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
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纲领中明确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了。就在此时,杨靖宇接触到了《新青年》《东方杂志》《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所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原理,如灿烂的阳光一般为杨靖宇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从此以后,杨靖宇的性情也改变了许多,一反过去的沉默寡言,经常出现在群众面前,发表政治演讲。这期间,杨靖宇还写过许多宣传材料,他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反帝爱国的自觉性,他立志一定要成为对中华民族有贡献的人。
杨靖宇的母亲,在李家湾村里断断续续听到人们说儿子在确山县城里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的一些消息。对此,母亲既为儿子的举动感到欣喜和骄傲,同时,不免平添一份担心和牵挂。缘于此,她就萌生了为儿子找个媳妇的念头。一来想让杨靖宇早日成家立业,二来可以用家庭的约束让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些。在婚姻大事上,母亲总是比儿女还要着急。不久她就让村里的媒婆给儿子说成了一门亲事。
1922年暑期,17岁的杨靖宇刚放暑假回家,母亲就迫不及待地把为他保媒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起初,杨靖宇还为母亲不同自己商量,包办婚姻大事而闷闷不乐,后来见奶奶、叔叔、婶婶们都对自己未过门的媳妇赞赏有加,又加上孝顺的杨靖宇不愿母亲再多为自己劳心费神,就默认了这门亲事。在迎亲这天,杨靖宇按惯例宴请亲友。在拜天地、入洞房之后,他才得以看到妻子郭莲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位面容姣美、仪态端庄的姑娘。通过交谈,杨靖宇还了解到,她虽未上过学堂,但受过家庭教育,是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好姑娘。杨靖宇暗自庆幸,没想到包办的婚姻竟让自己娶上了一位秀美贤惠的妻子。
杨靖宇的妻子郭莲出身于汝南县小郭庄佃农之家。自打成了这门亲事之后,杨靖宇曾多次往来确山、汝南之间,途中见闻颇丰,也让杨靖宇感慨万端。特别是亲耳闻听百姓们痛斥军阀专制、军阀混战、祸国殃民的纷纷议论,使杨靖宇感到格外的痛心和揪心。目睹战区灾民络绎不绝,哀鸿遍野的惨淡境况,更激起杨靖宇心中的极大不平和愤恨。
1923年初,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吴佩孚丢弃“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命令军警用武力加以阻挠和破坏,并封闭总工会会所。总工会当即组织全站两万多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并将总工会移至武汉江岸办公。2月4日总罢工开始,各站工人一致行动,全线所有客货车一律停开,长达千余公里的京汉线立即陷于瘫痪。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纠察队长、共产党员曾玉良,领导工人粉碎了军阀企图破坏罢工的阴谋。2月6日,湖北工团联合会和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发动武汉各工团代表2000余人赴江岸慰问,并和铁路工人万余人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2月7日,曹锟、吴佩孚等派大批军警分别在长辛店、郑州和武汉江岸等处进行血腥镇压,工人被杀40多人,伤200多人,被捕60多人,遭开除1000多人。林祥谦、施洋及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史文彬均被逮捕。林祥谦被捕后,拒绝下令复工,慷慨就义。施洋也在武昌被杀害。这次惨案暴露了军阀的残暴,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坚定性和组织纪律性。
“二七”惨案极大地震撼了杨靖宇的心灵。他非常钦佩共产党员林祥谦“头可断,工不可开”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高小时,他用初次历世的见闻,做了两篇很出色的作文,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根本看法。一篇是老师命题作文,题目是《与友人论修学方法书》;另一篇是自选题作感想文,题目是《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两文录如下:
一、 与友人论修学方法书
夫学问之道,理深义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人数十寒暑之光阴,而欲悉数浏览,洞了胸中,戛戛乎难矣哉!或曰:口不绝吟,手不释卷,朝夕诵读,兀兀穷年,理虽精奥,罔不获之。或曰:闭户潜修,外事莫顾,专心致志,念兹在兹,义虽难解,靡不释之。余以二者之言,非折衷之道也。若朝夕诵读,而不加详细考察,将恐流于不思则罔之弊;若闭户潜修,仅目力达到之地,能一一贯彻,亦恐未免不学则殆之诮。胥斯观之,莫妙错综组合,理有未获,旁博访咨:遇有先觉之老成,虽寄宿异己,亦不妨负笈屈求,犹如孔子云:我非生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事有未达,必详细参考,勿妄以臆度;逢较劣己者,务静心恭询,犹如论语孔夫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也。如是,朝于是夕于是,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则理无不获,事罔不达,修学之法,舍此其道未由。
专此敬呈某某仁兄核斫
二、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
偶见一老翁,髯须俱白,面似魍魉,身披褐衾,足跣而行,若呆若迷,从而问之,俯首不答。又问之,凝目泪下曰:“吾祖仕官,九世同居,金积堆山,地连阡陌,以为终身无冻馁矣。自辛亥义兵崛起,改造共和,更以为荣乐,不意荣乐之地,频为战区,蕴蓄金银,输充军需,值延今日,房屋被焚,地无立锥,族家兄弟苗裔,摧残净尽,渺渺一躯,沦为乞丐,聊以度日。”余闻之后,不禁懼然生悲。夫专制时代,赏戮由一人之喜怒。一言之失,祸连诸族,即足惨矣!自共和成立以来,彰然脱离专制痛苦,向自由发展之域,以与历史争光。竟国贼盘居要津,咕嗫图谋,攫取人民血汗之金钱,供一己靡费;开骯法贿选之后径,作狼狈为奸之先河,既无爱国观念,复刍狗人民,愚昧世界潮流,以致全国骚然尤不知足。而无故开衅,假借共和之面具,作盗跖之行为,使烽火连天,战声交耳,穷兵黩武之风,莫此为甚,回想为国乎?为同胞乎?靡不离心背德,图私营利。干戈叠起,金融大绌,押都借款,使万民感受其荼苦!虽有南山竹之,海冤亦莫可诉噫。呜呼!是翁何辜年至耄耋,尚遭兵将切肤之忧,又加旱涝不均,盗贼蜂起,若战争长此不息,则中国土崩瓦解之祸不远矣!
自选题作文《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写于1923年秋,是高小毕业前的作文。这篇作文,由记述一位老人在军阀混战中家乡惨遭蹂躏、本人沦为乞丐的不幸遭遇,进而痛斥军阀混战、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时政,别具一格,由衷地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老师审读这篇作文之后,在文章后面留下了评语:“格局完整,词旨稳练,炉火纯青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