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明古诗词创作理论
杨逸明 1948年生,上海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
1. 在北京诗词学会中青年诗词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当今时代,何谓“诗人”?记得有个诗人说:“诗人是商品时代苦苦坚持赠送礼品的人。”说来真有点悲壮!我们自费印刷出版诗集,到处送人,还不大有人要。我们苦苦赠送礼品,居然不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诗词不是精品。诗被冷落了,远离了以政治为中心的官场和以经济为中心的市场,诗成了“弱势群体”。五四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新文学,产生了白话新诗。这是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一些先驱者对于传统诗词采取了全盘否定乃至打倒的态度。十年浩劫中,传统文化、中华诗词更是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刻。中华诗词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漫长时期,基本上处于生存、发展极端困难的境地。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甚至有废用汉字的言论。钱玄同说: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胡适说:汉字不废,中国必亡。鲁迅说: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菌都潜藏在(汉字)里面,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又说: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先驱们呼喊要废除中国戏剧,废除中医中药……
今天我们打算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贝,当年竟然是先驱们深恶痛绝、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革命对象。幸好到了今天,国画不叫旧画,古琴不叫旧琴,中药中医不叫旧药旧医,国粹京戏不叫旧戏,中国书法也不叫旧书法。然而,旧体诗词,叫旧诗,常常带有贬意,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不必责怪近百年前的先驱们,但是如果百来年后我们还是这么认为,我们就有点发昏了。如今,有些人提出要振兴中华诗词,甚至提出要拯救中华诗词。我觉得,汉字不灭,中华诗词就不会亡。汉字的音、义、形,美轮美奂,举世无两。诗词在演绎汉字的音、义之美,书法在表现汉字的字形之美。我总感到是中华诗词拯救了我,我可拯救不了中华诗词。如果没有中华诗词,我不知今天如何活法。我是把中华诗词当作自己的事业、信仰、宗教。聂绀弩、胡风、李锐当年被关在监狱里还在创作诗词,他们的出发点恐怕不是为了拯救中华诗词,当时他们自己的存活都发生了问题,应该说是中华诗词拯救了他们,使他们终于度过了劫难。
今天,中华诗词渐渐在走出低谷,可是过程漫长。报纸上见过许多名人、领导的诗词,赫然冠名“七律”“满江红”“沁园春”……除了凑成字数长短排列外,都是一些与七律、满江红、沁园春毫不相关的文字。一些知名度不低的作家,也写旧体诗词,却写得叫人啼笑皆非。谁要是上绿茵场不守规则乱踢足球,参加象棋比赛不照规则乱走棋子,一定会被人赶出场外。唯独旧体诗词不然,对于标榜为旧体诗词却不按旧体诗词规则写出的文字,大家(包括外行内行)照样捧场,大报、大刊照样开绿灯刊用。在这些人眼里,旧体诗词的规则可以说改就改,说废除就废除,有的人说这是“改革”,有的人说这是“大众化”,有的人说这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旧体诗词自己不会说话,只好任凭世人蹂躏、作践、糟蹋、玩弄,到头来还要依靠世人来“拯救”,来“从良”。
在上海的一次诗歌研讨会上,有人提出,鲁迅说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写完了,所以当代的人不必再写了。我说:阁下是写游记散文的,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写出一篇《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前赤壁赋》那样的经典作品来,看来好的游记散文到王勃、范仲淹、苏轼已经写完,阁下也不必再写游记散文了!这几位是写长篇小说的,写到现在也没有写出《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来,长篇小说到罗贯中、吴敬梓、曹雪芹已经写完,你们也不必再写长篇小说了!那几位是写文学评论的,写到现在也没有写出《文心雕龙》《诗品》来,好的文学批评到刘勰、钟嵘已经写完,你们也不必再写文学评论了。我们生活在当代,为什么我们的诗会被古人写完?我们的前辈创造了科学文化艺术的高峰,不应成为我们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理由。我们确实有辉煌灿烂的唐诗,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引以为自豪。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前辈写过好诗,我们自己就丧失了继续写出好诗来的信心。为什么世人对于中华诗词的要求就如此苛刻?我觉得,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创作诗词,我们会写出当代的诗词精品来!
会上又有人说:唐代有那么多的好诗,为什么当代人写的好诗我一首也没有读到过啊?我现在发表看法:唐诗流传到今天有《全唐诗》,大约五万多首。可是真的为今天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所熟悉的作品,恐怕也只有几百首,而能被一般的老百姓所熟悉并朗朗上口背得下来的恐怕就只有十几二十首了。唐王朝近三百年,如果以流传下来并为当代人耳熟能详的好诗有三五百首计,一年也就大约只流传一两首。这就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了!据统计,当代有几十万人创作诗词,每天有五万首诗词诞生——相当于《全唐诗》的总数!以每天50000首乘以365天,得出的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在这个天文数字的诗词作品中,如果有一两首诗(词)能够流传后世,我们的诗词就像唐诗一样辉煌!看来,谁在当代就能读到这一两首将来会流传的好诗,比中福利彩票的大奖还难哩!所以说,当代有诗词精品,可是绝对不会铺天盖地。我长期创作格律诗词,有几位“铁杆粉丝”,这是我熟悉的几位有中等文化水平、喜欢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包括诗歌)、但自己却不写诗词的友人。每次我写好诗词,请他们成为第一读者。他们说不懂,就改到他们懂。他们说不好,就改到他们认为好。一直改到他们觉得有意思并认为满意为止。当年白居易将自己的作品读给“老妪”听,这“老妪”们恐怕也不会是一点文化修养也没有的群体。这实在是当今诗词创作者极需重视的问题。作者群体的作品交流当然很重要,但这仅仅是类似于厨师之间的学习交流,都是免费品尝,有许多人还带一点门户之见。只有在圈子以外有食客愿意掏钱品尝你做的菜肴,你这才能真正开成饭店。当今诗词界,作者就是读者,读者就是作者,甚至许多作者还不愿当读者,作者只管写,也不管谁要读,写了许多合格律但去诗意甚远的绝句律诗,却埋怨读者不懂诗。这样的诗词创作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哪一天诗词界的小圈子(即使有号称一百万的创作大军,也只是一个小圈子)以外也有了诗词读者,当代诗词才真正有社会价值,中华诗词事业的振兴也才真有希望。
我十四岁买了《诗词格律》《唐诗一百首》《宋诗一百首》《唐宋词一百首》,开始写格律诗词。从此或一年一两首,或一年十几首,写了三十多年。到一九九六年,我已经五十来岁。人生的经历,有许多感想、感慨、感悟,想写出来,想来想去决定采用诗词这个形式。一天中午饭后从单位出来溜达,在静安寺的一家报刊门市部买到一本《诗刊》,见到有旧体诗词高级培训班,马上报名参加。不久收到杨金亭老师的回信。杨老师看了我二十来岁到五十来岁写的诗,说我写诗的水平三十年在“原地踏步”。于是我每月寄三首诗,一学就是四年,可算是诗词“本科”毕业了。一共寄了144首诗,杨老师精心点评批改,对我帮助极大。这些批改稿件我现在都完好保存着。杨老师说我学了四年,很努力,终于突破了一次自己。通过诗词创作,我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写出了《诗词创作的“金字塔”理论》一文。现在择其要谈一谈。
我们可以先画出一个三角形,从上到下分成三等分。三角形最下一部分是技术层面。包括平仄、粘对、拗救、押韵、对仗等。这个层面的功夫是熟练工的本领。人们的审美情趣原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变化,避免单调的重复。汉字一字一形,一字一音,字分四声,读来抑扬顿挫,又分成两大类—平和仄—就像《易经》中分成阴爻和阳爻两大类,分别组合成六十四卦,演绎天地万物,变化无穷。平仄声的交替是诗词中最基本的一种变化。一句中平平后是仄仄,仄仄后是平平,要“交替”,这是为了每一句中产生变化。两句中上句平平仄仄,下句是仄仄平平,上下要“对”,这是为了两句产生变化,否则两句会重复。两联中的前一联的下句第二个字与后一联的上句的第二字要“粘”,如果不粘,则前一联和后一联完全重复。这是平仄“交替”、“对”和“粘”的理由。对仗有对称美,但也要在同中求异,不断变化。对仗不要字字求工,主要部分对得工整了,其他就不要太工整。有经验的诗人往往宽中求工,即在诗句中着意锤炼几个关键的字或词,使之对得非常工整,其他的部分就不必十分严谨。押韵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放宽,用普通话新韵也无不可。其实诗词好坏并不是由押何种韵决定的,大可不必非要争得某种韵的正统地位后才吟诗填词。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有点“劳命伤财”。三角形的中间一个部分是艺术层面,包括意象、意境、语言风格、章法布局等。诗要形象思维。就是有了一个好的意思不直接说出来,却找一个“形象大使”来说话。屈原在《离骚》中,以美人芳草为“形象大使”,来抒发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有了意象,就要有语言跟上,写到位。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引有一段话:“凡人作诗,一题到手,必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老生常谈,不召自来。若作家,必如谢绝泛交,尽行麾去,然后心精独运,自出新裁。及其成后,又必浑成精当,无斧凿痕,方称合作。”要成为一个诗人,必须要具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要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些唐诗名篇,大多读来通俗易懂,语言新鲜得就像是昨天才写的,不像当代有些人的旧体诗词,倒反而像是几百年前写的。诗的句式、用典、章法,都是需要不断变化才能创新的。心里有美好的感情,就像有了一泓清澈的源泉。有这种美好感情的人都可以写诗。但是你如果把这泓泉水随便地打开,就像打开一个自来水龙头一样,水是哗哗地流出来了,可是一点也不美。你必须让这泓泉水流入石头和草木构成的景致之中,使之忽隐忽现,有时曲折,有时跌宕,有时闻其声不见其水,这样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才是诗!通常的“造景”程序的规律是“起承转合”。但是各人有各人的造景手段和风格。如果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成了批量生产的商品,绝对不是诗。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变数越多,越精彩,吸引的人会越多。会三十六变是猪八戒,会七十二变是孙悟空。老孙还有很多妖魔鬼怪打不过,可见艺术没有止境。又要会变,又要变出美来被人承认并且欣赏。
三角形最高的小尖角部分是哲学层面。包括诗人的见识、襟怀、思想。掌握了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手法就像是学会了酿酒术,不要以为无论什么水都能酿出美酒来,关键的问题是有没有“好水”。只有优质的泉水加上精湛的酿酒技术,才能有美酒诞生。诗人的“心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来源于天赋,所以古人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有了哲学层面的内容,所有的艺术,包括音乐、雕塑、绘画、舞蹈、书法等,甚至自然科学,都可以进行对话和互相交流。有了这个层面的内容,诗词作品给予人们的东西,可以比生活给予人们的更多。诗词创作者呕心沥血,是为了用极为简练的汉字,高度概括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这个层面,那么,所有的艺术创作者,都只能成为匠气十足的熟练工。诗人如果没有哲学的思考,没有人生的感悟,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诗人也就成了诗匠。如果诗词创作不能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没有了较高的立意,那么以上所说的技术层面的打造和艺术层面的雕琢,都成了空忙,只能够打造出平庸的诗词作品来。诗人表现的思想是积极的,抒发的感情是健康的,说理的逻辑是正常的。诗人要感情丰富,思维敏锐,见识不凡,头脑清醒。有了哲学层面的认识,诗人才会有天人合一的精神、悲天悯人的情怀、地球是人类和万物的共同家园的思想境界。诗人会充满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也常常是诗词创作的重要动机之一。纪昀评论陆游的《书愤》两首诗时说:“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如全集皆‘石砚不容留宿墨,瓦瓶随意插新花’句,则放翁不足重矣!”诗人不是不能写风花雪月,但是全写雕栏玉砌,就像只有砖瓦,而无梁柱,总造不成像样的房屋来。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今社会堪忧者正多:国堪忧,民堪忧,市场堪忧,官场堪忧,环境堪忧,生态堪忧,地球更堪忧。诗人的忧患意识应该比世人稍稍拔高一些,超前一些。如果当今诗人,只忧晓风残月,甚或饱食终日,无忧无虑,则诗人不足重矣!要达到哲学层面的高度,诗人们有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方式。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并不是诗人都不发牢骚了,诗人发牢骚,其实是好事,宣泄出来,才能平和。牢骚埋在心里不发,表面和谐了,其实只是一种假象。
诗词创作要有一个“临帖”的过程,否则路子太野,会缺少书卷气。人们只知道书法创作有个临帖的过程,总不会有人看了一些王羲之、米芾、王铎的帖,一字不临,提起笔就搞起书法创作来。诗词创作的“临帖”过程,却往往被诗词创作者所忽视。所以许多诗词爱好者,读了些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提起笔就创作诗词,却老是进入不了诗词的语境,把白话语言硬性压缩增删,符合平仄要求,以为就是诗词,其实这离诗词的语言要求还远。我创作诗词“临过帖”。先是“临”陆游的“帖”,《剑南诗稿》我读了好几遍,后来“临”元好问、杨万里、黄仲则,这对我创作诗词影响极大。后来我又学习新诗的手法。我不写新诗,只写旧体诗词,但是我多年来一直自费订阅《诗刊》《诗选刊》《星星》这些新诗刊物,学习新诗新颖大胆的意象塑造和语言错位手法,获益匪浅。新诗和旧诗这对难兄难弟,在被世人看不起的情况下依然互相看不起对方。新诗的作者看不上旧诗的形式,有酒不愿意装进旧瓶,宁可将好酒散装,让人闻到酒香,却难以永久储藏,成了“散装酒”(也有很多劣质酒)。旧诗的作者却收藏旧瓶成癖,瓶中注满水以为已经有了好酒,成了“瓶装水”。
诗词创作有三大快乐。一是创作的快乐。有了感想、感慨、感悟,写出来,写到位,绝对快乐。这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快乐。二是知音的快乐。写出来的诗词,居然有人阅读,有人欣赏。知音必须包含两个方面:说我的诗好能说到位,说我的诗不好也能说到位。这都很快乐!三是小名小利的快乐。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没有那么清高。小名小利不必追求,但是如果有奖金和稿酬,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未尝不可。我们创作诗词,有了第一大快乐,足矣!再有第二大快乐,锦上添花,更好。第三大快乐,可有可无,不必当一回事,更不能当成第一大快乐。我们写诗,写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当一回事,写完就不要当一回事,因为没有你的事,都是读者的事了。可是现在有许多的人,颠倒过来了:写诗时不当一回事,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写完后当一回事了,又是求发表,又是买奖杯,宣传炒作,忙碌得很。
2017-05-02
2. 上海诗词学会2016年第二次诗词创作讲座
一、平仄格律是严一些好还是宽一些好?
学写格律诗词会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却时时出律出韵(从心所欲,逾矩);二是不出律不出韵却总“以辞害意”写不出自己喜欢写的东西(不逾矩,但不能从心所欲);三是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都能不出律不出韵(从心所欲,不逾矩)。
格律诗词中逢单“松”一把,逢双“紧”一把。(逢单的句子出现拗句,三仄收尾,可救可不救。)
举例:“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江流衮衮望不极,世事悠悠私自怜。”(元好问)“青山历历乡国梦,黄叶萧萧风雨秋。”(元好问)
崔颢《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押韵是平水韵好还是普通话新声韵好?
评判好诗的标准:第一眼前一亮,第二心中一颤,第三喉头一热。
目前,全国各地诗词界有四种押韵方式:
1. 严格遵守平水韵。2. 在平水韵的基础上适当放宽,用邻韵。3. 普通话新韵,但是保留入声。4. 完全用普通话新韵。
举例:
杨逸明《三月五日有感》
普通战士不平凡,
形象光辉未许芟。
灯下孜孜毛著学,
街头屡屡大娘搀。
题词竟是他挥笔,
榜样依然尔领衔。
口号年年逢此日,
总随春燕共呢喃。
廖国华《母亲节有感》
梦里家常细细拉,
旧时伤痛早结痂。
杯中有限从不醉,
兜里无多也够花。
小病养身休住院,
乖孙远嫁喜添娃。
人生到此唯一恨,
已过三年未喊妈。
《随园诗话》:“老学究论诗,必有一副门面语。作文章,必曰有关系;论诗学,必曰须含蓄。此店铺招牌,无关货之美恶。”
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苏轼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果改成:“落花眠不知,晓觉春多少。风雨夜闻声,来啼处处鸟。”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诗意表达效果。
三、塑造意象的是沿用旧典好还是自辟蹊径好?
试比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自从与你分离后,我的心中都是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与“朋友虽多谁最好,张三送我有深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与“夜半依然难入睡,盼能为国保边疆”。
孔子讲道理还常常请意象——这个“形象大使”来说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钱钟书说:“诗歌的美学,是写心赋物,不应一味写实刻画,而应如筛盛水、网罗风一样既实又虚,诗要富有意境,微茫而不落空诠,活泼空灵,能感知而不能捉搦。”
袁枚说:“诗虽新,似旧才佳。”
试举几例:
黄俊卿《茶馆》
春风满座溢清香,
海论山谈聚四方。
药石醍醐评国事,
牢骚块垒涤诗肠。
无须心悸金箍紧,
再没人揪辫子长。
为问何来天地阔?
邓公关闭一言堂。
高立元《春雨如酥,车经新华门见紫燕飞进中南海,有吟》
锦梭交掷为谁忙,
欲筑新巢觅栋梁。
轻剪微风裁细雨,
翻飞绿瓦过红墙。
柳间啭舌声声脆,
池畔衔泥口口香。
只作寻常檐下卧,
不妨屋主写华章。
凌大鑫《伞》(新声韵)
敢将花季对炎凉,
收放自如能短长。
瘦骨撑出新世界,
丹心托起大文章。
只求路上遮风雨,
无意人间做栋梁。
最是晴和堪笑慰,
劝君莫负好阳光。
孔繁宇《喝火令·盐》
君把千瓢水,结成一粒晶。我拈些许入汤羹。犹念那方蓝色,犹解海之情。
几点咸咸雨,几丝涩涩风。几多滋味化其中。所以平凡,所以更从容,所以寻常日子,越品越香浓。
杨逸明《咏葱》
指纤腰细影娉婷,
身贱心高未可轻。
何惧赴汤成碎末?
不辞投釜斗膻腥。
性情难改辛而辣,
风气堪称白且清。
调入佳肴凭品味,
有香如故慰生平。
李树喜《题双枪老太婆塑像》
远离战火久,事理乱成堆。
老太双枪在,不知该打谁。
李树喜《下鹳雀楼》
众鸟疑飞尽,黄河似不流。
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
杨逸明《题喜玛拉雅山脉》
雪域神奇多少山,
无名无字耸云端。
随移一座中原去,
五岳都须仰首看。
《塞外见大雁排列人字形横空而过》
金风渐减远山青,
一字飞来目最醒。
撇捺雁行天上写,
世间团队少人形。
《黄山夕眺》
万壑生风扫暮云,
千峰翘首斗嶙峋。
夕阳分配金黄色,
高富低贫也不均。
四、语言是典雅好还是浅俗好?
辛弃疾:“恨不跃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黄庭坚说:“文章切忌随人后。”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里很不满意诗歌“缉事比类……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
说理有理趣,写景有景趣,抒情有情趣,立意有意趣。所谓“诗有别趣”也。
周退密《九九有感》
迎来九十九春秋,
小老头成老老头。
腿足全衰难似鹤,
耕耘不断爱为牛。
门多求字偿难遍,
客至投诗急欲酬。
侨寓春申七十载,
梦中时作故乡游。
吴祖刚《无题》
黄浦滩边浪拍空,
烟封雾锁大江东。
层楼处处歌秦女,
市井家家拜赵公。
万贯腰缠个体户,
通宵血战一条龙。
白头三五羞无事,
闭目凝神练气功。
诗词创作的语言可以有多种风格。
杜甫有《秋兴八首》:“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咏怀古迹五首》:“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有《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又呈吴郎》:“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白居易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元稹有:“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李商隐有《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辛弃疾《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刘征《客至》
高谈朗笑众声哗,
阵阵门铃客到家。
老友拍肩叹华发,
诗朋叉手赞新茶。
弹筝共赏渔舟晚,
秉烛不知月影斜。
人去夜阑情未尽,
案头留赠数篮花。
孔繁宇《南乡子·与闺蜜逛街》
搭背又勾肩,比罢鞋跟比耳环。兴到浓时拍掌笑,腰弯。哪管旁人侧目观。
专柜惹流连,争试新衣妆镜前。偷眼先瞄签上价,惊天。佯道款型忒一般。
综上所述课件,诗词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会带来诗词创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代有很多诗词作者只认死理,只走一条死胡同,有点可笑。
语言的功力可以用三张“试纸”一试:第一张“绿叶红花”,人人眼中之景,人人能道之语。第二张“绿嫩红鲜”,人人眼中之景,非人人能道之语。第三张“绿肥红瘦”,诗家语,诗人眼中之景,非常人能道之语。
1. 传统典雅型
严进法《诉衷情》
直肠面世信难行。心绪压难平。蛩鸣竹滴松咽,窗外已三更。
灯半暗,月微明。酒空瓶。一身傲骨,一世疏狂,一影伶仃。
张青云《秋夜泊南京下关港》
黄芦苦竹夜维舟,
冷月如钩照玉楼。
欲梦三巴关塞远,
半江渔火一江愁。
张青云《雨夜》
飘帘檐溜渐如酥,
叵耐春寒沁薄襦。
谁念红楼听雨客,
一灯如豆梦夔巫。
魏新河《水龙吟·黄昏飞越十八陵》
白云高处生涯,人间万象一低首。翻身北去,日轮居左,月轮居右。一线横陈,对开天地,双襟无钮。便消磨万古,今朝任我,乱星里,悠然走。
放眼世间无物,小尘寰、地衣微皱。就中唯见,百川如网,乱山如豆。千古难移,一青未了,入吾双袖。正苍茫万丈,秦时落照,下昭陵后。
2. 雅俗共赏型
殊同《西站送客》
客中送客更南游,
一站华光入夜浮。
说好不为儿女态,
我回头见你回头。
葛勇《小说人生》
有人名字绕心田,
借酒酣时说李娟。
众友无言秦旭哭,
吾妻已死十三年。
楼立剑《云》
奇峰如雪卧天涯,
朝暮窗前对酒茶。
爱那十分清净地,
欲锄一亩种梅花。
李伟亮《回保定乘K字车》
过眼风光数点青,
黄昏广播细聆听。
慢车自有人情味,
每在深秋小镇停。
韦树定《甲午初夏过圆明园》
临榭骄阳似火明,
夏宫盛况复经营。
谁知石缝劫灰沃,
芳草年年忍痛生。
星汉《武当山金顶望云感赋》
远飘虚幻压红尘,
平割乾坤上下分。
老去书生奸猾甚,
倚岩不肯踏青云。
星汉《谒杨子荣烈士陵园感赋》
自古文人岂可轻,
大都小说识精英。
牺牲排长千千万,
史册几人留姓名?
一介愚夫《祖孙乐》
两岁孙娃头戴盔,
挥枪直把老翁追。
佯装中弹朝天仰,
一日牺牲好几回。
孔繁宇《偶忆》
偶忆当初那个他,
翩翩年纪恰风华。
青春浅印一帧照,
书页香藏几瓣花。
月把痴情团作梦,
风将往事散成沙。
如今通话只相问:
你在远方还好吗?
杨逸明《游黄果树》
天欲豪吟气势雄,
银河怒泻诉情衷。
人投崖洞穿行瀑,
壑展襟怀架设虹。
奇景方观黄果树,
新闻正播白岩松。
世间污秽除难尽,
安得飞泉一洗空。
3. 创新求奇型
当代诗人伊莎说:“语言的似是而非和感觉的移位(或错位)会造成一种发飘的诗意。”
李树喜《清平乐·山中溪流》
渐行渐远,曲曲还款款。圆缺阴晴全不管,涂抹山光浅浅。
时而隐匿潜行,时而欢跳奔腾,精彩只一小段,看来好似人生。
李忠利《卜算子·开心鬼》
黑下太阳来,未必终身悔。摸索前行一路歌,做个开心鬼。
高举一颗心,照亮山和水。绝处逢生重晚晴,有空偷偷美。
刘庆霖《观妻缝衣有感》
窗前缝缀用情真,
脱手方知针脚匀。
彩布中间加片梦,
衣衫穿旧梦还新。
曾少立《风入松》
南风吹动岭头云。花朵颤红唇。草虫晴野鸣空寂,在西郊、独坐黄昏。种子推翻泥土,溪流洗亮星辰。
曾少立《西江月》
秋雨三千白箭,春花十万红唇。流年旧事候车人。背对山间小镇。
酒肆阑珊灯火,歌楼午夜风尘。繁华似梦似青春。似你回眸一瞬。
蔡世平《鹧鸪天·观荷》
我有池塘养碧萝。要留清梦压星河。时将绿影花浓缩,便入柔肠细折磨。
闲意绪,小心歌。近来水面起风波。夜深常见西窗月,又碰蛙声又碰荷。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刘能英《水龙吟·登北固亭怀辛弃疾》
千年前的江山,千年前的风和雨。少年的梦,穿过巷陌,飘过草树。落在楼头,轻于烟雾,细于尘土。那一腔热血,满怀壮志,浸润了,英雄弩。
不管此弓开否。但翻成、稼轩词句。几分激越,几分惆怅,唱红万户。报国之心,平戎之策,中兴之举,已随京口这,名亭北固,镇江千古。
五、表现汉字的魅力是自由体新诗好还是旧体格律诗好?
新诗有新诗的触觉,旧诗有旧诗的韵味,要表现一些特殊的情感,旧诗和新诗各有各的绝活,谁也替代不了对方。
新诗写到淋漓尽致的时候,旧诗无能为力;旧诗写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新诗也一筹莫展。
举例:“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苏轼)“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秦观)“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一帘疏雨湿花愁。”(孙光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夕阳拈出来。”(杨万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郑燮)等等。(以上旧诗)
“从星星的弹孔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北岛《宣告》)
“即使你穿上天的衣裳,我也要解开那些星星的纽扣。”(芒克《心事》)
“我从那一束雪白的亮光/铺成的桥上/坠落下来/浑身疼痛/我不停地呻吟。”(牛汉《梦游》)
“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洛夫《子夜读信》)
“当灯光串起雨滴/缀饰在你肩头/闪着光,又滚落在地。”(北岛《雨夜》)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城《生命幻想曲》)
“车灯戳穿的夜/桔红色的地平线上/我们很孤寂。”(舒婷《北京深秋的晚上》)
“雪锹铲平了冬天的额头……太阳的光芒像出炉的钢水倒进田野。”(多多《春之舞》)(以上新诗)
我学习了不少新诗的写法,所以写旧体诗词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举例:
《金缕曲·新游子吟》:“赤子心泉何所似?一座黄河水库!”《卜算子·回忆》:“岁月长河小岛多,往事波间耸。”《登西塞山》:“江水急弯成直角,山亭环望作圆心。”《迎春漫笔》:“雨后樱花初表白,风前柳叶共垂青。山多坎坷云安慰,泉有叮咛石细听。”《初春雨夜》:“小楼停泊烟云里,零距离听春雨声。”
六、诗词创作经验归纳
严羽说:“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屈原的《离骚》中有两句诗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第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人生还是学习诗词创作,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该投机取巧,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词创作的心得体会:
①大题小作,化抽象为具体;
②炼字炼句,化熟悉为陌生;
③发挥想象,化质实为空灵;
④抓住细节,化空腔为实在;
⑤多用修辞,化呆板为生动;
⑥提升立意,化平庸为高尚。
⑦删繁就简,化啰嗦为凝练。
⑧突出主题,化平淡为深刻。
⑨慢抖包袱,化直白为跌宕。
⑩穿插红线,化零碎为完整。
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