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忠诚贵在绝对,忠诚务必纯粹
忠诚于党,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政治素养和精神品格,是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承诺,是共产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对党绝对忠诚,必须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虚假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下都能矢志不渝、坚贞不屈,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不打折扣地永葆初心、永葆忠心。
对党绝对忠诚胜过其他各种忠诚。忠诚是人的一种优良品质,一个人对亲人、朋友、组织都应做到忠诚。但与这些忠诚相比,党员干部对党的绝对忠诚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可贵的忠诚。党员干部只有做到对党绝对忠诚,才能实现追求个人价值与意义、追求国家发展与进步、追求人类进步与理想三者的完美结合。因而,这种忠诚具有最崇高、最神圣的内涵。
对党忠诚是我们党对党员的一贯要求。党从成立之日起,不同历史时期的入党誓词都突出强调共产党员要做到“忠诚”。如建党初期的入党誓词,据老党员回忆就有“绝对忠实为党工作”“永不叛党”等内容;抗战时期1940年的第4期《共产党人》杂志上,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宣誓有“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永远为党工作”“永不叛党”等内容;解放战争时期的入党誓词有“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南局宣传部编印的《共产党员课本》中,要求新党员誓词内容应该是作为一名党员所应履行的义务与努力的方向,“即党章上第一、第二条的基本内容”;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誓词中的“对党忠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等内容。至今未有任何改动。
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尽管形势任务千变万化,但入党誓词始终不离“忠诚”。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人最纯真的政治底色。在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白色恐怖年代,许光达不惧“清党”,“死不退出共产党”;罗瑞卿身处险境,“宁可冻死饿死,绝不背离共产党”;高树勋三次申请入党,“坚决跟党走,海枯石烂不变心”。先烈用壮举和生命,诠释了忠诚的内涵,奏响了忠诚的强音,谱写了忠诚的壮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内外、国内外的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于党员要对党绝对忠诚的问题,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党员、干部要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
对党忠诚既是我们党对党员早已有之的要求,又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对党员干部的忠诚度有更高的要求。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新的历史任务能不能坚持,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人民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实现和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造就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我们必须把对党的绝对忠诚放在首位,在对党忠诚上不打折扣,以对党忠诚之心,做对党忠诚之事。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经得起考验,决不做损害党的利益的事。
对党绝对忠诚是党员干部自身抵御各种风险和诱惑的利器。党员干部都是手中有权力的,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考验、风险和诱惑。既有工作中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考验,也面临着如何在执掌权力的情况下,紧密联系群众,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改善民生,化解工作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突出问题的考验。同时,随着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错误思想和利益矛盾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每一位党员干部,如何具有政治判断力、现实洞察力、理论解释力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修炼的能力,缺少对党的绝对忠诚,必然会功亏一篑,甚至走火入魔。
不可否认,有的党员干部基本忠诚尚能做到,若论“绝对”还有差距,甚至存在极少数党员干部“假忠诚”的现象。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中央的大政方针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态纯粹成了“做姿态”;有的口头说加强“理论武装”,声称挤出时间来学习,实际却宁可把精力花在花边新闻和野史上,也不肯学理论、学党史;有的对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是大非态度暧昧,不敢亮剑;有的目无组织,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报告的不报告,或者先斩后奏;有的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以人画线,拉帮结派,搞小山头、小团伙、小圈子等非组织活动,给我们党内政治生活带来破坏。所有这些表现的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性质是共同的,就是对党不忠诚,丢掉了共产党人起码的政治操守,对党的事业危害极深。
党员干部必须认识到,对党忠诚从来不是商品,绝非用来做交换或谋私利的资本。对党忠诚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既是政治素养层面的要求,又是具体的实践要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30年深藏功与名、一心为国倾力奉献,谱写了当代精忠报国的“满江红”,成为全国人民景仰的国之功臣、道德楷模,更为共产党人作出了忠诚示范,树立了光辉榜样。
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必须是绝对的。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忠诚时用过两个词,一个是“绝对”,另一个是“纯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在对党忠诚问题上,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纯粹。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
在对党忠诚的问题上,一点也不能含糊,要旗帜鲜明、斩钉截铁地反对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忠诚。忠诚是不讲条件的,跟党走是不留后路的,必须忠诚一辈子、跟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不论前进中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挫折,都要毫不动摇、毫不退缩、毫不消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无限忠诚。
对党绝对忠诚,就要将党章意识融入血液。主动认真、扎实系统、反复用心地学习党章,掌握党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深刻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深刻理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基本问题。深刻按照党章的要求,经常检视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坐标,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言,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用时间的跨度、行动的力度展示信仰的纯度。
这种忠诚不在于喊了多少口号,而在于有多少实际行动。要以实际行动体现忠诚自觉。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打折扣、不做选择、不搞变通,始终做到党中央号召的坚决响应、要求的坚决照办、禁止的坚决不干、部署的坚决落实。我们要把对党绝对忠诚融入血脉灵魂,贯穿于修身为政的全过程,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愚公移山的志向、滴水穿石的功夫。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扎理想信念的根,筑牢忠贞不改的魂;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仅铭记于心,而且见诸于行,一切行动服从组织的决定;要以英模人物“对标”,常思不足,常找差距,从中感悟崇高、汲取营养,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提高觉悟、锤炼党性。唯有如此,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才能成为最虔诚、最执着、最经得起考验的忠诚,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一心向党、决不动摇,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党的事业发展高度融合在一起,使个人的才干与美德在最崇高的事业上获得认可与证明,使个体生命的价值在最神圣的事业上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