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在青海湟中,一名操着浓重口音的中年人,向组织报到,他就是寇从善,普通的穿着、激动的神情,一见面就要交纳党费。由于寇从善在青海从事地下工作时的联系人牺牲了,他的共产党员身份还有待确认,他就这样一次一次地来,一次一次地等。他始终相信着党,无论组织给他布置的任务多么艰难,无论安排他在什么位置做什么工作,他都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不畏艰难,对党绝对忠诚。
寇从善同志,1915年10月28日出生于西宁上新庄乡东沟窑滩村(今属湟中县),家境较好,从西宁师范附小、青海省师范学校毕业后至南京蒙藏学校深造,之后进入北平蒙藏学校继续学业。这时的中国,东北沦陷,平津告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绝续的关头,觉醒了的中国人奋起救国,平津青年首举义旗,1935年12月9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抗日爱国运动爆发,热血青年寇从善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
寇从善在北京参加了“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宣传党的联合抗日主张。同年2月,他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走在了争取解放的抗日爱国斗争前列。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寇从善满腔热血来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转入中央马列学院深造。在这里,他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1938年3月,寇从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
就在1938年秋天,毛泽东同志听说寇从善是青海人,指定他回青海开展工作,并委托张闻天找他谈话。他立刻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毛泽东同志领导着全中国的革命,日理万机,还知道自己这个普通士兵,并点名让自己回青海开展工作,这是党对自己的信任!想到这里,寇从善立即接受了党的安排,并表明自己会积极开展工作的决心。对于这一段历史,西北工委在《关于抗战中甘宁青党的工作》一文中,曾向中央报告:1939年2月曾“由外部输送种子”去青海,其中“一个是马列学院毕业的赵某”,这里所说的赵某即寇从善的化名赵君侠。而对派他回青海工作的背景也作了明确的说明——因为他是青海人,中央即派他回青海工作。
为了掩人耳目,他决定先在其他地方工作一个时期再回到青海。他先是在酒泉待了两年,后取道兰州,向党组织汇报了工作,回到西宁。寇从善刚回西宁,马步芳就到他家调查,怀疑他是共产党。寇从善以这两年一直在酒泉做苦工的经历搪塞了过去,后经人举荐,隐姓埋名,来到民和官亭土族聚居的山川小学任教。适逢旱年歉收,他发动群众开展抗粮斗争,要求减免公粮。听闻消息的马步芳勃然大怒,立令解散学校,缉拿主谋老师,寇从善再一次陷入危险。他连夜渡过黄河,经永靖到达兰州,向组织汇报了这一阶段的工作。
1943年2月,寇从善再次秘密回到青海。但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中学老师陈显荣软硬兼施的问询:“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是,写个脱离声明登报就行,我保你无事,今后还会有好前程。”寇从善坚决否认,并拒绝了陈显荣的“好意”。1945年5月16日,寇从善家里突然闯进四个荷枪大兵来,将寇从善和他的父亲绑在柱子上,用烧红的铁锨轮番在他们的背上烙烫。四个小时的严刑逼供,敌人没有得到一点儿信息,在认为他们必死无疑后扬长而去。
寇从善这粒坚强的种子,在严重的昏厥休克后苏醒了,但是他的背再也直不起来了,可他那颗火热的心脏,始终在坚定有力地跳动着。随着革命形势的一片向好,寇从善奔赴兰州汇报工作。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将他安置在高台县养伤。就这样,寇从善一次次身临险境,又一次次成功脱险。他这粒撒向青海大地的革命种子,顽强地、不屈不挠地执行着党交给他的任务。
回忆起那段往事,他身边的朋友赞不绝口:“热情、诚恳,认真、细致,他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非常有分寸,无论什么工作,他都会认真按时完成,工作能力也很强。”1987年,在寇从善的故乡湟中县鲁沙尔公园内,湟中县委勒石缅怀这位矢志不渝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湟中籍共产党员,他那不怕牺牲、知难而进的革命精神,威武不屈、坚若磐石的高尚情操,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防空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