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星火燎原
当马克思投身于巴黎及欧洲的工人运动时,一册册《共产党宣言》,宛如一颗颗生命旺盛的种子,克服贫瘠干旱、霜冻严寒,冲破重重障碍和阻挠,相继在欧洲、美洲、亚洲乃至全球的大地上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据德国特里尔市马克思故居展览馆统计,《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其中有很多语种,如英、德、法、俄、中、西班牙文等,出版了多种版本。它被公认是全世界传播最广泛的社会政治文献。
在《共产党宣言》的传播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不断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的历史经验,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思想。这些完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不同版本的序言中。这些序言,也是国际工人运动变化发展的晴雨表。
7篇序言的写作地,都无一例外地在伦敦。前2篇是两个人合写的,后5篇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写的。
第一篇序言写于1872年6月24日,是新的德文版,距离《共产党宣言》发表已25年。在这25年中,《共产党宣言》除首版外,又用德文在德、英、美至少翻印过12次,用英文在英、美至少翻印过4次。此外,还有法译本、波兰文译本、俄译本、丹麦文译本等。
这篇序言,主要介绍《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自信地认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两位作者根据法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和无产阶级巴黎公社的经验,告诫共产党人,这个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运用这些基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可生搬硬套搞教条主义。这说明,即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而是需要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完善提高、不断与时俱进的。
这25年间,马克思历尽磨难,生活颠沛流离:1848年4月,他和恩格斯一起回到科隆,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他被普鲁士当局驱逐,被迫回到法国巴黎,8月又被法国政府驱逐,流亡到英国伦敦,但仍被普鲁士政府所监视。在伦敦,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这位思想上的富有者,经济上却是赤贫户。由于没有固定工作,马克思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微薄的稿费收入,加之资产阶级对他的迫害和封锁,全家常常囊空如洗,衣食无着,贫困潦倒,不得不靠典当衣服渡过难关。贫病交加,夺去他3个儿女的生命,包括8岁的男孩埃德加尔。
1850年6月,马克思拿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阅览证。此时,他正在为写作《资本论》积累素材,一天要在图书馆待10个小时。有一次,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他只好把那件像样点的外套拿去典当,可是这下子出不了门,更不要说去图书馆。无奈,他只好写信给恩格斯,让恩格斯赶紧寄几英镑来,使他可以去典当行赎衣服。
列宁说过:“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无法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尽管灾难重重,举步维艰,马克思从未停止探索真理的脚步,全身心投入到共产主义运动中,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和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并以异于常人的顽强毅力,于1867年9月出版鸿篇巨制《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列宁评价,《资本论》“是当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1880年,燕妮患上肝癌,马克思在精心照料妻子的过程中,因体力消耗过度,患上支气管炎。1881年12月2日,燕妮逝世,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摩尔(马克思的昵称,意思是黑面人)也死了。”
1882年1月,在距离《共产党宣言》发表35年时,俄文版又一次出版。仍然深陷在丧妻之痛中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为俄文版作序。序言称,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没有提及俄国和美国,“那时,俄国是欧洲全部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支庞大后备军;美国正通过移民吸引欧洲无产阶级的过剩力量”。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美国的无产阶级人数众多,神话般的资本积聚也开始发展起来,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队伍。这篇序言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马克思和燕妮一共生育6个孩子,只有珍妮(也叫小燕妮)、劳拉和艾琳娜3个女儿活下来,马克思对女儿们疼爱有加。1883年1月11日,年仅38岁的小燕妮突然病故。此时,马克思正在抱病研究数学,并准备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白发人送黑发人,须发皆白的马克思惊闻噩耗,心如刀割,身体被彻底击垮。
3月14日下午两点半左右,恩格斯来看望马克思,本想陪他聊聊天,见他正躺在炉旁的安乐椅上打盹,便退了出去。
一两分钟后,恩格斯不放心,又走进马克思的卧室,发现马克思的头歪向一边。他情知不妙,赶紧上前,轻轻地摇了摇,毫无反应。他试了试鼻息和脉搏,顿时泪如雨下——这位相伴40多年的老战友,已经长眠不醒!
然而,对马克思的逝世,英国各界反应冷淡。《泰晤士报》的讣告,仅有一段文字,而且行行都有谬误,比如说,马克思“出生在科隆”“20岁时移居法国”等等。只有一家报纸提到,马克思可能会留名后世。
令人唏嘘的是,这位胸怀全人类的伟人,直到逝世,依然没有国籍!
3月17日,伦敦城北海格特公墓。荒僻的角落里,马克思静静地躺在墓穴里。他并不孤单,因为相濡以沫一辈子的燕妮,就陪伴在他身边。
墓穴旁,围着11个人,稀稀拉拉地为他送行,现场显得冷清凄凉,唯有淅淅沥沥的春雨,忠实地哭泣着,把送行者的心都哭碎了。
恩格斯瘦削的脸庞湿漉漉的,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他把手中的鲜花轻轻抛向逝者,一张口就语出惊人:“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他抬起头来,脸上热泪滚滚:“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周围的人听了,互相对视一下,连连点头。恩格斯继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不仅如此,”他提高嗓音,“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大家相拥着,搀扶着,慢慢向恩格斯身边靠拢。恩格斯环视一下身边的人,语调一扬,充满着欣慰:“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
3个月后的6月28日,还没有从悲痛中缓过来的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新的德文版作序。他心里滴着血,沉重的笔下字字如泪:“本版序言,不幸只能由我一个人署名了。马克思——这位对欧美整个工人阶级比其他任何人都有更大贡献的人物——已经长眠于海格特公墓,他的墓上已经初次长出了青草。”
也许是痛失最亲密战友之故,这篇序言在7篇序言中篇幅最短,翻译成中文,仅有420字。恩格斯压抑住内心的悲痛,简要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马克思生前只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庞大的写作计划没有完成,留下大量的手稿。这些手稿,在德文中还夹杂着英文和法文,有时一个单词,用一种文字开头,却用另一种文字结尾。仅关于资本流通过程这一部分,就有8份手稿,时间从1865年到1881年,跨度达16年之久。
这一大堆手稿,在外人看来杂乱无章。望着这些手稿,马克思的女儿们和女婿们不知所措。他们虽然非常了解马克思所从事的事业,但对隐藏在手稿中的深奥哲理,却一知半解。
“交给我吧。”恩格斯平静地说。虽然他的身体状况一直在走下坡路,而且手头的研究工作也非常繁重,但他知道,除了他,没有谁能承担起这份重担。
于是,恩格斯中断自己的研究工作,埋头于整理、补充、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工作。他对朋友说:“我特别担心,因为现在活着的人中,只有我才能辨认这种字迹、这些缩写的字以及整个缩写的句子。”
1885年7月,《资本论》第二卷终于正式出版。恩格斯特意选择在5月5日,为该书写下序言,因为马克思出生在1818年5月5日。而第三卷,则用了将近10年才完成,直到1894年才出版。
从接手这项工作,到《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整整耗费了恩格斯近12年的宝贵光阴!
在时间长河里,12年转瞬即逝。然而,在一个人的生命里,12年又是多么宝贵,对一个步入老年的人来说,12年更是千金难买。可以预想,如果恩格斯把这12年用于自己的研究,他又会出多少理论成果。
自古以来,为了同志和朋友,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献出生命的仁人志士大有人在。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经历日复一日的煎熬、心甘情愿为别人付出12年的生命光阴?绝无仅有!
支撑恩格斯信念的,不仅仅是他对马克思深厚的友情,更是他海洋般宽阔的胸怀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执着追求。
体现恩格斯胸怀的,还不止这些。在恩格斯的力主下,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理论,却只用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别人不理解,劝他说:“如果没有您,马克思这一堆杂乱无章的手稿,最终只是一堆废纸,是您才使它们重获生命,并且在很多方面您是属于再创造,您所浸润的心血并不比马克思少多少,这是你俩的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共同署名。”
“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恩格斯诚恳地说。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阿德勒曾说:“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
当我们惊叹马克思渊博的学识、仰视马克思深邃的哲理时,千万不要忘记,在他的身后,默默站立着另一位同样令人景仰的伟人。
第四篇序言,是恩格斯1888年1月30日为《共产党宣言》新的英文版写的,此时距离《共产党宣言》发表已40年。恩格斯介绍了《序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认为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恩格斯重申他在马克思墓前讲的观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像达尔文对生物学的伟大贡献一样,是对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
1890年5月1日,是第二国际 1889年确定的第一个工人阶级的节日。这一天,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就在这一天,恩格斯写下第五篇序言,充满自豪地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四十二年前我们在巴黎革命即无产阶级带着本身要求参加的第一次革命的前夜向世界上发出这个号召时,响应者还是寥寥无几。……今天的情景定会使全世界的资本家和地主知道: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已经真正联合起来了。”
此时此刻,恩格斯压抑不住对马克思的无尽怀念:“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眼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呵!”
这一年的11月28日,是恩格斯70岁寿辰,世界各地很多人纷纷向他祝贺。为此,他写了一封公开信予以致谢。他在信中谦逊地说:“我只是有幸来收获一位比我伟大的人——卡尔·马克思播种的光荣和荣誉。因此,我只有庄严地许约,要以自己的余生积极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但愿今后尽可能不辜负给予我的荣誉。”
1892年2月,也就是《宣言》发表第45年,新的波兰文版《宣言》问世。“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愈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愈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愈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愈增长。”恩格斯在序言中如是说。
“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是第七篇序言中的话。恩格斯在1893年2月1日充满期待地说:“我的唯一愿望是这个意大利文译本的出版能成为意大利无产阶级胜利的良好预兆,如同《宣言》原文的出版成了国际革命的预兆一样。”
这是恩格斯为《宣言》写的最后一篇序言。饱经沧桑的恩格斯,此时已经73岁高龄,尽管东隅已逝、桑榆未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生老病死毕竟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违背不了。他多么希望他和马克思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啊!“现在也如1300年间那样,新的历史纪元正在到来。意大利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这个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呢?”序言的末尾,老人给后人留下一个巨大的、充满希望的遐想空间。
这一年,恩格斯游历欧洲大陆,这是他一生中极为愉快的一次享受,也是晚年生活中在政治上达到的一次高潮。
8月12日,恩格斯抵达苏黎世。这里,正在举行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恩格斯出席闭幕式。
当恩格斯走进会议大厅时,代表们纷纷起立,一边使劲鼓掌,一边伸长脖子,希望一睹这位受人爱戴的领袖的风采。大会请他致闭幕词,他用德语、英语、法语作了简短的演说,回顾了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回顾了第一国际。他向国际无产阶级的代表们呼吁,不管各民族有多少特殊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都要保持革命的团结,“为了不致蜕化成为宗派,我们应当容许讨论,但是共同的原则应当始终不渝地遵守”。
当恩格斯抵达维也纳时,600人集结在一起,为他开欢迎会。9月14日,数千名维也纳的社会主义工人举行群众大会。人们簇拥着恩格斯来到会场,会场顿时掌声雷动。虽然在场监督的警察禁止选举恩格斯为名誉主席,大会主席依然在齐声赞同中宣布,恩格斯将“占有大会的荣誉席位”。这次大会,变成一次拥护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誓师大会。
在工人们的热烈欢呼声中,恩格斯自豪地说:“现在全世界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我们的神色。我们就是一个使人畏惧的强国,一个比其他强国更能起决定作用的强国。这使我感到骄傲!我们没有白活,我们能够自豪地、满意地回顾自己的事业。”
1894年的恩格斯虽然年迈体衰,仍然经常长时间伏案工作,为《资本论》第三卷的出版而忙碌。他还同时准备整理《资本论》第四卷,这部分手稿,是马克思在1861年至1863年所写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马克思没有来得及编好付印,因为比较粗糙,整理的工作量很大。恩格斯自感来日无多,心急如焚,从他给马克思女儿劳拉的信中,可以感受到他这种只争朝夕的急迫之情:
“74岁,我才开始感觉到它,而工作之多需要两个40岁的人来做。真的,如果我能够把自己分成一个40岁的弗·恩格斯和一个34岁的弗·恩格斯,两个人合在一起恰好74岁,那么一切都会很快就绪。”
遗憾的是,恩格斯未能实现把这部手稿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愿望。他在临终前,将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手稿都交给马克思幼女爱琳娜。后来,其中部分手稿经考茨基编辑整理,于1905年至1910年间分三卷出版,定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考茨基没有按照马克思的计划,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而是作为与《资本论》并立的独立著作。
1894年11月底,恩格斯的论战性著作《法德农民问题》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他宣称:“社会党夺取政权已成为最近将来的事情。然而,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
在说这话的时候,恩格斯并没有想到,到了20世纪,在遥远的东方,一位叫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把他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1895年2月11日下午,伦敦的大雾渐渐散去,阳光变得明媚起来,恩格斯午休起床后,冲了一杯浓浓的咖啡,坐到一尘不染的书桌前,右手习惯性地伸向旁边的雪茄盒,犹豫了一会,又缩回了手。
恩格斯曾经烟不离手,到了晚年,他意识到吸烟对身体的损害后,开始坚决地戒烟,两三天也抽不了一支。
烟虽然没有抽成,思绪却打开了闸门。早已远离他而去的马克思,此时又紧随着烟出现在他的面前。
马克思大半辈子嗜烟如命,有时穷得靠典当度日,但雪茄却从来没有缺过,整天嘴里叼着烟斗或雪茄烟,只是这些雪茄都是价格低廉的劣质货。晚年健康状况恶化后,医生忠告他必须戒烟。别人都以为他会把医生的话当耳边风,他却出人意料地戒除了数十年的烟瘾,并且彻底不吸烟。
“唉!”恩格斯重重地叹口气,身子往后一仰,靠在椅背上,用青筋暴露的双手轻轻地搓着面颊,刻骨铭心的思念,又开始折磨他,“老伙计,已经分别12年了,你在那边还好吗?你倒是可以整天和燕妮快乐地在一起,不必再玩命了,我却还要在这里坚持战斗。不过,我也快要向你报到喽。”
恩格斯自言自语了一阵,强迫自己从深深的思念中挣脱出来,翻开一沓泛黄的旧报纸,这是1850年1月至11月在德国汉堡出版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上面连载了马克思所著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恩格斯打算将它集纳起来,出版一本单行本,这些天正在酝酿写一篇导言,阐述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恩格斯提起笔,写下这样一段话:“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而去流血牺牲。”
身患喉癌的恩格斯并不知道,这篇序言,是他一生中最后一篇政治论文。
半年后的1895年8月6日,一则发自伦敦的电讯,震惊全世界:“恩格斯于昨晚10时30分安然逝世。”这一年,恩格斯75岁。
8月10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里,举行了恩格斯的葬礼。参加葬礼的,都是恩格斯的亲友和亲密战友,共80余人。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和领袖、第二国际创始人威廉·李卜克内西致悼词时,称颂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遵照恩格斯的遗嘱,他的骨灰罐被送到他所喜爱的伊斯特勃恩海滨,沉入波涛滚滚的大海之中。
为工人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恩格斯终身未娶。根据他生前的安排,他的遗产被分配给马克思的孩子们和外孙们以及同他亲近的人,他的文学和科学藏书移交给德国社会民主党全权处理。
噩耗传开,国际无产阶级无不悲恸和深切哀悼。如果我们今天翻阅一下当时大批的唁函和唁电,翻阅一下当时几乎所有欧洲的和北美的几十种工人报刊上发表的纪念文章,就会感受到恩格斯受到多么大的尊敬和爱戴。
1895年夏天,就在恩格斯去世的两周前,一位25岁的小个子俄国青年,从瑞士首都伯尔尼来到巴黎,与第二国际的领导者频繁接触,并请求马克思女儿劳拉和女婿拉法格介绍他拜会恩格斯。然而,由于恩格斯病情已经恶化,这位青年未能如愿。
这位小个子青年,就是列宁。早在1889年,19岁的列宁,就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译为俄文。译稿在俄国秘密革命小组中流传,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惊闻恩格斯逝世的噩耗后,列宁含悲写下悼念文章《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悼文开宗明义:“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一颗多么伟大的心停止跳动了!”他这样评价恩格斯:“他对在世时的马克思无限热爱,对于死后的马克思无限敬仰。这位严峻的战士和严正的思想家,具有一颗深情挚爱的心。”
为了弥补与恩格斯缘悭一面的终生遗憾,列宁后来特地住在伦敦的马克思故居,阅读了大量的马恩著作,对《共产党宣言》更是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受到很大启发。他这样评价《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1917年8月,列宁躲在俄芬边境的一间草棚里,撰写了《国家与革命》,提出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现实任务。为写这部著作,他请人专程送来《共产党宣言》。后来他说,《国家与革命》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共产党宣言》的光芒。
3个月后的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亲自指挥下,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工农苏维埃政权宣告成立。如果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那么十月革命则是把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正是这场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从遥远的西方传递到中国,唤醒了沉睡很久的东方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