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贯彻到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做到在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更好地把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这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工人阶级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一、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最先进的伟大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随着产业革命而产生和发展,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这种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阶级特性。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力量最集中,掌握先进技术知识最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工人阶级是具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大工业越是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力量也越强大;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觉悟程度最高,在斗争中勇往直前,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埋葬者,而且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创建者;工人阶级是最有组织性纪律性的阶级,具有大公无私、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我国工人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工人阶级的独特的优点,是近代以来我国最先进的伟大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这跟我国工人阶级产生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工人阶级从外国资本企业、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中产生,因此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其中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尤为残酷,所以中国工人阶级具有改变自己悲惨处境的强烈要求,具有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性,特别是具有鲜明的反帝国主义精神,也正是基于此,当中国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工人阶级能够担当起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的重任,使中国工人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国近代工业的集中,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及矿山、铁路、海员、纺织等产业中,这种相对集中的状况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在工人阶级中传播革命思想和发展革命力量,从而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虽然中国工人阶级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初,在绝对数量上,特别是在与全国人口的相对比例上,只占很少数,但却因其高度集中性,而能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工业无产阶级能够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集中性,“无论哪种人都不如他们集中” 。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不像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行业手工业发展到工场手工业,再发展到机器大工业,而是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突发性产生的,并且大多数工人阶级来自破产农民。中国工人阶级产生的这一特点,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才在中国的第二代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部分“世袭无产者”。中国工人阶级因此在血缘关系、生活关系、思想文化上都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天然的联系,这有助于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巩固的亲密联盟,有利于加强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正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优点,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工人阶级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显示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历史作用。
2. 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事业。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工人阶级始终紧跟党的前进步伐,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洪流,始终坚定地走在全民族伟大奋斗的最前列,勇挑重担,发挥了先进阶级的重要作用,展现出领导阶级的伟大力量。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不愧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工人政治大罢工,推动了这一爱国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彰显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组织性和斗争性,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者。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工人阶级提高了阶级自觉性,工人斗争日益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标志着工人阶级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作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在震惊中外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中;在一举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反帝斗争中;在上海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中;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工人阶级作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精神投入巩固、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参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参加抗美援朝、土地革命和镇压反革命,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坚决贯彻落实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参加“三反”“五反”运动与推动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广泛参与劳动竞赛和建功立业活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为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贡献力量;坚决贯彻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克服三年自然灾害等严重困难;坚决抵制和反对“四人帮”,坚守岗位、坚持生产。中国工人阶级为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任务,付出了艰苦努力,创造了辉煌业绩,唱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凯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坚决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立足本职、争创一流,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坚定地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历史性地担负起领导阶级的使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坚强脊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从改革之初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再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各个时期,亿万职工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伟大的创造力量,为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深刻而复杂的国有企业改革中,从推行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到企业破产兼并、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改革中,广大职工识大体、顾大局,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进,集中展示了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以高度的主人翁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积极投身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火热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众志成城、开拓进取,用劳动筑梦,以实干圆梦,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义无反顾、不畏艰险,日夜奋战救治患者;生产相关应急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的企业职工第一时间复工复产,全力保证防疫物资供应;承担重点防疫项目建设的职工昼夜奋战、不辞辛劳,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施工任务;交通运输、电力保障、市场供应等行业职工坚守岗位、迎难而上,携手共筑坚强后盾;广大科技工作者协同推进科研攻关,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伸出援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作出了重大贡献,弘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 工人阶级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中不断发展壮大。
工人阶级规模不断扩大。工人阶级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在创造中成长、在拼搏中进步。我国工人阶级产生初期,发展十分缓慢,到五四运动前夕,我国产业工人达200万人以上,加上大量的手工业工人、城市苦力、店员等,数量更大,我国工人阶级初具规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蓬勃发展和伟大胜利,极大地带动了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1949年底,全国职工达8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近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我国职工队伍得到快速发展,数量和规模得到空前拓展,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已经达到1.18亿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2.2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飞跃发展,大批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三新”产业职工源源不断加入,工人阶级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工人阶级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包括产业工人、其他工人、知识分子、管理干部在内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成为一个包括劳动和工作在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和各种事业单位以及机关中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已成为职工队伍的主体,我们党的阶级基础进一步增强、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根据全国总工会2017年开展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职工总数达3.91亿人左右。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1亿人。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亿人,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人阶级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在努力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工人阶级自身得到全面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把个人的利益同全体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焕发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以自身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着全社会,工人阶级先进性有了更加生动直观的体现。
工人阶级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素质显著提升。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工人阶级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掌握新知识,增强新技能,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知识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术技能稳步提高,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全社会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最多的先进阶级,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涌现出一大批闪亮的劳动模范。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奏响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截至2019年底,有19位由全总推荐的技术工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以来,我国组团参加第41—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其中2017年第44届、2019年第45届均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榜榜首。
工人阶级利益得到进一步实现。广大职工群众劳动经济权益得到有效落实,民主政治权利得到有序实现,精神文化权益得到有力发展,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先后推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民生画卷”。
二、工人阶级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1. 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我国工人阶级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工人阶级能够成为始终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
我国工人阶级要加强理论学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拥护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以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实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正确把握形势,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既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充分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坚定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 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伟大的人民。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工人阶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是社会新风的培育者、引领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工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崇高精神风貌,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劳动实践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磨砺中,孕育产生了时传祥、王进喜、郭明义等一批引领职工队伍思想进步和弘扬劳动者崇高风范的时代楷模,传承创造了“铁人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时代丰碑,形成了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效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工人阶级要用中国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要践行爱国主义,牢筑爱国基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精神滋养。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踊跃参与“中国梦·劳动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发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用劳模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引领社会,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使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行为成为自我追求,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用先进思想、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带动全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
3. 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
中国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伟大梦想,需要凝聚伟大力量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永远是克敌制胜、推进事业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人民是力量源泉。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国工人阶级能够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是由他们的创造力量和光荣传统决定的。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工人阶级就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创造力,成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国工人阶级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需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牢记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坚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迎难而上、担当作为,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参与和推动改革,激发创新动力,挖掘创造潜能,用实际行动和先进的思想汇集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加强职工队伍的团结,加强同其他劳动群众的团结,加强全民族的团结,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更好地维护大局、服务大局。带头维护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最大限度地增加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形成团结奋斗、共创未来的正能量。
三、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落到实处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把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性为工人阶级政党,把自己看作工人阶级的工具,在领导伟大事业和推进重要工作时,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工人阶级的作用。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高度重视依靠工人阶级。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向城市,中国社会也即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紧紧依靠工人阶级,顺利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现在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关系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关系到中国工运事业的未来发展,是亟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重大原则问题。
2.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解决认识问题。
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我国工人阶级从来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我国工人运动从来都同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没有变也不会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不完全一致的现象,比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身份制、单位制逐步解体,部分职工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呈现出下滑趋势,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社会上包括一些党政领导在对工人阶级地位的认识上存在模糊认识,有的甚至存在着“在困难时依靠,顺利时就不依靠;需要时依靠,不需要时就不依靠;口头上依靠,思想上并不依靠”的现象,使一些职工群众的工人阶级自豪感和使命感有所减弱。再比如,受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影响,一个时期以来出现轻视劳动贡献价值,淡化、弱化普通职工作用的现象,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一些普通职工的地位没有同步提高,甚至有所下降,虽然广大职工群众普遍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但相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一些职工尤其是一线产业工人群体获得感却没有那么强烈。又比如,经济转型升级中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 给职工就业安置带来的巨大压力,持续了相当长时期的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普遍较低且增长缓慢,以及城镇不同人群的社保分割严重、统合性差,等等,使一些职工群众主观感受有所变化,认为自身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存在一定的落差;非公企业职工被雇佣感更加强烈,“为人打工,低人一等”的心理较普遍。
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密切相关,属于前进中遇到的问题,但对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只要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时刻保持清醒,始终牢记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就能真正把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解决实践问题。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只当口号喊、标签贴,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要求必须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方面,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全过程,体现到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做到在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
在政治上保证,就是要充分认识到,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高度重视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保障广大职工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畅通职工源头参与渠道,保障和不断发展广大职工依法、有序、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大力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推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两个覆盖”,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加大在职工中发展党员力度,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工人党员比例。宣传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和重要贡献,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更加浓厚,增强工人阶级为实现党确定的宏伟目标共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在保证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提高普通职工参政议政代表比例,畅通参政议政渠道。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771名,占33.8%,比党的十八大增加79名,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工人党员代表198名(农民工党员27名),占8.7%。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68 名(其中有45 名农民工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5.70%,比十二届提高了2.28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3名,占代表总数的20.57%,提高了0.15个百分点。在2015年开始的工会改革中,实行一线职工在工会领导机关挂职和兼职。与中国工会十六大相比,工会十七大代表中基层和一线职工比例提高了17.2%,工人代表比例提高了16.3%。全总十七届执委会中劳模和一线职工委员占23%,比全总改革试点方案要求15%以上提高了8个百分点,主席团中劳模和一线职工委员占18.7%,比全总改革试点方案要求12%以上提高了6.7个百分点。全总将产业工人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所占比例单列,要求产业工人比例不低于35%。在2019年推荐的奖章先进个人中,产业工人280名,占40.3%,高出规定比例5.3个百分点;其他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179名,占25.8%,高出规定比例5.8个百分点;科教人员145名,占20.9%,高出规定比例0.9个百分点,基层一线的劳动者共计604人,占86.9%。
在制度上落实,就是要加强与广大职工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从政策、制度等方面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联系)会议制度等,从源头上保障广大职工参与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向一线职工倾斜的分配制度。落实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探索符合不同所有制企业特点的职工代表大会职能和形式,督促企业在重大决策上听取职工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鼓励职工代表有序参与公司治理。近几年来,全总高度关注劳动基准、劳动合同、安全生产方面的立法动态,向立法机关提出关于制定《集体协商法》《企业民主管理法》《劳动监察法》等建议,先后参与了近百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修改工作,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各级地方工会加大源头参与力度,积极拓宽参与渠道,结合本地实际,推动制定出台了一批保障职工和工会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在素质上提高,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理念,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扎实细致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职工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制度自信宣传教育,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开展劳动教育,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引导和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面向职工的法治教育,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劳动法律法规以及民法典等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诚信意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引导企业通过岗位练兵、岗位培训、劳动和技能竞赛、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为职工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级工会加大支持鼓励劳动者参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发挥好工会各种线上平台作用。从2020年起,我国将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打造全新的、综合性的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这对于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助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和脱贫攻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权益上维护,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合法权益,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推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援企稳岗政策落实落地,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就业创业成本,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努力实现职工多转岗、少下岗,多就业、少失业。坚持职工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增加职工收入,使职工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围绕国家脱贫攻坚大局,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帮扶和保障力度,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努力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完善劳动安全卫生政府监察和群众监督机制,督促企业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保障职工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2020年上半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各级工会发挥“工会就业服务号”平台作用,累计发布招聘信息6万余条,提供线上岗位超过110万个。2020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76亿、2.08亿、2.56亿;共向434.6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636亿元,惠及职工1亿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347元,增长0.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617元,增长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6682元,增长1.2%;全总按照每户2000元标准,为全国127326户建档立卡全国级困难职工发放疫情期间临时生活补贴;各级工会专项用于慰问受疫情影响的低收入职工和感染新冠肺炎以及染病病亡职工家庭常态化送温暖资金9.36亿元,其中慰问感染新冠肺炎职工7104人,慰问相对困难职工家庭27.24万户。截至2020年7月,2016年以来全国工会系统共帮助4728011户困难职工家庭脱困,涉及家庭人口12726361人,其中,就业创业脱困1194695户,子女完成学业并就业404013户,纳入社会保险覆盖260582户,纳入大病救助和互助保险覆盖196920户。
四、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大业,事关产业工人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工人阶级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释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强烈信号。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突出强调产业工人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二是明确提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目标任务,指出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三是不断强化对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指出要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职工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四是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出工会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为劳模、工匠传承技能,传承精神创造条件,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五是努力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指出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勤于钻研技术,练就过硬本领,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六是着力加大对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维护,指出要切实维护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涉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义、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等方面,深刻回答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和牵挂工人阶级的深厚情怀,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产业工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回应和解决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形势下依靠谁、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变化与特点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学说,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回答了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达到什么改革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
2.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围绕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产业工人骨干作用、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等,作出重要制度安排,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与此同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不高、技能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匮乏,技能形成缺乏顶层设计,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间协调衔接不够,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收入水平较低,社保统筹、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这都使得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充分体现。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最有组织性、纪律性的强大力量。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就,都离不开工人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奋力拼搏和忠诚奉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有利于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更好发挥工人阶级作用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已建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有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这支队伍是工人阶级作用最直观的展现,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瓶颈亟待突破,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尖端技术和先进设备,也需要有一大批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工巧匠。从国际看,一方面,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出现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及多业态融合的趋势,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应对新的挑战,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课题;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扩散,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调整重组。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不仅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也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产业工人和大国工匠,这既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也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筑牢防线、应对挑战,维护国家政治和经济安全。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提高工人阶级整体素质凝聚工人阶级力量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发生深刻变化。“80后”“90后”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以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为特征的“三高”群体和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就业的“三新”群体并存,他们在收入分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呈现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新特征,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追求生存权益向追求发展权益转变,从追求物质权益向追求民主权利、精神权益转变,从利益诉求一体化、同质化向差异化、多元化转变等。产业工人队伍状况的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团结凝聚工人阶级力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我国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不高、总量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据统计,我国技术工人求人倍率超过1.5∶1,高技能工人高达2∶1,高端技术工人需求缺口一直居高不下;在全国7.7亿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1.65亿,占就业人员约20%,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多万,只占就业人员约6%,两项比例都比较低。据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无技术等级的比例达72.8%,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达61.3%,有高级职称的职工仅为4.5%;在非公企业、小微企业,技术工人更是严重匮乏,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鼓励更多产业工人关注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之路迫在眉睫。
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要求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总体思路和系统方案。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2017年4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改革方案》,4月30日,中办、国办印发贯彻落实《改革方案》的责任分工方案,至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并从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25条具体改革举措。《改革方案》有许多特色和亮点,比如,提出着重强化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把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注重加强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创造性提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这一重要举措,在国家层面首次使用“技能形成体系”概念;提出着力拓展产业工人的发展通道,直指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提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则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特点。
《改革方案》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厘清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什么改、怎么改、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产业工人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一工运时代主题的政治动员,也是对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一种政治宣示,政治分量很重、改革考量很深、制度安排很全。
4. 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3年多来,起步稳、进展快,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出台相关制度文件40多个,涉及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支撑保障和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发展制度等多个方面;重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引领得到加强,建功立业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产业工人队伍逐步壮大,素质不断提升,地位有所提高;了解关心支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改革得到社会和职工群众的广泛关注;等等。开局成绩来之不易,深化拓展要求更高。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年”行动,聚焦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总结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取得的经验,在补短板、强弱项,谋长远、抓持久上下功夫,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取得更大成效。
完善制度机制。针对制度缺项和政策短板,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制度文件,重点在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设置、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技术工人创新成果参与分配、技术工人表彰奖励、国家资历框架、规范劳务派遣工、强化企业培养产业工人主体责任、完善公司治理和企业民主管理等方面,加大研究探索力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抓好重点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创新方式方法,做好非公经济组织等重点领域和青年职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工作,在加强对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方面取得突破;实施“凝心聚力决胜小康”行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在组织动员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方面取得突破;加强面向市场的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加快建立健全劳动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在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形成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在提升产业工人地位方面取得突破;加强工会组建、会员发展工作,公平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设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在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方面取得突破。
发挥试点作用。试点是改革破局开路的重要一招。2020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层面选择6个全面试点单位、7个项目试点单位,在地方层面由各地选择一些地方和企业开展试点。要进一步完善试点工作举措,聚焦重点环节、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提高试点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强化对试点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的跟踪了解,及时研提解决办法,对一些地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有益做法,加强鼓励引导、及时总结提炼,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
形成推进合力。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沟通力度,推动各地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加大对改革的宣传力度,对改革的相关举措进行权威解读、对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行深入报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改革情况绩效评估,探索实行第三方评估,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实践,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更是工人阶级的庄严使命。这一使命,既为工人阶级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工人阶级将团结一心、砥砺前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