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亭
唐代有发达的驿传制度。《唐六典》记载,唐代有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官道每30里有1个馆驿,每10里有1座长亭,每5里有1座短亭。短亭不提供食宿,仅可供歇脚避雨,长亭提供简单饮食,馆驿则可提供食宿、更换驿马。
洛阳城东的清化坊和景行坊均设有都亭驿。这是洛阳驿道的出发点,常有往来迎送的行人车马。向东有积润驿(在洛阳城东门外30里,为洛阳东通汴州,东北渡河阳两大官道的第一驿,也是公私迎送之所),向南有龙门驿(在洛阳城南25里的龙门,为南向驿道上的第一驿)、彭婆馆(在洛阳城南40里,南向驿道第二驿)和伊川驿(地址不详)。
京洛道(两京道)是重要的驿传干道,人员往来频繁。因此,驿馆设置最为密集,驿务也最为繁忙。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勾稽出京洛之间馆驿23所,其中驿名无考者5所。
京洛道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线,称“北崤道”,从谷水出发,经新安,过渑池,穿崤山,入陕州;一条是南线,称“南崤道”,从洛阳出发,沿洛河北岸,经韩城,过三乡,拐向西北过雁翎关,抵陕州。这两条驿道在陕州交会,沿黄河西上,经桃林塞和华山北麓,最后可抵长安。南崤道地势较平缓,沿路又有山水名胜,如雁翎关东南的响屏山,宜阳境内的女几山、锦屏山。因此当时唐人多取宜阳的南崤道。
京洛道的“南崤道”自东向西就有13处驿站,分别是:临都驿(在洛阳城西五六里,为两京道第一驿)、甘水驿(在洛阳西南30里,甘水入洛水处,为两京道第二驿)、寿安山阴馆、三泉驿、甘棠驿、柳泉驿(在今河南宜阳柳泉街)、韩城驿(在今河南宜阳韩城)、福昌驿(在今河南宜阳福昌村)、三乡驿(在今河南宜阳三乡街)、鹿桥驿(在今河南洛宁)、莎栅驿(在今河南洛宁东北)、嘉祥驿(在今河南洛宁、陕县交界处崤坂山区)、硖石驿(在今河南陕县硖石乡)。这13处驿站中,在宜阳境内的几座都分布在洛河北岸平旷地带,风景殊胜,因而常有诗人吟咏。
大和三年(829)春,白居易自长安分司归洛阳,走的就是南崤道。经宜阳时,作《从陕至东京》:
从陕至东京,山低路渐平。
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
花共垂鞭看,杯多并辔倾。
笙歌与谈笑,随分自将行。
这段“南崤道”风光400里,很受唐人眷爱,因此沿途建造了多处驿馆、行宫、旅舍,配置了戍军。
其中,三乡驿规模较大,实际上是座驿城,筑有高大的城楼。传说唐玄宗曾登临此处,赋诗又作曲。《杨太真外传》载:“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也。”这座驿城还负载了旖旎美好的故事。
刘禹锡曾在此追怀玄宗旧迹,作《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开元天子万事足,
唯惜当时光景促。
三乡陌上望仙山,
归作霓裳羽衣曲。
仙心从此在瑶池,
三清八景相追随。
天上忽乘白云去,
世间空有秋风词。
从诗题来看,当时驿楼壁上还保存了玄宗女几山诗的诗版。
驿楼附近又有皇家离宫连昌宫。此外,这里还是诗人李贺的故乡,其坐落方位就在三乡驿和连昌宫旁的昌谷,李贺有《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诗,其中有描绘谷中生涯的片段:“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三乡驿还有一件逸事值得一提。
《唐诗纪事》卷六七“三乡诗”条载,会昌二年(842),有若耶溪
女子随夫入长安,居晋昌坊,后丈夫去世,无所依靠而流落东归,途中过三乡驿时曾在壁上题诗,感叹身世。诗前有序,透露其亲身经历及生活细节:
余本若耶溪东,与同志者二三,纫兰佩蕙,每贪幽闲之境,玩花光于松月之亭,竟昼绵宵,往往忘倦,洎乎初笄,至于五换星霜矣。自后不得已,从良人西入函关,寓居晋昌里第。其居迥绝嚣尘,花木丛翠,东西邻二佛宫,皆上国胜游之最,伺其闲寂,因游览焉,亦不辜一时之风月也。不意良人已矣,邈然无依。帝里芳春,光景东迈,涉浐水,历渭川,背终南,陟太华,经虢略,抵陕郊,揖嘉祥之清流,面女几之苍翠。凡经过之所,皆曩昔宴笑之地,衔冤茹叹,举目魂销。虽残骸尚存,而精爽都失,假使潘岳复生,无以悼其幽思也。遂命笔聊题,终不能涤其怀抱。绝笔恸哭而东,以翰墨非妇人女子之事,名字是故隐而不书。时会昌壬戌岁仲春十九日也。
昔逐良人西入关,
良人身殁妾空还。
谢娘卫女
不相待,
为雨为云归旧山。
若耶溪女子的三乡诗和序传播了开来,曾引得当时文士纷起唱和。《唐诗纪事》还存录了10位士人的追和诗作。
晚明冯梦龙编写《情史》,为若耶溪女取名叫作李弄玉,给这首诗安了个题目叫作《哀愤》,这自然是小说家的附会杜撰了。
另一处甘棠驿,多植甘棠树,筑有池馆。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此处原为隋显仁宫,“在故寿安城内。隋置,自西京幸东都,以此为中顿。亦曰甘棠宫”。
刘禹锡有五绝《题寿安甘棠馆二首》,赞美甘棠驿的清幽:
公馆似仙家,池清竹径斜。
山禽忽惊起,冲落半岩花。
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
尘土与烟霞,其间十余步。
其二有闹与静、清与浊的对照。
说起来,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还在两京道驿站闹出了很大的风波。《旧唐书元稹传》载:元和五年(810),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时任监察御史的元稹欲加追究,擅自让他停职。河南尹是从二品,监察御史是正八品上,元稹的处理手法逾越了朝中规制。房式飞表驰京,唐宪宗闻奏,罚元稹一月薪俸,将他召回长安。元稹只得奉旨回程。离洛阳一两日后,抵达出洛阳后的第四驿站三泉驿,在此作《三泉驿》诗,此诗仅三联六句,既非律诗,又非绝句,体式比较奇特:
三泉驿内逢上巳,
新叶趋尘花落地。
劝君满盏君莫辞,
别后无人共君醉。
洛阳城中无限人,
贵人自贵贫自贫。
这一年元稹32岁,仍血气方刚,诗中暗藏了不平和牢骚。从“逢上巳”可知,他离开洛阳的时间是在三月初上巳日后。
此次回程,元稹本来就心气不顺。沿“南崤道”过陕州,入华州,夜间在敷水驿(在今陕西华阴市西敷水镇)停留,先宿于驿馆上厅(上等套房之意)。稍后宦官刘士元也进了驿舍,两人隔着房门就争吵起来。刘士元猛捶门板,元稹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就避走厅后。刘士元看见了就在后面追,顺手抄起一根短木棍就打,结果元稹的脸上挂了彩。
此事闹大,廷议相争不下。宰相杜佑因元稹此前曾得罪其亲党,“以稹年少轻树威,失宪臣体”,行为不合御史身份,将他的职官品衔降了五等,贬去江陵做了士曹参军,导致元稹10年困顿外州不得翻身。李绛、崔群、白居易接连上奏状,也无法挽回。此次事件是元稹仕途一大挫折。
“南崤道”十三驿后程的嘉祥驿已在山区,在这座驿馆有一位中晚唐诗人孟迟的诗作可以介绍一下。
会昌五年(845),孟迟举进士第,据《唐诗纪事》载,先为浙西掌书记,因遭谗言被罢免,后又游至淮南,在节度使幕府做掌书记。由此可知,孟迟仕途不显,有一些坎坷。
这是一首两韵五绝,名为《题嘉祥驿》:
树顶烟微绿,山根菊暗香。
何人独鞭马,落日上嘉祥。
这首诗很短,描写的场景不复杂。前两句纯写景,描摹驿馆树木与烟气,又写山脚下菊花初绽,可见时节在初秋。后两句视角陡然一转,原来之前景物就是骑马的诗人眼中所见,“独鞭马”三字有动作,也有气氛。尾句“落日上嘉祥”一语清绝,只用五个字就勾画出落日背景下的诗人剪影,显得孤离又豪壮。孟迟被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评为“高古奥逸主”,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最后来读一下孟郊的《旅次洛城东水亭》:
水竹色相洗,碧花动轩楹。
自然逍遥风,荡涤浮竞情。
霜落叶声躁,景寒人语清。
我来招隐亭,衣上尘暂轻。
这首诗也很出色。全诗由首联“色相洗”三字来定调,连贯一体,皆在描绘清幽爽净的景物,语句清新却并不直白流俗,看似白描,而字字立新,一副古雅闲淡气息。尾联引“我”入诗境,人与境遂两相契合,但又暗藏机关,反转使用了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中“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两句。
这首诗的题目应该读作“洛城,东水亭”还是“洛城东,水亭”?看来应该是后者。不是之前提到过的城东积润驿(它离城有30里),而是临水的长亭,离洛阳城约10里。尾联的“招隐亭”三字,或是孟郊临时起意的命名吧,也透露了一点他想要归隐的心思。
另须提一笔的是,元和初,孟郊由河南尹郑余庆举荐,担任了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负责河南道的粮食谷物、财货的转输和出纳登记),始定居洛阳。但凡写到水的诗,孟郊一直表现出色。看来他不但喜欢水,人生也与水深深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