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身影
张思德和妹妹小桂香渐渐长大了,开始帮助父母干活。思德六岁,就跟妈妈上坡刨地、点种子。他陪着妈妈一起挖野菜,有时也帮妈妈推磨碾面。他还领着妹妹一起上山捡松果、搂松毛、采蘑菇,把这些东西拿到集上卖了,买点油盐。再长大一点,他就拿上镰刀上山割草、打柴。
张思德从小就很懂事,在家里听大人的话,和小伙伴们玩耍也懂得关心小伙伴,从不打架。张思德的邻居张行发比张思德大一辈,但比张思德小一岁,在夏天他们俩常常到元滩河里摸鱼、抓泥鳅、游泳,还在河边一起放牛、打草。张思德打草,打得比张行发快,傍晚快回家时,张思德见张行发的背篼里牛草没有满,怕他回去挨大人骂,就悄悄地将自己背篼里的牛草往张行发的背篼里抓,直到凑够一背篼为止。
张思德头脑机灵,爱动脑筋,他在孩子群里显得比较能干。六合场一带的男孩子们,在打柴之余,喜欢玩一种叫“砍柴把”的游戏:在平地上,用三根黄荆杆子支成一个三角杈,大家站在两丈远的地方,轮流用手中的镰刀丢过去砍,谁砍倒了“柴把”谁就算赢。赢了的不白赢,因为每个参与者都得拿出一堆柴放在脚下当份子,谁赢了,这些柴就归谁。玩这游戏,常常是张思德赢的次数多。不过,在游戏之后,张思德会帮助小伙伴拾些柴,把柴篼装满,免得小伙伴着急。
有一次,一群小伙伴去山里放牛,忽然下起了大雨,他们赶紧跑到山洞里躲避。雨水引发山石崩落,一块大石头滚下来,吓得几头水牛四下里乱跑。小伙伴们也顾不得避雨了,各自追赶自家的牛。慢慢地,别人把牛都拢了回来,就剩下咩娃子空着手在那儿哭。大家一看,他的牛跑到了山崖边,牛鼻绳也挣掉了。咩娃子不敢去牵,也不敢大声吆喝,怕牛摔到崖下去。小伙伴们看到这情景,都不知该怎么办好。张思德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嫩草,以给牛送草吃的姿势,慢慢向牛靠近。牛见到草,伸着脖子来吃,就这样用草把牛引离了山崖,于是赶忙用手抠住牛鼻孔,牛就听话地站住了。再给牛穿上牛鼻绳,一场危险化解了,咩娃子和同伴们都开心地笑了。
张思德十一岁那年,爸妈商量:让张思德到桃子垭高老先生的私塾里念书。高老先生也是穷人,对能来上学的孩子们教得格外用心。张思德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念书很用功。可惜的是,家里无力支撑,才念了一年就交不起学费了,只好停学。在上学的这段时间里,张思德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勤奋好学,他还十分尊敬老师、关心同学。每天一早来到学校,帮先生打水、抱柴,然后打扫教室卫生,擦净课桌,还给大家备好洗笔、磨墨的清水。
张思德还经常帮助弱者。六合场上地主家的孩子,常常歧视、欺负穷人家的孩子。有一天,张思德去六合场卖牛油蜡烛,路上看到地主的孩子何二孬,与三个同伙一起推搡追打两个穷人家的孩子,穷孩子被按在了地上,四个打两个。张思德放下手中的东西,迎了上去,一把揪住何二孬,问:“你们为什么打人?”
何二孬嚷道:“他们偷了我家的柴!”
两个穷孩子辩解道:“我们是从山上捡的!”
何二孬傲慢地说:“山是我家的山,山上的柴就是我家的柴!”何二孬身旁的一个同伙,气势汹汹地对张思德说:“穷小子,要你多管闲事?!”说着,猛推了张思德一把。
张思德稳住身子,一把抓住对方胸前的衣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腿下使了一个绊子,把那家伙弄了个嘴啃泥。
何二孬几个人都傻眼了,张思德对他们说:“以后不许欺负人!”面对张思德的怒目而视,何二孬与他的同伙只好灰溜溜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