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回答“窑洞之问”
故事原委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要通过行动回答‘窑洞之问’,练就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的‘绝世武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证明,我们党自我净化的机制是有效的,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
故事延展
“破冰之旅”
1945年7月1日,为巩固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员由重庆飞抵陕北延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
黄炎培等人在延安访问了5天,与毛泽东等人进行了3次共十多个小时的会谈,形成了延安会谈记录,包括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从速召开政治会议”等内容。虽然只有短短5天时间,但中共领导人的朴实稳重、红色延安的民主祥和,不禁让黄炎培感慨:“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
“窑洞之问”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与黄炎培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畅所欲言,谈古论今。其间,毛泽东问他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政党、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够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国民党初起时,不也是一个万众瞩目的革命政党嘛!共产党会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希望贵党能够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的支配。”黄炎培的一番话,使毛泽东颇有“心潮逐浪高”的感受。他坦然回答说:“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讲的这些道理。”“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认为“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因此,从延安造访回来后,1945年8月10日,黄炎培在重庆出版了自己著述的《延安归来》。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我认为中共朋友最可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追求进步。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当时写这本书之前,有人劝阻他不要著书为共产党作宣传,以免遭受人身危险。他说:“我只是用朴素的写真笔法写出所见所闻所谈,决不加以渲染。共产党确实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事实胜于雄辩,我黄炎培不作违心之论。”
故事启迪
毛泽东回答黄炎培的“窑洞之问”,在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肝胆相照的写照,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对人民民主的尊崇、对人民福祉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提“窑洞之问”的叩问和“历史周期率”的警示,重温“两个务必”的告诫,提醒“霸王别姬”可能因作风问题而出现,都有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要永葆建党初心,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真正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监督,进而构建党统一指挥的监督体系,把“六大监督”贯通起来,统筹推进。这样,我们党就能跳出历史周期率,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