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本书以“政府规模—企业家精神—高质量发展”为分析框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即“企业家精神是否以及如何驱动高质量发展?”“政府规模扩张激发还是抑制了企业家精神?”“政府规模、企业家精神、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依次揭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政府规模扩张的有效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影响机制,从而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政府与企业家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提供历史经验与政策启示。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现有文献关于政府规模、企业家精神、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交集”甚少:政府规模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共财政的自我扩张和最优规模问题;宏观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研究主要关注其经济增长效应;高质量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以理论探讨和规范分析为主,主要从经济体制、政府职能、产业结构等视角展开论述。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多个学科领域,缺乏一个统筹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
本书通过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抽象,提出了“政府规模—企业家精神—高质量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阐释了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并梳理了该框架的理论渊源。借由这个分析框架,本书将政府、企业家这两种资源配置主体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完整地衔接在一起,使得分析更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也弥补了原先研究成果无法整合分析的缺憾。
此外,通过对大框架下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书拓展了相关理论的研究范畴。第一,在问题1的研究中,本书指出学者们关于企业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研究主要从“量”的角度分析它对经济总量或增长速度的影响,而较少从“质”的角度分析它对经济运行质量或增长方式的影响,对此本书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并运用新的分析范式进行了理论推演。第二,在问题2的研究中,借由政府规模扩张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机制研究,本书从企业家精神培育和激发的角度对政府规模扩张的宏观效应做出了评价,丰富了政府规模问题的研究视角。
1.3.2.2 现实意义
本书研究主题紧扣经济新常态、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打造双引擎、引领新常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反映了我国高质量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动态变化。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全要素生产率正在成为新时期政府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2015年3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十三五”规划也全面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从细化指标分解、硬化约束举措入手,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我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本书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衡量标准界定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据此测算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情况,这为我们认清发展现状、判断未来走势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第二,认清了企业家精神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一方面,近年来实施的商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市场主体准入的“玻璃门”,以商事制度改革实施的第一年为例,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407.92万户,同比增长46.50%,注册资本(金)21.9万亿元,同比增长95.63%
,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创客风潮”席卷北上广深和其他大中城市,激发了无数人的创新梦想、创业激情,预示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本质是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为此,本书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企业家精神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以期通过政策引导,从多个渠道发挥企业家精神的战略作用。
第三,探索了新时期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家的关系问题。如前所述,政府与企业家的关系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另一种表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更具有典型意义。奥地利学派认为,面对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家很可能遁形,政府别无选择,只能通过刺激政策来干预经济,从而造成政府干预与企业家精神退化的恶性循环(陈宪,2013)。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局面,既要调结构、转方式,也要稳增长、保就业,平衡的关键点之一便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政府干预与企业家精神的力量调节。本书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规模扩张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机制与实际效应,这是对该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