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的“赶考”远未结束
故事原委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11日下午4时许,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五大书记铜像前,鲜花铺就的几个大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格外引人注目。下午5时许,习近平总书记在九月会议旧址召开的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上说: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故事延展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这里,人民解放战争已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9月8日,在一间长方形的土坯房里,挤满了前来开会的中共中央领导。在这里,中央召开了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九月会议。这是一次“立规矩”的会议,会议提出要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任务,作出了关于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健全党委制等工作要求。在会上,毛泽东着重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指出:“现在无纪律和无政府状态在党内已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从中央机关、中央代表机关,一直到各地,报喜不报忧,瞒上不瞒下,封锁消息……这些状态必须改变。”会后,“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成为全党全军的行动方针。一场加强纪律教育之风在党内开展起来。
反“四种情绪” 保“两个务必”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提醒全党必须预防可能出现的“四种情绪”,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基于对历史的思考而提出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科学论断,是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始终在路上的忧患意识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进京“赶考” 考好成绩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收拾东西时,警卫员在毛泽东常坐的躺椅上,发现了一本《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的作者是郭沫若,讲的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城之后,因骄傲自满和部属腐败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嘱咐道,把我读到的那页做好标记,进了北平我还要继续读。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故事启迪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注意自身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紧密结合党的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预见和发现党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提高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大众作为作风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说到底,就是我们的党始终能够以“赶考”的心态和实际行动,给人民交上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