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父母和孩子并肩成长
人生很长,在这段共同的旅程中,但愿我们可以看见孩子,孩子也可以看见我们。如果父母是这段旅程的光源,让我们发出光,既照亮孩子,也照见自己。
隔代教育的冲突在所难免
我4岁的时候,爸爸就出国了,在国外待了十几年。只有在短暂的假期,我们一家人才会团聚。我妈妈是大学老师,她一个人上有老,下有我,还有不少的教学任务,所以有时候会顾不上太多。她对我的唯一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除此以外,其他的都不是事儿。
在我16岁之前,爸爸并没有长久地陪伴过我,但我们的交流却是无比顺畅与真诚的。我总记得爸爸每个月写给我的长长的信,而我也每个月回一封长长的信,家里保存的小时候的信件都堆成了小山。
爸爸总是到不同的国家出差,长驻。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给我寄当地的特产。我十岁的时候,爸爸正好在西非的一个小国家——塞拉利昂。塞拉利昂是一个盛产相思豆的国家,拿到来自非洲的一大堆相思豆时,我觉得特别漂亮,无意中告诉爸爸,如果能用相思豆穿一串项链就好了。结果我十岁生日的礼物,就是一串红色的相思豆项链,是爸爸用一毫米的钻头一颗一颗钻出孔,然后一颗颗穿起来的。也许爸爸的爱都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上了吧。
虽然爸爸不常在我身边,但是,我们却无话不谈,写信,打电话,还有短暂的相聚,建立亲子间的信任。父母子女之间,需要有效的交流,需要建立这种信任,如果没有这种信任,即使天天在一起,也不一定能很好地沟通。因为爸爸经常不在家,所以,我就会更加珍惜跟他在一起的时光。
缘分这事真是挺奇妙的,我儿子居然跟我爸爸同一天生日。爸爸说,他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我的儿子。怀孕的时候,离孩子的预产期还有一个月,我回家给爸爸过生日,结果突然羊水破了,当时大家吓坏了。爸爸开着车,一路送我去医院的时候,我一直在心里默念,祈祷我和孩子都能活下来。因为完全没有经验,我特别害怕,感觉羊水破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到了医院以后,医生当晚就给我做了手术,当我第一次看到宇宇皱皱巴巴的样子时,我有种莫名的感动,生命真的是很奇妙啊!回到了病房以后,我特别担心别人把他偷走了,所以就一直拉着他的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小孩生出来以后大家都叫他宝贝,就是从心里油然而生的一种爱意的表达。
宇宇刚出生时比较瘦弱,那个时候我就希望他能健康地活下来,只要他健康,我就觉得很高兴。在生命的最初,我们对孩子都没有太多的要求,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
由于我和先生工作都非常忙,所以,双方的父母也帮我们带孩子,这是现在很多中国家庭的常态。但实际上,在很多西方国家,即使是双职工家庭,他们也会选择自己带孩子。当然,让老人参与到我们的小家庭当中,是大环境下的无奈选择,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老人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既让老人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也让孩子拥有了更多的爱。
宇宇去幼儿园面试的时候,我记得自己当时特别骄傲地跟幼儿园的园长说,我们家都是知识分子,我们的父母也是知识分子,所以,我们能给孩子非常好的教育。但是,我后来才发现,即便我家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做了一辈子教育,我们在孩子教育方面也会发生分歧。毕竟教育观念的差异,知识结构的更新,以及两代人对孩子的期待都不相同。
因为给我的陪伴很少,所以,在带宇宇的时候,爸爸就会把对我的爱弥补在宇宇身上,对孩子有点溺爱。有时候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感到特别绝望。我甚至会想,如果我们的父母没有文化是不是会更好,至少他们会觉得我的方法才是对的。
父母的教育经验和理念来自他们那个年代,他们觉得最好的教育方式,可能在我们这个年代已经不再适用了。时间不会倒流,隔代的教育理念一定会有差别,所以,有时候,冲突在所难免。
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带大了我们,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的确有了“成功”的经验。而我们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没有经验。所以,他们才会理直气壮地教导我们,想把他们认为对的经验告诉我们。
有的时候我会跟父母说:“很多时候,即使是真的错了,那也得是我亲身经历过,我才会认识到自己错了。你告诉我错了,可能我并不认为那是错。我经历过了,哪怕我摔得头破血流,我才会成长。这是我的人生,可能我养孩子的方法错了,但是这是我的孩子,能让我试试吗?”
哪怕我确实是做错了,这也是我的成长。
父母不缺席,老人才能不越位
工作这么多年,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他们既是我工作中并肩战斗的战友,也是生活中给我许多帮助的良师益友。在碰到如何教育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第一个就会想到和IT小王子Louis打电话商量。Louis的太太在美国工作,为了家庭团聚,Louis毅然决然放弃了国内的一切,去了美国。
Louis家有两个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双方的父母一直都帮着带孩子。在中国人看来,老人帮着带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Louis就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将来我会不会帮我的孩子带孩子?我现在的想法是能不带就不带。我现在是这样想的,但我也难保证未来他们的孩子生下来之后,如果他们希望我帮着带,或者他们愿意我帮着带的话,我就一定不去帮忙。当然,如果在身体、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觉得我是不排斥的,毕竟我们从小在中国社会长大,包括我们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再进一步说,如果等我的孩子成了爷爷辈的时候,我很难想象他们会再去帮着他们的孩子带孩子了。
他希望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和他们相处。换句话说,孩子如果不希望老人帮忙,就不要强求说一定要去帮他们带;如果孩子也希望老人来帮忙,他可能也会很愿意帮着去带。
Louis说:“等我成了爷爷,如果我帮忙带孩子的话,我一定不会主导,因为毕竟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他的父母,而不是爷爷奶奶。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带大,就已经尽到作为父母的责任了。等到了孙子这辈的时候,就让孩子的父母成为他们的第一责任人,让第一责任人去履行他们的责任。”
Louis常常把自己放在老人的角度去考虑隔代教育的问题,他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对于第一责任人而言,他们也知道养育孩子是他们的事情,他们应当有话语权。所以,在这点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喧宾夺主。尽管你们可能很有经验,有成功案例,甚至也有非常高的知识水平。但是,从责任的角度来说,你们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把这个责任交给该负责任的人。即使你们认为这些父母没带过孩子,也不要去剥夺他们应当负的责任。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好保障工作,在需要做决策的时候,比如说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时,尽量少插手,可以有一些交流,提出意见,但是,还是让孩子的父母做决定,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和谐以及孩子在成长中不受到太多不同声音的干扰。
老一辈帮忙带孩子的家庭,如果能有比较明确的分工,老人主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学习或者读绘本则由爸爸妈妈负责。这样,双方互相尊重,互不干扰,也能减少很多家庭矛盾。矛盾的发生其实更多是由于缺乏界限感,我希望能改变你带孩子的做法,你也希望能改变我,而实际上,双方都改变不了彼此,于是,原本和谐的家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如果双方有明显的界线感,这些问题就基本可以避免。
我们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一种亲子关系,我们是父母的子女,独立后从原生家庭剥离,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成长。特别是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我们已经完全是一个成人,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父母还想给我们意见,那也仅仅是意见而已,仅供参考,我们依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做。当然,往往父母的意见也会给我们更多启发,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考虑问题更全面一些。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只是陪伴他,他最终要去成为他自己。中国人以前会说养儿防老,现在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这种传统思想,这样,孩子就有了很大的独立空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和孩子不亲密,而是我们可以很平等地对话。父母尊重孩子,孩子也愿意跟父母倾诉,这才是一个更良性的关系。
甚至夫妻两人在商量孩子教育问题的时候,也要划清责任。Louis家的责任划分就非常明确,一些板块是由太太来负责,比如说弹琴,在这方面Louis不多插手,有时太太可能非常严厉地批评孩子,让孩子觉得难受,孩子一边哭一边弹琴,Louis也不多去管。而Louis带着孩子去锻炼时,他太太也不去插手。
丧偶式育儿是国内不少家庭面临的问题:就是爸爸什么事情都不管,任何事都是妈妈管。但比丧偶式育儿更让妈妈感到痛苦的,是爸爸横插一杠子,帮倒忙。他觉得自己应该负点责任,但是又没有真正承担起这个责任,反而还在这个过程中去干扰责任人的权威。因为社会对爸爸的要求以及他们自身承受的工作压力等,很多爸爸鲜有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而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不仅会导致孩子对爸爸的感情不够深,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性格缺陷。实际上夫妻俩应该共同承担孩子成长的责任。
为什么国内那么多的老人要参与育儿?可能老人觉得孩子的父母不负责任,或者他们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承担起作为父母的一些基本责任,所以,老人要越位,去参与这个事情。父母如果真的百分之百承担起他们的责任,让老人觉得没有必要在中间过多参与,只要做好后勤保障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家庭会更加和谐。
当然,意愿是一回事儿,能力是一回事儿,环境又是另一回事儿。但是父母要有这个意愿,只要有时间陪伴孩子,就尽可能地放下手机,放下其他一些干扰性的东西,跟孩子真正待在一起,把这个时间充分利用上。父母要有意愿,主动去陪伴孩子。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作则。父母只要是跟孩子在一起,就尽量百分之百参与进来,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关注他,你是在全身心投入地去陪伴他。尽量每隔一段时间,可能是一整个周末,或者是一个五天假期等,通过旅行、家庭聚会这样的方式,跟孩子完全待在一起,一方面增进感情,另一方面也增加对彼此的了解。
焦虑是养娃的常态
宇宇最好的朋友小麦,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学习成绩很好,待人接物也很周到,在班上还是中队长。小麦妈妈在我们家长圈里也特别有影响力。因为工作很忙,我很少去学校开家长会,学校有什么事情,我总是去请教小麦妈妈,她也一直很耐心地帮助我。有一次学校搞英语配音,小麦妈妈将自己的配音发到了群里,她的英文讲得特别流利;还有一次学校搞音乐活动,我惊奇地发现小麦妈妈居然还会弹钢琴,简直太多才多艺了。
小麦妈妈大学毕业后,一直做律师。结婚之后,她觉得律师的工作不太适合自己,就转行去服装学院学了设计课程,开始自己做淘宝。有了孩子之后,感觉做淘宝太辛苦了,有些力不从心,也想给孩子更多陪伴,于是,在孩子差不多两岁的时候,小麦妈妈就选择做了全职妈妈。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参与,自己养育出来的孩子和他人养育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全职并不意味着就是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在孩子身上,还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父母的社会交往对孩子也有影响,尤其对男孩子来说,完全不工作的父母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小麦妈妈看来,如果爸爸可以负担孩子的教育费用,保证全家的生活质量,妈妈完全可以全职在家。但全职在家的条件是什么?妈妈自己必须有能力、有文化,把孩子带好的同时,还可以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除了照顾好孩子的饮食以外,更多地陪伴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爱好,如果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压力会非常大。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自由的空间,就像画画一样,用笔墨渲染画面,也得有留白的区域。如果全天24小时被人盯着,肯定谁也受不了。
看到小麦妈妈带娃从容淡定,我总是赞不绝口。一次聊天中,她说:“这个时代似乎没有不焦虑的家长,除非对孩子完全没有要求。但是,我们做了父母,天然就会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无论是选择全职在家还是工作在外,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我们不可能不焦虑,只能说尽量降低自己的焦虑,尽量不把自己的这种焦虑带给孩子。我们需要跟焦虑和解,去适应焦虑的常态。”
不仅仅是在中国,生活在新加坡的Maggie也有过焦虑的时刻。30岁时,Maggie有了第一个孩子,那时候也许经济条件没有后来那么好,但精力与体力跟得上;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财富积累到了一定地步,但是人的精力却跟不上了。第二个孩子既然来了,她就留了下来。她本来计划好,老大已经长大了,她要去做些什么。结果,突如其来的一个孩子,打破了她所有的计划。为此,她还痛哭了好几天,她很忐忑,因为她知道养育一个孩子有多么辛苦。
老大1岁半以前,孩子所有的事情她都是亲力亲为。生完老二后,她专门请了一个菲佣。Maggie跟老二说中文,孩子只能用英文回答。因为老二由菲佣照顾,所以尽管孩子的英文说得很好,却几乎不会说中文。Maggie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就把菲佣辞退了,自己照顾孩子,每天跟他用中文交流,给他读中文故事书,慢慢地老二的中文也很好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其实也在成长,我们是跟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养第一个孩子时,父母总会很紧张,总觉得一定要严格按照书上说的做,不然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Maggie也是如此。但是,有了养老大的经验,到老二时,父母就会从容很多。所以,老二往往生长得更加自由。
现在有特别多的二胎妈妈,她们总是会感到特别困惑,怎样去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呢?尤其有了老二后,老大会觉得他原本拥有的爱被分走一半,于是就会对弟弟妹妹充满敌意。我在Maggie那里听到了一个很特别的表达。老大和老二差了大概11岁。有了老二后,老大认为爸妈很偏爱老二,而对他太严格。Maggie就对老大讲:“你要明白,你永远比弟弟多11年的爱。”
虽然是同一个妈生的,在同一个家庭里成长,但Maggie家两个孩子的性格却截然不同。一家人在小吃摊吃饭,老大吃得热火朝天,高兴得不得了;老二却坐都不坐,就在那儿站着,因为他觉得小摊贩很脏。
老大小时候的学习让妈妈操碎了心,而老二从小就是学霸。成绩单拿回来,老二对Maggie说:“妈妈,我没有考很好。”Maggie还准备安慰他一番,结果他接着说,“我没有考满分,我们老师说了,班上没有人考满分,我是第一。”老二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自尊心极强,但是不愿意跟人接触。老大有奉献精神,很喜欢跟人交流。
Maggie每年都会带着孩子们去旅行,旅行的地点由孩子们决定。在旅行期间,一家人24小时都可以在一起,同时,还能让孩子增长见识。见过不同的世界,孩子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各个不同的国家、各种各样的人,每个国家、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是不一样的。这样,人会更包容,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也会更客观。
在剑桥,我结识了这样一群杰出的华人女性,她们不少是跨国婚姻。她们几乎都毕业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现在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其中不乏科学家、艺术家,湘渝是这个圈子里的杰出女性之一。湘渝博士在剑桥生活了二十多年,她是知名的环境科学家,更是四个娃的妈。旅行也是湘渝喜欢带着孩子们做的事情,虽然生活和工作都无比忙碌,但是,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总是淡定而从容。
一年夏天,湘渝一家人回国度假。老三一向喜欢捡石头、树枝等“宝物”,家里的后院,也堆着各种各样的树枝。在成都的金沙公园,老三又搜罗了一堆路边的石头。想着坐飞机没法带着这么多石头,湘渝便劝说孩子放弃,可老三没被说服。结果在机场,孩子爸爸居然把老三捡的石头都托运了。因为在爸爸看来,“宁可托运石头,也不愿孩子不开心。”
石头在湘渝家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还有一次带孩子度假,湘渝给老三买了特别漂亮的石头。结果回到车里,石头就找不到了。老三很伤心,全家人折回去又买了一块。玩了半天,老三又找不到她的石头了,再次回去买了第三块。可在要离开的时候,老三的石头竟然又不见了!当他们第四次回去买同一种石头的时候,连工作人员都忍不住笑问:“你们怎么又来了?”
湘渝的坦然与释然,不是因为她天生有超人的能力,而是她对生活总是有着天然清醒的认识,对生命总是怀着最初的爱。
面对孩子那么“无理”的要求,很多父母可能会无比焦虑,拒绝孩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可静下心来想想,孩子的那些要求真的就是无理的吗?我们只是被焦虑的心态弄得失去了耐心。更别提那些同时要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妈妈,工作日的时候,脑子需要无数次切换,工作电话、数据图表已经让人焦头烂额,最怕突然接到学校老师来电,通知你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或是生病,请速来学校一趟。那一刻,更是觉得自己的脑子里好像合成了几块CPU,同时在运行,不断切换角色。
湘渝曾在她的文章里写道:“有了孩子,妈妈的生活就是有时群魔乱舞,有时哭笑不得,有时又平静如水。当然,平静如水是只有在孩子睡着后才会出现的场景。鸡飞狗跳后怎么办?深呼吸,按一下暂停键,想想自己可否调整,常反省,常改进。”
放平心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量不把焦虑烦躁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这样,孩子才会在一个更加平和的环境里成长。
孩子才是主导
二胎政策放开后,总有人问,你什么时候要老二?再不生就老了。实际上,我是单独家庭,一直都可以生老二,关键是到底有没有准备好的问题。
多生一个孩子真的是多个人、多双筷子的事儿吗?在国内,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都市,多一个孩子的经济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就算衣服和玩具可以共用,其他的从早教到幼儿园,再到每个孩子需要的爱和陪伴,是一个父母双方都有事业的家庭无法完全保障的。在国内的家庭里,我真的很少见到夫妻事业都成功,两个孩子带得好,家庭无比幸福的。大多数的二胎家庭要么有全职妈妈,要么有全职奶爸。二胎时代,绝不是只管生不愁养的。
生不生二胎,要看对于你来说,二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孩子长大了不孤单,意味着家里人丁兴旺,意味着人家有了我也要有,意味着事业遇到低谷,怀一个再说?我想,二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要思考我们要的是什么。孩子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离我们而去,那个时候,我们的自我又在哪里?
宇宇参加一次采访,给我打了零分,让我感慨万千。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完美的妈妈,但是不可否认,我在和他沟通的时候,有时候会压不住火。虽然我也不断和自己说,自己的理念是对的,立规矩和陪弹琴就是需要虎妈权威,但是我可不可以更有耐心?可不可以更少一点简单粗暴?其实这还是和我自己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有关系的,也和孩子爸爸“空中飞人”的状态有关。有时候不是想不想生,而是是否具备生的条件。一个孩子都养不好,何必再生一个呢?先把一个孩子养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让大家都从容些,不要赶着做事情,是不是更好呢?当然,生不生二胎是每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自己开心就好。
有几个娃不重要,一家人幸福开心,每天都能有自己放松遐想的时间,每天不要过得像打仗,不要疲于奔命,是我更想要的状态。
我经常会问自己,我到底算不算是虎妈?我到底算不算是中国式父母?我到底能不能给孩子一个野蛮生长的童年?宇宇是男孩,能不能让他从小玩泥巴、爬树、钓鱼、捉虾,让他自由成长?看了那么多国外的家教书,国内的书也看了不少。虽然各类育儿大家的观点都不一样,但是,我也结合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价值观形成了自己的育儿观。可实际操作起来,客观环境,现实生活,一次次地平衡与纠结,我也在不断地改变与妥协。真的能按照国外书里说的来养娃吗?大环境允许吗?家里实际情况允许吗?
宇宇第一次上早教课是他58天的时候,上了三年。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报早教班,你自己可以在家教孩子啊。我的目的很简单,让孩子有个社交场所,仅此而已,不指望他学任何知识。现在的大环境,真的到了想给孩子找个玩伴,得花钱上早教课的地步。对于我而言,早教课在孩子1岁半之前,体验是不错的,对于孩子坐、爬、走和语言的发展都有好处。如果要问是这家早教班好,还是那家早教班好,千万不要太纠结。离家近,老师好最重要,只要是大的机构其实教学体系都差别不大。
2岁3个月时,宇宇开始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各种延时课,绘画、数学、英语、下棋、武术、钢琴,起初我们也是什么课都报名,看看孩子对哪些有兴趣。两年下来,并没有觉得孩子有哪方面的显著提升或者变化。孩子3岁时,我和周围的朋友开始交流,发现大家几乎已经对孩子上哪所小学都准备好了。早就备好了学区房或者准备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抑或户口已经转入爷爷奶奶家,可以上不错的学校。那时的我,每天坚持做的就是陪孩子读书。值得自豪的是,也许别的成绩宇宇真的没有,但是他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我想将来他会受益一辈子的。
宇宇一直都特别想学打冰球,但由于不到年龄,我们没有送他去。现在很多孩子,开始什么都学,英语、冰球、乐高等。而越来越多早教机构的课程也都寓教于乐,不会让孩子觉得枯燥。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剥夺孩子的周末。所以,我的原则是周末让孩子睡到自然醒,认真放松玩两天。
宇宇4岁时去参加钢琴一级考试,让我感慨万千。回来后和孩子商量了很久,我们决定了他幼儿园阶段除了钢琴认真弹,其他暂时都不考虑。
带着孩子去中国儿童中心参加考试,虽然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一年钢琴,但是说实话,我真的没有上心。直到报名参加考级后的一个月,才发现哪怕只是一级,也远远没有想象中的容易。三首曲子和一个音阶,要背谱弹奏。以前都听说人家的孩子从四级考起,我以为一级就是好玩。然而在陪孩子每天练琴的这一个月里,我着急得颈椎病也犯了。4岁的孩子,面对着钢琴,种种枯燥,我真的体会到了为什么说琴童没有童年。
考试那天,我注视着他小小的背影,我才发现他是那里最小、最矮的孩子。他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考试,但是他特别开心、特别自信。等待考试的那半个小时,对于我真的是煎熬。我不是担心他能否通过考试,而是担心他怎么从考场走到楼下找我们。我当时甚至在想,会不会有拐卖儿童的人混入大楼里。直到看见他从电梯里走出来,我才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回去的路上,我和宇宇认真地聊了关于弹琴的问题,他很确定地告诉我他愿意坚持。看见他坚定的眼神,我在想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培养他,不好好陪伴他呢?培养孩子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坚持和坚定。本来还想给他报名学乐高,还想要不要再学学英语,但是决定现阶段只做一件事,就是弹琴。也许不只是学弹琴这件事,而是通过弹琴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让孩子幸福、自由、快乐。但是,我们也想尽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培养好。
在这里,把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和各位妈妈共勉:“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剑桥大学科学家,四娃妈
湘渝和她的先生在职场颇有建树,两个人都非常敬业。全职工作并带四个孩子,实在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是和她聊起各自的教育理念时,更是感觉倾盖如故、相见恨晚。业余时间她也承担了不少社会工作,她是剑桥有20年历史的剑河风文学社的创始人和主编,也是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校友组织的秘书长,20年前还联合创立了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等等。虽然非常忙碌,她却从来都是一副恬淡优雅的样子,她自嘲地说因为自己是“懒妈”,其实每天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
湘渝告诉我,虽然亲力亲为养育好几个孩子,确实很辛苦,但生命带来的喜悦超越了一切。全职工作,还有了几个娃,属于自己的时间比较稀少。只有飞机上的时间完全是自己的。如果独自出差的话,也就是自己的假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遇到多么艰辛的事情,只要想想这个生命的起点,很多事情相对来说就没那么烦恼了。最初,当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只要他健康、快乐,父母可以为了孩子付出一切。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才会越来越高。
湘渝曾说:“当对孩子的耐心降到零点的时候,就想想他出生的那个瞬间。当因为孩子没有按我们的期望那样做而烦恼的时候,就想想产房里那个一丝不挂的新生儿。凭什么我们要给孩子诸多期望呢?孩子就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他的生命从出生的那天起,属于他,而不是属于我们。他就是一个纯粹的生命,上苍只是让我们守护他,而不是拥有他。”
“父母不需要为孩子包办一切,在家里培育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做好园丁,为孩子‘浇水施肥’,孩子自然会按照他们本来的样子自由生长,开花结果只是迟早的事儿。”
生活是真实的,不可能每天都是笑语嫣然、岁月静好。很平常的日子,当然有无比欣喜的时刻,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孩子一天天长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总想着孩子快快长大,等到他自己独立了,我们能有自己自由的生活。可是,真到那个时刻,我们其实是怅然若失的。因此,能有一段一起同行的路,那就好好珍惜每一天,哪怕每天忙得人仰马翻,也好过井井有条的日月蹉跎。因为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湘渝谈道:“生活是没有答案的,有的只是时间的碎片中的感受而已。日子不是每天逝去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窗外的绿树和烤箱里的蛋糕,太阳的芬芳和满屋的光影,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笑语喧哗,才是最动人的风景。生活中有多少琐碎,就有多少亮点。闪光的,是记忆里在一起的时间。幸福只是那个时刻,不是昨天和明天,而是现在。”
我们都视自己的孩子为宝贝。只要家里的环境是积极向上的,这个家里的孩子自然就会积极向上。无论孩子将来上什么大学,做什么职业,即使孩子出去碰得头破血流,只要妈妈可以永远无条件地不做任何评判地接纳孩子,孩子就会有无限的勇气面对社会的挑战。
培育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行动。湘渝家每周日的晚饭时间都是开家庭会议的时候,下周每天每人的安排,都梳理一遍,每人可轮流发言,包括参加Party、接送孩子的安排等。在这个会议中,孩子是主导,她们参与决定家里的大事小事,而不是每天做什么全是家长说了算。
家庭会议中“走调”也是常态,不过没关系。互相指责和抱怨是好事,说明大家能直言,家长能直言,更可贵的是孩子也能对家长直言。有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现场不易解决时,湘渝会建议“我们都想想,再找个时间单独一对一地谈”。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家庭会议的重点是我们彼此是不是听见了不同意见。尤其是孩子的意见被听到,比现场解决问题更重要。家庭会议的关键是有机会让孩子把问题说出来。这样的机制,一是增强了家里每个人的安全感,二是孩子们之间可以学会平和议事。孩子们也会争吵、闹别扭,但他们慢慢会明白,只是比谁的嗓门大,比谁的脾气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周末还有家庭讲座时间。每周两人,三周一轮,每个人讲什么完全自己定,没任何限制。在家庭讲座中,湘渝给孩子们讲她的工作;爸爸给孩子们讲他多年前周游世界的故事,讲讲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老四讲她的学校夏游;老三讲她的石头收藏;老二讲墨鱼;老大则对古典文明感兴趣,给大家讲了古希腊神话等。每人讲的话题都在不断更新之中,因为每周都会有新鲜事。
一个大家庭就是混龄教育的最好实验场。孩子们在争执和试错中学习,也许领导力就是这样萌芽的。家里的人多起来,不仅是热闹了许多,还无形中锻炼了孩子们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没空管孩子”,实际上就给了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孩子得以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反而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做父母的,做好自己的事,孩子也就在无形中学会了自我管理。
对于大女儿的学习,湘渝早就退居二线。自从上中学,她就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了。全职工作之余,湘渝还得照顾幼龄孩子的基本需求。大女儿在家里会帮助打理家务,有空时做饭烘焙,课余也协助照顾妹妹们。这样她从小就比较独立。女儿在真正的生活中成长,生活即教育,从小她就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习惯。
大女儿在面临大学报考专业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听从妈妈的意见,冲突后的选择让她更明确自己的想法。在明知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她最终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说她不能因为要进剑桥,而选择在大学期间学一个她不喜欢的专业。她不是拍脑袋跟着感觉走去报考,而是仔细搜索了这个领域各所她感兴趣的大学的课程设置,做了一番深入研究后才选择了报考剑桥。湘渝从没研究过各个大学的某个学科的课程设置,这让她反思,凭什么就会觉得自己更高明呢?孩子自己才是此次选择的主体。湘渝体会到,建议没被孩子采纳的时候,父母可以退后一步,尊重孩子的选择。甚至女儿去剑桥面试的时候,湘渝还在为了工作而早出晚归。不是不为孩子操心,而是,湘渝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湘渝曾写道:“我们总是说,我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的。其实,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们是共同成长的。可以说父母是‘家’这辆车的司机,孩子们是这辆车上的乘客。刚开始时,由司机掌握这辆车的方向,决定大家要去向哪里。等到乘客18岁左右,离家上大学了,他就下车自己当司机了。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意见经常不一致,这辆车里时常充满了争吵声,这辆车又怎么能安全地行驶呢?所以,放轻松,少焦虑,让我们和孩子享受这一段同行的旅程,我们的车才不至于走错方向甚至翻车。”
“If you can't say something nice, don't say anything at all.(如果不能说好话,最好什么也别说。)这个也完全适用于如何对孩子说话。作为一个生命,最重要的,是感到希望,而不是绝望。倾注很多爱给生活,生活就会回馈很多希望。”
正如湘渝所说:“人生很长,在这段共同的旅程中,但愿我们可以看见孩子,孩子也可以看见我们。如果父母是这段旅程的光源,让我们发出的光,既照亮孩子,也照见自己。”

出海看鲸鱼,雀跃不已

马尔代夫海滩看日落

新西兰激流岛上拾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