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上阳宫
这一节的观览重点是洛阳宫城西面的上阳宫。《唐会要》卷三十载,上元二年(675),高宗以洛水北岸地势高敞,兼有登眺之美,下令修筑离宫:
上游于洛水之北。乘高临下,有登眺之美,乃敕韦机造一高馆。及成临幸,即令列岸修廊,连亘一里。又于涧曲疏建阴殿。至仪凤四年,车驾入洛,乃移御之(即今之上阳宫也)。
其具体位置,《旧唐书》的记载比较清楚:
上阳宫,在宫城之西南隅。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即宫城,北连禁苑。宫内正门正殿皆东向,正门曰提象,正殿曰观风。其内别殿、亭、观九所。上阳之西,隔谷水有西上阳宫,虹梁跨谷,行幸往来。皆高宗龙朔后置。
上阳宫东接皇城西南隅,南临洛水,横跨谷水,西向和北向都接壤神都苑。因在伊水、洛水之北故称上阳。
因谷水贯穿,又分为东西两宫,《唐六典》载:“其西则有西上阳宫。两宫夹谷水虹桥,以通往来。”东西两宫间架有飞桥,远望如彩虹。杜牧《洛阳长句二首》中“桥横落照虹堪画”即是指此。
东面两门,南曰“提象门”,是上阳宫正门,北曰“星躔门”;南面两门,东曰“仙洛门”,西曰“通仙门”;北面一门,曰“芬芳门”;西面两门,曰“金华门”“含露门”。
整个宫苑内殿宇、亭台、楼阁、别院错落分布:正殿名观风殿,皆东向,有观风门、浴日楼、丽景台、七宝阁、九洲亭和曜掌亭,高宗曾在此听政,武则天还政后在此居住,这里距离皇城最近。化成院内有仙居殿、甘露殿、双曜亭等。麟趾殿附近有神和亭、洞元堂。本枝院内有丽春殿、含莲亭、芙蓉亭、宜男亭。南面即洛水岸边,列岸修廊,绵延一里。芬芳殿在上阳宫西北,有宜春院、仙妤院、妃嫔院、冰井院、露菊亭、飞龙厩和上清观等。上阳宫西部又有一方形宫园,内有客省院、荫殿、翰林院等。通仙门内还有甘汤院,貌似是皇家温泉。
依唐宣宗、唐懿宗时代李庾所作《东都赋》:
上阳别宫,丹粉多状。鸳瓦鳞翠,虹梁叠壮。横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标图,临流写障。霄倚霞连,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耸观,侧宾曜而疏轩。
可知在洛水南岸可见上阳宫高低错落的粉墙和红墙,“虹梁叠壮”指殿宇的柱、栏、斗、廊等木料构件皆涂红色,所谓“画阁红楼”。屋顶铺翠色鸳鸯瓦
,垒叠如鱼鳞,故曰“鳞翠”。“横延百堵,高量十丈”,“十丈”就有30多米高(故宫角楼也不到30米),应是依地势而起的高度,而非外墙高度,“霄倚霞连”是形容其巍峨。
又导洛水、涧水入宫,疏浚开流,令宫苑内外水系贯通,其中布置湖泊、池沼、溪流、喷泉、瀑布等各色水景及水榭亭台
,上阳宫实在又是一座水上花园。
以上就是上阳宫的概况了。督造人韦机可称是继宇文恺之后的又一位建筑规划师(虽然未必是他亲自设计)。
上阳宫建成后,因宫室营造过于奢丽,韦机遭到了非议,《唐会要》卷三十载:
尚书左仆射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台榭,皆在深宫重城之内。不欲外人见之,恐伤百姓之心也。韦机之作,列岸修廊,在于闉堞之外,万方朝谒,无不睹之。此岂致君尧舜之意哉?”
韦机闻之曰:“天下有道,百司各奉其职。辅弼之臣,则思献替之事。府藏之臣,行诏守宫而已。吾不敢越分也。”
因营造上阳宫等事,韦机后来受到弹劾,被免了官。《旧唐书》“狄仁杰传”条载:
授仁杰侍御史。时司农卿韦机兼领将作、少府二司,高宗以恭陵玄宫狭小,不容送终之具,遣机续成其功。机于埏之左右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宫,莫不壮丽。仁杰奏其太过,机竟坐免官。
同书“韦机传”条所载稍有出入,免官是在仪凤三年至四年(678—679),原因比较复杂:
有道士朱钦遂为天后所使,驰传至都,所为横恣。机囚之,因密奏曰:“道士假称中宫驱使,依倚形势,臣恐亏损皇明,为祸患之渐。”高宗特发中使慰谕机,而钦遂配流边州,天后由是不悦……仪凤中,机坐家人犯盗,为宪司所劾,免官。
高宗晚年在上阳宫听政,到武则天时继续兴修,常居观风殿。垂拱年间,武则天立睿宗,于上阳宫中听政,在这里宴飨过群臣,《全唐文》录有宋之问《早秋上阳宫侍宴序》。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中宗李显迫使她退位并移居上阳宫。《旧唐书则天皇后》载:
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仙居殿病逝,享年82岁。从永徽六年(655)被立为皇后到去世,这位才能杰出、手段凌厉的女皇统御帝国整整半个世纪,她的时代在上阳宫落幕。
开元前期,唐玄宗也常在上阳宫处理朝政和举行宴会,其间甚至还曾有十日一朝于上阳西宫之例,卢怀慎为此曾上《谏十日一朝西宫表》。
开元年间上元节,唐玄宗移仗上阳宫,还布置了一个大型宫廷灯会。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述了当时情形:
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
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唐代宗李豫在上阳宫出生。
开元二十年(732)夏四月,玄宗宴百官于上阳宫东洲。
开元二十四年(736)正月,吐蕃遣使朝贡金银器玩数百件,唐玄宗下令将其列于上阳宫提象门外,向百官展示。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在幽州发动叛乱。十二月十三日,叛军攻克东都洛阳。唐军曾在上阳宫附近与叛军激战。《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载,封常清于上阳宫内阻敌:
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噪于四城门入,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从提象门入,倒树以碍之。
安史之乱后多年,唐代宗李豫将幸洛阳。郭子仪谏止,并上表《请车驾还京奏》。
郭子仪说“宫室焚烧,十不一存”,上阳宫的情形可想而知。代宗不得已收回了成命。此后,唐朝的政治重心回到西京长安,洛阳的地位就此低落,虽然名义上仍是陪都。至唐德宗贞元年间,上阳宫最终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