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
邶、鄘、卫三风,从诗篇显示的内容看,绝大多数产生于卫国。但是,从先秦时代起,卫地之风即已三分,《左传
·
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邶、鄘、卫”可证。卫地有三风,究其原因,可能此地本来与卫并存的还有邶、鄘小国,它们各有自己的风土乐调。《汉书
·
地理志下》说:“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
·
风》邶、庸、卫国是也。”河内,即太行山东侧
、
黄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今河南省北部。商王朝灭亡后,立商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商遗民,同时把商王朝大片直属地带一分为三
,
就是邶、鄘、卫。一开始邶由武庚管,鄘
、
卫为管叔、蔡叔和霍叔“三监”管制。“三监叛乱”平定,“王子禄父(武庚或他的儿子)北奔”,周公就把自己同母弟康叔封建于此。《汉书
·
地理志》是这样说的。出土文献《沬司徒逘簋》有“王来伐商邑,
(
乃
)
命康侯鄙于卫”记载,表明康叔在平定三监叛乱时确曾在当时属于“商邑”的“卫”地活动。又,《左传
·
定公四年》载祝佗之言曰:周初“分康叔”“于殷墟”。《逸周书
·
作雒解》又说:“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宇于殷”与祝佗“殷墟”之说合。但封建康叔的同时,还封建了康叔的儿子中旄父,就是说平“三监”后,周王朝把殷商旧地一分为二了。“俾于殷”,据《逸周书》孔晁注,是康叔占有了邶鄘之地,“俾于东”是中旄父占有北鄘以东的“卫”。表明当初封建康叔时王朝并没有让他占有全部殷商故地,是后来康叔这一支势力增长,把分给中旄父的邶鄘以东之地合并了。这一合并,可能发生在卫顷公在位时,当时西周历史进入晚期的夷王朝。因为《史记
·
卫康叔世家》载有康叔的七世孙“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之事
,
或与卫国合并有关。周初既然把殷商故地分为邶、鄘、卫三部分,就一定有其区域上的依据。三地的音乐,在三地被合并
为
一个卫国之后,还依然延续流传着。这样,卫国一国之内就有起源不同的三种乐调。
那么,邶、鄘、卫三种乐调的起源究竟如何呢?卫风应该就承自殷商,需要讨论的是邶和鄘。近代在河北北部的涞水县出土过铸有“北伯”字样的鼎、簋和尊等铜器,王国维《北伯鼎跋》据此推断,邶地应在今河北北部 ( 见《观堂集林》 ) ,也就是后来的燕国之地。三监叛乱平定后,有一部分上层残余分子北奔,这使人想到很久以前商人的先王王亥曾“丧羊有易”事 ( 见《周易》和《楚辞 · 天问》 )。有易,一般认为即今天离涞水县不远的易县一带。这里还出土过商代的铜戈 ( 见《北伯鼎跋》 )。那么,卫地三风的“邶风”乐调,很可能是来自这里 , 因为殷商人群曾经在这里长期生存过。那么,鄘风乐调的来历呢?王国维在《北伯鼎跋》中称“鄘即鲁也”,“鄘与奄声相近”。又,日本学者樋口隆康《西周青铜器研究》认为,鄘地在今商丘。两家之说,虽有较大差异,却都认为鄘在更远的东部。鄘地所在是否如两家所说,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不是此处问题的关键。此处 的 关键是“鄘风”的风调,很可能来自东方的奄或商丘,而前者的可能较大。道理与邶风 的 来历一样,不论是奄地,还是商丘之地,都是殷商人群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随着他们的迁移殷墟,把故地的乡音带来是很可能的。就是说,不管后来“鄘”地在哪里,“鄘风”乐调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殷商人群曾经生活过的东部。又,班固《汉书 · 地理志下》说“邶、庸、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这主要是指卫地三风的篇章内容说的。例如《邶风》之诗有“在浚之下”的句子 , 《鄘风》的篇章也有“在浚之郊”的句子;又如《鄘风》有“送我淇上”“在彼中河”之句,《卫风》也有“瞻彼淇奥”“河水洋洋”之句,这都是其内容上“相与同风”的表现。如此说来,邶、鄘、卫三风的区别 不在其表现的内 容 , 而在其 乐调。 源于三个不同地区的乐调 ,就成了卫地风诗分编为三部分的依据。
内容上,卫风多表现家庭关系败坏的篇章,所谓的“桑中之喜”,所谓的“中冓之言”都见于邶鄘卫三风。这有其文化上的渊源。《史记 · 货殖列传》言及殷商遗俗说:“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今邢台一带)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班固《汉书 · 地理志下》也说:“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这是到汉代犹可观察到的卫地殷商旧俗的流风遗韵。说起来,殷商遗俗得以延续,与周人在这里实施 宽大 的文教政策有关。在周初文献《尚书 · 康诰》篇里,周公教导康侯,要以殷商的法条治理这里的民众。另外,《尚书 · 酒诰》篇也显示,周人对自己人厉行禁酒,可是对殷商遗民则可以宽容。还有,周人以农耕稼穑为重,却允许殷商人经商做买卖。诸如此类,周人为了获得殷商遗民的顺从,是采取了不少包容政策的。考古显示,殷商遗民的墓葬,一直到春秋时期还大多保存着殷商习惯。这就是说,西周王朝虽建构了礼乐文化,然而在卫国这样的地区,贵族上层行的是周礼,下层依然我行我素地按照旧有风俗习惯生活。西周崩溃后,“康叔之风既歇,而纣之化犹存” ( 班固《汉书 · 地 理志》 ) 。邶、鄘、卫三风中多表现贵族家 庭 婚变,且多言贵族男子“桑中”“中冓”之事,应是邶鄘卫之地的周人统治者上层,已经放弃周礼的约束,他们在包括婚姻性爱在内的生活各方面,都被殷商故地的风俗传染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还与卫地的社会经济发达有关。对此,魏源《诗古微》卷九“桧郑答问”有很好的说法,他说:这里是“天下之中,河山之会,商旅之作走(凑)集也”。“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辏”。魏源的意思是,殷商旧俗所以在春秋时期复兴,是有着卫地为当时天下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原因的。商贸的发展往往与声色犬马的风尚流行相关,这是不难理解的。古人视“郑卫之风”为“淫风”,与这里商业的发达是有密切关联的。
《邶风》十九篇,今选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