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强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涵养与运用,注重从省域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崭新篇章。
根据浙江省委对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工程”的部署要求,省委宣传部启动了“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重大课题研究,通过组织专家学者集体攻关,形成了近8万字的研究成果,分为战略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法治思维方法和底线思维方法6个子课题。经中央有关部门审读、批准,《浙江日报》于2021年3月22日至27日刊发了全部课题成果报告。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创造的宝贵理论财富、实践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浙江改革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一周年之际,深化对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和运用,有利于全省上下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上拿出最新成果、展示硬核担当,以扛起“五大历史使命”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2021年3月
壹
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
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战略思维方法,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赢得主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才能锚定方向、行稳致远。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战略思维的涵养与运用。他指出,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培养和增强我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明确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一、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战略思维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仅就战略思维作过深入思考并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而且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方法解决事关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问题。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就强调,“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坚持用战略思维方法观察时代大势、洞悉当代中国、谋划浙江发展,推动形成了以“八八战略”为总抓手,包括统筹城乡一体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人才强省、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系列战略举措在内的省域发展战略体系,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1.把握战略趋势、抢抓战略机遇: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 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战略思维方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善审天下之势”的全局观念,注重战略环境分析。只有坚持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战略层面观察和判断形势,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方向,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他指出:“科学判断形势,历来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推动决策实施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全面了解国际形势,而且要准确把握国内形势,还要深入分析省内形势。”2005年2月,在部署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研究把握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的趋势、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脉络,把握国内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演变趋势对中长期发展的影响,把握我省在全国发展的区位特别是在长三角中的方位,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省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清晰地勾勒出未来5—15年我省发展的趋势和背景。”2005年4月,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把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取向,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推进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习近平同志不仅注重战略环境分析,还善于从中寻找和把握战略机遇。他指出,“形势是动态的,蕴含事物的发展规律,指示事物的前进方向”。这要求我们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切实增强时不再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牢牢把握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对于浙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习近平同志认为,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形势有利时,善于看到潜伏着的不利因素,做好应对不利因素的准备;形势不利时,善于把握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在深入分析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战略机遇期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能否把战略机遇期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宏观的战略决策。因此,要有一种强烈的历史紧迫感,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实现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2.明确战略定位、笃定战略方向: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如果说“度势”是为了放眼全局、因势而谋,那么“审时”就是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应时而为、顺势发展、乘势而上。
21世纪初期,浙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综合实力提高较快,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有重大改善,但同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同志注重从全局的高度,精准把握浙江发展阶段、发展特点,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如在分析经济形势时,他强调,关键是把握两条:一是把握经济运行大势,特别是要看全局,看前后的周期走势,把握主流,把握方向。二是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情况中有很多是揭示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虽然现在还只是萌芽性的、初生性的,但只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一旦茁壮成长,就会成为主流。也有一些是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或者是老问题还没得到解决。对此我们要研究分析原因,积极应对化解。
习近平同志准确分析了浙江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把握了浙江所处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的双重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明确了发展战略方向。2005年5月,习近平同志提出,制定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和阶段特征。“十一五”期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人均GDP1000—2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特性,又有人均GDP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特性。发展阶段的双重特征使浙江面临着发展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好城乡发展特别是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顺利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社会结构的均衡化。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中把握经济发展全局”。他要求各地、各部门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主动的姿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更深的层次上推进改革和开放。他还指出,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把浙江的发展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中来观察、认识和思考,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找座次、定坐标,不断激发推进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勇气,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尽领风骚。对于如何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应当从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方面全面加以理解,全面加以推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3.发挥战略优势、筹谋战略部署:扬长补短,善作善成。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树立和运用战略思维,关键要在发挥战略优势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进行整体谋划,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抓住主攻方向、关键环节,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部署,提纲挈领带动全局发展。
21世纪初,浙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多重考验,既有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着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既遇到了资源短缺等“先天不足”的制约,也经历着生态环境压力、资源要素制约、内外市场竞争带来的“成长的烦恼”;还面临着“干在实处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这样一个时代课题。如何充分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作出最符合浙江实际的战略抉择,成为浙江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出“八八战略”的重大部署,全面系统地总结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浙江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成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
“八八战略”是立足浙江改革发展形成的基础、立足发挥优势和发掘潜在优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八个方面的优势和举措,有的是以往长期奋斗形成的,如体制机制、区域块状特色产业、人文精神等;有的是新形势下全面分析省情深化认识的,如生态建设、山海并利的资源条件和软硬环境建设等;有的是顺应发展新趋势不断强化的,如接轨上海、城乡协调发展等。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我们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跳出浙江看浙江,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优势,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努力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因此,“八个方面的优势”是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结合实际作出的总体把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八个方面的举措”,是针对进一步发挥、培育和转化优势提出的。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这是“八八战略”蕴含的“优势论”的核心要义。
“八八战略”的“优势论”还体现在对发展资源的深刻把握上。高度重视战略资源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一大特点。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意义”,“海洋是浙江未来的希望”。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2003年8月,浙江首次召开了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随后制定出台了首个《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还认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早在2003年,他就部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习近平同志也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作用。他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指出:“我们应该看到,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素质是领导者和劳动者的首要素质。”为此,他亲自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并推动实施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可以说,“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运用战略思维,抓住浙江特色优势,尽力把优势做大做强的经典范例。
4.凸显战略重点、推进战略实施: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 战略重点就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做到事半功倍。因此,战略思维要求确定各战略阶段的发展方针,选择实现的手段或途径,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细化举措,一项一项地分解落实。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整体把握浙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浙江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他的提议下,浙江省委将未来5—15年发展趋势判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列入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在经济发展上,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理念,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将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针对浙江块状特色经济优势,明确提出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浙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在文化建设上,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概括提炼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奠定了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成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奋力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部署实施生态省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全面部署平安浙江建设战略,并将法治浙江建设作为推进平安浙江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为探索社会治理之道形成了系统性方案,成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同时,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以十大领域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切准关键点和着力点,为全面加强浙江党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石。这一系列战略重点,构成了新形势下浙江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为浙江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省域实际出发,科学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研究发展规律、战略优势,突出改革发展整体布局、价值追求、发展趋势、战略重点,着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而伴随着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经历,习近平同志对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也从区域治理层面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
1.统驭全局的战略谋划: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战略谋划是从全局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对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实践看,凡是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谋划推出的“八八战略”就是关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它“致力于在统筹指导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着力推进数量、质量和速度、效益同步提升的稳步发展,城市和农村互促共进的一体化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携手联动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同时,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又对各领域事业的发展作出规划。如针对当时浙江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建设等扶贫工程,提出“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明确战略规划、细化行动计划,为浙江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前消除绝对贫困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部署,既包含战略目标,又明确了战略举措。注重顶层设计的思维方法始终贯穿于习近平同志从浙江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远见。
2.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是共产党人战略思维的价值导向,也是战略定力的思想基础。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就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在民生建设上,他推动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设教育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推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要求全省党员干部牢记“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利益无小事”,倡导推动“三个跑遍”、“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加充实、更可持续,人民安居乐业更有保障,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制定之中。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出习近平同志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3.观势谋事的战略考量: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谋划发展战略。 正确把握形势,必须从全局看“形”,从长远看“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和运用战略思维方法,就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谋划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针对21世纪初浙江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他指出:“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我省所处阶段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积极借鉴国外同样发展阶段的成功经验,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有益做法,努力使浙江经济真正进入又快又好发展的黄金时期。”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不仅强调要尊重规律,而且还强调要善于总结提炼、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比如,习近平同志在推动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实践中,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八个必须牢牢把握”,强调“这些经验和启示,既是过去文化建设工作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基本原则”。在防汛抗台工作上,针对浙江“洪、涝、台、潮、旱多种灾害频繁交错发生”的特点,他强调,“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索和分析我省防台抗台工作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规律性的认识”,推动从思想、建设、法制、机制、制度、组织能力等方面完善防台抗灾的措施和预案,不断提高防台抗台的整体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就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战略指引。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积极应对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的鲜明特征。
4.底蕴厚重的战略自信:在激发潜能活力中增强发展信心。 能否立足实际,调动各方信心,充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选准切入点重点突破,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确保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是衡量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
习近平同志在领导推进浙江工作实践中,十分注重从制度、文化、资源等方面入手发挥战略优势,不断增强战略自信。比如,针对浙江山区、海岛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他明确提出,“应该看到丰富的山海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把欠发达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关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当时有人认为浙江发展已经到了工业化中期,必须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习近平同志则提出,“浙江的产业结构总体上是以‘轻’为主,这是我省的优势,不能丢,而且按照我省的经济结构和环境承载力来看,要想太‘重’也不可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部署和指导改革发展中,总是强调要利用和发挥优势。“四个自信”的提出,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蕴和优势的集中概括。从发挥浙江优势到大国自信,深刻诠释了习近平同志立足客观实际、把握特色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战略智慧,成为贯穿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的精髓要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5.坚如磐石的战略保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制定战略归根到底是为了实施战略,即把谋划转化为具体行动。战略思维不仅仅是关于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路径的谋划,也包括对战略实施保障的谋划。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把抓落实摆上重要位置,“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为抓好落实,他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施全面领导的党”,“要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地方同级各种组织中,党委是领导核心,各种组织必须自觉接受和服从党委的统一领导,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来安排和部署各自的工作”。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保障战略实施的重要原则,是形成工作合力的体制保证。具体地说:党委居于核心地位,擘画全局、掌握方向,各方按照职能做好工作,从而形成整体合力,体现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委要对全局工作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合理划分工作层次,处理好重点工作和面上工作的关系,形成全面、分类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履行好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职责。他还推动建立了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以加强重大战略的实施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始终将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推动落实战略部署的重要原则,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这些年来,历届浙江省委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重要论述精神,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战略方向,充分运用战略思维谋划推进浙江改革发展。特别是历届省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将其作为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同时,浙江省委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工作导向,实施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统筹建设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开辟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局面。
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奋发有为推进省域现代化先行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区域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性课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十分强调“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阐明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对于浙江来说,如何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丰硕战略成果,还是要“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与全面落实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在推进省域现代化先行中建设好“浙江之窗”、展示好“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
1.强化接力意识,确保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一以贯之。 战略是着眼长远、谋划长远的。战略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撰文《成功之道在于锲而不舍》,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从进入新世纪到奋进新时代,“八八战略”始终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工作的总方略。对于浙江来说,以战略思维推进发展,就要做到不管形势怎么变、任务怎么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战略定力不能变,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的战略意志不能变。要深刻把握“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有着从传承到丰富、发展到跃升的推进关系,继承和发扬“八八战略”聚焦优势与短板、立足时代前沿对发展重大问题作出超前预判、紧密联系实际对党的理论创新作出有力探索等精髓要义,着力构建深化“八八战略”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中,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从省域层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加鲜活的诠释。
2.强化全局意识,努力以省域现代化先行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路。 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就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以全局视野认识当前、放眼未来,在坚定战略自信中赢得战略主动,保持发展先行。要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把省域发展置于“两个大局”之中考量把握,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重点谋划如何推动数字赋能现代化先行、产业体系现代化先行、科技创新现代化先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对外开放现代化先行、省域治理现代化先行、文化建设现代化先行、生态文明现代化先行、公共服务现代化先行、人的现代化先行,在谋深而行、谋定而动中全面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多作贡献。
3.强化前瞻意识,回答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性课题。 战略思维强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求对事物发展方向有科学预见、对事物发展规律作出科学分析、对事物发展进程做到科学把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很多事关未来发展的中长期问题都要在这五年破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浙江要着眼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围绕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等六方面战略性问题,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率先回答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4.强化机遇意识,保持改革开放先行优势。 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进步、进步慢了就等于退步。马克思主义关于“条件与根据”的观点告诉我们,抓住了特定的有利的外在条件,就能推动事物实现长足发展。浙江发展要保持引领未来的良好态势,就要从整体上和长周期上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和形成多方面的战略性发展优势。要树立改革强省鲜明导向,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浙江正在开展的国家试点项目、省级试点项目,加快实现改革试点从“盆景”变“风景”,在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上发挥先行示范作用。要围绕在服务区域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上贡献长板、担好角色,细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目标、具体抓手,把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增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力、竞争力,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新时代浙江的“金名片”,聚力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坚定扛起更高水平开放的战略使命。
5.强化攻坚意识,在谋大事、干实事中展现担当作为。 任何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考,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是一项战略性部署,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浙江各项工作要体现“窗口”标准、形成标志性成果,必须强化“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攻坚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劲头。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判断形势,善于在全局中定位、在整体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要坚持改革创新思想和统筹兼顾方法,围绕新目标新定位,解放思想、打开思路,以新迎新、革新立新,保持奋进姿态、创造性张力,增强有效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强化“钉钉子”精神,着眼战略设想落实落地,努力让每一件重要工作都出新出彩,在实干笃行中赓续“八八战略”、擦亮“重要窗口”,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新篇章。
(课题负责人:盛世豪 黄俊尧 邢晓飞)
案例
浙江,下好一体化先手棋
推动长三角地区交流合作,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作出的战略谋划。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时指出,无论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进,还是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来看,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都显得十分紧迫。此后,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将主动接轨上海、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不断推出一体化促进举措,不断提升一体化合作水平。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赋予了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并强调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G60科创走廊已经成为外界观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窗口,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成绩斐然。2018年6月,分布于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合高速铁路沿线的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座长三角城市签订长三角地区共建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整合协同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成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G60科创走廊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战略平台,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破要素壁垒
要素是经济之壤,打破要素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是经济的活力之本。这些年来,在推进要素自由流动中,浙江瞄准创新高地——G60科创走廊,主动寻找破壁突破口。
对G60科创走廊九座城市而言,打破各种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有形无形壁垒,成为“结盟”的第一要务。破题就在浙江。一个窗口,见证了G60 科创走廊推动要素自由流动的成果——2018年9月28日,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开通暨第一批异地证照发放仪式在嘉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三楼大厅举行。
随后,一系列促进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新举措出台: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先行先试,建设“一网通办”2.0版,尝试跨省身份互认、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实现审批事项在九城市范围内无差别办理,进一步促进市场统一;进一步消除市场准入壁垒,探索建立存量工业用地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机制,为早日实现土地跨省交易提供借鉴,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和复合利用水平。这些举措中,都能看到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用政府服务的加法换来企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企业生产的元器件为长三角区域的汽车、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东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G60科创走廊的生命力就在于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让科创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以产业链的一体化推动城市和区域的一体化,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这里一拍即合,不断激发出新动能,迸发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火花,得到市场主体的充分认可。
科创与产业融合
2020年初,“G60共同抗疫”专区在长三角G60科创云平台正式上线。G60科创走廊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洛华磁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成员企业参加云招聘,收到的应聘材料比往年都要多。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一开始就是一条科创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走廊,该区域九座城市的产业本来就有很大的互补性,产业协同共进是G60科创走廊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特色。让科创要素充分涌流,最终目标是打造一流产业。以“科创”为核心内容的G60科创走廊,如何更好实现科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进而促进不同地区之间产业协同发展?
在这方面,金华市有着自己的探索。2018年11月,金华与G60科创走廊城市的科技部门举行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科技创新合作圆桌会议。会上,九城签订《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此后,金华政府部门给企业发的创新券,可到上海的科研机构“消费”,让企业接触到更多的高端科研设备和技术;而区域内数千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可提高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利用率。仅金华东阳一地,2019年就招引G60科创走廊其他城市项目签订意向书9个,总投资额达121.2亿元;新增1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4个;开通跨省创新券通兑、通用,并发放创新券870余万元。
随着G60科创走廊九座城市协作不断深入,科研机构和高校也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位于嘉善的浙江悦世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便是上海交通大学研发成果转移结出的硕果。“我们的科研团队在上海交大,研究后的成果经过产业化落地嘉善。”公司总经理周成林告诉记者,上海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距离上海较近的嘉善无疑是产业化的最好选择。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视角下,长三角地区不仅仅是自然地理概念、行政区域概念,更是经济地域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G60科创走廊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推动一体化发展,按照“九城联动、资源共享、深化融合、集群发展”的发展理念,2020年前11个月,G60科创走廊九座城市新增市场主体226万个,截至目前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万多家,科创板上市公司46家。
(《浙江日报》记者:袁华明)
链接
2020年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要工作
一、狠抓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1.梳理印发浙江省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推进“五个一批”77项重点工作,清单化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2.迅速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
3.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注重把国家战略落地到具体项目上,推进250个重大项目建设。
4.进一步强化机制保障。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数字平台和督查激励机制。
二、圆满承办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
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湖州成功举办,取得了系列务实创新成果。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围绕“战疫一盘棋、夺取双胜利”主题,达成8个方面重要共识。
三、举全省之力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坚持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1.建立推进嘉善片区建设工作机制,成立嘉善片区专项组,统筹协调嘉善片区建设。
2.抓规划编制。建立嘉善片区“1+1+N”(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N个专项规划)规划体系。
3.抓政策保障。出台浙江省19条“硬核”支持政策,联动实施示范区22条共同政策。
4.抓项目建设,2020年前三季度,嘉善片区累计签约项目181个,投资额达1050亿元。
四、稳步推进一体化重点区域建设
一是推进5个省际毗邻区域规划建设。二是启动5个省内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三是推进跨省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五、持续拓展一体化重点领域合作
持续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合作取得新成效。一是疫情联防联控方面,共同建立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施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信息共享、长三角“健康码”共享互认、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等系列举措,浙江协调157家企业为沪苏皖提供产业链配套,沪苏皖协调359家企业为浙江企业提供配套。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浙江纳入协议的9个省际断头路项目全面开工,其中4个项目已建成,签署新一轮省际交通互联互通合作协议,深化洋山合作开发,加快推进京杭运河浙江段、杭平申线航道整治开发等。
从“浙”里,向大海
2003年,在谈到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意义。新世纪以来,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到浙江自贸区成立,从临港产业快速发展到海洋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海洋经济正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如何把港口资源这个浙江最大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2003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宁波等地调研时指出,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此后,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到浙江省海港集团成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打开新空间。202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11.72亿吨,连续12年位居全球港口第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来到宁波舟山港。他指出,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港口成为大引擎
2020年12月12日11时,随着“地中海艾罗安”轮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顺利完成装卸作业,穿山港区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达1000.73万标准箱,连续四年突破“千万”大关。而码头最西侧的1号泊位已竣工验收,投用后可新增62万标准箱的通过能力。与之相隔不远的梅山岛上,宁波舟山港的第二个“超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正拔地而起,其中梅山二期工程6号至8号泊位已投用,9号、10号泊位正在抓紧建设,投产后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两个千万标箱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集团。
繁忙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拍友汤建凯 摄)
(《浙江日报》邬雯雯 制图)
正是因为有这些宏大的港口基础设施的支撑,宁波舟山港2021年接卸的超2万标准箱世界最大型集装箱船已超270艘次,同比增长超50%,形成了宁波舟山港每年吞吐量超11亿吨的庞大物流。
2020年12月18日,随着“远见海”轮在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顺利完成接卸,宁波舟山港自2016年9月首次接卸全球最大的40万吨矿船以来,已累计接卸“最大矿船”总数超189艘次。宁波舟山港还依托大港口优势与巴西淡水河谷等“世界矿山”强强合作,持续打造“东北亚铁矿石分销中心”。
2020年12月21日,宁波舟山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800万箱”大关,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的地位。近年来,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净增10条东南亚航线,全港航线总数创下260条的历史新高。尤其是海铁联运业务,2020年新开发诸暨、信阳、宜春等海铁线路,新开行义乌达飞轮船精品海铁联运班列,形成了19条海铁联运班列及多条成组线路的海铁联运线网,业务辐射15个省(区、市)、56个地级市。
一体化五指成拳
从2006年的“宁波—舟山港”到2015年的“宁波舟山港”,虽然只是短短一杠的消失,但却是省内港口一体化改革的象征,折射出了浙江海港最有故事的10年。从政府推动体制机制突破,到以资本为纽带兼顾各方利益,最终促成东方大港的实质性一体化,中间许多环节都是“首吃螃蟹”。
2015年8月,浙江省海港集团组建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集约化运营管理全省港口资产的省属国有企业。从资产整合到管理融合,2016年11月,浙江省海港集团与宁波舟山港集团按“两块牌子、一套机构”运作,成为全省海洋港口资源开发建设投融资的主平台。
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董事长毛剑宏这样形容一体化的新业态:“五个港口就像五根手指头,‘五港合一’就像五指攥紧握成拳头,进一步协同发展,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便于全省谋划统一的集疏运体系和多式联运。”
随着一体化发展红利持续释放,宁波舟山港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和枢纽作用得到不断巩固和提升,也带动了“两翼”、“多联”港口运输生产稳步增长。2019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正式迈入“亿吨大港”行列。2020年,“北翼”嘉兴港务完成货物吞吐量8050.2万吨,比上年增长10.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5.5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6.1%。“南翼”温州港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1.1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6%。同属“南翼”的台州港务202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51.6万吨,比上年增长14.8%。
区域协作谋新篇
位于杭州湾喇叭口的小洋山岛上,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上海港的集装箱主港区洋山港一片繁忙景象。在紧挨港区的北侧,浙江省海港集团和上海港集团合资开发的小洋山北侧项目已开工。
2019年2月19日,两个“世界冠军”签下合作协议,浙江省海港集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迈出坚实步伐。浙沪对洋山深水港的共同开发,也从以前的依靠行政手段为主,走向股份制、市场化、共享化的新路子。
同时,浙江省海港集团与江苏省港口集团、安徽省港航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马钢集团开展矿石全程物流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强长江港口业务布局和业务延伸,为宁波舟山港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020年11月26日至27日,以“共谋‘十四五’共建新高地”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地区国资国企联席会议在宁波召开。会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资百企合作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浙江省海港集团作为联盟发起者、第一届轮值理事长单位,将把引导成员单位共同投身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作为最大使命担当,把联合成员单位共同开展各领域的合作作为最大职能担当,把团结成员单位共同经营好联盟这个大家庭作为最大责任担当。
(《浙江日报》记者:张 帆 王凯艺)
守好人民健康的“防疫大堤”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方法解决事关浙江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问题。他多次指出,要构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防疫大堤”。多年来,浙江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事业按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确定的战略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方面,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固大堤。
如何夯实人民健康的防疫之堤?2003年,在习近平同志重视下,全省疾控系统完善及建设列入“五大百亿”工程实施计划,2007年底,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完工启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自此走上了“快车道”。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战略决策与殷切嘱托,成为浙江疾控事业发展奋斗的目标。近年来,浙江省疾病预防与控制水平不断提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省委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坚持“两手抓、两战赢”。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精密智控、科学防控,为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筑牢坚实堤坝,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浙江考察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慎终如始织牢精密智控网
数字赋能成为疫情防控制胜的关键。根据省委部署,在“一图一码一库一平台一指数”精密智控机制的“硬核”支撑下,浙江各地扎紧防控全链条闭环。
疫情暴发初期,省疾控中心创新性地通过传播力指数开展疫情研判。根据省内各地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等评价指标,创新研制了浙江省县域疫情风险地图“五色图”,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2020年3月1日24时,“五色图”变成“全绿”,意味着浙江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浙江精密智控模式加速更新迭代。省疾控中心聚焦国内、国际疫情形势,基于移动大数据探查省外、境外疫情高发地区人员入浙情况,定量评估各县区的疫情输入风险和风险来源构成,建立输入风险指数计算模型,为浙江着力构建精密智控网提供技术支持。
在毫不懈怠扎紧精密智控网的同时,疫情防控科研任务也在争分夺秒推进。2020年1月24日,省疾控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的省级疾控中心。2月,由省疾控中心与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获批附条件上市,进入全球疫苗研发第一梯队,在我国及多个国家开展了预防接种;省疾控中心参与研制的3个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注册证,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工作人员在微生物实验室里开展工作。(浙江省疾控中心 供图)
截至目前,浙江省疾控中心建有独立的BSL-3 实验室2套、BSL-2实验室23套和标准PCR实验室6套。如今浙江共有97家疾控中心具备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能力。
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大提速”
得益于浙江在公共卫生方面早布局、早谋划,18年来,浙江应急处置机制实现了“大提速”,许多工作高效完成。
2019年12月31日,在获悉武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后,省疾控中心立即加强对全省16个流感哨点监测和武汉疫情舆情监测,开展浙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会商,紧急采购防疫应急物品,并在疾控体系内建立24小时轮班制度。
从抗击SARS、甲流、禽流感等,再到应对台风的救灾防病,浙江疾控系统应急处置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浙江疾控专家在最短时间内,建起疫情处置、监测、研判,以及技术指导、病毒检测、热线咨询全流程全闭环的“战时”运行机制,为迅速遏制疫情的蔓延贡献力量。
10多年来,浙江省疾控系统提前布局,打造出一支响当当的“疾控铁军”。2016年,浙江承建一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这支队伍在灾后防病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台风“利奇马”横扫浙江。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迅速联动、火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开展灾后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应急队员在台风受灾较严重地区开展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浙江日报》戚建卫 制图)
牢记嘱托筑好“防疫大堤”
2019年9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年会暨信息化试点工作培训会议通报,浙江省疾控信息化水平综合排名全国第一。近年来,浙江疾控系统依托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疾控数据采集方式,由单一手工填报向数据自动交换转变。截至目前,浙江95%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传染病数据自动交换。
目前,全省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已基本形成,这一网络覆盖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和食品污染物与食源性疾病监测、环境与饮水卫生监测等各个专业领域。目前全省疾控部门已建立各类监测点和工作试点720个,为浙江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通过各级疾控业务人员的不断努力,浙江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全省甲乙类传染病为例,2012年全省发病率为209.14/10万,随后逐渐下降,至 2019年降至175.02/10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没有世纪初我省的提前谋划和布局,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省的疾病防控无法做到如此从容应对。”省疾控中心主任王桢说。
(《浙江日报》记者:郑 文;通讯员:董小易 江 歆)
智能车,浙江造!
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就发表文章阐述“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更是多次强调在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要有战略思维,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浙江从战略高度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培育,制造业深度转型取得新的进展。
在杭州湾南岸,一个以智能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正持续释能。2020年1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宣布组建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全球总部设在杭州湾新区。总部设在中国,而且是在“吉利的地盘”,用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话来说:“吉利凭借研发、制造、供应链等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促使合资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
智能工厂发力先进制造
在杭州湾新区,总投资308.19亿元、年产60万辆乘用车的上汽大众工厂,是上汽大众集团迄今自动化程度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工厂之一。在车身车间内,两条生产线集聚了837台机器人,它们两班倒接力进行生产,每51秒就有一台车身从生产线上“走”下来。而从冲压车间到材料仓库,再到焊接车间一路参观,几乎很少在工位线上看到工人,连生产辅助和物流运输岗也基本采用半自动化或自动化设备。工厂相关负责人说:“如果按照焊接点来算,大众宁波二期工厂的自动化程度达到95%,油漆涂装环节更是几乎100%的无人化。”
上汽大众宁波分公司焊装车间。该车间自动化程度达95%。(拍友卓松磊 摄)
智能化带来更精湛的制造工艺,使企业在提升产品品质、制造层次中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在工厂的装配环节,每个机器人身上都配置ISRA视觉定位系统以及gom非接触式光学技术。据现场工程师介绍,拥有机器人之眼的ISRA视觉定位系统对车辆部件进行拍照,回传至服务器,然后计算出零件孔位的实际位置,装配机器人可以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取件安装,这一技术能够将零件的装配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杭州湾新区跻身国际一流水准的汽车制造业基地,就是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缩影。2010年新区挂牌时,工业产值不过332亿元,汽车制造板块无足轻重。
(《浙江日报》记者王世琪 整理;《浙江日报》陈仰东 制图)
目前,杭州湾新区引进了上汽大众、吉利汽车两大整车龙头,建成和在建的汽车生产线5条,拥有大众、斯柯达、领克、吉利、smart等五大整车品牌,整车产能布局达160万辆,已集聚包括法国佛吉亚等9家世界500强在内的150多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一条从汽车零部件研发、整车制造到汽车后服务的全产业链。2020年,新区生产整车54万台,实现产值934亿元。未来,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目标产值4000亿元。
抢占产业变革的战略先机
制造业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谁下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先进制造领域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近年来,杭州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围绕创新发力。2017年5月10日,总投资62亿元的吉利汽车全球研发总部一期投用,这个全新的研发中心占地415亩,包含整车研究院、汽车动力总成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以及全球领先的安全碰撞试验室、环境风洞实验室及动力新能源实验中心等。作为吉利的研发大本营,这里承载着吉利汽车产品开发和技术突破的重任,与哥德堡和考文垂的研发中心共同构成吉利汽车全球化多点布局的研发体系。吉利还在这个全新的科技大本营里发布了“iNTEC”技术品牌,这也是中国车企首次发布自己的技术品牌。
吉利汽车全球研发总部二期、三期项目总投资70亿元,引进研发人才约5000人。二期项目已于2020年投用。
创新培育出更多未来产业。当你驾驶汽车前往商场时,在商场入口即可下车,你的爱车将自动在停车场中寻找位置停放;当你走出商场准备离开时,爱车已经在出口等待……这看似“科幻”的场景,在杭州湾新区通过搭载安装“爬行者智能系统”的吉利汽车实现了。“爬行者智能系统”将为研发更高级别无人驾驶技术、创新出行生态打下基础。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关键是培养、引进更多创新人才。随着产业先进程度的提升,新区人力资源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新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2 万余人,是2010年新区成立时的4.37 倍;高层次人才7000余人,是2010年新区成立时的11.48倍。
(《浙江日报》记者:陈 醉 王世琪;通讯员:赵春阳 虞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