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金大校园的“旗杆事件”
因九一八事变而爆发的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一味妥协退让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在得手东北之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地区,并狂妄地自称是亚洲的主人,是中国的保护者。国难愈是临头,汪、蒋、胡相争愈烈。同学们痛心之余,就组织代表队分赴沪、杭、港,“敦促汪、蒋、胡入京主政”
。虽然同学们“一路历经艰辛”,却很难推动这些党国显要,不仅内争依旧,学生的爱国、救亡,反被套上“受共党蛊惑”的罪名。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际,金大师生只好采用其他形式来宣泄对当局的不满,用行动表达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决心。1934年秋,与金大毗邻的日本领事馆竖起了一座旗杆,和金大北大楼一样高,太阳旗耀眼刺目,激起师生强烈反感和愤慨。朱恕、郑槐、沈乃森等31位同学首先在校园里贴出了“金大从速砌竖旗杆启事”,希望在校园里竖立一座更高的旗杆,挫敌气焰,扬我国威,号召师生捐款。启事贴出后,立即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响应,大家踊跃捐款。《金陵大学校刊》上报道了这则新闻:
竖立旗杆,本为校方上下所视为重要事项之一。兹以款项未集,迟迟未能动工,颇以为憾。迩者,本校隔邻日本领事馆特建钢骨旗杆一座,高与北大楼齐。入门翘首,仇旗高张,他方宾客每以我为东邻教育之场,触目刺心。我校因同忿而共慨,咸感竖立旗杆为刻不容缓之举,而深盼其及早施张。盖以大学为国家最高学府,旗杆之竖立,所以显精神而壮观瞻。且仇旗招展,焰气飞扬,高举国徽,所以识别我校为国人自办之学府。抑又国徽象征国家,朝夕相见,不特使人肃然起敬,抑且增进爱国之心也。于是同学中朱恕、沈乃森、黄贻孙、朱联标、郑乃涛、蔡哲传、赵士赞、郑槐等三十余人发起从速竖立,同学赞成者甚多,学校方面闻已表示乐观厥成。所可虑者,款项方面尚未筹措定夺,此事闻尚须经过一度会议始可决定。吾校同学素系急公好义,学校方面亦肯相当襄助,则巨款当可立集,巍峨旗杆,赫耀国旗,固不难立即见诸事实也。据发起人言,一九三〇级尚有存款三百元可以动用,学生会及一九三五级级会,倘亦可以囊助一部分,再加以诸教职员之慨助,学校方面之津贴,此事颇有实现之可能,果也,则亦吾校上下之光也。
10月12日晚上,朱恕、郑槐、郑乃涛、蔡哲传等33人在北大楼C6教室专门召开了建筑旗杆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建旗杆事宜,会上形成了决议:“1.公推郑槐、郑乃涛及蔡哲传三君为发起人大会临时负责人;2.建筑旗杆乃全校之事,故今后如何进行应由全体同学公决之,决议定期召集全体大会;3.关于进行事宜,尚乏负责专人,详细办法,无从议定,故决议将下列两办法提交全体大会公决之:(1)责由本校学生会商请学校当局合组委员会办理之;(2)由全体大会公推代表与学校当局另组委员会办理之。”
在捐款建旗中,资金面临短缺的问题,陈裕光校长给予了大力支持,5月3日致函全体教职员,计划将过去捐款的余款七百元,移充建竖旗杆之用,希望大家签名:“本校建筑旗杆筹备委员会函称,自发起建竖旗杆募捐运动以来,已募集七百元,又一九二九级捐助专为建竖旗杆之存款三百五十元,合计一千余元。惟工程估计需洋一千七八百元,故尚少七百余元。闻本校教职员方面尚有某项余款,不识可否准予移用。等由。查二十二年春,当热河沦陷之际,本校教职员先生曾发起募集抗日捐,并举行游艺会。现查此项捐款尚存七百,如将此项存款移充补助建竖旗杆之用,似与诸位教职员先生募集此项捐款之原意不相违背……尚希查照为荷。赞同请即签名……”
教职工全票通过了陈裕光的提议,七百元作为建旗杆的费用。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次年8月,一座钢管式国旗旗杆拔地而起,这座由师生自动筹款建造的旗杆,杆身入地5米,拔地43.67米,高于北大楼3米多,成为当时南京最高的旗杆。旗杆竖立后,国旗迎风飘扬,师生扬眉吐气,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旗杆竖立后,秘书处10月14日就举行升降旗仪式规定专门下发了《秘书处通告》,“查本校由教职员先生及全体同学捐集巨资建立旗杆,业已早日完工,国旗飘扬,朝夕瞻仰,爱国之心,油然而生”,规定全校教职员及学生“升降旗时,于所在地点一闻号音,即自动停止,以示敬爱国旗尊重国家之意”
。大家目视国旗徐徐升起,凌空飘扬,无不感到扬眉吐气。
1964年5月,南京大学因需在旗杆竖立处建造教学楼,遂将旗杆迁立至西南大楼的北侧,并镌文于旗杆基座,以作永久纪念,真是“百尺高竿铁铸就,无言屹立记国仇。当年强邻猖狂日,曾压敌焰使低头”。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学校特将现旗杆处正式辟成“大纛
坪”,并竖立了南大中文系教授王气中撰写的《大纛坪碑记》石碑,记述了这段历史,以使后来的莘莘学子居安思危,永葆爱国之志。2014年6月,南京鼓楼区文化局将“金陵大学旗杆”列为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每逢节日庆典,师生们便列队坪上,隆重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图1-4 金大校园里的巍峨旗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