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幸福的能力
我们需要的是安全感,它是根源于内心的一种力量,让我们更加淡定和从容。安全感从哪里来,是从母亲这里来。简而言之,是来自母亲的养育方式。
和孩子一起彼此成就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父母。在这之前,我们从没有学习过要如何去做合格的父母。面对一个全新的生命,我们不自觉地对孩子投入了全身心的爱。这种爱不容置疑,它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可能都忘了自己的初心,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多,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一个完美的孩子。可是,我们忘了问问自己:“我们就是完美的父母吗?”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那样的人。有时候,我很想和儿子说声“谢谢”,正因为有了他,才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坦率地说,我一直是一个害怕成长的人,害怕自己长大,害怕孩子长大。职场上,经常有人用“女神”或“女王”来形容我,虽然我知道是好意,但我内心不太接受,可能是感觉心里一直住着个“小公举”。回首过去,我一直有点逃避心态,该结婚的时候,我害怕结婚;该生娃的时候,我害怕生娃。有了孩子,升级为人母,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了。
从小到大,我似乎是典型的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只用负责好好学习,其他都有家人代劳。工作后,我干得十分出色,家人更是为我分担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家里的水电煤气费,我没去银行交过;我上下班,有家人轮流接送;我从不担心任何柴米油盐的问题,甚至开车出了小事故,家人也会第一时间来帮我处理。所以我最喜欢别人用“女生”这个词来叫我,有人说一个女生如果比较任性,可能是生命中爱她的人比较多吧。像我这样长起来的女生不少,说白了就是独立性差,总是依赖他人。后来我当了妈妈,才慢慢发现自己要坚强、独立,儿子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啊!但当妈妈之前,我就是那样的状态。
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快了。从那么那么小,长到现在这么这么高,还可以和我们进行自由交流。很多事情别以为孩子不懂,他们其实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都懂,所以我们要一起成长。
记得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道:“任何年龄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个年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无法复刻的美。她因年龄而减损的,又因性格而弥补回来,更因勤劳赢得了更多。”
我一直坚信,无论任何时候,女人的美丽都需要内外兼修,所以我一直坚持读书和运动。但这个坚持谈何容易,而儿子的成长是我自己成长最大的原动力。我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甚至有点严苛,那我自己首先要是榜样啊!我一直觉得自己有国际化的视野,但有时候仍然会越界,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培养孩子,替他做选择,其中有多少两难,妈妈们都懂得。
我在圈中也算是虎妈吧。一个家庭教育的节目曾邀请我,要采访我和儿子。我自信满满地接受采访,分享育儿心得,没想到单独采访儿子时,他居然给我打了零分。回家后,我和儿子认真地聊了一次,我也在反思很多时候我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的确,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读书更多,认字更多,表达更好,英文更棒,但是,宇宇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我反复问儿子,也问自己。
宇宇从小就想要去哈佛大学读书,那是他幼儿时代宏大的人生目标。其实,他只是听大人们说在哈佛上学的都是“牛娃”,那时候他都没有去过美国呢。可见父母和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5岁那年,宇宇第一次去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博物馆里,有位老教授问他:“长大以后你想不想来这里上学?”宇宇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来,我要去美国,我要去哈佛。”后来,宇宇在聊天中突然表现出对英国大学,尤其是对牛津大学的向往。他试探地问我:“妈妈,我以后到牛津上本科吧,美国等我读研究生时再去吧。”这样的试探,突然让我非常自责,也开始自我反思。我把自己的名校梦想强加到了孩子的身上,给孩子无形中造成了压力。
从想去哈佛大学读书到想去牛津大学读书,孩子的想法总在变化。作为父母,我们不要用自己的选择去桎梏孩子的未来,而是要和孩子不断地讨论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带孩子去看看梦想中的学校,陪他慢慢了解,不急着做决定,直到找到他认为最适合自己的路。
如今,我会和孩子一起参加各个学校的开放日,读不同学校的介绍,了解著名校友的故事,上学校的网站浏览、咨询,然后坐下来一起讨论,这本身就是带着孩子探索、学习的过程。现在的宇宇,对于以后去哪里读书抱持着比较开放的态度,希望一路走一路选,他的变化其实也是我的变化。这一路,我陪着他慢慢长大。
陪伴是最强大的力量
帝都的秋来得早,风已经开始彻骨。秋日的午后和许久不见的闺蜜一起聊聊天,才发现生娃这几年,工作忙碌辛苦是常态,在帝都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就更是每天疲于奔命。有多少时间能静下来读自己想读的书?有多少时间能和人生中重要的人聊天?有多少时间能默默地陪伴孩子和家人?想想都是奢侈的,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做着“有用”的事情。这几年花了很多的时间看“有用”的书,和“有用”的人士社交,陪伴孩子时也喜欢量化,讲了多少故事,弹琴弹了几个钟头……窗外的春华秋实,我都不曾有心情去亲近。
大家有没有发现,曾几何时我们有了一种非常急功近利的心态。曾经一度,公司的同事纷纷离职。瞬间所有人都创业了,所有人都去投资了,大家都在谈论着上亿的生意,谈论着融资融到第几轮了,做着上市的梦。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这样的焦急心态。我们是不是还要心怀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脚踏实地去奋斗呢?
社会上有一种新的形态、新的职业姿态、新的风潮。这样的风潮每过一两年都会有一次,风潮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被拍在沙滩上。我想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要不断地摸索,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稳步向前,我们总会在安全岛上。我们需要的是安全感,它是根源于内心的一种力量,让我们更加淡定和从容。安全感从哪里来,是从母亲这里来。简而言之,是来自母亲的养育方式。
记得曾经和另外一个职场妈妈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每天陪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该怎么办?我们共同的结论就是每天一定要拥抱孩子,深深地拥抱。“体贴”一词,顾名思义就是用身体贴着。从小的体贴才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和获取幸福的能力。这样想想,为什么有的妈妈是高知,教育出来的孩子却完全没有出息,而有的妈妈目不识丁,却教育出伟大的孩子?因为孩子更需要的是妈妈很多很多无条件的爱。我回想自己的育儿历程,有没有告诉孩子:“你要好好弹琴,妈妈才爱你;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我似乎说过类似的话,我也是那个职场上焦虑的妈妈,然后把焦虑带回了家吗?
我回家问宇宇:
“你觉得任何时候妈妈都爱你吗?
“如果你不乖,不好好弹琴,你觉得妈妈还会爱你吗?
“你有没有想要妈妈抱的时候,妈妈没有抱你?”
宇宇肯定地告诉我:“妈妈任何时候都爱我,我也任何时候都爱妈妈。”我舒了一口气,让我们好好地爱我们的孩子,无条件地爱他们。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唯有一样,是孩子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陪伴。对于孩子来说,高质量的陪伴给予他的就是最深的爱。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镇一创造了铃木教学法,这种方法提倡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引导和帮助。铃木认为才能是人们通过教育环境所刺激,在后天培养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出生时都像一张白纸。要使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只有靠最接近他们,并在一起时间最长的母亲去教育,而别无他人。母亲的言传身教不容忽视。”
宇宇弹钢琴,也拉大提琴,所以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妈妈。我记得有一位琴童妈妈告诉我:“从孩子学琴开始,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学校陪孩子练琴,坚持了大概5年的时间,风雨无阻。有一年冬天的早晨,下着大雨,我下桥的时候撞到了栏杆上,差点把胸肋骨撞断。孩子知道后非常感动,练琴也更加努力。”
在音乐的学习上,这位琴童妈妈告诉我,她认为妈妈的陪伴确实对孩子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说:“我并不一定要督促他练习,而是给他一种支持,他觉得妈妈在后面支持的话,他内心里就有一种动力。”
无论孩子将来选择了什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背后支持他,陪伴他走过人生中的艰难与欣喜时刻。这种陪伴,给予孩子的就是最强大的力量。“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孩子对于父母陪伴的渴望,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被满足和被温柔对待的一种。
与孩子聊天是一门技术活
好朋友Maggie是新加坡一所国际学校的创始人,她既是优雅的“白骨精”,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次和她见面,总是很开心,她不仅知道最好的美食在哪里,也知道当下最新的潮流。不论是在新加坡还是在北京,我们每次见面,Maggie都让我觉得如沐春风、无比温暖。虽然她有着精彩的人生和绚丽的履历,但是却总是非常低调。不论是在米其林餐厅吃饭,还是在酒店的行政酒廊喝咖啡,她永远给人留下精致的印象。工作的时候气场逼人,但是举手投足间处处优雅。这么多年来,和她更多的接触是在工作层面,如果不看朋友圈,我还真的不知道她雷厉风行的外表下,是一个内心如此柔软的妈妈。
孩子的学习让很多妈妈操碎了心,Maggie曾经也不例外。有时无论你怎么跟孩子讲,他就是心不在焉。这个时候,有的妈妈气急败坏,那真是恨铁不成钢的感觉。Maggie既不打骂,更不唠叨。她采取的方法简直值得所有妈妈学习。她说:“我们两个人每个星期都会有一次单独的约会,我对他说,在家里,你觉得有爸爸在不方便,或者觉得妈妈好像在说教一样。这样,我们出去吃饭,我们散步。餐厅由你来选,我们两个人就是聊天,好不好?这样的约会让他特别高兴,因为每次他都能吃到他最喜欢的食物。吃饱了以后,就是各种聊,慢慢打开他的心扉。”
跟孩子聊天是一门技术活。你一定要先跟他聊他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在不经意间把自己想说的话放进去。聊天前,要自己先打好草稿,想跟他表达什么、引导他什么,自己心里要有一个清晰的主轴。然后在跟他聊天的时候,不断地引导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先把孩子夸一番,然后再轻轻地说:“妈妈觉得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做更好?你觉得呢?你觉得应该怎么样改善会更好?”
顺着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去聊,他才会打开自己的心扉,而我们才会走进他的心里。绝对不要说你怎么出错了?你怎么这样跟我讲?别看孩子人小,他心里也会有自己的心思,凭什么大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呢?孩子能对父母提出反对意见,这并不是坏事,说明他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自己坚定的想法,他就绝对不会成长为一个“妈宝男”。
对于孩子而言,如果他没有从心里服你,即使你打骂,对他的教育效果也会很差。他根本不在意,不会放心上,可能嘴上说“Yes,Yes,Mum”,但是他不去做。
Maggie和老大之间的互动也很有意思,她会跟儿子撒娇:“妈妈今天觉得这方面的问题,好像我们那个年代还真是没有经历过,宝宝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跟妈妈分享一下,或者给妈妈提供更好的意见吗?虽然妈妈是教育工作者,但可能你们新一代人的想法能给妈妈一些火花。”跟孩子示弱,孩子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他并不一定说的都是对的,但是,至少他愿意敞开心扉。
如果孩子对你关上他的心门,不愿意跟你倾诉,不愿意跟你沟通的时候,无论你说什么,对他都没有作用。所以,妈妈一定要很柔和,一个成功的妈妈并不一定是你每天给他做多少顿饭,要把他打扮得多么帅。很多妈妈把一日三餐看得比天还大,现在的孩子缺营养吗?不可能缺。这并不是说不要在乎他的营养,而是不要把这个放在首要位置,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沟通更重要。
Maggie和老大的关系就一直特别亲近,孩子有一点点事情,就会迫不及待要跟Maggie分享,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天的陪伴,点滴的引导,就能换来孩子的亲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职场妈妈既需要干好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想更多地去陪伴孩子。可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答案就是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更多的是与他进行思想上的碰撞、灵魂上的沟通。
大人总会说“理解万岁”,其实,孩子也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大人的理解。理解孩子,并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有了这样的基础,亲子沟通才会收获效果。
让孩子去尝试,触发兴趣点
我和Jack认识差不多有二十年了。我考雅思时,他教雅思听力,讲课特别棒,那年我听力考了满分。我对他的印象是他是北大毕业的,是当年的高考状元。他和太太两个人都很喜欢音乐,老是去听音乐会。哪知道,后来我和Jack竟成了同事,他每天都要陪女儿练琴。他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每次听他讲,我都特别认同,后来我当妈妈以后,就老是向他请教。的确,他女儿Jessica是个特别优秀的小姑娘,从小就是宇宇的榜样,不但会弹琴,画画也特别棒。
说起来,宇宇还算是Jessica的同门师弟。宇宇弹琴几乎就是沿着Jessica走过的路一步步前进。不同的是,我完全不像Jack对孩子弹琴那样上心,我没有办法陪孩子练,因为我自己就不太懂,全靠宇宇自己。
和Jack聊天,每次都特有收获。Jessica学琴学了很多年,在弹琴这件事上,她付出了很多汗水。但是,她没有坚持下去,Jack觉得有些遗憾。他坦言,当初让Jessica去学琴,其实他也犯了很多中国父母犯的一个共同错误。“因为我个人挺喜欢音乐,然而小时候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良好训练,所以,我觉得我女儿可以在这方面受到一点训练,以后能够学有所长。这就是典型的父母上不了北大,一定要让孩子上北大。”Jack的想法其实也代表了中国很多父母的想法,孩子去学琴,很多并不是孩子真的对弹琴感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去实现爸爸妈妈未能实现的愿望。
而我发现,有些外国的孩子弹琴时,他们呈现出的状态不但非常自信,而且弹琴的时候也特别投入,坐在台下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反观中国的很多孩子,也许他们的技法很娴熟,但是,我们却感受不到他们浑身散发出的这种热爱和自信。“其实我觉得我们的音乐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把每个人都当成郎朗去培养。但是,一万个人里头可能只会出一个郎朗,而其他的9999个人其实都只是陪跑。”
爱迪生说,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才会获得成功。但实际上,爱迪生后半句说的是,其实最重要的是那1%的灵感。在Jack看来,在艺术教育上,要想获得成功,99%是汗水,1%的是内在驱动力,说到底,还是需要有热爱。
反思过去,Jack说如果再让Jessica学琴,他可能会换一个方法,不像原来要求那么严格。他可能会让她先从兴趣入手,一点一点去发掘她对音乐的热爱,然后等到某个她对技术感兴趣的时候,再让她学习那些技法。尊重孩子的意愿,首先培养她的兴趣,然后再谈技巧的提高。
Jessica学琴虽然半途而废,但是,画画她坚持下来了。Jessica学画画一直是在网上跟着一个老师学,那个老师教得很好,所以她的进步也很快。大概学了几个月,就画得像模像样的。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她没有接触任何技法,现在已经上七年级了,才开始学习一点技法。因为她对画画确实很热爱,所以,即使到现在才开始学技法,她掌握得也非常快。
对于很多艺术专业类的高等院校来说更看重人是不是有天分和兴趣,如果你有这个天分,再往这个方向去发展。伦敦有一所设计学院,很多人会放弃上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的机会,而去上这个设计学院。在外人看来,这所设计学院甚至有些另类,有些人根本就不会画画,但是却被录取了。这所学院的录取标准并不是技术层面画得有多好,而是看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天分。很多西方的钢琴大师到七八岁才开始学琴,但是,他们就是有这个天分,再经过专业的学习,他们一下子就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了。
让孩子学习钢琴,培养的是孩子对音乐的鉴赏力。如果一个琴童过了钢琴十级,就再也没有弹钢琴的欲望,我们可能需要反思是不是把考级当成了目的。美术课是为了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画画不一定要画得像,而是希望孩子用图画描绘和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艺术是培养孩子灵性的部分,我们让孩子学琴,让孩子画画,让孩子多才多艺,其实都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听音乐,都能感受到欢乐或悲伤,因为音乐会传递情绪。绘画艺术也是一样,通过画作去理解画家的灵魂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一种很难具体去考量的能力。
同样学琴三年,中国孩子的技巧可能非常高超,能够弹高难度的曲子,甚至有的时候一年就弹一首曲子,每天练一个小时。而外国的孩子可能一天只弹15分钟,但是,他们需要练习特别多的曲目,所以会听、会弹很多曲子。
宇宇从8岁就开始学大提琴,学了一年,进步很慢,因为大提琴比钢琴要难很多。我希望孩子能够通过以乐会友的方式,加入学校的弦乐团。张老师是宇宇的大提琴老师,也是一位大提琴家,他说他倒不鼓励孩子这么小就进乐团,因为基础如果不是很扎实,进了乐团以后,反而不好。他希望孩子能慢慢来,达到乐团的水平之后,再进乐团。
所有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其实都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外在的这些技巧,也就没有办法把内心表达出来。音乐是一种表达,舞蹈也是一种表达,你没有高超的技巧,你就无法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你的内心。可能我是比较贪心的妈妈,我希望孩子除了拥有高超的技巧,还能拥有与之匹配的审美能力。
好朋友叶子在德国生活了近20年。她有两个闺女,老大5岁左右开始学钢琴,因为送姐姐学琴时总是带着老二,老二不到5岁也开始接触钢琴。老大二年级的时候和好朋友一起学了吉他,因为是第二门乐器,父母完全没有花费功夫。在叶子看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她们自己做主,这正是培养独立性的好时机。德国音乐方面的权威比较多,所以他们有专门的一套考核系统。在平日的观察中叶子发现,老大的性格不属于很喜欢在场上表演的外向型,和孩子沟通后,叶子选择尊重她的意见,不为了考级而学习钢琴。
尊重与放手需要勇气,也会带来意外惊喜:老大上中学后竟然自己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交响乐队,并承担乐队的钢琴演奏,还不断获得极高的评价,也在团队中收获了成长中非常重要的自信力。老二也不甘落后,在二年级时提出学习第二门乐器小提琴,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提升。
其实叶子内心更多地希望孩子们在音乐中抒发自己、表达自己并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而不是一定要追求音乐上的造诣。她特别欣赏与珍惜孩子们的自由发挥,特别喜欢看到孩子们通过音乐互动,即便平时的练习时间不够长,但如果是专注或充满乐趣的,那这一切就很有价值!
孩子在儿童时期,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广泛地去尝试,去触碰内心的兴趣点。父母可以在一旁观察,并适时加以引导。随着孩子独特兴趣的形成,让他们多维度持续去投入。而这个投入也包括,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学会这个东西,那么自己要先深入了解,与孩子共同成长。
Jessica学琴的时候,Jack就会看五线谱。同样一首曲子,不同的演奏家弹出来的风格有什么差异,Jack也能完全掌握。Jessica学画画,她妈妈也能够去辅导。当然,这么精英的父母比较少,因为双方都出身于名校,而且愿意为孩子付出这样的心血。如果是一个相对普通的家庭,孩子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条件的话,那就尽量去寻找好老师。即便不懂音乐乐理知识,我也可以喜欢音乐。不论是来自大城市,还是来自小山村,我都知道莫扎特、贝多芬与巴赫的区别。这其实是一个意愿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