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的适用性
在对有限的人群样本进行了研究和思考之后,马斯洛提出了他的需求层次理论,所以这个层次理论其实更偏向于关注美国白人男性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规则,耶稣基督不可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他出生在贫穷家庭的马厩里并承诺保持贞洁,这样看来,他连第一个层次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一般来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适用于不同的时期、地域的文化或社会。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社会,那么如果在一个集体主义社会里,人们不是为了个人发展,而是为了整个家庭、群体或社会的利益而努力,他的需求金字塔理论还适用吗?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亚伯拉罕·马斯洛出生于纽约,是家里7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被认为精神不稳定,饱受反犹偏见和欺凌,与母亲关系很不好,他既不喜欢也不尊重她。后来,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与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早期同事之一)一起工作,阿德勒成了他的导师。马斯洛决定研究关于健康心智的心理学,而没有选择更常见的研究领域——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的精神病理学。他开始探索是什么激励人们,个人力量和成就的来源和动力是什么,他把这项研究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
他在需求层次、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影响力。
很明显,即使在个人主义社会,人们也可以跨越需求层级,达到自我实现。历史上有无数创造性人才经受过贫困生活和疾病的折磨,安全需求完全得不到满足,但仍然能够成就非凡:贝多芬失聪,索尔仁尼琴被囚禁,居里夫人死于长期的辐射,弗雷迪·墨丘里死于艾滋病等,不一而足。这样的逆境甚至可以成为自我实现的激励因素。
一些研究比较了美国和中东的人们分别在战争与和平时期的需求认知,发现他们在需求的优先次序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一些需求也随着年龄而变化——儿童会优先考虑生理需求和爱的需求,而青少年和年轻人则更关注尊重的需求。
需求和欲望
人不仅有需求,还有欲望。需求和欲望的区别在于,需求是有限的、可量化的,而欲望则不是。一旦我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就可以转向另一个目标,例如,一旦我们有了足够的空气、食物和水,对于基础需求来说,我们就不需要更多了。虽然我们可能喜欢多种多样的食物,或者额外的零食或甜点,但它们并不是必需的。但欲望是无限的:我们可能想要一部手机,当我们有了一部手机,我们可能又想要一个更好的东西,如一台相机或一辆汽车。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我们总是会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