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案例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他们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在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为后人留下了浩瀚的著作,而贯穿这些著作的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比喻为人类思想史上“壮丽的日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既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又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列宁曾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比做是“一整块钢”,认为“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上,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马克思主义具有四个鲜明特征:第一,科学性。马克思立足自身所处的时代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虽然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马克思当年提出的“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之问”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之问”。

第二,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不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抽象的物质,而是以特定历史传统和生产条件为基础形成的物质生产实践,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根本区别开来,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不是“市民社会”,而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第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学问,它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品格。“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者更关注现实,更关心自己所处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聆听时代之声、回答时代之问,“以问题倒逼改革”“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四,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以实践为根基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内在地包含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个知行合一的体系,它不仅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不仅讲是什么、怎么看,而且讲怎么办、怎么干。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就是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基本工具。方法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得出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内在同构性。而且根据时代的发展,还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得出一些新的论断和结论,用以指导不断发展着的实践。

一是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可以说,这个论断准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实质和核心。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语,但是他们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就是科学的实践观,而科学的实践观必然要求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中国化的提炼和概括,并形成党的思想路线。

二是思想方法和理论思维。在把握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和灵魂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他强调要学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原理和方法,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最大实际;要学习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要学习唯物辩证法,在改革中既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要学习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学习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要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和方法,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

三是工作方法和实际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和提炼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实际能力。比如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和水平,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增强学习能力,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增强本领。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信仰体系

人是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悖论性存在,现实性和超越性、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贯穿人类生存始终的深层矛盾。这就决定了人永远不会满足于既有现实,而是总处在追求理想价值和终极关怀的过程之中,于是,信仰应运而生。信仰是人对理想社会的肯认和期许,它能够赋予人以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安顿人们对完满性和理想性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体系,它不仅包含着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发展规律的探求,而且体现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终极关怀的憧憬和追求。作为一种对于最高价值进行追问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有着显著的差别。宗教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信仰,是因“信”而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和规律基础上的信仰,是因“真”而信。宗教信仰追求的是虚幻的无法实现的彼岸世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就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他看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把党性修养作为终生追求。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加强自身建设的独特理论和实践,它是党员个体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这一价值属性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共产党员“本质的改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共产党人应该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坚持党性原则。但是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终生努力。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要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的问题。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一种信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资料来源:童萍《不断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有删减),《前线》,2019年第8期

案例讨论

1.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的一种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下一章

复制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登录

加入书架

批注

保存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

logo

掌阅AI阅读助手

掌阅AI阅读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优质出版物融合,构建出卓越的语义理解、内容总结和信息抽取能力,意在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使用知识。

知道了

6.34%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语音朗读

字体

笔记

  • 护眼

    翻页方式

    覆盖
    滑动

    行间距

字体选择

细字体

字体设置

系统默认

细字体

加粗字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程》

习蓉晖

共127章
努力加载中...
目录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暂无划线,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批注,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书签
划线
批注
书签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大图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阅读原文
目录 共127章
00:00
00:00/
--:--
倍速: 1
定时播放
儒雅青年
倍数设置
重置
0.52.0
标准
1.0
定时播放
关闭定时
15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90分钟
播完本集
语音朗读
儒雅青年
温柔淑女
阳光青年
小萝莉
智慧老者
慈爱姥姥
目录
共12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