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1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2 。
1 葛: 蔓生植物,今名葛藤,藤条纤维可以纺织成布,为衣服、鞋子布料,根块可以提炼葛粉,嫩叶可食。 覃 (tán) : 蔓延。 施 (yì):柔曲婀娜之貌。陈澧《东塾读诗记》谓:施,即《说文》“旖,旗旖施也”之“施”;《毛传》释“施”为“移”,即《说文》“移,禾相倚移”之“移”。合而言之,即旗帜飘带或植物茎条袅娜曲折貌。 中谷: 谷中,山谷之中。 维: 指代词,其。
2 黄鸟: 即黄雀,栖于山地平原,冬天在山隅或林间避寒,以裸子植物种子为食,也食昆虫。民间有以黄雀占卜习俗。或以为即黄鹂,不确。《诗》中“黄鸟”数见。 于飞: 于,介词,《诗经》中往往加在动词之前,“于飞”即如此,意思就是飞。 集: 落。 喈喈 (jiējiē) : 犹言“加加”,状声词。
◯诗之首章。先以葛覃起兴。萋萋之叶,暮春光景;与黄鸟有一声、无一声的鸣叫,是惆怅憧憬交织的情意荡漾之境。一章全然景物,《诗经》中笔致特殊。清牛运震《诗志》:“飞、集、鸣三项略一点逗,物色节候,宛然如画。”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3
。是刈是濩,为
为绤,服之无
4
。
3 莫莫: 茂密的样子。
4
刈
(yì)
:
割。
濩
(huò)
:
煮。
(chī)
:
细葛布。
绤
(xì):粗葛布。
(yì):厌烦。字也作“射”。
◯诗之二章。葛叶莫莫时,可以取葛为布。写女工,也是在表未来的妇德。牛运震《诗志》:“正写治葛,只‘是刈’二句。”又曰:“末句朴厚恬雅,一语中多少意思。”三句为一意群,句法别致。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5 。薄汙我私,薄澣我衣 6 。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7 。
5 言: 于是。第二句的“言”有“说话就”的意思。 师氏: 教导妇道的保姆。《毛传》:“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庙既毁,教于宗室。”周代贵族女子出嫁之前,要接受婚前教育,选年纪五十以上结过婚、无子女的妇女充任,称师氏。所教为“德、言、容、功”四德,地点在祖庙或者宗室。 归: 女子出嫁称归。下一归字义同。
6 薄: 与动词放在一起,有“赶快做什么”的意思。 汙: 去污。一字而兼相反两义,称反训。字为污的异体。 私: 私衣,贴身内衣。 澣 (huàn) : 洗涤。字亦作“浣”。 衣: 外衣。
7 害 (hé) : 何。害、何古读音相近。 归宁: 回家探望父母。周代礼法,父母在世,出嫁女子可以按时回家探望。或许此处“归宁”尚属于婚礼的延伸部分,表示婚姻缔结的成功。现代结婚习俗有“回门”一项,或即“归宁”之遗习。
◯诗之三章。以归宁父母作结,表明婚后妇德无亏,父母放心。澣衣云云,是隐含之语。明张次仲《待轩诗记》:“即物赋景,即景赋事,即事赋情而作此诗。”
《葛覃》,周代贵族女子出嫁前,要接受妇德教育,此诗的歌唱即与此相关。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祗)初之志,民性固然,见其类必欲返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其叶萋之故也。”(
《孔子诗论》第16和第24简
)“氏初”之“氏”释“祗”,为廖名春先生的解释,“祗初”即敬初重本的意思。孔子当年读此诗时曾为它的“祗初”之意所感动。那么,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敬初重本的意思呢?葛所以被歌唱,是因其长有萋萋的叶子;叶子即葛之“美”,葛藤即叶之“本”,而“返其本”也就是诗篇的由写葛的“维叶萋萋”到写“是刈是濩,为
为绤”;葛的根本之可贵,正是因为它能作为
服的制料。照着这样的比兴之义去理解诗,那么,嫁出去的女儿在婆家表现得好,妇德闪耀,人们也就自然由此“返其本”地归功于她的家庭和她在家时受到的教养了。据此可知诗系反映周代贵族女子婚前教育的诗篇。据记载,周代成年未婚女子的教育,有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几项内容,妇功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国语·鲁语》载季氏妇人敬姜的话说:“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懂得“妇功”之劳,妇德就有了,妇言、妇容教育,也就都有了基础。周代是一个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是人群的生业,甚至连贵族也保持着这种耕稼本色。又,周代贵族的婚姻关系,肩负着厚别附远、联合异姓的政治任务(
参《关雎》析读
)。这正是《葛覃》这首有关妇道教育的诗篇所以产生的背景原因。
但这毕竟是一首诗,作为诗,本篇特点在其表现上的虚虚实实,及由此而来的含蓄。欲表纺绩妇功,却先从葛的长势写起。貌似铺垫,实际是象征。葛藤蔓延,以至于谷中,其实是对不知不觉中长大成人的女子即将出嫁他人的喻示。这是一层虚实。藤叶萋萋、黄雀乱飞的即景,在表现着春天光景的同时,也是传神地表达待嫁之人的春日之情。写景是在表心,又是一层的虚实。葛藤的蔓延,是景象,也表示葛藤可以割去、取麻纺布制衣了。说出的和含带的,还是一层虚实。“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中的“言”字,颇值得玩味。后句两个连续出现的“言”字,其义相当于“说话就怎样”的意思,虚词的使用极好地表现了待嫁女一半是急迫、一半是畏怯的复杂心绪。紧接着“害澣害否”,字面的意思什么衣服该洗、什么衣服不该洗,含藏的意思则是婚后做事分寸的把握与拿捏。这不也是一层虚实吗?许多师氏对“准新娘”的告诫之言,是不能明说的。用洗衣服来表达,正是诗艺的善巧。又有记载说,周代婚姻要有三个月的考验期,新娘来时的车马都是要留在公婆家,随时准备遣返新娘用的。考验后妇道无缺才让马匹返回。所以,诗篇最后结束于“归宁”一句,是说在婆家处事得宜,妇德不亏,婚姻关系算正式确定,可以轻松地回家看望父母了。明乎此,诗篇最后两句中暗含的欢畅才可以感受得到。层层的意思,都是含蓄地表达的。此外,还应注意诗篇的景象描述。《诗经》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景物之语多为比兴之辞,如“关关雎鸠”“常棣之华”等等,只是起个头,连类而及,随说随放。《葛覃》则不同,诗篇专门营造了一个暮春时节、女儿思嫁的光景,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形容之,也不过分。应该说,诗首章是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最早片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