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1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2 。
1 毖 (bì) : 水从泉眼中流出貌。 亦: 尚且。 淇: 水名,发源于今山西太行山侧,流经卫国(今河南)境内入黄河。淇,《诗经》数见,可知其在卫国人心目中地位。
2 娈: 美好貌。 诸姬: 各位姬姓女子。周制,诸侯嫁女,其他同姓国要以女陪嫁,在一些异国、异姓的贵族之家,姬姓女子多,所以诗以“诸姬”言之。 聊: 姑且。语含无奈之意。 谋: 谋划回娘家事。
◯诗之首章。戴君恩《读诗臆评》:“‘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诗题也。以下俱籍之以描写‘有怀’之极思耳。”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3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4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5 。
3 宿: 歇宿。周贵族女子远嫁他国,往往路途遥远,中间必须歇息。 泲 (jǐ) : 水名。据《水经注》,发源于今河南荥阳东,东北流后,分南北两支流,河流后入于钜野大泽。朱右曾《诗地理征》以为诗中之泲为北支即北泲。也有学者以为是南支流。 饮饯: 宴饮告别。古代出行有名为軷的仪式,祭祀路神,仪式中有饯别酒宴。这一句还是说中间歇息的事。 祢 (nǐ) : 水名,又名冤水、大祢沟,在今山东菏泽西南。据朱右曾说。
4 行: 出嫁,嫁人。
5 诸姑: 诸位姑母。古代姬姓贵族与异姓通婚长期反复,诗中被“问”的诸姑,应该是早嫁过来的同姓前辈。 伯姊: 姐妹辈年长者。“诸姑”“伯姊”即上文所说的“诸姬”。又,陪嫁女中有的与嫁女同辈,有的低一辈,所以“诸姬”中,有的为姑辈,有的为姊辈。
◯诗之二章。前四句是说出嫁时的路途。末二句接上章“聊与之谋”。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6 。载脂载舝,还车言迈 7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8 ?
6
干:
卫地名,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干地始见甲骨文“其史
戎”,学者以为
即仠,亦即此诗之干,在今河南省濮阳东北。
言:
地名。属卫地。朱右曾以为即聂,其地在今山东聊城市与博平镇之间。一说嵒(即言)在春秋郑、宋之间,《春秋·哀十三年》:“春,郑罕达率师取宋师于嵒。”又《左传·哀公十二年》言郑宋之间有隙地,其中有嵒。
7 载: 结构词,连结动词。 脂: 为车轴加油。本义为油脂,在此作动词用。 舝 (xiá) : 车轴两端固定车轮的插销,字亦作辖。 迈: 前行。
8 遄 (chuán) : 迅速。 臻: 到达。 不瑕 (hú) : 疑问词。瑕通胡、何,不瑕为双重否定。有害:古代成语,始见于甲骨文。句意是该没有害处的吧。
◯诗之三章。最后一句表明,所有归程路经,皆是心中设想之辞。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9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10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11 !
9 肥泉: 泉水同出而异流,为肥泉。郦道元《水经注·淇水》:流入淇水的肥泉有两支泉源,一出朝歌西北,东南流;一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至马沟水,两水合流,再东南流,入淇水。据此,“肥泉”与第一章的“泉水”是写的同一条水。诗言肥泉,慨叹自己不能像泉水入淇那样回返卫国。 兹: 通滋,更加。 永叹: 长叹。
10 须: 地名。据胡承珙《毛诗后笺》,今河南滑县东南百余公里处。此地距泲北支流南岸不远。一说,须即沫之假借,沬即朝歌之地,曾是卫国都城。 漕: 即曹。卫国在遭受北狄严重打击后,都城迁移至当时位于黄河东南岸之曹邑,其地在今河南华县东,与须距离不远。
11 驾: 驾车。 言: 而。 写: 排遣,抒发。
◯诗之四章。陈继揆《读风臆补》:“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出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写忧,其实未出中门半步也。”牛运震《诗志》:“‘永叹’作结,缱绻含蓄,淡婉入神。”
《泉水》,表出嫁卫女思念母邦的诗篇。
诗篇的背景和内涵,可从“思须与漕”一句获得消息。特别是句中的“漕”,明显点出诗篇与卫国遭狄侵害、国都迁移即《左传·闵公二年》所谓“戴公……庐于曹”的重大变故有关。《诗经》中还有一首与此重大事件有关的诗篇,即《鄘风·载驰》,在那首诗中,许穆夫人在母邦遭变之际因要“归唁”卫国而与阻挠她的许国卿大夫们发生了严重冲突。冲突背后是礼法问题,即关于出嫁之女回国探亲的规定问题。对此现有儒家文献说法不一:一种认为父母在世可以定期归宁,父亲去世后则使大夫代为问候兄弟;另一派以为诸侯夫人尊贵,如果不是为父母奔丧,逾出国境是非礼的( 参王先谦《集疏》所征引 )。两说分歧,但回母邦探亲限制甚严是相同的。不过,礼法是常规,遇到像卫国遭异族侵害几至亡国这样的突发大事,礼法规则就暴露出问题。所以,许穆夫人在许国的冲突,一定引发了当时社会对贵族出嫁女子母邦情感的关注。《泉水》篇即就这一关注的表现。许穆夫人是起了冲突的,卫国嫁到各邦的女儿,系念遭变的母邦,也想“归唁”,只是没有起冲突或有冲突而未被记录的,又还有多少呢?《泉水》诗篇即把眼光投向这些女子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泉水》与《载驰》(可能还有《卫风·竹竿》)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此,诗篇就很好地表现了由卫国遭侵、许穆归唁不得所引发的一个社会关注,是历史的“微情绪”。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史真实。这里还可以说,诗比史更细腻。
诗篇说到了几个地点,表明诗中想象道路。一是“干”“言”所指的方向,学者研究是通向卫国以北方向的;一是“泲”“祢”所显示的通向东方可能是曹国、宋国方向的。两方面的路向,引起学者不少解说和猜测。有人说这表明卫女嫁到邢国(邢虽为姬姓国,但该国大夫也可能有异姓),也有人说是宋(以上邢、宋为传统说法),也有人说是嫁到曹。两条路上的地点,不在一个方向上,不论是嫁到哪国的卫姬,这样走路都太曲折,难以令人相信。对此,还有学者说:这是许穆夫人的想象之辞(这样说,是认为《泉水》也是写许穆夫人或许穆夫人写的),她想先向东去曹邦,然后北行去邢国求救,最终的目标则是齐国。大国邦齐国的后宫有许多同姓,也就是诗篇“问我诸姑”的“诸姑”和“伯姊”( 郑方坤《经稗》卷五 )。又有学者据《左传》“立戴公庐于曹,益之以共、滕之民”记载,认为诗篇女主人是卫国嫁到共地之姬,她的媵女分别来自姬姓国的邢和曹,诗言两条大道,是因为共姬分头派遣来自邢国、曹国的媵姬回国,寻找母国对卫国的扶助( 邹汉勋《读书偶识》卷四,见刘毓庆主编《诗义稽考》 )。前一种说法不能说不巧,但有一点很难说通,许穆夫人要出发,或者派身边的媵女出发,都得从许国上路,可诗篇中的道路明显是从卫国出发的。后一种说法又与诗篇“娈彼诸姬,聊与之谋”相矛盾,既然被派遣,还“谋”什么?也不可取。实则,诗言道路,是卫国远嫁女子回想自己嫁出时走的路。就诗篇写作而言,所以要交代出嫁时路过地点,意在突出这些女子远离故国旧邦的遥远,是为“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这一颇富同情的句子做铺垫。这是诗篇人道精神之所在,是许穆夫人之事所引起社会情感波动最有价值的部分。诗篇不像其他表现女子婚嫁篇章那样,只是祝愿那些为政治目的而远嫁他乡的女子婚后幸福,诗篇的不凡,就在于她注意到了这些被远嫁诸姬的人之常情,且表达的是体恤、同情,因此而愈加可爱。
还要注意的是诗篇无意中言及的那些“聊与之谋”的“诸姬”,所“问”的“诸姑”与“伯姊”们。多少代与异姓人群的世婚,在一个邦国里,“积压”着多少老少不同辈的姬姓姑奶奶们。《诗经》写她们风光出嫁的不少,婚后日常状态如何则阙如。此诗说到了她们,像一道亮光,片刻地闪出了她们“麇集”异国后宫的模糊面目。诗言“谋”及“诸姬”,“问”于“诸姑”“伯姊”,可她们日处后宫,又能有什么主意?一个“聊”字,在表达女主人公无奈的同时,也透露出这群“富贵闲人”百无聊赖的状态。为政治而远嫁女人的无奈,已经不是一两代人的事了。诗篇结束于“驾言出游”的排遣,或许以后就又安常处顺了。但无论如何这位春秋女子是表现出“非礼”情绪的,并且诗篇可贵地把它记录了下来。这本身就显示着某种世道人心的波动甚或时代观念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