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忠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大德
我们先来弄清“忠诚”的含义。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上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人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说文解字》对“忠”的解释是:“敬也。从心中声。”清人段玉裁注:“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也。”《忠经》中说:“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一矣。”“诚”,《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信也,从言成声。”就是真心实意,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就是做人要以诚为本,一事当前,不改做人之本、不忘责任之重、不移诚实之心,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在现实生活里,“忠”表现一个人的立场,“诚”体现一个人的态度。忠诚,即尽心尽力,没有二心。
“忠诚”,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地负责完成分内义务的美德。
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诚”的表现。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其本意就是尽心尽意。即对别人,尤其是对上级要竭心尽力,忠诚无私。《大学》讲:“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纲常中,“忠诚”不仅被看作个人“修身之要”,而且被定位为“天下之纪纲”“义理之所归”。
在古代封建社会,“忠诚”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其忠君的含义被强化,就是臣属要忠于君主、社稷、天下,其实质是忠于君主。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郑玄说:“死君之难为尽忠。”(《孝经注》)“忠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信念,“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今天,理解“忠诚”这个概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个人来说,忠诚是一种责任、义务、操守、品格,核心是坚守。孔子讲:“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就是要用高尚的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人忠诚,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保持做人的本色。
第二,对他人来说,忠诚是一种信任、承诺,并要为之付出努力和代价。处理传统文化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君臣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忠诚是一个基本规范。“忠诚”还体现在忠于他人之事,如“忠告而善道之”“忠焉,能勿诲乎?”“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在生活中,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朋友,需要忠诚;在工作中,我们为人下属,为人上司,为人同事,也需要忠诚。夫妻讲忠诚,才能和睦相处,白头偕老;朋友之间讲忠诚,才会亲如手足、生死与共。英国诗人弥尔顿有句名言:“你若想证实你的坚贞,首先证实你的忠诚。”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如果希望别人对你忠诚,首先必须忠诚于他们。
第三,对社会来说,忠诚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规范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吕氏春秋》从反面强调了忠诚的重要价值:“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司马光在总结历代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时说:“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全社会通过对忠诚的追求,形成一个有序的、和谐的、有创造力的构架和环境,才能让每个人都忠诚于家庭、忠诚于组织、忠诚于国家和民族。
几千年以来,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忠”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修身之本、立身之本、为官之本,一直备受重视和推崇。可以说,讲忠诚,是中华民族延续到今天的一种优秀文化和高尚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忠诚是家族亲和、社会管理、国家维系的基石和必要条件。国人一直以来最看重的品德就是忠诚。《史记》中说:“忠臣不事二君。”对一个民族而言,“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千百年来,关于忠诚的话题从未停止过。忠诚与否隐于心,不察则“养痈长疽,自生祸殃”;忠诚与否显于行,不忠则“立身一败,万事瓦裂”。
忠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化整体上的道德,忠诚是必备的内涵,有厚重的积淀,可以说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追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先贤的人格魅力和品格素养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关羽之所以一直为人们所供奉,就是因为他忠诚信义,纵使曹操许以高官、给予厚待,仍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得知刘备的消息,就立即启程,绝不停留。
对忠诚这一品德的赞颂与追求,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主音符,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忠诚早已成为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礼记》中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对忠诚文化的最好诠释。古人云:“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秦桧、吴三桂等人背叛民族、背叛国家,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遗臭万年。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忠诚是中国人精神家园中永远燃烧的熊熊火炬,照亮和温暖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灵,给予人们勇敢前行的巨大信心,鼓舞人们不断迈向美好未来。
孙中山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概括为:“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他在一次演讲中专门谈到忠诚问题:“现在一般人民的思想,以为到了民国,便可以不讲忠字;以为从前讲忠字是对于君的,所谓忠君;现在民国没有君主,忠字便可以不用,所以便把他拆去。这种理论,实在是误解。因为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说忠字可以不要,试问我们有没有国呢?我们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国呢?我们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说忠于民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
忠诚是中华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是人类最高贵的美德之一。忠诚的核心是真,赤胆忠心,真诚实在,忠贞不渝,言行一致,是一种非凡的自信,是力量的象征,是把握了正义和真理的一种大度和坦诚,是对信仰、承诺和责任的坚守,是对组织、他人和事业的尽心尽力。古往今来,忠诚从来都是立身之本和为政之要,是从草野到庙堂、从平民到官员都应该谨守的道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