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今年,我们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预计全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分别超过六千五百万吨、二亿九千万吨;处置了一批“僵尸企业”,其中央企下属企业一百七十一家;前十个月商品住宅库存减少二亿六千万平方米;十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八降低到百分之五十六点一;前三季度通过结构性减税、降低“五险一金”、降低电价等共减轻企业负担约七千三百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中的成本为八十五点八五元,比去年同期减少零点二四元;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补短板工作得到加强。
更为可喜的是,部分行业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工业品价格由负转正,实体企业盈利水平回升,市场预期得到改善;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更多地方政府认识到了市场实现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扩产能的危害性,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调整商业模式,更加重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含量,努力适应市场需求。此外,我们的经济导向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提出的结构性改革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认同,不少国家认识到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局限,对结构性改革更加留意了。
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开了个头,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去产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待加强,去库存有些政策措施变形走样,去杠杆尚要下大气力,降成本很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补短板需要进一步聚焦。这些问题,既反映了解决结构性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暴露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同投资和出口主导的需求结构是相匹配的。现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相对下降,供给结构很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更深层的一个问题是,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但供给体系未能跟进,结果是一方面过剩,另一方面不足。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不能把结构性供需矛盾当作总需求不足,以增发货币来扩大需求,因为缺乏回报,增加的货币资金很多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大量游资寻求一夜暴富,再加上监督人员同“金融大鳄”内外勾结,去年发生的股市异常波动就与此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下降。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本来属于实体经济,但用加杠杆的办法进行房地产投机就不同了。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投资机会,加上土地、财税、金融政策不配套,城镇化有关政策和规划不到位,致使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旺盛,带动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房地产高收益进一步诱使资金脱实向虚,导致经济增长、财政收入、银行利润越来越依赖于“房地产繁荣”,并推高实体经济成本,使回报率不高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这“三大失衡”有着内在因果关系,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结构性失衡,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这种失衡。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强调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从国际上看,出现这种矛盾具有客观性,很多大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处理起来相当不容易。我们不能回避矛盾,不能采取鸵鸟政策。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制度优势,有宏观调控的充足工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能,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坚定不移干,就一定能闯过这道难关,使我国经济跃升到更高水平,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讲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讲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讲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同时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这个事情是带根本性的,我们要是迟迟不动,世界上人家都在动,到时候他们调过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我们憋在那儿不动,还是涛声依旧,那我们又会落后。
明年要进一步把思想、行动、工作重点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增强定力、巩固成果、乘势而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要总结今年工作,落实已部署的各项任务,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去产能方面。明年去产能任务较重。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有序推进产权、股权交易,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要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同时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发挥好中央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作用。金融机构要执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不同企业做到有保有压。过剩产能、低水平产能绝对不能再搞了,不能病急乱投医、饮鸩止渴,否则后患无穷!
去库存方面。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要围绕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和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按照发展城市群的要求,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在努力减少住宅库存的同时,要采取有效办法消化商业房地产库存。要注意把棚户区改造同去库存结合起来,减少重复建设。
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要通过处置“僵尸企业”,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低企业杠杆率。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增大,要规范政府举债行为,控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过快增长。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的监管,遏制在金融体系内自我膨胀的行为。
降成本方面。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强化放水养鱼意识,加大现有减税降费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要通过深化能源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
补短板方面。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要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一百六十五项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重视通过补短板促进服务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党中央已经对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出部署。今年是首战之年,脱贫攻坚开局顺利。明年要更有力、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力戒形式主义,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把功夫用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要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健全脱贫攻坚责任制,把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要求落实到位。要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激活内生动力,加大教育、健康扶贫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扶贫要从实际出发,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不要搞成民粹主义、福利主义,该给的东西要给,不该给的东西不要给,不要养懒汉,不要搞到力所不及、力不从心,肉长到身上以后再割下来是很难的。要坚决防止数字脱贫、弄虚作假,谁在这个问题上弄虚作假,决不能放过,要严肃处理。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战役,大家立了军令状就要完成,军中无戏言。从十二月下旬开始,中央将对各省区市首战之年脱贫攻坚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对完不成任务或弄虚作假的,到了时间节点完不成,那就要“军法从事”了。
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
当前,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这个问题多做文章。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要抓住粮食供给宽松的有利时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大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力度。要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
要优化农业供给政策,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取向,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分类完善改革方案,释放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要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该花的钱要舍得花。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政策指向性和精准性,及时把农业补贴转向支持改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助农增收的“绿箱”政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农业供给体系的重要举措,要完善支持政策,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要重视扶持普通农户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不要把政策实惠都集中到大的经营主体,人为垒大户。
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清产核资,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这是党中央推出的一项重要改革,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完善农村治理、保障农民权益,对探索形成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定要抓好。考虑到“三块地”改革的关联性和协同性,要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但用途管制、分类管理的原则不能丢。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了。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我说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从战略上考虑的。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滑坡。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要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防止农民增收势头出现逆转。
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我们学不了有的国家大搞虚拟经济那一套,而且搞虚拟经济本身就有很大隐患。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经济社会发展物质技术支撑,离开了实体经济是不行的,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这个能力给我们提供。这一点,我们必须牢记在心,千万不能把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际竞争力的实体经济搞虚了、搞少了。
现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困难增大,出现了一种脱实向虚的苗头,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壮大新动能,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既要实现供给体系由中低端产品为主向不断适应需求变化的中高端产品为主转变,也要大力提高各种产品质量和水平。
对外转移产能要有整体规划,富余的产能可以转移出去,但对保障国内市场供应、支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产能不能都转移出去,不能搞到将来一些基本商品要依赖进口的地步。什么产能要保留一定的量,什么产能要拿在手上,什么产能要重点发展,要做到心中有数。
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只有低质产能才会过剩,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更新换代的产能不会过剩。老百姓到国外去,以前是买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后来买电脑、手机、化妆品、服装、首饰等,现在买到了奶粉、尿布、药品、马桶盖、电饭煲等。外国人欢迎中国游客去,就是看中了中国人的购买力。如果买当地的旅游纪念品、特色产品,那是可以理解的,但老百姓大量采购的产品是国内能生产的,而且市场供应很充足,这就有问题了。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跟不上,满足不了需求。我们的航天技术、高铁技术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但马桶盖、电饭煲的质量却不过关,道理上说不通!不要看不上这些小产品,几百种、几千种加起来就不得了。新动能并不都是高大上的,不要忽略了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产品,这里面有大市场、大文章。要认真考虑怎样把这部分需求拉回国内来。
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遏制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要引导企业突出主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这项工作,有关部门要用心抓,一个一个行业抓,直到抓出成效。
创新是实体产业发展的制胜法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要更多用于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提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各种资源向有竞争力、创新力的企业集中。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改造,引导实体经济向更加绿色清洁方向发展。
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整体,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体经济振兴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要正确处理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抓住和用好海外并购重组机会,推动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海外并购重组要突出实体经济,突出技术、品牌、市场,不要醉心于收购那些浮财、虚财。这些东西,听着好听,看着好看,花大价钱买下来了,中看不中用,弄不好就血本无归了,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当然,也要注意有人借口境外收购,乘机违法违规转移资产、套取外汇。
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要改善贸易结构,提高一般贸易水平和加工贸易质量,完善鼓励出口政策,妥善应对各种贸易摩擦。要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加强引进外资工作,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要更加重视优化产业组织,提高大企业素质,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和优化组合提高集中度。要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供应链。产业创新往往是从中小微企业开始的,要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使他们可以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源,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解决好房地产问题,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出发点要站准,落脚点要站好,不要搞偏了。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避免过于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资产泡沫,同时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要研究按照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方向,探讨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支持居民自住房需求。要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要加强宏观指导,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调整用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财税政策要加强对住房持有环节的调节,加快房地产税立法。人口过多、房价过高的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结合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职住平衡,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要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培育和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这项任务已经明确提出来了,要加快推进。住房制度设计要对城市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一视同仁。要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坚决查处、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要继续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其他各方面工作,要按照既定部署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