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支援一二·九运动
历史上把日本通过逼签协定、扶植“自治”政权和进行经济侵略等手段,逐步攫取华北主权的一系列行为,称作“华北事变”。1935年下半年,随着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步伐的加快,华北局势急剧恶化。在许多城市、乡村,到处可见横行无忌的日本浪人和泛滥成灾的日本走私货物,并时常听到日军演习的隆隆枪炮声。北平城内更是人心惶惶,国民党达官显贵争相携眷撤走,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陆续南运,各大学则传说准备搬迁。面对险恶的时局,富有政治敏锐性的北平青年学生满腔怒火,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的消息传到北平后,广大共产党员深受鼓舞,积极开展学生工作。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不久改为北平市委)的领导下,北平学生组织成立了北平市大中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12月初,北平学联召开代表大会,决定以实际行动表达抗日救亡的意志。12月3日,金大学生会就发出了通电,要求惩办汉奸,保卫华北。
12月6日,各校学生自治会联合,反对“防共自治”,呼吁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北平学联决定于12月9日发动全市学生进行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日本侵略的大请愿。
12月9日,古城北平怒吼了!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联发动全市数千名爱国学生涌上街头,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重重阻挠,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北平当局请愿。当学生们提出的反对“防共自治”等抗日民主要求被拒绝时,他们将请愿改为示威游行。愤怒的学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游行队伍沿途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野蛮镇压,100余人受伤,30余人被捕。第二天,北平学联决定各校学生举行总罢课,积极酝酿和准备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4日报载,国民党政府打算于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于是,学联决定在16日这天举行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学生从四面八方涌向天桥,举行3万余人的市民大会,通过了“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收复东北失地”等决议案。会后,学生和市民一起举行了数万人的示威游行。国民党政府再次调动军警镇压,学生被捕者数10人,受伤者300余人。但慑于人民爱国运动的压力,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宣布“延期成立”。
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风暴迅速席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许多城市爆发了学生的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12月10日,金大教职员刘国钧、马博厂等40多人,看到华北形势日益危急,变相自治即将变成现实,发表了金大教职员对最新时局的宣言:“华北为我国命脉所系,任何所谓自治运动,或任何妨害统一之新组织,皆足以危害我领土主权之完整。同人等认为我政府处境艰难,为国人所共谅,尤宜博谘众议,秉忠尽谋国之初衷,对于任何足以危害我最后生命线之无理要求,一律严予拒绝,更不可有迁就之协定或谅解,以作茧自缚。同人等誓本次主张,以为后盾。”
他们反对“华北自治”,并请中大、金女大等校教授予以支持。
一二·九运动冲破了国民党统治下沉寂的政治局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广泛地发动了各地的学生。12月17日晚上,中大的同学们接到了发起援助华北学生运动的通知,60多个系的代表齐聚一堂,大家各抒己见,“我们要反对虐杀学生的军人”“援助北平同学”“我们去游行示威”……会议从晚上8点开到深夜2点,决定第二天游行示威。
18日下午3点,中大等校五千多名学生冲破当局的阻挠走向街头,高呼着“释放北平被捕学生”“保障学生爱国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反对‘自治’”等口号游行示威。
同学们高呼着两年不曾呼喊过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激动异常,跑遍了南京城几十里的街道,直到夜里10点才终止了游行活动。
19日上午,金大、金女大等十校八千多人在金大操场集合后,声援中大的爱国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并去国府、行政院请愿。中大教授吴梅在当天日记中写道:“下午拟至金大,而女生张惠贞、游寿、祖棻(即沈祖棻,国学大师程千帆的夫人——引者注)至,知金大今日游行,继续中大爱国之举,遂未往。”
22日下午,中大学生救国会为北平学生爱国运动一事,召开了新闻记者招待会,讲述了中大学生这次爱国运动的动机、态度和行动方针,并希望舆论界给予支持,用公正的记载和正确的批评进行报道。23日,中大全体学生致北平各校学生慰问电,并发表宣言,表示声援。
25日,中大学生召开了一天全体会议,决定26、27、28日全体学生停课,到外面宣传三天,全校学生每10人为一组,到全市各处向群众宣传北平学生运动的真相;并拟于26日联合全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进行游行。中大学生代表还到行政院递交了请愿书。当时《申报》报道:
中大学生二十五日晨在校开全体会议,至晚六时始散,议决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三天为宣传周,停课,全校学生每十人为一组,分赴全市向群众宣传学生爱国之真象,并定二十六日联合全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游行一次。二十五日晚八时,召集各校学生代表,在中大开会,讨论游行时间,及集合地点详细办法。又中大学生代表前赴行政院递书请愿四条,行政院廿四日派参事陈锐持秘书处函到校,召集各代表面致,该函云,据来书,业已转呈,校长对于诸君之忱,极为嘉纳。现已定于一月十五日召集全国各校校长及学生代表来京一晤,宣示政府意旨,并听取学生意见。来呈所陈各节,届时自必完全明了,务望诸君照常上课,恪守秩序,以备为国努力,至深盼幸。
国民党政府对待学生的爱国行动,采取了转移目标的方法,“加紧军事训练、精神讲话及战时各事务之囗习”
,“教部代表认为各校军事教官兼任训育职务,各年级学生继续军事训练,并全校实施军事管理”
。在转移目标不能奏效时,25日夜,就以“京沪一带发现反动阴谋,情势严重”为理由,下令禁止游行,宣布自26日起南京执行戒严——“凡有违反戒严令者,概可军法从事”,以“格杀勿论”相威胁,中大学生被包围在校内,外地学生被当局军警强行押送出京。于是刚刚起步的学生爱国运动,又被国民党当局镇压下去。
当局愈镇压,学生的不满愈强烈,不断地通过文章在校刊上表达出来,如金大学生苏恕诚的杂文《为爱国运动有感而言》:“五四,全国学生对救国运动尽了一点责任;九一八,全国学生对救国运动尽了一点责任。去年的十二月九日,北平学生于强敌汉奸强压之下,又掀起了救国运动,全国学生也闻风共起,想对救国运动再尽了一点责任……而惟一健全的组织国民党,在北方又不能容足。领导冀察人民的责任,青年学子,已义不容辞……一二·九学运发动,意义或较五四、九一八更为重大……北方学生既在刀光枪影中表现其国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