所以起名叫张思德。
张思德在大山怀抱里成长,全家人在大山里春秋度日,大山中的乡镇村庄,也在大山里年年岁岁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