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 1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2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3 。
1 茨 (cí) : 蒺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平卧地面生长,夏日叶腋生出小花,五瓣,黄色。果实由五个小干果合成,每小果有长短两小硬刺。果仁可食,也可入药。
2 中冓 (gòu) : 内室。冓为木材交积状,所以指代房室。此处指代男女交媾之事,是隐语,犹今所谓“上床”“床上”之类。一说,冓即㝤,夜晚的意思。
3 所可: 能说的。所可二句,交代中冓之言不可说的缘由。
◯诗之首章。以墙有茨而不可扫,喻中冓之言不可道,形象生动。陈子展《诗经直解》:“诗之为刺,较之蒺藜尤为尖锐。”
墙有茨,不可襄也 4 。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5 。
4 襄: 除去。字同攘。
5 长: 丑事远扬的意思。
◯诗之二章。牛运震《诗志》:“正申明不可道之义,却用转语,意味便自悠长。”
墙有茨,不可束也 6 。中冓之言,不可读也 7 。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6 束: 捆扎。
7 读: 细说。读的本义是抽取,细细地从文献中抽绎出主要意思就是读。在这里是活用,数说的意思。
◯诗之三章。三章中“也”字十二次出现。
《墙有茨》,告诫人们不要传扬男女私密之事的诗。
春秋时期上流社会婚姻道德普遍松弛,这又尤以卫国为甚。例如卫宣公,据载先是同庶母私通,生下伋子,等到为伋子成婚时见新妇美貌,宣公又半路打劫,据为己有。宣公死了,其庶子顽又接了父亲的班,强迫宣姜嫁给自己。上行下效,料想卫国的一般贵族也不会个个没事。坏话传千里,上流人物的黄色新闻,在民间一定是不胫而走。诗说“中冓之言”而不说中冓之“事”,针对的不是那种事本身,而是人们对这种事的传话。诗人这样说,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先已认定社会上的这类事情是十分丑恶的,连传说议论它,都是丢人现眼的。这是曲笔,是诗篇表达情感的有力处。《孔子诗论》第28简“《墙有茨》慎密而不知言”,就是指议论隐秘之事是不讲究口德。诗篇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上流人物帷薄不修的齿冷和蔑视。不过,近年有些学者因《左传》记载了一些公子顽通于庶母之类(《左传》称之为“烝”)的事,联系古代夫余、匈奴等“兄死妻嫂”“父死妻后母”的婚俗,就认为在《诗》国风时代,公子顽之类的做法既是一种社会风俗,人们就习以为常,所以《墙有茨》也就不可能是针对公子顽与宣姜那点“中冓”之事所做的讥讽了。这样的说法是典型的只知其一。西周封建制度重视婚姻关系的缔结,是王朝努力提倡的新式生活方式。到王朝衰落后,一些与周礼的婚制截然不同的古老婚俗在一些地方复活,也是正常的。但是,周王朝是衰落了,管不了那么多了,可这并不意味着周礼婚制的观念也不起作用了。就是说,《墙有茨》诗篇表明,在古老习俗死灰复燃与诗人所秉持的观念之间,存在剧烈的冲突。不管这首诗是不是具体指公子顽与宣姜,诗人对卫国贵族一流的婚姻变态现象,表示了强烈的否定,是一定的。诗中“也”字连续使用是一个显著特点。“也”字,在古汉语中往往用在那些肯定句尾。本篇连续的使用,显示了表情达意上特有的肯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