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潮骨干
1923年秋后,杨靖宇会同确山高小同学,抱着实业救国之志,考取了校址在省城开封的第一工业专科学校(含预科6年制),分配在“纺染”专科。
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坐落在开封市旧城区北部的北道门街。该校始建于1910年,起初命名为“河南官立中等工业学堂”;1912年更名为“河南省立中等工业学校”;1914年又改名为“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3年再次改名为“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当时,在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里聚集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其中有共产党员李清庵、贺光吾等。杨靖宇经常向他们求教,听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通过这些老师,杨靖宇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和李大钊等革命党人撰写的文章。同年,杨靖宇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通讯会员。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在李大钊的倡导和支持下,于1921年11月17日成立的,发起时只有19人,后会员扩充至151人。这个研究会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北方党组织的外围机构。
在开封读书期间,杨靖宇经常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读史。读了龚自珍的《明良论》《尊隐》《平均篇》,还系统研读了《太平天国史料》、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读史期间,接触了进步教师贺光吾后加入“青年协社”读书会。这年暑假,学校共青团组织通过学生会,将回乡学生组织起来办农民夜校。确山县的同学一致推选杨靖宇为夜校主任。为了讲好课,他事先到开封各图书馆搜集查阅各种史料,预备讲稿。回到确山县后,杨靖宇带领同学在县城创办了南高庙、县高等小学、东关三个夜校。吸收学员近百人,夜校举办了一个多月之久。
在举办的两期农民夜校当中,杨靖宇结识了许多青年农民骨干。其中有:李则青、张玉恒、王国卿、郭景尧、朱同山、王国华、张景须、胡志斋、胡文斌、张立山、孔繁益、赵凯文,还有私塾同学徐中耀的大哥徐中和,张家铎的胞弟张家铮等。
杨靖宇经常与结识的这些青年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探究立志救国的方略。杨靖宇就列强侵华,英俄德日谁个最早、最凶、最坏,危害中华最甚等问题,经常与张家铎论史,为民族解放寻找出路和对策。他还为了日后打倒军阀,与张家铎立誓竞赛,发奋攻读《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来投笔从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消息传来,杨靖宇和同学们异常悲痛。依照当时报纸上登载的孙中山的《总理遗嘱》,逐字逐句研读,反复背诵。
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枪杀中国工人的罪行,举行示威游行,英国巡捕开枪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这一暴行,激怒了全国人民,各地民众纷纷举行罢工、罢市、罢课,反帝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五卅”惨案的烽烟,再一次打破了杨靖宇平静的学习生活。从惊闻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屠杀中国人民噩耗的那一刻起,杨靖宇就如同当年在确山高等小学校响应“五四”一样,又一次站在了反帝爱国斗争的最前线。5月31日,开封产业工人、各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举行罢工、罢课游行示威。杨靖宇是第一工业专科学校的学生代表之一,他旗帜鲜明地投入到这场斗争洪流中去,身穿长衫,每日四处奔波,从早到晚,辛苦异常,显现出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他站在通往车站的一个街口宣传台上,激昂地挥着拳头,高声演讲,洪亮的声音震荡在街头,爱国激情感动着水泄不通的听众。他带领检查与抵制“英日货”的学生小组到处发传单、贴标语。他带着上海寄来的《热血日报》深入黄河码头宣传抵制“英日货”的意义目的……杨靖宇在总罢课期间非常活跃,表现特别突出,受到进步老师的赞许好评,得到同学们的一致颂扬和热烈拥戴。
1925年6月6日,在共青团员张耀昶、姚建宇的介绍下,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杨靖宇非常激动,他坚定地表示:今天我从组织上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了,今后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刻苦锻炼自己,真正从思想上入团。保证做一名有革命觉悟、有远大理想的共青团员!从此,他开始在党的旗帜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临近放暑假的前几天,杨靖宇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图书馆里精挑细拣借来一大包书,准备带在身边挤时间认真读书学习。他还暗暗决定,利用办夜校的机会,深入细致地钻研中国历史。他不止一次地对周围人说:“不读历史,就不知道近现代中华民族为何衰败的原因,我们要反封建礼教,反军阀专制,不懂中华民族的历史怎么行!”
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发表。杨靖宇对《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一文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反复诵读,认真琢磨。他对文中提出的八项农民奋斗目标和十条组织农民协会的办法一一牢记在心上。对“号召农民起来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解除所受的压迫和痛苦”之事非常关注。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为农民革命找到了最新答案。在那段时间里,杨靖宇把课余时间的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认真学习、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上来。
11月上旬,国民军东征胜利后,蒋介石在军队里排斥共产党人的做法已露端倪。初冬,全国反对奉系军阀的运动进入高潮,奉军将领郭松龄发生了倒戈事件。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利用奉军的倒戈事件,接纳同郭松龄倒戈的魏益三部队,在河南恢复其势力。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武装平民,打倒奉系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平民的革命统一政府”的总口号,杨靖宇认为同白朗要“设立完美之政府”对比,中国共产党的提法和主张更进步、更切合实际。
寒假时,杨靖宇与上海归来度假的张家铎一起讨论时局。家铎给他带来许多进步书刊。当时,冯玉祥国民军的部将岳维峻与吴佩孚的部将靳云鹗相勾结,在豫南乡下“拉夫抢粮”搜刮民财。豫南一带的地主和地方反动势力,纷纷建立“联庄会”一类的组织来保护地方利益。此时,杨靖宇和张家铎策划组织了一支农民自卫军,由张景须、马鹤龄为首领,发动李湾至水屯一带农民参加,来保护农民的利益。在水屯村附近初次与岳维峻部下一个连士兵交锋对抗时,手中没有掌握枪杆子的农民,遭到惨败被杀伤十多人。杨靖宇总结教训说:“农民自卫军没有武装,便没有说理权。”
1926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主持下,于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继续执行孙中山遗嘱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月,“奉直联军”夹攻冯玉祥国民军,相继占领了开封与郑州。吴佩孚任命寇英杰 (1886—1952,字弼臣,山东寿张人。时为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心腹将领)为河南督军。寇英杰下令整饬校风,不准男女合校,不准学生读课外书刊,除理工科专业外,只读诗书、经典。
寇英杰的倒行逆施引发开封市各校掀起学潮抵制。杨靖宇作为学生会代表,率领河南省立第一工业专科学校学生同开封各大学学生队伍汇合一起,高呼“寇英杰滚下台”等口号,向督军府进军,迫使寇英杰收回了他下达的命令。
1926年3月29日,杨靖宇第一次读到毛泽东在广州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首次发表)。作为佃农的儿子,是第一次开阔眼界,见到如此透彻的阶级分析的文章,他十分感奋。他专心致志地读,明确了许多问题。他还鼓励身边的许多同学都要仔细读一读这篇文章,弄清革命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如果,闹革命心里不清楚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那就一定不会取得成功!
5月初,杨靖宇在《向导》周报上,读到《中国共产党致第一次全国农民代表大会信》,他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关心农民的疾苦。7月1日,国民政府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各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重点有三股:一是直系军阀吴佩孚;二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三是直系军阀“分化派”孙传芳。10月10日,北伐军全歼吴佩孚主力,先后占领了武汉三镇。消息传到河南开封后,杨靖宇等共青团员欢欣鼓舞,认为革命形势一定会迅速向中原发展,他同好友杨兆庆、张玉奇决定走出校园参加风起云涌、巨浪滔天的大革命。为此,特在第一工业专科学校校园一角合影留念,留下难忘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