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
《诗经》有风、雅、颂,风居其首。所谓风 诗 ,即以表现民间生活为主的带有地域色彩的歌唱。风有十五国,故称十五国风。国风,本称“邦风” ( 见上博简《孔子诗论》 ) ,西汉时为避刘邦之讳而改,始称“国风” ,且 沿袭至今。十五国风计有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虽称“邦”、称“国”,有的是邦国,如王、郑、齐、魏、唐;有的则是王朝属地,如周、召和豳 ; 有的还有重叠,如周南 、 召南与王,邶、鄘和卫。不论如何,十五国风的地域广,以黄河中下游各为中心,西起今陕甘(秦风),东到大海(齐风),北至今河北(邶风),南达江汉(周南、召南),两千多年的古老文学,涵盖空间如此辽阔,在世界古典文学范围内罕有其比。
关于“风”的含义,古来说法众多。其影响最大者见《毛序》,其义有二:一是风为“风教”,如《关雎》所代表的“后妃之德”可以正人伦;二是风为“讽”,民有劳苦疲病 、 怨谤之气,发乎歌唱,对当局可形成讽谏。《毛序》之外,还有一说,认为是土风、民谣,此说出自《左传》“天子省风以作乐”及“乐操土风,不忘旧”。由此,又引发出风为“里巷歌谣”说 ( 朱熹 )以及风为地方乐调说 ( 出顾颉刚,今人多主之 );此外,还有因《左传》“风马牛不相及”之语而谓风为雌雄相诱者,故风诗多男女婚恋 ( 陆侃如 )。与此相类,还有以为风有性及生殖指向之说 ( 周策纵 ),等等。风与乐调相关,是可以肯定的,而乐调又有地方性,即所谓“土风”,有人比之为土风即地方戏,或地方民歌,也是说得通的。
风诗的确多表现一般社会民情,然而如上所说,如此广阔地域的风土人情的歌唱,能够得到汇集,且春秋时即在社会上层流传,一定有某种机制 、 某种力量作为保证。这就涉及一个 古 老的说法:王官采诗。大意是说,王朝为了解政治得失,专门委派一些从民间选出的孤苦无依的人,他们就是王官,到各地去采风,然后交给乐官,协调乐律,演奏给王听,王 以此 对自己的行政“自考正”。过去对此说信疑参半,近年出土的战国竹简《孔子诗论》,表明该说 源 自先秦儒家,比传世相关文献记载要早。笔者以为,如果诗篇真是经过采集的,那么,今天所见篇章一定留有痕迹,于是考诸诗篇,参诸相关记载,可以相信采诗之事应该是有的。有如下几点应注意:一,何以要采诗?风本自然现象,但古人相信,它与上帝相关。郭沫若《卜辞通纂》读出甲骨文“帝史风”之辞,“风”为“帝”之使者。此外,甲骨文即《山海经》皆言四方风,且谓其背后各有神灵。如此,《国语·晋语》“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之言,就容易理解。民间歌唱,地域土调,是风,其中亦有神意。采集民间歌唱,是了解天意的一种途径。见于《孟子》的《尚书》古语“天听自我民听”即此意。就是说,周王朝(据《左传》,似乎夏代即有采风之制)所以采诗,与当时天命观念密迩相关。二,成规模的采诗,发生在西周后期,背后的机缘是当时业已坐大的封建贵族与王权之间的激烈的内部争斗。史载厉王 “ 专利 ” ,实质是王朝要集权,然而两百余年的封建,是贵族阶层的养育,集权势必影响贵族特权,于是与一般国人阶层——集权的真正受害者站在一起,利用民间呼声对抗王权,对这些贵族来说就是一件很好使用的利器了。事实也表明,一些高级贵族成员,如召穆公,既是“防民之口”“百工谏,庶人传语”高论的言说者,还是诗篇作者。此外,还有芮良夫、卫武公,也是作过诗篇的高级贵族。三 , 与上一点相关,采诗而成的篇章,在《小雅》中就有,就是说《小雅》有风诗 。 四 , 采诗是古典版的“报告文学”,民间固然有现成的歌谣,稍作加工配乐即可演奏,但更多情况所谓“采诗”只是采集故事素材,由采集者和大师之类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制作歌乐。总之,特定的历史及文化观念,造就了这样的现实:文学的触角很早就伸向了广阔的底层社会。这才是风诗可贵而成就非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