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制造的成长:从职业管理者集群到企业家集群
一、创业英雄榜:企业家集群的崛起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前提
我从事企业管理、管理咨询、智库服务以及讲学工作已超过30年,应该说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亲历者,30年间,北京、上海这样城市里的制造型央企自不必说。20世纪90年代我曾数次考察温州,参访了数十家温州制造业,写了《温州资本》一书,后辗转于浙江、江苏等地的制造业集群,提供战略咨询与管理咨询,先后在浙江的杭州、宁波、义乌、嵊州、嘉兴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以及湖南的长沙、株洲等制造业聚集区与企业家们一起打造新企业、畅谈新未来。正是这样的一线接触和调查,让我直接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企业家一步步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而造就了中国制造的奇迹。根据世界银行与国家统计局数据,1984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544亿元,到2005年的时候,也就是改革开放刚过27年,中国制造就开始“征服”全世界了。2005年12月,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发表了一篇轰动世界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因拒绝使用中国商品而经历的种种不适。她在书中写道:
“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她确实不会有勇气进行再次尝试了,到2019年12月31日,中国制造业产值达到了386165亿元。凭借这些数据的变化,中国制造业产值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已经有五年了。而创造这一奇迹的主体正是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与广大员工。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制造业领域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职业管理者和核心骨干员工,他们有爱国情怀、有追求中国梦的使命感。正是他们在改革开放后通过改制或者选拔成为较早的一批企业家,其中不仅有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宗庆后、鲁冠球、曹德旺等,还包括已经退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制造业的崛起。
当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5年,我们经历了“中国制造”成为劣质低价代名词的尴尬阶段,发生了杭州武林门集中焚烧温州鞋子的官方事件,也出现了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的经典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