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忠诚是古今为官从政者必须具备的政治品质
“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是古代为官的基本政治要求。“忠诚”,早在中国古代就是官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核心构成,在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古人视“忠”为官之常德,有“忠臣”之美誉,意即忠于君主的官吏。在官德的诸多规范中,忠诚是最基本的德行,“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这些检验现代官员道德品质的伦理价值早在古代就已是官德的核心内容,合理吸收借鉴古代“忠”的含义,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提高官德修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忠于君主。即尽心为君服务。比如,“失忠与敬,何以事君”(《左传·僖公五年》),“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荀子·臣道》)。儒家主流派讲忠节是有原则的:事君有正道。贤臣事君“可以安国家,利人民者不避其难,不择其劳,以成其义”(《说苑·建本》)。意思是忠良之臣在服务于君主时,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就不回避艰难、不害怕劳苦地去做。君仁而臣忠。“忠”不是君上对臣下单方面的要求,而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是有条件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君有过要谏诤,敢进直言,不能一味服从。大臣对待君主应以“忠正”为根本,做到“外扬君之美,内匡君之过”。“故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吕氏春秋·恃君》)也就是说,下级对上级要忠心耿耿,但不能愚忠、一味顺从,而更要敢于直谏、敢于监督;如果迎合苟且,不但不是忠臣,而且是奸臣国贼。
忠于国家。儒家所言之“忠”,往往与国家社稷相联系,“忠君”常常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的代名词。无论是起初的家国一体,还是后来的家国同构,君主都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家与国、君与国、忠君与爱国是很难分开的,正如“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以私害公,非忠也”(《左传·文公六年》)。这里的“忠”,就是要求卿大夫对公家或国家能够竭诚尽力,以维护其利益。正所谓“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也,公则天下平矣”(《吕氏春秋·贵公》)。“忠”还表现在国家民族出现严重危机和重大灾难时,临危不惧,以身许国。“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左传·昭公元年》)。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忠”作为官德,强调的是以身报国,忠于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
忠于民。作为官德的“忠”,在古代是指尽心竭力、勤奋忘我地去为民众谋利益。大禹治水,亲自劳作,辛苦得大腿上没有赘肉,小腿上的汗毛都被侵蚀掉了,最后终于治好了水患,安定了天下。禹以民为本,舍弃个人利益,“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尽职的官德就被称为“忠”。春秋战国时期的“忠”不只是对臣民的道德要求,也是对君主行为的道德要求。“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这是以统治者为民谋利为“忠”。正如《墨子》所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古代的明王圣人所以能称王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爱民极忠,利民极厚。
忠于职守。官吏必须忠于职守,勤于职事,为国效忠,如《诗经·召南·采蘩》之“夙夜在公”,《诗经·大雅·烝民》之“夙夜匪懈”,《论语·颜渊》之“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王充在《论衡·量知》中说道:“文吏空胸,无仁义之学,居位食禄,终无以效,所谓尸位素餐者也。素者,空也;空虚无德,餐人之禄,故曰素餐。无道艺之业,不晓政治,默坐朝廷,不能言事,与尸无异,故曰尸位。然则文吏所谓尸位素餐者也。”王充对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恪尽职守是“忠”的必然要求。
古人视“忠”为官之常德。在古代,“忠”与“奸”成为从政官员泾渭分明的两种代表形象。古有“忠臣”之美誉,意即忠于君主的官吏。这种忠君爱国的教育使为官者不忘,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成为合格官吏的思想道德基础。
忠诚为百德之基,如果没了忠诚,人的能力就可能会用到歪处去,以才害德。机智而不忠则易奸诈。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的手下,易牙杀子以适君,开方背亲以适君,竖刁自宫以适君。此三人为表“忠心”,花的心思极深、下的功夫极大。然而,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却是假忠,齐桓公被彻底蒙蔽了。后来,饿死齐桓公、拥立他人,导致齐国内乱、霸业衰退的,正是这三个人。勇猛而不忠则易反叛。东汉末年,吕布善于骑射、膂力过人,有万夫不当之勇。然而,他先后投靠丁原、董卓、王允,虽曾拜丁原、董卓为义父,却反目而杀之,屡生祸端。正因为他反复无常、不忠不义,张飞斥之为“三姓家奴”。
古人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诚难行”。忠诚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受到别人的赞美;具备忠诚之德的人,其人格会得到升华。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忠诚,就可能会变得品格低下。忠诚不仅是立身之本,事实上也是任何一个团队组织战斗力的保证。
忠诚,是每一个人应遵循的一种基本道德,是指对组织、对自己或对他人真实无欺、遵守承诺的品德与素养。这种内在品德及其外在践行,是各种经营活动与社会运转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一个人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守忠诚,坚持自己的原则,且不为利益所动。大的方面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小的方面则是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忠于我们的领导,忠于我们的组织,忠于我们的工作,忠于我们的家庭,忠于我们的朋友等。
对一个组织来说,“忠诚”指的是个人归属于组织的义务和职业道德。人的社会角色常常归属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家庭等组织。一个人只有自觉归属于组织、忠诚于组织,始终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分子,坚决维护组织的利益,才可能得到组织的认可与爱护,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一个人归属于团体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维护这种归属关系就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忠诚则是维护此种归属关系的最佳与必备的素质。
忠诚应作为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忠诚无价。一个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失去了忠诚,就失去了别人对他最根本的信任。所以,美国的阿尔伯特·哈伯德说:“如果能捏得起来,一盎司忠诚等于一磅智慧。”忠诚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构成团队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才,唯有那种既有能力又有忠诚度的人才,方是每一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苦心寻找的最理想的人才。
一个不忠诚的人,即使才华横溢也不会成功,因为他无法得到别人的信任,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都不会认可这样的人。这同时也表明:忠于别人,也就是忠于自己;背叛别人,也就是背叛自己,就是自取其辱。所以说,一个忠诚的人才是可靠的人,值得人们信赖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才可能一路平稳,走向成功。
人活着,就离不了忠诚。忠诚,乃做人之本,立事之根。忠诚不但是重要的社会伦理,更是重要的从政伦理。忠诚自古以来就是政治或行政组织对其成员的根本道德要求。现代行政伦理虽然不像古代那样把“忠”绝对化,忠诚的对象也已经不同,但仍然把忠诚作为行政伦理的基本规范和行政主体重要的品德之一。现在不少国家的政府官员在任职时,都必须进行忠诚宣誓,就是明证。
任何一项事业要取得成功,除了它自身有生命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还必须有大批忠心耿耿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要巩固,国家要长治久安,也必须有千千万万忠贞不贰的共产党员才能办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倘若没有千千万万忠诚的共产党员的流血牺牲,就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倘若没有千千万万忠诚的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中国的建设很难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忠诚实际上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延伸。一个官员只有深深地爱国,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人民,他才会时时高标准要求自己,心存高远,也才会在心灵的深处把自己的命运跟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用行动书写了忠诚的千古佳话。屈子投江,以死尽忠;苏武牧羊,守节为忠;岳飞杀敌,大义精忠。尤其是我们党建立以来,多少共产党员用生命诠释了一辈子忠诚的信念。夏明瀚把忠诚写在“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无畏上,杨靖宇把忠诚写在腹中满是草根、宁愿饿死也不投降的气节里,江姐把忠诚写在竹签钉入十指、痛彻心扉也不叛党的坚贞中。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谷文昌和王伯祥,把忠诚写在带头造林、治理风沙、发展特色产业之中,为了解决群众生存发展最急迫的需求,为了当地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用生命书写忠诚。
忠诚是所有政党、政权都极为珍视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从来都把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等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和永恒品格。“对党忠诚老实”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对党忠诚”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党员干部要把“忠诚作为第一政治品质”。党员干部是国家、民族中的先进和骨干分子,应当成为塑造和引领全社会先进文化的表率,决不能败坏党风、带坏民风。因此,必须把讲忠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义务。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修炼这种品格,尽好这种义务,提升这种能力,树立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