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诗与“宫词之王”
上阳宫这座大型宫苑催生了很多的诗文,引发了旖旎多姿的文学想象。《全唐诗》中咏题上阳宫的诗作就有近60首。还有一些诗虽然未以“上阳”或“上阳宫”为题,也与上阳宫有关。
武则天朝,宗楚客有《奉和幸上阳宫侍宴应制》,宋之问有《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从标题看两人都曾在上阳宫侍宴,不过写得都很浮夸疏空。
玄宗朝当然也有君臣唱和。他在执政早期政治比较清明,尚实用质朴,不像唐中宗那么热衷于宫廷诗会。开元九年(721)张说入相之前,宫廷应制诗较少。开元九年到开元十八年,玄宗与张说、张九龄等朝臣唱和渐多。他又提倡“诗以言志,歌以咏言,情发于衷”
,没有写齐梁体,没有写颂诗,也没有写雕琢萎靡的近体诗,多采古诗体式或引古风入律,辞采唯美性已弱化,注重气象和风骨,对中宗朝宫廷文学的弊端有意识地进行了反拨。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亦作如此评论:
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遵古,南周风雅,称阐今日。
看,声律和风骨这两个要素开始合流了!这不正是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期待的“文质斌斌”的肇端么?玄宗对写诗并没有很高的热情,诗才也不算一流,但他的趣向品位无疑为开元、天宝的诗坛调整好了大合奏前的频率节拍。
张说、张九龄都是中枢宰相,君臣合调,对盛唐诗创作的示范、助推作用是很大的。开元十五年(727)后,五古大量出现,张九龄贬洪州期间就写了不少五古长篇。风气导化之下,后起之辈如李白、孟浩然、李颀、卢象等也纷纷创作古诗。
张九龄曾在上阳宫侍宴,作应制诗《上阳水窗旬宴得移字韵》:
河汉非应到,汀洲忽在斯。
仍逢帝乐下,如逐海槎窥。
春赏时将换,皇恩岁不移。
今朝游宴所,莫比天泉池
。
诗写得一般,由诗题“水窗”可知,这次宴饮地点是在上阳宫的水榭池畔。
孙逖在玄宗朝做过中书舍人、知制诰,他的《奉和四月三日上阳水窗赐宴应制得春字》和张九龄前作应写于同时同地,时间点更明确了,是在四月三日初夏。从诗中有“欢游续旧旬”句,推想当时已有定期游赏设宴的前例。
孙逖又有《奉和进船洛水应制》
。这回又改变了玩法。众臣僚随玄宗坐上画舟(彩船),从上阳宫水道进入洛水游河,到傍晚时分才上岸回宫:
禁园纡睿览,仙棹叶宸游。
洛北风花树,江南彩画舟。
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
兴尽离宫暮,烟光起夕流。
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由帝王召集的宫廷诗会或命题作诗就大为减少了。这时,以描摹宫廷生活为特色的“宫词”一体慢慢生发了出来。比较知名的有顾况的《宫词五首》、王涯的《宫词三十首》。不过,写宫词最为执着、狂热的诗人是王建,他一口气写了102首,合称《宫词百首》。前文已介绍过他的《行宫词》。
王建很晚才入仕,大约元和八年(813)出任昭应县丞
,曾在诗中自陈“白发初为吏”。长庆元年(821),王建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长庆三年由秘书郎迁秘书丞,品阶为从五品上,这才够资格入朝常参。《宫词百首》应该就作于长庆三年至大和二年(823—828)在朝期间。
《宫词百首》是联章体组诗,体式是七绝,每首独立,合缀又成一整幅长卷,因而诗歌的容量得到很大的扩充。王建以罕见的热情,细致描绘了宫廷女子的群像:她们的身份地位各各不同,有得宠也有失意,有善舞的舞女也有劳作的宫女。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宫女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活动,骑马、射箭、竞渡、观花,打球、下棋、踏青,甚至还有赌樱桃、逗花草的小消遣。作诗方法多采用白描直笔,没有过多渲染宫禁中的哀愁。
王建能写出这么具体的宫廷生活面貌,难道得了机会进入内宫采访过?
当然不是。
他是从当时一个叫做王守澄的权宦那里听来的。
这个宦官王守澄的履历很不平常,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三次参与皇帝废立,掌权长达15年。虽然名声不佳,他却与王建是同姓宗亲,两人关系还很友善。王建常与王守澄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就撺掇王守澄讲述内宫情事。主要还是长安宫廷中的见闻,其中当然也有洛阳旧宫的内容。
《宫词百首》有几首不错,比如第六十九首:
宫人早起笑相呼,
不识阶前扫地夫。
乞与金钱争借问,
外头还似此间无。
早起的宫女发现了新来的扫地夫(应该也是阉奴),好奇地争相发问,还给出赏钱,要探听宫外的消息。热闹的气氛里也蓄积了一点愁绪。
再如第九十首:
树头树底觅残红,
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
错教人恨五更风。
黎明时,宫人于树下捡拾桃花,是惜春,暗含了同情;花被五更时的晨风吹散,是怨恼;转念一想,有春华就有秋实,桃花是因为“贪”结子才散落的,原也怪不得风,由此反而对桃花的命运有了羡慕。此诗近于内心独白,语近情切,用衬托法刻画了宫女命运中淡而含蓄的哀愁。
最爽朗明快的当数第一〇二首。夏日里天热无风,加之中午饮了酒,这位宫女浑身发热,要骑上马绕宫中长廊游走,才能感觉一点凉意。来瞧瞧穿了男子长衣的她有多帅气:
药童食后送云浆,
高殿无风扇少凉。
每到日中重掠鬓,
衩衣骑马绕宫廊。
王建与王守澄两人搭档配合,一人口述,一人作诗,记录了唐代宫廷制度和宫人日常生活的不少细节,《宫词百首》可谓弥足珍贵。受此启发,后代仿作很多,五代和凝就有《宫词》百首,后蜀花蕊夫人、宋人王珪和宋徽宗等也均有类似诗作。
王建另作有《霓裳词十首》,以玄宗、贵妃为题材,写的也是宫词一类。
王建也有专门吟咏上阳宫的诗作,如《上阳宫》诗。他没有机会像前代诗人那样侍宴,仅凭耳闻加上想象,也写得如同目见:
上阳花木不曾秋,
洛水穿宫处处流。
画阁红楼宫女笑,
玉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涧橙花发,
玉辇登山桂叶稠。
曾读列仙王母传,
九天未胜此中游。
末句是说:“我曾读过《列仙传》中王母的传说,她住的九重天也不如上阳宫美好。”你看,即便不在侍宴,基调也还是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