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1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2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3 。
1 定: 星宿名,又名营室。 方中: 黄昏时定星正处于南天的当中,约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初之间。《国语·周语》:“营室之中,土工其始。”定星中,土木建设可以开始了。 作于: 开始营建。 作,始; 于,为。段玉裁《诗经小学》、王引之《经义述闻》皆有此说。 楚宫: 指在楚丘上营建宗庙宫室。公元前660年卫曾遭受戎狄大举入侵,损失惨重,都城先暂居漕邑,形势安定后又移至楚丘,并在这里建立新都。楚丘之地在当时的黄河东岸,今河南滑县境内。
2 揆: 度量、衡度。 日: 日影,古代建宫室,用木制标杆(名为臬)测量日影,以定南北方向。 楚室: 楚丘上的宫室。
3 榛栗: 树木名,果子可食,木材可用。 椅 (yǐ) 桐梓漆: 椅、梓为楸类,木质坚硬;桐为梧桐;漆即漆树,汁液可以作漆器。此句与上句榛栗相连,意为种上各种用材林木。 爰: 于此。 琴瑟: 制作琴瑟的木材。
◯诗之首章。方玉润《诗经原始》:“一章总言建国大规。”王柏《诗疑》:“作室而先种树,为琴瑟之需,可见其规模深远。”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4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 5 。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6 。
4 虚: 漕邑之地的废墟,指未迁楚丘之前的瞻望。一说,虚即高丘。
5 楚: 指楚丘。 堂: 邑名,与楚丘相邻。 景山: 大山。景山亦见《商颂·殷武》,所指之山,并不高大,诗人修辞而已。此诗称景山,似模仿《商颂》。 京: 高土丘。 降: 从高处下来。 桑: 桑田。即考察哪里可以种桑林。
6 卜云句: 古代建城邑前,考察过地势后要进行占卜,由神来决断。《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句可证。此句是说占卜以后,呈现出吉兆。 终然: 终究,最终选择。 允: 确实。 臧: 好,吉利。
◯诗之二章。方玉润《诗经原始》:“追叙卜筑之始。”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7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8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
牝三千
9
!
7 灵雨: 好雨。零,降下。 倌 (guān) 人: 驾车人。
8 星: 晴。古字晴作甠,与星字形相近而混( 姚鼐《惜抱轩笔记》卷二说 )。一说,即顶着星星的意思。 言: 而。 夙驾: 早早驾车出行。夙,早。 说: 同税,路途中间的短暂休息。
9
匪:
彼。
秉心:
持心,用心。
塞渊:
心思诚实而深远。亦见《邶风·燕燕》。
牝
(láipìn)
:
七尺以上的马为
,即大马。牝,母马。举出大马、母马以概其余。
三千:
泛言其多。言卫文公晚年国力恢复。
◯诗之三章。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终言勤劳以致富庶。‘秉心’句是全诗主脑。”牛运震《诗志》:“‘灵雨’字幻妙。杜诗‘好雨知时节’乃‘灵雨’字注脚也。一‘既’字多少庆幸,后世喜雨诗不如此一字得神。”
《定之方中》,歌颂卫文公在楚丘兴建宫室,振兴邦家的诗篇。
公元前660年,狄人大举进攻卫国,卫国大败,溃退到黄河南岸时,遗民男女不足八百。加上当时未遭侵凌的共、滕两邑人民五千,赖有齐、宋等诸侯的帮助,国家算是勉强保存了下来。卫国的孑遗渡河之初,诸侯立戴公,一年而亡。文公继立。鲁僖公二年(前658),诸侯又帮助卫国迁移楚丘。卫国君主文公即位后颇能振作,《左传·闵公二年》言:“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此诗即以此为背景,具体创作时间当在文公晚年。文公在位25年,就是说此诗最迟不晚于公元前635年。诗篇系颂歌,却不空洞,原因在于诗人有国家兴亡的真情实感,颂卫公实际也是在赞美卫国的复兴。诗首章言建宫室,突出时令的得宜及方位的讲究,且以相当多笔墨言植树,不仅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的礼乐建设。次章则是回溯营造之初的考察度量等活动,升、望、降、卜一系列动作的历数,卫君及国人的忙碌如在目前。最后一章则专颂卫公,写他在一番好雨之后,星夜出发去视察农桑,一位勤政国君的形象跃然纸上。看来卫文公晚年“
牝三千”的夸赞,并非子虚之言。诗为颂歌,写出了大难之后邦国的清新气象,诗篇的格调也清新、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