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1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2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3 。
1 差 (cī) 池: 参差不齐的样子,形容燕子振翅而飞的形态。
2 野: 郊外。古代地广人稀,在一个地方建造城邑,城邑之外之大片的郊区,郊区之外的“野”就是人迹罕至之地了。诗篇交代送别至野,表示送得远。
3 弗及: 目力达不到。
◯诗之首章。吴闿生《诗义会通》:“起二句,便有依依不舍意。”许
《彦周诗话》:“‘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此真可泣鬼神矣。”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4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5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6 。
4 颉 (xié)、 颃 (háng) : 上下飞舞。分别言之,向下飞为颉,向上飞为颃。
5 于: 语助词,无实义。往往用在动词之前。 将: 送。
6 伫立: 长久地站立。
◯诗之二章。言行人已在目力之外。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7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8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9 。
7 音: 叫声。
8 南: 南郊。
9 劳: 忧愁苦痛。
◯诗之三章。“远送于南”点明地点。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10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11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12 。
10 仲氏: 排行第二之称。 任: 好,善。对人有恩义、讲信用。《荀子·成相》篇:“穆公任之。”“任之”与此诗“任只”语法相同。又,任,为周礼六种德行之一。一说,任为姓,春秋薛国任姓,另外鲁国也有任姓,任为东方古老的族姓,此篇到底指哪一国家的任姓女子,难以确指。 只: 语气词。 塞渊: 性格深沉、诚实。
11 终……且……: 结构语词,相当于“既……又……”。 温: 温和。 惠: 贤惠。 淑慎: 善良谨慎,表仲氏修养之好。
12 先君: 故世的君主。 之思: 是思。 勖: 勉励。 寡人: 犹言我,国君或国君夫人自称寡人。送别者身份很高。
◯诗之四章。表所送之人的良善,是离别痛苦的原因。内心活动,是送别之情的延续,余味无穷。朱熹《朱子语类》:“不知古人文字之美,词气温和,义理精密如此!秦汉以后无此等语。某读《诗》,于此数句……深诵叹之。”
《燕燕》,送别之诗。
此诗自汉代今文家和古文家就有不同解释。今文家说是卫定公之妻定姜在儿子死后送儿媳妇回娘家(古人称之为“大归”)时的作品( 见刘向《列女传 · 母仪》篇) ;古文家(即毛诗家)则认为诗篇作于卫庄公死后州吁作乱之际,是庄公之妻庄姜送陈女戴妫大归之作( 见《毛诗序》 )。卫庄公在位时为东周早期,其去世时间为公元前734年。卫定公在位12年,其去世则晚在公元前577年了。也就是说今、古两家对诗篇创作年代的判断相去甚远,从诗篇内也都找不到证据。有一点倒值得注意,古文家说解各国风诗,往往以《左传》记载为本事,邶、鄘、卫三《风》尤为明显。这一点今文家却没有。《左传》这部先秦典籍,在西汉时期本不受人关注,对其研读的兴盛从两汉之交开始。盛行于西汉的今文家说诗不采《左传》实际也暗示了这一点。由《左传》被关注的变化,看古文家说诗,不由得让人有《毛序》为东汉时作品的感觉。也就是说,虽然它说解风诗看似史实确凿,反而不可信据。还有人据“之子于归”句,认为是送别嫁女的诗,并且还有人据“仲氏任只”“先君之思”云云,定诗的送别者为任姓国君,被送的是他的妹妹。兄妹惜别,自是常情,但严重到生离死别般的“泣涕”“劳心”,不是太有点违反常情了吗?且任姓之国的送别,与卫国何干?在《诗》许多篇章的本事探求方面,应遵循的是宋学精神,即欧阳修所谓的“据文求义”态度,从文本探求真实。读此诗,我们只可以知道诗篇中人在送别,而且送别者自称“寡人”,又言“先君”,应当为君夫人一级的人物。其所送者地位也不会低,是可以推知的。
此诗最重要的是其写送别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深情。《孔子诗论》载孔子读《诗》,也曾为诗篇情感的真挚所感动,说:“《燕燕》之情,以其独也。”“独”正送别者送别时最易有的心情。其次是送别情形的写法,实为后世送别诗之先河。送之既远,而又长久伫立、张望以至于因目力不及而泣涕如雨,是何等的一往情深!诗以燕子起兴,燕子候鸟,去而有来,燕来而人去,怎不惹人悲从中来?燕子有归,可别去的人,其归期又在何时呢?燕的颉颃飞舞、高低鸣叫,都是送别人心绪的翻卷和心声的凄婉。情感的激荡之后是持久的怀念,于是有最后一章对所送之人品德的言说。仲氏是有德的,唯其有德,才值得怜惜。此一章使诗篇变得蕴藉而沉郁。走的人已经走了,送别的人只剩下一个亡故的先君供她思念,供她作精神上的厮守。这也是她仅有的安慰了。诗篇表送别之情手法极高,对后代诗歌表现送别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