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不完美的我在鸡飞狗跳中,拉扯着孩子长大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人们眼中真正的学霸。小时候的我调皮捣蛋,不听话,不是父母的乖孩子,也不算学校的好学生,因此在家常常挨打,在学校经常被罚,人送外号“铁臂阿童木”。一路走来,我吃了不少苦头。不过好在还算努力,从小到大上的都是好学校,学霸云集,而我也直到大学才突出重围,有点自信心。大学时代我喜欢刷考试,一路高分,翻转人生,到英国留学。毕业后留在学校语言中心任教,然后回到中国从事教学,算算也有十几年了。虽然做教育工作已经很多年,但是我从来没有教过小朋友。
时光在年复一年的忙碌中匆匆而过,步入婚姻的我也迎来了自己的孩子。记得怀孕的时候,每次去做产检,我都特别焦虑,做一次产检,就感觉好像上了一次刑场,我总担心这个孩子有问题。后来,一位医生跟我讲:“你不要这么紧张,自古以来,女人生孩子就是瓜熟蒂落。你又没什么不良嗜好,怎么会生个残疾的孩子?你天天着急什么呢?”
儿子宇宇出生了,第一次当妈妈让我手忙脚乱,我开始阅读大量的国内育儿书,看多了以后,我发现有些育儿书里的观点是互相矛盾的,真正实践的时候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我又开始看国外原版的育儿书,一方面是保持自己的英文水准,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学习国外的育儿理念。我自身的教育经历让我开始认真地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研究如何融合中西方的教育理念,从小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致力于陪伴儿子健康成长。儿子在国内和国外两边上学的经历,也让我近距离地观察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我把自己教学的经验在儿子身上验证的时候,其实是我不断反思、复盘的过程。
我不否认,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再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似乎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深深地明白了知行合一是多么的难。我干教育已经十几年了,也算是专业人士,但是在儿子还小的时候,我还是反反复复地在考虑他几岁之前应该学会什么,到什么年龄就该去上兴趣班了……我相信每一个妈妈,在面对孩子的未来时,都是一样的忐忑,生怕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生怕他一开始就已经输了。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数不清的课外班。多少稚嫩的孩子疲惫地在太多的课外班间辗转,拼命地去学习在我们看来他们应该掌握的那些技能。
国内的工作节奏非常快,每个人都被生活裹挟着努力往前奔。我们不敢停下自己的脚步,生怕自己被时代抛弃。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也是急于能立刻看到成果,这种迫切的心情往往会让我们失去对于时下真实情况的正确判断和淡定前行的从容。时光荏苒,日子再匆忙,也得一天天过,孩子也在一天天中逐渐长大。
几年前的北京,雾霾锁城。为了让孩子能有个自由呼吸的环境,我们来到了一个之前从没去过的南半球国家——新西兰生活。当然,雾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在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去新西兰的这一段经历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新西兰是一个很小的国家,英文国家名是New Zealand,感觉就是一个大农村,所以,我们经常用“纽村”来称呼新西兰。宇宇在北京时,每天忙着学习,而到了纽村,每天无忧无虑地自由玩耍。比如在任何一个餐厅里,他都可以拿着蜡笔在那儿画画。我们经常说纽村是孩子的天堂,孩子可以在酒庄里奔跑,在博物馆里探索历史,在海滩上喂海鸟、拾贝壳,在路上可以看到奶牛。我们带着孩子去喝咖啡,他在绿地上肆意地奔跑,我们带着他出海看鲸鱼、海豚,孩子没有任何压力,过得十分开心、惬意。我完全没想到,这段生活成了我整个教育理念改变的转折点。
选择让孩子接受新西兰的教育,是一件无心插柳的事情,也是选择了优质教育背后的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慢慢来。新西兰的教育让我觉得最可贵的两点:一是让孩子拥有了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让孩子体会到了生活和生命的智慧。
中国人鲤鱼跳龙门的思想对我也有特别深远的影响,儿子刚出生时,我就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名校。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会去世界各地的名校出差,走访过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每次回来总是带点学校的纪念品。不能免俗的是,和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我们会给孩子各种暗示,希望孩子将来上名校。
后来到了纽村,我的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如果孩子有上名校的能力,我一定倾其所有去支持他;但如果他没有这个能力,没有上名校的意愿,我也可以接受,只要他平安健康地茁壮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这样也很好。
我大学时代的闺蜜,上学时是典型的特别看中成绩的中国式学霸。我们一同在英国留学。毕业后她留在英国生活至今,她先生是英国人。她在世界顶尖的公司工作,节奏特别快,也特别努力,一直目标明确,积极进取,从来不会为任何人或事停下自己的脚步。
之后,等我去英国和她再次见面的时候,才发现她和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得平和了很多。英国人很喜欢园艺,她和先生在家里也种了些花花草草,两个人还经常探讨谁家门口的花更好看,修剪得更漂亮。两三个月后,花园的花开了,她先生就会特别高兴。她一开始不理解,花开了有什么好高兴的呢?后来她也体会到,等待一颗种子发芽,长出叶子,结出花骨朵,每天看着这朵花一点点长大,直至完全绽放,自然而然就能收获到一种喜悦。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超市里的菜看起来特别新鲜,从农场或者农村父母带来的从地里摘的菜,看起来就没有那么漂亮,甚至还长得有些不周正。但是,再过两天,超市里看起来很新鲜的菜就会蔫了,而从地里摘来的菜还没有太大的变化。把这些菜炒着吃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从地里摘来的菜会更加可口一些,更有菜本身的味道,而从超市里买的菜却没有这种自然的味道。
在大自然里生长的菜,没有添加过肥料,它可能长得比较慢,没有那么美,但是,它保存的时间会比较长,它的味道会更加鲜美。其实养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急于揠苗助长,给他太多不属于他这个年龄应该承受的负担,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孩子好像更聪明,成长得更快。但实际上,这种超前教育所带来的后果也会慢慢显现出来,孩子承受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第一次当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手忙脚乱、诚惶诚恐。不知不觉中,孩子长大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肯定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对,一路磕磕碰碰到今天。但我觉得,成长本就该是这样,哪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得无比正确呢?这不符合自然规律。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大自然希望孩子就是孩子。如果我们试图打乱这个次序,我们就会生产出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会成熟得很好,也不会有香甜的风味,而且很快就会变质腐坏。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练成熟的儿童。
作为父母,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犯错。孩子也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也会犯错。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都有爱护彼此的心,我们都在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的工作特别忙,每天几乎工作十几个小时,所以我常常感叹每天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我经常会羡慕周围的同事和闺蜜们,觉得他们把生活过得很从容。
我们以为别人都是岁月静好,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焦虑也好,纠结也罢,这是每一个妈妈成长蜕变的过程。我们要学会跟焦虑共处,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焦虑就是我们的常态。只有跟焦虑共处,跟自己和解,我们才不会因为焦虑而天天郁郁寡欢。
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如果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井井有条的,那也不一定比现在的生机勃勃更好,因为too good to be true,太好了,这种好就可能没那么真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或许这也是生命的一种乏味,会让生命少了一些精彩。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惑,我只是把我生活中的一些故事讲出来,跟所有的父母分享。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