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发扬斗争精神
大是大非,是指事关国家、政党、社会发展根本方向和前途命运的带有原则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是非对错的问题。在当代中国,根本的大是大非是什么?概括地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在我们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路线的问题上,党和国家明确表态,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大是大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对一个党员干部来说,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定理想信念,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等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政治定力是党员干部的最重要的政治素养,如果党员干部政治定力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在各种风险、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守政治信仰、把牢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党员干部必须在执政为民的工作实践中,在学习和自我修炼中,不断增强政治定力,不断端正基本政治立场,始终做到政治信仰坚定、把握大势大局大事、敢于担当负责。对于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在错误言行面前不抵制、不斗争,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等政治不合格的坚决不用,已在领导岗位的要坚决调整,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这既列出了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上的负面清单,提出了对党员干部保持政治定力的基本要求,也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他们在大事面前的态度、立场和表现,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当年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叶剑英同志:“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纵观叶剑英同志一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紧要关头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叶剑英同志在大节处看清要害,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立场坚定,不为错误思想所左右,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过硬的政治定力。这也启示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强化“每临大事学吕端”的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过硬的政治定力。
大是大非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定力的试金石。首先,大是大非的基本特点决定着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大是大非涉及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基本方向、基本准则、基本利益和基本道路等根本性与方向性问题,是其制定一切政策和做出实践行动的根本考量。就我们党内而言,大是大非涵括准则涉及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主要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党的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就当前我国所处的阶段和特征来说,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当前我们最根本的大是大非,事关我们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政治问题。领导干部在这个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决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为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向前进提供政治保证。
其次,党员干部的角色担当要求其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立场和表现,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其政治定力出现偏差,就会带坏整个群体,败坏整个政治风气。正因如此,准则将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政治定力作为其选拔任用的核心条件,对在大是大非上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在错误言行面前不抵制、不斗争,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等政治不合格的坚决不用,已在领导岗位的要坚决调整,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最后,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党员干部理应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维护者和执行者。《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提出了要求,指出了当前某些党员干部在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偏差,反映出某些党员干部政治定力与我们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总体上看,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是清醒且坚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仍出现少数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立场不坚定、组织原则不遵循、重大决策不执行、错误言论不抵制等问题,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政治鉴别力弱化、对党不忠诚、做人不老实,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形象与执政权威,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就要坚决反对各种错误思想,通过开展坚决有力的思想舆论斗争展示政治定力。革命战争年代,判断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合格,需要经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如今,有硝烟的战争少了,但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西方国家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攻击和挑衅。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等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始终保持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当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年轻干部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
斗争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不会随着党龄增加、职务升迁而自然提高。客观来看,确有少数党员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不足。有的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模棱两可、立场摇摆,对错误思潮的围攻退避三舍、三缄其口;有的人得了“软骨病”,习惯当“老好人”,面对错误言行不敢批评,无原则地和稀泥,该发声时不发声,该亮剑时不亮剑;有的人患上恐惧症,一心想当“太平官”,奉行“无为而治”,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躲着走,任凭问题累积发酵、积重难返;有的人搞一团和气,凡事追求四平八稳、“差不多就行”,不敢较真碰硬。这些不愿斗争、不敢斗争的行为,说到底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应当及时纠正。
不斗争就意味着妥协退让,意味着得过且过。长此以往,只会精神委顿、斗志尽失,如遇风浪则脑发蒙、腿发软、心发慌。斗争精神历来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革命坚决、斗争勇敢,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党员干部要做勇于斗争的“战士”,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坚决同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现象作斗争,才能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坚持正确斗争方向、立场、原则是进行斗争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明辨政治是非、把稳政治方向、坚持政治领导、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斗争方向,在斗争中找到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力,能够看清纷乱斗争背后的“玄机”,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犯颠覆性错误,提高斗争质量和效果;要维护党的形象,在内心深处把党置于无比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党的威望,绝不允许以任何形式破坏、歪曲党的形象;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持不懈地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