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忠,敬也;诚,信也。忠者,德之正也;诚者,天之道也;忠诚者,为人之正道也。今天所说的“忠诚”,主要指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对朋友、对配偶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
忠诚,大的方面我们要忠于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小的方面则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忠于我们的团队,忠于我们的领导,忠于我们的职守,忠于我们的家人,忠于我们的朋友等。
忠诚是人们相互信任、尊重、宽容、理解的基础。只有忠诚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忠诚;只有忠诚的人,周围的人才愿意接近、信任、承认、容纳他。家庭成员之间要讲忠诚,互敬互爱,才能和睦相处,否则就会家庭不和睦,甚至妻离子散;朋友之间要讲忠诚,才会亲如手足,生死与共,否则就会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上下级之间要讲忠诚、重信任,否则就会离心离德,相互猜忌。
忠诚是人类高贵的美德之一,忠诚的核心是真,赤胆忠心,真诚实在,忠贞不渝,言行一致,是一种非凡的自信,是力量的象征,是把握了正义和真理的一种大度和坦诚。忠诚不谈条件,忠诚不讲回报,忠诚是一种情怀,忠诚是一种责任,忠诚是一种操守。
忠诚是中华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在几千年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忠”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修身之本、立身之本、为官之本,一直备受重视和推崇。“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忠诚是家族亲和、社会管理、国家维系的基石和必要条件。可以说,忠诚是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延续到今天的一种优秀文化和高尚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从草野到庙堂、从平民到官员都要谨守的道德价值观。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一个人,只有具备忠诚的品质,才能修身齐家、立足社会;一个政党,只有构建忠诚的机制,才能同心同德、发展进步;一个民族,只有营造忠诚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忠诚是构成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忠诚之所以宝贵,在于它对于组织之成其为组织、政党之成其为政党,具有关系存亡的决定性意义。任何一个失去了忠诚的组织、政党,都将陷于崩溃。
任何一项事业要取得成功,除了它自身有生命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还必须有大批忠心耿耿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我们党执政基础要巩固,要长治久安,也必须有千千万万忠贞不贰的共产党员才能办到。
忠诚之所以宝贵,是因为一旦千百万人的忠诚联合起来,就会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中国共产党这个当初只有几十人的弱小组织,能够创造彻底打破旧世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间奇迹,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忠诚的共产党员不怕牺牲、冲锋在前。
忠诚是所有政党、政权都极为珍视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等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和永恒品质。“对党忠诚老实”,始终是党章中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入党誓词中的庄严承诺。
对我们党来说,忠诚是党对党员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更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坚强保证。忠诚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更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心中有党、牢记宗旨、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没有对党的忠诚,党员干部就会丢“魂”,队伍就会一盘散沙,在工作生活中就会栽跟头。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是否忠诚,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事业的成败。因此,忠诚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每位党员干部都应当修炼这种品格,尽好这种义务,提升这种能力,努力做忠诚的模范。党员干部的忠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忠于党。就是要坚信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理想信念不动摇,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就是要始终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就是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定力,坚决服从组织,严守政治规矩,维护党的形象,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
二是忠于国家。就是要热爱祖国,从内心深处对祖国的历史成就和文化传统高度认同,始终怀有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是坚持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相统一,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结合,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结合,自觉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就是始终秉持对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三是忠于人民。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来自人民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始终做到勤政廉政,真正做到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忠于人民。
四是忠于事业。就是要始终保持勤政务实、为民服务、爱岗敬业、实干争先的热情和动力,忠诚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忠诚于自己的职守,忠诚于服务对象,热爱本职工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敢于担当的魄力、创先争优的精神,努力改进工作作风,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力,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政治品格是共产党人党性和人格的集中体现。忠诚是最重要的政治品德,党员干部只有具备了忠诚这一品德,政治品格才有基础和保证。新时代对党员干部锤炼过硬的政治品格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诡谲多变,我们所肩负的新任务、新责任繁重复杂,没有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政治品格,就会丧失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事业迈向新台阶就无异于一句空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党员干部过硬的政治品格不是天生的,不会在天下承平之际得到自然提升,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必须在艰难困苦、风险挑战之中淬炼,必须在终身实践磨炼中不断砥砺提升。
以坚定信仰厚植忠诚。忠诚源于信仰。忠诚说到底是一种价值选择,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对党忠诚,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要做到对党忠诚是不可能的。锤炼忠诚的政治品格,就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必修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用坚定信仰谱写对党忠诚的品格。
以敢于担当诠释忠诚。担当是检验党员干部忠诚度的试金石。衡量一名党员对党是否忠诚,不仅要看他说得怎样,更要看他做得如何,是否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面对新考验,更需要有舍我其谁、愈难愈奋的担当精神。党员干部应当养成担当的习惯,锤炼担当的意志,树立担当的作风,提高担当的能力,以对党、对人民的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在难题面前勇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以严明纪律护佑忠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忠诚的重要检验。对党忠诚,就要时刻严守党的纪律,用党纪护佑对党的忠诚。尤其要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将敬畏党纪,遵守纪律和规矩作为从政之绳、工作之纲、人生之镜,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争当守纪律、讲规矩的表率。
以清廉本色彰显忠诚。清正廉洁是从政之本,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本色,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对党忠诚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克服特权思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苦,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本书叙议结合,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行文流畅,语言清新,对于党员干部理解掌握忠诚的丰富内涵、深入认识坚守忠诚的重大意义、明确锤炼忠诚品格的主要路径,对于党员干部恪守理想信念,认真践行“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一心一意跟党走,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具有较高的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忠诚教育的好读本,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品格修炼的案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