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1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2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3 。
1 喓喓 (yāoyāo):草虫的叫声。 草虫: 蟋蟀类会发出鸣叫的昆虫。 趯趯 (tìtì) : 跳跃貌。 阜螽 (fùzhōng) : 蝗类昆虫,俗名蚱蜢。
2 忡忡: 心神不安的样子。
3 亦既: 就要。 觏 (gòu):见面,会合。 降: 内心平静下来。
◯诗之首章。言深秋时节,思念丈夫。虫喓螽趯,秋景如画。牛运震《诗志》:“连用‘亦既’,柔滑浓致。只是空摹虚拟,却自亹(wěi)亹有神。”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4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5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6 。
4 蕨: 一种野山菜,初生时似鳖脚,故又称鳖菜,可食。
5 惙惙 (chuòchuò) : 心忧状。俞樾《群经平议》:“惙惙”即“缀缀”,“忧心连属不绝也”,即忧心牵连不断的意思。
6 说: 悦。先秦时尚无“悦”字。
◯诗之二章。《诗经》中“采”字,多与怀人有关。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7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8 。
7 薇: 多年生草本,茎柔细,茎叶气味似豌豆,可食,籽粒可以炒食。又名野豌豆、小巢菜等。
8 夷: 平定,高兴。
◯诗之三章。
《草虫》,思念在外丈夫的诗篇。
历来此篇主题理解,分歧颇大。《毛序》说是“大夫妻以礼自防”。理由在开头两句所写。草虫鸣叫,阜螽随之而跳跃,在《序》作者看,是异类相感、“淫风大行”的表征。这样的理解是把诗篇比兴之辞坐实了,实在不可取。还有一说出自《毛传》。因诗篇“未见”“既见”相对而言,所以《毛传》就说,诗是出嫁女子担心自己妇德受挑剔进而被遣送回娘家(古语称“归宗”)的歌唱。“未见君子”是还未到达丈夫家之前,“既见”则说的是经过各种礼节手续之后新娘合法身份确立了。这样的理解,是把“见”字解释复杂了。主题若真如《毛传》所说,怕是一个“见”字不能表达的。与《毛序》一样,这都属于过度阐释。《毛序》和《毛传》是汉代经学《诗经》体系的组成部分,有趣的是两者之间也有龃龉。另需说明的是,汉儒两种说法,就在后代都有信奉者。这不奇怪,让人诧异的是开宋学“疑古”风尚的欧阳修《诗本义》,居然也对《毛序》说奉之不置。表面看他是未照顾到“比兴”之辞不是写实,深层原因该是“男女之大防”礼法观念在作怪。
提出新说的是朱熹《诗集传》:“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朱说经得起验证。何以验证?此诗既见于《召南》,其“喓喓草虫”六句,又作为一章见于《小雅·出车》篇。《出车》“喓喓草虫”章,表达的是女子思念为国出征的将士,所以,该诗下一章又有以将士口吻歌唱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的应和。朱熹新解的高明处,在其将诗篇与历史接通。西周疆域广阔,中晚期以后边患严重,这就需要众多武士戍边卫国。所以,从贵族上层到一般家庭,都会有各种征夫离家在外。征夫多,旷妇闺怨自然也就多,作为一个时代心态记录,《诗经·国风》思妇主题的诗篇也就当多。同时,《草虫》与《出车》关系既明,《草虫》的时代也可大致确定。孔颖达就曾用《出车》篇相同语句的训释来解释《草虫》。只可惜他在两者之间关联上没有多想,至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才明言两者关系,据此《小雅·出车》篇作于西周宣王时,殆无疑问。因此,《草虫》的时间,最晚不会晚过西周后期。这是一个基点,由此出发就有两种可能:一是先有此篇,后期创制《出车》时,取《草虫》片段入新歌。如此,《草虫》的时间还要早。另一种可能是《草虫》系《出车》中摘取出来稍加丰富,就成了单独演唱的“房中乐”。后者可能性不如前者大。然而不论是摘取,还是创制,本诗与《小雅》篇章的相类,都可以证明这样一个问题:《召南》与《小雅》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再看时间的艺术。秋声起愁,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色。秋风肃爽,虫声四起,预示着一年的即将终结。天地有节律地复归,勾起闺中之女怀人愁绪:一年都要结束了,在外的征人也该回来了。思妇的愁情是浓郁的,而剧烈的情绪由草虫之声触发而起,人、天感应之间,则又显现着诗篇中抒情女主人公独特的文化背景:只有农耕时代的人,对时节物象的体察,才会如此地细腻。草虫之声、阜螽之
,从层次上说,当是写思妇南山采蕨、采薇时的所见所闻。登高采食,不过是为眺望当归的君子。此前当有一段长时间寂寞难耐的等待了。然而南山远望,她又能见到什么呢?祈望中的事,没有半点迹象,甚至连可以消解一下内心孤寂的事情也没有。冷落间,只有草虫昆虫在大跳大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就要见面了,就要团聚了!思妇在以欺骗似的自言自语抚慰着自己热切的思绪,这是怎样一幅寂寥的情景!热烈的思念与微凉的秋声秋景相映对,使诗篇中人画图般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