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制造业呐喊
2015年6月,我的老领导、刚刚就任院长的徐东华教授找我谈话,希望我牵头成立强国战略研究所。坦率地说,我对此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因为当时还不能确定强国战略研究所应该做什么,但是,这个名字本身已经承载了很多,因为“制造强国”是国策。
经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思考,我觉得找到了方向:为中国制造业呐喊、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城市赋能。
仔细想来,从1998年开始从事咨询顾问工作起,我接触过各行各业的企业,但最多的还是制造业企业。可以说,我体会过“中国制造”被别人嘲讽为“劣质低价”代名词的无奈,也体验了“中国制造”飞速崛起的快感,这其中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些不懈奋斗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以及大批默默无闻的匠心工人,他们是中国制造的脊梁,是他们在别人嘲讽挖苦的时候依然坚守、发愤图强,决心做出高品质的“中国制造”。这批人不仅最终造出了“当惊世界殊”的新国货,而且创造了代表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中国制造文化与性格。
我把强国战略研究所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制造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上——制造业上市公司,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而且每年出版一本《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年度研究报告》(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论坛上正式发布,目的是观察上市公司对于中国制造的贡献与价值,因为它们毕竟是中国制造的佼佼者,拥有其他制造业企业所不具备的强大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尽管有一些制造业上市公司令人失望,但整体上A股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是比较抗跌的上市公司群体,同时,代表先进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比例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基本上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我的责任是,为中国制造业呐喊!为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们呐喊!为那些对中国制造崛起做出贡献的科研专家、一线工人呐喊!制造强国,他们是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