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听雨(2016—2020)》序
诗词创作在当代的复兴,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文革”后的中华诗词学会和各地诗词学会、诗社的成立为标志,很多文学爱好者开始或重新创作诗词。第二阶段源于网络的发展,各大网站的博客和诗词论坛的兴起,给了更多的诗词爱好者交流和展示的机会。第三阶段,以微信的出现为标志,一夜间,诗人们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微信群,用一种最迅捷、最方便的方式进行诗词交流。而后,一些诗人和诗词团体纷纷注册了微信公众号,使这种依托于微信的自媒体,成了诗词作品最方便的发表方式。
《小楼听雨》就是这样一个专注于展示当代诗词创作的自媒体平台。起初,这个微信公众号,还只是章雪芳女士以商务目的注册的一个自媒体平台,后来开始转发一些诗词和文章,再后来,招集起包括“海上清音”在内的各地诗友,共同搭建成《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这方诗词主题空间。
做诗词自媒体是一个颇为辛苦的工作,每一篇诗文的定时推送,背后都有小楼成员的默默付出。他们有人负责微信群的管理,有人负责诗稿的收集,有人选稿,有人编辑。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大家以无间的协作保证了在公众号上每日两篇以上的推送频率。
“小楼听雨”得名至今已近五年,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名句使我们的平台更加赋有传统的诗意。杨逸明老师的“小楼停泊烟云里,零距离听春雨声”的诗句又使我们的平台赋有当代的气息。
目前的《小楼听雨诗刊》有“小楼周刊”“每周试玉”“诗路花雨”等特色栏目。“小楼周刊”以周刊形式刊登诗词新作,迄今已二百余期。“每周试玉”则是邀请嘉宾,选取周刊中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这两个栏目,具有稳定的读者群。“诗路花雨”是一个以不定期发表诗人诗话随笔的栏目。此外,“小楼听雨诗刊”长年刊发具有一定创作实力的当代诗人的个人专辑,五年来,经“小楼听雨”推出的诗人,已有数千人之多。
除了做好每日的公众号诗文编辑,我们还在公众号中举办了三届公益性质的“人间要好诗”诗词大赛,比赛的奖金微薄(奖金来源于热心诗友的个人赞助),但得到了各地诗友的大力支持,三届大赛的很多优秀作品,已在读者中广为传诵。
小楼听雨得以发展,我们要感谢每一位给我们提供稿件的作者,每一位给我们留言、为我们点赞、向我们提出中肯务实的批评和建议的读者,参与我们活动的嘉宾,给我们合作机会的单位。我们也感谢与我们几乎同时诞生、共同发展的诗词自媒体,你们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偷师了很多。我们更感谢各级诗词组织对我们的关注和扶持。
感谢杨逸明老师,您不仅用一篇篇作品为我们的公众号增色,还用背后的支持鼓励,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您的批评与扶正,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感谢钟振振教授,您为我们的诗词活动出谋出力,您的诗词解读与学习专栏深受读者喜爱。
感谢星汉、李树喜、熊东遨、熊盛元等诸位老师,你们的作品和你们的支持对我们有莫大的帮助。
把自媒体刊物变成一本实实在在的书,这是“小楼听雨”创立之初我们所没想到的。在犹豫和不安中,在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小楼听雨》还是出版了。
书的选编,是一件既快乐又痛苦的事。回顾往事,是一种幸福。精挑细选出好作品,却不能保证每一位来小楼听雨的朋友都留下自己的足迹,又使我们充满遗憾。
作为一个诗词自媒体,微信是我们的土壤。或许有一天,微信将不复存在,“小楼听雨”将不复存在。留下了这本书,也就满足了我们这个任性的愿望:在这方土地上,我们曾经舒展枝叶,我们曾经尽情绽放。
这就足够了。我们可以被删除,但不会被遗忘。小楼可以没有,雨声依然存在,小楼的雨声不会消失。
(刘鲁宁,网名老刘茶舍。《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策划,上海诗词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