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制造强则国强,企业家强则制造强
甲午战争的耻辱让所有的国人都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清朝究竟在什么地方落后于一个曾经的藩属之国?很多人喜欢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专制王朝的落后。我看过一个材料,甲午战争开战之时,几乎所有的日本国民都恐慌之极,认为即将亡国:对日本来说,清朝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从数据看,1894年清朝的GDP已经从19世纪中期占世界30%的比例降至不到10%,但仍然是日本的120%。可是,中国却败了,而且败得很快、很惨,更重要的是一败则难以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日本轰炸了珍珠港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几乎令太平洋舰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就舰队而言,这一打击比清朝甲午战争遇到的打击严重得多,几乎摧毁了整支舰队,但是,美国很快就造出更多的航空母舰和其他战舰,最终在海军装备力量上远远超过了日本。这种转变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强大的制造能力。1940年,美国的制造能力是日本的10倍,美国海军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1942年5月在珊瑚海海战中受到重创,最初被判定需要3个月才能修复,但美国人只用了三天就基本完成了,其制造能力及效率可见一斑。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对中国形成强大攻击力的恰恰也正是这种形成对比优势的制造能力。而今天,中国被认为已经崛起的重要指标恰恰也正是制造力量。2019年《财富》500强榜单中,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3家增至2019年的80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车、东电、一重、沈鼓、杭氧、徐工、华为、联想等企业进入世界同行先进水平乃至领先之列。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石,高端装备制造业更被称为国之重器。大国,之所以是大国,首先是指制造业的强大。美国被称为超级大国以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因为其强大的制造业以及制造能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一直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美国制造”成为世界老大的品牌。到2019年,尽管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1%,但是美国制造业规模远高于其他国家。2018年美国GDP总量为20.5万亿美元,如果按照11%计算,制造业产值高达2.26万亿美元。而同为制造大国的日本,尽管制造业占比达20%,但是日本的经济总量只有4.96万亿美元,约为美国的1/4。2018年中国GDP总额90.03万亿元,相当于约13.6万亿美元,制造业产值占28.95%,也就是约为4万亿美元,在制造业产值上超越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不过,在代表制造业水平的高端制造领域,美国仍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制造业高科技巨头独占全球市场,苹果、微软、谷歌等公司是全球市值靠前的企业。高端制造中的“王中王”半导体产业是美国高端制造的核心领域之一,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美国芯片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了50%。日本尽管国土面积很小,但是强大的制造能力,使其曾经很长时间占据了世界经济第二强国的位置,而“日本制造”曾经一度风头盖过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席卷全球。至今,日本制造业增加值仍占GDP的20%,也达到了万亿美元。考虑到日本的国土面积、人口和GDP总值,这都是一个令人关注的数字。曾经的苏联更是依靠其强大的制造业而成为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60年;印度尽管国土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在全球国土面积排名中名列第七,但是未被世界承认是世界级强国,不就是因为其制造业还不够强盛吗?尽管其制造业增加值在2018年超过了英国、法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但是其总量为4086.93亿美元,距离第五名的韩国还有近323亿美元的距离,相当于中国制造业产值的十分之一。
中国是公认的传统大国,无论是人口、国土面积还是GDP,可是从清朝中期以来,尤其是西方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一直被西方列强认为是弱国。今天的中国恰恰正是凭借制造能力的逐步强大,才被重新认为是一个大国和强国。“中国制造”正在由一个廉价品的代称变成“中国优质”的新代称。无论是美国的科技制造巨头苹果,还是德国制造老大西门子都已经深知,他们再也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其全球价值链以及企业内部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一直倡导“复兴美国制造”“再工业化”,不断要求制造巨头回归美国本土却难以实现的原因,不仅如此,代表新一代制造力的特斯拉则把全球最大的工厂设在了中国上海的浦东。特斯拉创始人兼CEO埃隆·马斯克在2019年1月7日出席上海超级工厂首次向社会用户交付中国制造Model3仪式并宣布启动中国制造ModelY项目时,诚挚感谢中国政府以及上海政府:“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特斯拉上海工厂今天的成绩。我们一起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和全球汽车制造的新纪录。”据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工厂产量可以达到每小时生产28辆,每天开工10小时,目前每周的产量已超过1000辆,预计将来能到达3000辆/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期产能25万辆/年,总产能目标50万辆/年。这一“上海速度”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制造技术和人才支持,更代表了中国制造能力在新时代的进化。
制造强,则国强;制造弱,则国弱。制造业如何才能强盛起来?
如果说到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发轫于清朝的洋务运动,初步建立了中国的现代制造业基础,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工程设备制造以及日常用品的现在制造体系,但是甲午一战暴露了这样的制造业体系是多么弱不禁风,其原因不是清朝不重视,不是主管官员李鸿章、张之洞等不重视,而是缺少一批真正的优秀企业家。尽管那个时候诞生了第一个投身于现代制造业的状元张謇,也催生了极少数的近代企业家,但大都是在外资、专制力量的压制下艰难地生存。这类制造业基本上是官员直接控制的经济单元,根本没有企业家的批量成长。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四大家族和外国资本的夹击,以及持续的内战和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制造业更是七零八落,整个民国时期,尽管GDP的总值与日本相差无几,但是其中95%是农业,工业体系更多的是轻工业、重工业,装备制造业少得可怜。据统计,1945年时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地区占了85%,台湾10%,其他地区全部加在一起才5%。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及其军事委员会制定规划,全力以赴发展经济,尤其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尽管对此很多人有争议,一些专家认为,应该发展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轻工业即消费品制造业,当我们看到惨淡的装备制造业数据的时候,可以说,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哪里会有消费品制造业?
正是新中国的前30年,我们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体系,其中最为完整的是装备制造业。按照联合国的分类标准,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门类,也就是说,中国完全可以制造出任何自己需要的产品。不过,由于客观以及主观因素,我们的制造业缺少开放的环境,基本上处于自我封闭的发展状态,体制上完全处于国有国营状态,利益分配上处于“大锅饭”的状态,大部分企业效率低下,且与国际制造业的发展逐渐脱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负责人均为职业化管理者,并不对企业的生死存亡乃至亏损承担责任。这期间,企业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厂长和经理,但是并没有诞生真正对企业承担最终责任的企业家,以至于我们的制造业,除了在氢弹、核弹等个别重大装备领域还能与国际最高水平有抗衡能力外,在其他制造领域,或者绝大多数类型的制造业中,无论是产出规模、产出质量,还是产品种类、创新能力均与国际有了巨大的差异,尤其是与日本、韩国的差距距离越拉越大,整体水平被甩到了世界制造业的边缘地带。
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中国进入了一个令世界惊诧的快速发展时代,“中国制造”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不仅仅是一批又一批产品的生产,也不仅仅是一批又一批新技术的诞生,最为重要的成果是一批又一批新中国乃至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优秀制造业企业家的崛起,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横空出世,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谭旭光、鲁冠球、李书福、董明珠等,他们的名字不能被忘记。正是这些优秀企业家的崛起和罕见的坚持,我国的制造业具备了与世界高水平竞争的能力,同时还涌现出像华为的任正非这样世界级的企业家。
美国、日本和德国也一样,其制造业之所以能称霸世界,正是因为美国诞生了通用汽车的埃尔弗莱德·斯隆、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IBM创始人沃尔森父子和CEO郭士纳、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等庞大的企业家集群,日本则诞生了松下的松下幸之助、本田的本田宗一郎、丰田的丰田喜一郎、优衣库的柳井正以及现在到处讲学布道的稻盛和夫等。正是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使命塑造了他们国家的制造业,赋予了制造业创新的精神,而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制造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可以说,没有优秀的企业家集群,就没有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企业家强,则制造强。
中国梦是否能实现取决于中国制造业是否能够走向世界前列,而要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使命并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之巅,一定要依靠一批优秀企业家的崛起。生逢其时是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幸运和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中国企业家如何承担制造强国的使命,则需要深刻地洞察新时代的机会,同时对于面临的挑战也要有充分的准备,提升自己抓住机会、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不管现在面对看起来多困难的问题或是遇到怎样意想不到的挑战,我们都应记住:欲戴皇冠,就要承皇冠之重。其实,只有克服了如此困难的企业领导者,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