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1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2 。
1 其镗 (táng) : 犹言镗镗;镗,鼓声。 踊跃: 喜好,频繁,形容国家穷兵黩武的势态。
2 土: 筑城,动词。城:动词,与土同义。 漕: 城墙外的护城河。一说,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滑县境。
◯诗之首章。土木与用兵同兴,多事之秋。数事并陈,一派兵荒马乱之象。陈继揆《读风臆补》:“陈仅曰:起语极豪。”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3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4 。
3 孙子仲: 公孙文仲,此次出征的主将。从《毛传》说。 平陈句: 结束陈、宋两国的战争关系。“平”字在《左传》中经常出现,如文公九年“郑及楚平”,成公元年“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等,都是使敌对双方结束敌对行为的意思。
4 不我句: 我再也回不来的意思。以,在此有让、使、允许的意思。句含哀怨气。 有忡: 犹言忡忡。
◯诗之二章。点明主将、事因。名言为他国而战,不情愿之情自见。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5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6 。
5 爰: 在这里。 丧马: 战场丢失战马,即有丧命之虞。
6 之: 指诗中之“我”。 林下: 树林之下,据《左传》“邲之战”所载,古时战场上有身份的人战死,葬尸处以树木为标志。
◯诗之三章。丧马之言为悬想之辞。不言战而先言丧,其情绝望。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7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8 。
7 契阔: 契,合;阔,离。 子: 指妻子。 成说: 约定,发誓。两句的意思是说,生死离合,已经同你约定。
8 偕老: 一起到老。
◯诗之四章。预感此战必死,念及当初与妻子成婚时生死之盟。钱锺书《管锥编》:“‘死生’此章溯成婚之时,同室同穴,盟言在耳。然而生离死别,道远年深,行者不保归其家,居者未必安于室,盟誓旦旦,或且如镂空画水。故末章曰:‘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9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10 !
9 活: 活命。
10 洵: 远,远离。《韩诗》洵字作敻,即迥远之义。 信: 信用,指自己有背当年盟约而言。
◯诗之五章。泣不成声之辞。陈继揆《读风臆补》:“玩两‘于嗟’句,鼓声高亮,人生酸楚矣!”
《击鼓》,表被迫参战军士的怨恨之诗。
诗篇写对外战争,一说是发生在州吁篡位之时。州吁本为卫国公子,篡夺了卫国君权。据《左传·隐公四年》载,州吁篡立后为聚合民心,在诸侯中树立威信,主动发动战争。当时,宋国与郑国不和,于是州吁鼓动宋国打郑国,自己则联合当时与卫国关系不错的陈、蔡,四国一起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一说,诗为卫穆公时篇章。卫穆公在陈国遭受宋国讨伐时出师救陈,后晋国助宋伐卫,卫败,卫卿孔达自杀谢罪。诗篇所言即此事,见于《左传·宣公十二、三年》传。若一定将诗与历史记载相连,似乎前一事更可能是诗篇背景。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诗篇表现的战争,不见于《左传》记载。如此,诗篇本身就是史料,而且是特殊的“史料”,因为从中可读到一般史料所未有的东西,那就是某个时期卫国一般社会成员对战争的意态。
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点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人人都中止正常的生活去构筑战争工事,而自己则更不幸,被拉了去远征,一个“独”字写出了此时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以下各种的哀怨的说法,都是“南行”之始对未来可怕的浮想。未到战场而先丧气,实际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十分厌倦。以下“爰居”两句当是在说宿营之地,在这里居处,早晚也得将尸首扔在这里。不说宿营地名,只用一“爰”含糊其词,这是没心思说;用“丧马”指代死亡,则又是不愿意说。这些都显示出诗中人心情的恶劣。最后两章别开生面,使厌战畏死的情绪,有了别样的意义。当战士厌恶国家强加于他的任务时,是由于他忠诚于另一意义上的义务,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男人、丈夫,对妻子、家庭的道义。战死在战士心中既然是一种背叛,怕死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恐惧,毋宁说是对如此死亡意义的空虚感和无谓感。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卫国的政治及其现实。一是卫国君主发动的对外战争,在其民众心中激不起丝毫的英雄主义的豪迈意识;二是家与国在利害上发生冲突时,人们义无反顾地倾向于个体的家庭。如不是国家政治已经腐败透顶,怎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春秋无义战”这句后来的话语,实际上早已在春秋时那些被迫卷入战争之人的厌恶之情中,表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