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怪不得费克斯警探会焦急难耐
现在我们来交代一下那份关于菲利亚斯·福克先生的电报是怎么来的。
10月9日,星期三。苏伊士的人们都等待着将在上午11点到达的“蒙古号”邮轮。这是一艘属于东方半岛轮船公司的铁壳轮船,装配有螺旋推进器和轻甲板,载重两千八百吨,动力五百匹马力。“蒙古号”经苏伊士运河往来于布林迪西和孟买之间,是东方半岛轮船公司最快的航船之一。从布林迪西到苏伊士的正常时速是十海里,从苏伊士到孟买的正常时速是九点五三海里,而它总是提前到达。
在等候“蒙古号”的时候,有两个人在苏伊士码头的人流中走来走去,人流中有本地人,也有外国人,彼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曾经,这里只是一个小镇,是德莱塞普先生
主持的浩大工程给它带来远大的前途。
这两个人中有一位是联合王国驻苏伊士的领事。尽管英国政府曾经对这条运河并不看好,工程师史蒂芬逊也对它做出过可怕的预言,但是这位英国领事现在依然能每天看到英国船只通过这里,将原本从英国绕道好望角到印度去的旧航线缩短了一半。
另外一个人瘦瘦小小,看样子相当精干,带点神经质。他眉头紧皱,长长的睫毛底下闪动着犀利的目光,但其中炙热的光芒被他刻意掩饰了。此刻,他看起来心烦气躁,一直不停地走来走去。
此人名叫费克斯,是英国国家银行盗窃案发生之后被派往各地港口的英国警探之一。他的任务是仔细监视所有取道苏伊士的旅客,如果发现有什么形迹可疑的人,就一面盯紧,一面等候逮捕令。
就在两天以前,费克斯从伦敦警察局局长那里收到一份有关盗窃案嫌疑犯外貌特征的材料,就是在英国国家银行柜台被人看到的那个男子,据说是一位衣冠楚楚的高贵绅士。
这位侦探显然是被那笔丰厚的破案奖金给迷住了。这么一来,他在等候“蒙古号”的期间表现出的急躁情绪就很好理解了。
“领事先生,”他再次问起这个已经被他问了无数遍的问题,“您说这艘船不会晚点吗?”
“不会,费克斯先生,”领事答道,“昨天的报告显示,它已经到了塞得港的外海,一百六十千米长的运河对这样一艘快船来说算不了什么。我告诉过您,政府规定:每提前到达二十四小时,就可以得到二十五英镑奖金,‘蒙古号’总是能拿到这笔奖金。”
“这艘船是从布林迪西直接开过来的吗?”费克斯又问道。
“对,是从布林迪西开来的。它在那儿装上寄往印度的邮件,星期六下午5点钟出发。您稍安勿躁,它马上就到了。但我实在不明白,即使那人是在‘蒙古号’上,就凭您收到的外貌描述,怎么才能把他认出来呢?”
“领事先生,”费克斯回答说,“不是认出这些人来,而是靠我们的感觉。我们应该有敏锐的感觉。这是一种综合了听觉、视觉和嗅觉的特殊的感官能力。像这样的绅士,我一生中逮过的可不止一个。但愿我要抓的贼就在这艘船上,我向您保证,他绝对逃不出我的手掌。”
“但愿如此,费克斯先生,这可是一桩盗窃大案。”
“一桩旷世大案,”费克斯兴奋地回答道,“五万五千英镑!这样的横财可不常见!如今通天大盗已经很少见了!像雪柏德
那样的大盗已经绝种了!现在的贼偷几个先令就被抓住了!”
“费克斯先生,”领事回答说,“看您说到兴头上,我衷心地祝愿您成功。不过我还是再提醒您一句,根据您现在的情况,恐怕还是有困难的。您可知道,照您收到的那份窃贼相貌特征的描述,他长得完全像一位正人君子。”
“领事先生,”警探武断地回答,“凡是大贼,总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要知道,那些长得贼眉鼠眼的家伙没有别的路子,只能安分守己,否则他们立即就会被逮住。揭穿那些伪君子的面具,那才是我们的目标。我承认,这活确实不好干,它已经不能说是一种行当,而是一种艺术了。”
看得出来,这个费克斯有点儿那么自命不凡。
这时,码头上逐渐热闹起来了。一些不同国籍的水手、商人、掮客、脚夫和当地苦力都涌到码头上来了。显然,船马上就要到了。
天气相当晴朗,但刮着东风,所以很冷。在几缕淡淡的阳光下,清真寺的尖塔在城市上空勾出轮廓线。向南看去,一条长达两千米的长堤如手臂一般沿着苏伊士运河的港湾延伸开去。星星点点的渔舟和小船航行于红海之上,其中有些船只依然还保持着古代船只优美的样式。
费克斯在人群里走着,一面出于职业上的习惯快速打量着来往的行人。
这时已经10点半了。
“船不会来了吧!”他听见港口的钟敲响的声音,就嚷起来了。
“应该不远了。”领事回答说。
“它在苏伊士要停多久?”费克斯问道。
“四个小时。停下来加煤。从苏伊士到红海另一端的亚丁港有一千三百一十海里,必须在这里加足燃料。”
“这艘船从苏伊士直接开往孟买吗?”费克斯问。
“是的,直达,中途不再载客或载物。”
“好极了,”费克斯说,“假如盗贼走的是这条路,搭的是这艘船的话,那么他一定是打算在苏伊士下船,以便再取道他处,前往亚洲的荷兰殖民地或者法国殖民地。他当然知道,此时的印度是英国的属地,待在印度并不保险。”
“除非他是个高明的贼。您知道,一个英国罪犯躲在伦敦,总比躲到国外去容易。”
说完,领事便告辞回到离此不远的领事馆去了,留下费克斯陷入沉思。他兀自站在那里,心里感到烦躁不安,同时又有一种奇怪的预感,觉得他要找的这个贼准是在“蒙古号”上。的确,假若这个坏蛋想要离开英国去到美洲的话,那么取道印度应该是最佳路线,因为较之大西洋路线,这条路线上的监视要松许多,或者说监视起来更为困难。
费克斯并没有在缥缈的思绪中沉溺良久。一阵尖锐的汽笛声宣告轮船就要到港了。成群的脚夫和苦力冲上码头,一时间人潮汹涌,真叫人为旅客们的手脚和衣服担心。十来艘小船离开岸边,向着“蒙古号”的船头开去。
很快,人们就看到“蒙古号”庞大的船体从运河里开了过来。11点整,“蒙古号”下了船锚,排气管里噗噗地冒出蒸气,发出巨大的声响。
船上旅客相当多,有的还站在甲板上眺望着全城如画的美景,但大多数旅客都登上了那些靠在“蒙古号”旁边来接旅客登岸的小驳船。
费克斯仔细打量每一位上岸的旅客。
这时,有一位旅客使劲推开那些争着向他提供服务的苦力,走到了费克斯的面前。他很客气地问费克斯能否告诉他英国领事馆的地址,同时拿出了一本护照。显然,他想去办理签证手续。
费克斯不假思索地接过护照,一眼就瞥见了护照上的人像。
他一个激灵,差一点露出马脚。护照在他手里止不住地颤抖。证件上人物的外貌跟他从伦敦警察局局长那里收到的那份材料完全一样。
“这不是您的护照吧?”费克斯向这位旅客问道。
“不,”他答道,“是我主人的。”
“您的主人呢?”
“他还在船上。”
“可是,”侦探接着说,“办理签证手续,必须要本人亲自到领事馆才行。”
“怎么,非得那样吗?”
“可不是吗?”
“那领事馆在哪儿?”
“在那儿,就在那个广场边上。”侦探指着两百步开外的一所房子说。
“好吧,我找我主人去。他这人最怕麻烦了。”
说完,这位旅客辞别了费克斯,就回船上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