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沿革与综述
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对东南大学接收委员胡刚复等报告的批复( 1927年7月19日 )
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 员会批 第32号
原呈人东南大学接收委员胡刚复等,呈为报告接收保管情形,请示结束移交由。
折呈阅悉。据陈保管期内进行事项,擘画精详,处理得当,具见热心,任事良堪嘉尚。所有前东南大学校舍、校具、图书、仪器、印信、文件及其他关联事项,应准移交第四中山大学校长及筹备委员会接管,并将保管期内经办及已办各事宜,摘要录送该校校长,俾便继续进行。清查账目一节,已准照所请,由会函聘会计师办理,并经另函饬知矣。至该校积欠经费,应候账目清查后再行核办。仰即遵照办理,并将遵办情形具复察核。此批。
教育行政委员会
中华民国十六年七月十九日
中央大学档案
张乃燕就职典礼详纪( 1927年7月23日 )
本大学校长张乃燕于七月二十三日上午八时,在国民政府大礼堂举行就职典礼。参加者有:中央党部吴稚晖、吴旦平,国民政府钮永建、王宠惠、罗文庄、萧芹、黄归宝、王文藻、熊遂,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金曾澄,中央政治会议上海分会杨杏佛,中央法制委员会戴修骏,总政治部陈铭枢、彭一湖、樊宗泽,江苏省党部李钰,江苏省妇女协会孙毓桂,江苏省政府高鲁、孙恩麐、钮珉华,南京市政府胡善恒,金陵大学过探先,金陵女子大学郝映青、张汇兰等,江苏教育经费管理处廉南湖,中国科学社路季讷,江苏全省学联会张文翰,新闻记者胡迪周、张若谷、张作之及本大学行政部大学本部全体职员与普通来宾等约五百余人。
秩序为:
(一)振铃开会。
(二)中央党部代表吴稚晖就席。
(三)国民政府代表钮永建就席。
(四)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代表金曾澄就席。
(五)省政府代表高鲁就席。
(六)奏乐。
(七)向国旗、党旗及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
(八)主席钮永建恭读遗嘱。
(九)主席授印,校长受印。
(十)张校长宣誓。其誓词如下:“余敬宣誓!余愿恪遵总理遗嘱,服从党义,奉行国家法令,忠心及努力于本职,并节省经费。余决不滥用无用人员,不营私舞弊及徇情贿赂。如背誓言,愿受本党最严厉之处分!”
(一一)主席致词。
(一二)中央党部代表吴稚晖致词。略谓:“自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来,行政人员宣誓就职者已有多起,可谓俱属于‘行’之机关。而属于‘知’之机关之就职典礼,此为第一次。国人每鉴于事多知而不能行,故‘知易行难’四字,深中于人心,尤以学者为甚。孙总理独倡‘行易知难’学说以正之。盖知而不能行,非果行之难于知也,实缘知非真知,于事理之曲折精微处,犹未能透达耳。使学者格物穷理于事物之原委,能豁然贯通,俾总理之学说,于实际之效用,益显宏伟,斯惟大学,负责为最巨。……介绍孙总理学说于几千百年以后而发扬光大之,此为教育界最大之责任,而大学实为之中心,愿张校长勉旃!”
(一三)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金曾澄致词。略谓:“今日蔡孑民先生赴沪,特由兄弟代表教育行政委员会出席。溯自革命军兴以来,凡属国民,皆知吾国将来,无一不有革命之必要。然自吾人之眼光观之,则教育之革命,尤为重要。无革命之精神者,不足与言教育。吾国自兴学以来,教育制度亦经数遍,其始则效法日本,继而模仿美国,最近颁布大学区制乃参用法制。论者或以法制过于划一,其中央集权,有类于专制。不知中央只规定大纲及原则,在原则范围以内,各省可以自由伸缩;因是,中央集权之中仍留各省活动余地,此其一也。论者又或疑大学区制,各省只知注重大学教育,经济人才都集中于大学,而中小教育便无人注意。不知大学区制乃以大学为一省文化之中心,负教育全部进展之责,并非重大学而轻中小学。况共和国家,在注重养成一般良好国民,与帝国主义者志在养成少数之领袖人才有别,此又无容过虑者也。抑尤有进者,教育为社会事业之一,其制度思想当随时势而变迁,固矣;然模仿因袭,只求形式之近似,则不得谓为改革。窃愿今后之教育不再模仿某国某国,希望采取各国所长,为适如吾国之教育,此当注意者也。又教育、学术,为世界人类之公有物,原无种族国家之分,自当兼容并包,以期发达;况二十世纪乃为科学世界,无论何种学术,必须受科学的陶冶,乃能促世界之进步,此当注意者又一也。苏省的人文渊薮,现值革命进展一日千里之时,其地其时,均与教育改革以重大之助力。今更得英年绩学,且富于革命思想之张校长主持其间,本其热心,持以毅力,预料将来教育之进展,必至无可限量,其影响于全国教育者,当非浅鲜也。”
(一四)张校长答词。(词另录,见本刊“言论”栏)
(一五)来宾陈铭枢演说。略谓:“铭枢学术谫陋,未尝受大学熏陶,于教育更从未研究,本不够资格在东南最高学府之大学说话。惟躬与张校长就职荣典,略述感想,聊当庆祝。间尝思之,大学何故必以我总理之名[名]之,其意无非希望造成大学生,以总理之言行为言行,希望大学贯激(彻)党化教育。此外,更有希望者二事。(1)增进法治精神。国人守法观念过薄弱,往往以守法为耻,玩法为荣。其故,一由于法律之本身未尽完备,一由于国人笃守法律之德性未完成。(2)发扬民族精神。精神藉形式以表现,形式赖精神以生存,二者相需为用,不可偏废。譬诸个人,只具形体,缺乏精神,不成为人。国家亦何独不然,若只有形式而无精神,国将不国,此民族精神之所以必要也。以上二事,于教育机关,至为密切。故敢提出,以供张校长之参考焉。”
(一六)奏乐。
(一七)就国民政府表门前摄影。
(一八)共入客厅茶点。
(一九)散会。
《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1927年第2期
胡刚复函请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德邻加派宪兵保护校园( 1927年8月22日 )
德邻总指挥钧鉴:
敬启者:前因贵属部队(第三路第三纵队)入驻第四中山大学,曾趋谒麾下,请求饬令另觅相当地点。已蒙明令该军迁让,又承俯允用军事委员会名义,示禁任何军队部属入校借驻,并酌派宪兵一批来校常川驻扎,以资保护。具见钧座维护教育至意,毋任感佩。惟第三纵队虽经退出,而在军事委员会明令及宪兵未到之前,军队乘间而入者,尚有总指挥部第七军政治训练处及第十五军第二师政治训练处两部官佐人役共二百余人。叠经本校接洽,尚未迁出。第七军一部分军医与第七军军械处数十人前随政治部入校,随处杂居。近日复将大批军械马匹运入校内。职员办事既感不便,学生尤觉惊惶。马粪骡矢狼藉满地,而于校舍图书或臻危险。三月前,敝校中三院为火所毁,当时虽有消防队,因子弹横飞,不敢施救,可为前车之鉴。此外各种部队,因见驻军未去,来校索驻者仍络绎不绝,学校职员穷于应付。本日来校宪兵数仅七人,枪支一杆,因人数太少,虽见军队闯入,亦并未拦,似无力阻止。应请钧座迅饬宪兵随带枪支,派足一排,即刻到校,以资保护,全省教育幸甚。不胜迫切待命之至。敬请
勋安
第四中山大学校长代表胡刚复谨肃
八月廿二日
中央大学档案
张乃燕呈报第四中山大学开学日期( 1927年9月1日 )
呈为呈报开学日期请予鉴核备案事。
窃乃燕奉令为第四中山大学校长,曾于七月九日正式就职,业经呈报在案。属校自成立以来,所有整理校舍,聘任教授,审查、考试新旧各生及种种筹备,均积极进行,业已将次就绪,即于九月一日开学。除分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并分别行知外,理合备文呈报,仰祈鉴核备案。谨呈
国民政府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长张乃燕
中华民国十六年九月一日
中央大学档案
张乃燕呈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军队迁移校外( 1927年11月30日 )
敬陈者:窃职校于本年六月间,奉国民政府明令组织大学各学院,当时曾将前河海工科大学、南京工专学校、前苏州工专学校等三校及已停办之东大工科合并改组为工学院,即经派员分头前往,将各该校房屋器具等接收保管在案。旋因查知,前南京工专学校房屋,曾有第四十军军队驻扎在内,遂迭次向其商请迁让,并函请前总司令部转饬搬移,一面即由工学院派员住入负责保管。乃该第四十军以一时另乏相当处所,未能立时迁让,且已在校内开办军官训练所,期于明春二月毕业。姑念借期尚短,不得已允予通融办理。良以届时既可收回,奚必过事敦迫,使该军队转感困难。然在职校方面,各院学级甚多,大学本部原有校舍本属不敷支配,开学后勉强应用,竭促异常。且因工厂方面设备不周,上课实习均形不便,又于无可如何之中,遂将前南京工专工场机件及实验室设备之一部分,暂时移装大学本部,以供学生试验之用。凡此种种让步,无非体念该军及军官训练所一时既乏房屋可迁,借住时期转瞬届满,不欲多所交涉。乃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据该校保管员报告,十一月二十八、九等日,突有军事委员会副官一人,迳赴该校,声称该项房屋即须开办交通技术学校,并须将各部工场封闭,不准大学方面移动,所有其中物件悉须供作开办时之用等语。似此横生枝节,于职校进行前途甚形棘手,影响教育关系至巨。用敢历叙实情,陈请钧会鉴核俯准,将所拟办之交通技术学校另择适宜地点开办,一面并予令饬第四十军赶速别谋驻扎处所,连同军官训练所克日他徙,俾职校得收回应用。不胜盼祷之至。谨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长张乃燕
中华民国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中央大学档案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概况计划
国民政府暨江苏省政府建设于首都,乃燕承乏教育厅,组织伊始,粗有计划。续被命为第四中山大学校长,试行大学区制,任重材轻,时虞陨越。幸各方赞助,时局渐宁。本区大中小各校及社会教育机关均如预计办理进行。学子莘莘,安心求学,首都学府之基础视从前之东南大学乃截然不同。兹谨就筹办大学本部情形及规划全区学校及扩充教育机关现在状况与将来计划分别胪陈,以供荃览。
一、筹备经过
自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须行学区制,同时函聘胡刚复、蔡无忌、何尚平、刘藻彬四人接收东南大学,乃燕被命为第四中山大学校长,即以该校为大学本部,聘请一时名硕27人为筹备员,自六月十日在前江苏教育厅开会筹备。先行议定大学本部组织大纲,评议会及高等教育部、普通教育部、扩充教育部各项条例。至七月三日迁入大学内继续开会,并聘委各部分人员在校办公。七月九日,乃燕在国民政府正式就职,以从前教育厅各部分改组大学区之各职务,设行政院于前东南大学之附属小学内。八月五日,招考大学预科,并开始审查裁并各学校及格学生。九月一日,大学本部如期开学,因军事关系未及开课,九月二十六日开始授课,十月七日补行开学典礼,于是第四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总计开会筹备四十余次,所有讨论筹备详情具详会议记录。
此数阅月最困难者:(一)与军队接洽,迁让校舍宿舍,几于瘏口哓音。(二)因党务学校借用校舍宿舍,以致全部不敷支配。(三)经济困难,往复筹商,讫未确有把握。(四)裁并各校性质不同,接收管理时形扞格。(五)试办学区制范围太广,前无成例,责难时来。(六)网罗人才,共谋建设,供求未能适合。以此六者,进行不无迟滞。而群策群办,不避艰险,以有今日,实赖中央当局之力予维护焉。
二、学生数目

三、校舍情形
从前东南大学仅容一校学生,教授学生尚多不能寄宿,附设校外宿舍若干处。此次开办第四中山大学,举国立河海工程学校,上海商科大学,省立法政大学,第一工业、第二工业专门学校,第一农业学校,商业专门学校悉并合于此一大学内。教室、宿舍、实验室、仪器室等,即举从前东南大学校舍全部尽量支配亦尚不足以容。而此校筹备之始,中央党务学校遽行借用一字房、田字房、体育馆、教习房等处,以致第四中山大学本部仅余科学馆、东一院、东二院及校内学生宿舍,全部辟一校而二之。校中原有之中三院于接收之前为兵所毁,刻尚未能恢复。而河海所赁之屋及法大、工专各校又多为军队借驻,仅余一农校舍,可为农科办公之用,以致商学院、医学院本应在宁开办,以收教科联络之效者,竟不能如预计,而分设于沪滨。而现有之七院逼仄局促,不足回旋,此非亟行商请中央党务学校按照原约择地迁让,并请军事当局饬令驻在工校等处军队学校分期移驻,以便本大学师生讲学宁居不可者也。
四、经济状况
江苏教育经费自民国十四年独立,分为国库、省库两项。国库支付国立大学经费,其来源为屠宰税、牙税。省库支付省立中小学及社会教育机关,经费来源为纸、烟、捐及漕附税,实际收入不过二百数十万。国立、省立学校各自为政,初不相顾。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于江苏教育经费管理处仍照向章独立。本大学职应兼筹并顾,故于筹备期间,对于全区之经费经画不遗余力。而军队所至,收入锐减,财政部又于本年六月间,改定卷烟特税为中央政府收入,一时江苏教育界遂大起恐慌。嗣经大学院长与诸元老及财政当局商定,以江苏田赋180万元抵补财部所提卷烟特税。惟事关国省财政划分问题,重以军费急迫,卷烟特税已为中央提取,而田赋抵补牵涉本省收入过巨,迁延至八月底,始省政府议决将田赋120万、忙屯芦附税60万拨归教育经费管理处,并经管理处会同财政厅订定各县按月分摊数目,限期报解。教育经费独立之法律保障,至此方始确定。现在经费支配预算,中小学校172万元,除一部分因学校设备需增临时费外,较去年经费增加21万元。扩充教育20万元为本大学区之新事业。大学本部经费177万元,因裁并各学校至九校之多,规模骤然扩张。且前在东大时期,徒尚标榜,书籍、仪器、工厂实习以及全校普遍设备异常简陋。现在大学除施教外,兼负筹办研究院责任,渐次布置,需款甚巨。此外又有其他大学,如同济、暨南、劳动三校之补助经费、留学经费及补助各教育学生团体经费55万元,江苏教育经费管理处经费3万,总计支出预算数423万元;而税项收入总计不过350万元,虽已溢出,于从前江苏教育经费之数,实感不足。现奉大学院令,全部预算暂以8.75折支付,以为削足适履之计。然就此350万元税项而论,秋季冬初忙漕尚未开征,求之各县,都患青黄不接。而屠牙各税每因军事关系,未能如额征解。大学本部、全省中小学校及大学区内种种事业仅恃此屠牙两税,不独不能按照新预算开支,即其薪额之最低限度亦且穷于应付。各方罗掘,纯恃举债。计自六月迄今,烟卷特税划归中央以来,教育经费损失60万元。现在非借有大种巨款,接至开收忙漕之时,不能应付裕如。此则目前最要之难关也。
五、科系组织
从前东南大学规模虽称粗备,内容殊未完善,徒尚铺张,不务实际。行政操自私党,经济绝不公开,分画科系不合学理,积习相以(因),成为封建制度。自前年发生风潮后,益形腐化。此次筹备会议制定评议会条例,以期各部分、各地区之人才均有闻政发言之机会。又经制定大学本部、普通各校及社会教育各机关经济公开条例,皆所以力矫前非,期符党国忠实廉洁之精神也。至各院之组织,则首在打破从前门户观念,造成一个学术独立、教科综合之学府。现有各系各科构成各院之情形,即本组织大纲所云,同性质之课目在学术上能构成系统者为系,合适当之课目在应用上能构成课程者为科。综合性质相近,应行联合设立之各系各科各学院之旨,分配如左:


(注)各系课目得再分组,各科课程得分门,各应用科学院亦得重分系组,但属各院内部编制问题,此表不详列。
近年国内各大学虽多规模宏伟,然其组织之法,非各立门户,成为各个专门学校,即削足适履,强合各种性质不同之科目而等量齐观。故言科目则重复芜杂,言经济则耗费虚糜。此次分别科系,基本学理由各系教授,应用技术归各科主持,条例分明,整齐划一,是亦学校制度之进步也。表中所列各院,谨就性质相同之学科类分综合,根本仍在各学系,并非画界分疆,各为壁垒。观于选课实施之法,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哲学等可为其他各院实科之基本者,皆沟通一气,不为重复。任学者之由博返约,或趋专诣,或归应用,自成条贯。加以艺术为之陶冶,军事为之纪律,而大学之函孕万有,冶以一炉。旁推交通,各惬所愿,群萃洲处,有相为观感之益。极深研几,无不赅不偏之弊。斯则组织之微旨,曾几经有历练之学者研讨擘画所成之者也。
六、教育方针
改革以前,各学校积弊不可胜举,要其大原,虚伪而已。由腐败而虚伪,由虚伪而浮嚣,由浮嚣而麻木。师以是教,弟以是学,自欺欺人,毫无实济。诋之者,乃谓学校只以造成一般洋八股之人才,与科举无以异焉。乃燕受任之始,首行主张审查教员资格,举行严格考试。缘此二点,实为矫正虚伪之要义。有学力宏富、资深望重之教师,方能切实指导学子,督促其专心求学,而不惮罢课、罢考之风潮。有专心一志、不惮考试之学生,方能以其所得之实学服务社会、效忠党国。事虽两途,义实一贯。近在大学审查教授、讲师、助教文凭、证书、著作已将竣事,每晤各教授及各普通学校校长教员必以严格考试相约,并拟于大学组织考试委员会,本总理之遗训而实施于学校。凡各学校学生毕业必须经过考试委员会之考试方能给予文凭,以免本校教师徇情市恩及学生藉故要挟之弊。此乃燕所抱定之方针也。近年各学校风气嚣凌,率为少数人所操纵。大多数之学生循分嗜学,而力不足以制少数人之暴横,以致全体失学,倒行逆施,有识嗟叹,无可挽救。乃燕窃以为,此乃系教育不得其法之过。教育青年,不第期其束身自好,尤须期其以法律自治,并能抵抗他人之非法者为法治国国民最重之要素。吾民积习,非驯懦即暴横,而知此义者鲜。处社会,既足以纵乱而长奸;处世界,亦易于受侮而失当。乃燕有鉴于此,爰自大学本部施行军事教育于固定课程外,延聘军事专家,召募志愿学生军,施以军事训练。一以锻炼其体魄,二以振厉其志气,三以养成规律之生活,四以养成自勖之法,而□抵抗他人非法行为之习惯。如大学本部施行有效,尚拟逐渐推及普通中校。当兹革命尚未成功之时,以此良家子弟担起民族精神,不必实临行阵,亦足树之风声矣。
七、厉行视察
试行大学区制,最重在视察得人,而行政之学术化亦将于此觇之。现拟视察各学校之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定期视察,由行政院及大学本部重要职员担任;一部分专家视察,由各教授担任。举凡校务之规况、教课之内容,严密考核,务求适当。又凡普通学校课程前虽匆遽颁定,将来施行当否,仍须由大学教授详加考订,以期衔接。近年各中校积为虚伪之习,课目不厌烦多,方法号称新颖。按之实际,往往不能符合程度。已毕学年升学考试,率不及格。大学本部各教授历称,逐年试验中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有递降而无锐进,其弊即前所举虚伪二字之故。此乃燕所为不得不郑重声明者也。
以上概况计划,大部分系就第四中山大学本部而言,至于普通教育及扩充教育两部之现状及计划,另有详细报告,兹不赘述。
中央大学档案
奉大学院令更改本大学校名为江苏大学( 1928年2月23日 )
迳启者:案奉中华民国大学院训令第165号内开:为令遵事。现大学委员会议决,第四中山大学应改称江苏大学,又各大学区大学不必加“国立”二字,各等由。嗣后该校名称,应即照改为江苏大学。合行令仰该校长即便遵照。此令。等因。奉此,自应遵照。除分别呈函通令布告外,相应函达,即希查照。再,本大学印信,现已呈请更换。在未奉颁到新印以前,暂仍沿用旧印。又公文用纸及公文信封等上面,因新改者尚未印好,亦暂沿用旧式。合并知照。此致
自然科学院
文学院
哲学院
社会科学院
教育学院
农学院
工学院
商学院
医学院
图书馆
大学本部启
中华民国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中央大学档案
大学本部议决制定校徽、校色、校旗、佩章式样( 1928年4月4日 )
迳启者:本校第七次校务会议提议校徽、校色、校旗、佩章案,议决校徽采用刘、季、周三先生所定之紫金山图。图内加校铭,校铭暂定为“止于至善”四字。校色定紫与金。校旗仿照党旗,中用校徽,外加“江苏大学”四字。如图(略)。佩章照吕先生所定方式,但改用紫、金两色。本大学区其他中学亦用此项方式,惟颜色不同,以示个别,等语。用特函达台端查照,并请制定正式样子,以便核办应用。其佩章一项,并请多绘数份,俾得转发本大学区各中学,至为盼荷。此致
周子竞先生
大学本部
四月四日
中央大学档案
为通知奉大学院令本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1928年5月16日 )
迳启者:案奉中华民国大学院训令第337号内开:为令遵事。本月二十四日,大学委员会临时会议议决,江苏大学改称中央大学,得加“国立”二字。嗣后该校名称应即根据决议办法照改。合行录案,令仰该校长即便遵照。此令。等因。奉此,应即遵令改名国立中央大学,并已呈请大学院另颁新印。在未奉颁到以前,暂仍沿用旧印,以资信守。除分别呈函通令布告外,相应函达,即希查照。此致
各学院
图书馆
军事教育科
女生指导员
事务组
会计组
文书
日刊编辑部
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启
五月十六日
中央大学档案
张乃燕呈国民政府辞大学院参事并移交中央大学校务( 1928年6月 )
呈为辞谢大学院参事并沥陈准备移交中央大学校务情形仰祈鉴核事。
窃乃燕才识疏庸,谬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荏苒经年,惧忝职守,常用兢兢。奉令调任,正宜闭门自修,束身待罪。大学院参事一职,益非所宜。仰乞收回成命,免增咎戾,不胜衔感。至中央大学校务,即日准备移交。现属校普通教育、扩充教育二处,随时即可结束。其高等教育处处长胡刚复忽于事前自请辞职,所有该处款项账目,未据交接清楚,正由会计专司,严密审核。一俟正式校长到任,即当妥慎移交。自念一介书生,进退之际,凡行政职责所在,不敢不严。个人人格攸关,尤不敢不慎。
抑又有当沥陈者,窃查大学与大学委员会组织条例,大学校长人选为委员会会议职权之一。又查该院前次提呈钧府会议通过之案,即大学与院长出缺时,亦应由大学委员会推选一人继任。是该院重视大学最高议事机关,可谓至详且密。乃燕备位大学委员,乃关于此次属校校长之更调,事前绝未接奉召集委员会之通知。或者事涉乃燕,理当回避出席。然遍询其他委员,未闻经委员会会议之手续。突然调任,紧急处分,抑若属校忽发生何种事故,有何重大情节者。在乃燕固惶惑莫解,而在社会尤疑窦滋生,此不敢不陈明钧府,请求训令大学院宣示解释者一也。
行政人员新旧替任,在新任未到以前,旧任理应郑重结束,以备移交。自非旧任因故出缺或褫职严办时,无不如此。此次乃燕奉令调任大学院参事,无论乃燕未敢拜受新命,假令到院就职,而院校相距咫尺,在正式校长未到以前,应可准其从容结束,听候移交。乃钧府调任之命未颁,而大学院另委代行校长职权之令已下,所委代行校长职权者又即系属校之普通教育处长,朝夕相助从公,非有特别案情,何取辗转更代?最可疑者,大学院在发表前项命令之日,同时即有正式函件至属校普通教育处长,谓某也继任高等教育处长,某也代理高等教育处长,一一指定姓名,命其查照办理。此等内部职司,依法应由校长遴聘,今新校长绝无表示,而大学院已先事预谋,越权指派。夫更代即若此张皇,而分配又如是详密,学阀把持操纵,民众早已痛心。在大学院似为敏赴事机,而在社会或妄多揣测。此不敢不陈明钧府,请求训令大学院宣示解释者二也。
所有辞谢大学院参事,并沥陈准备移交,请求解释各缘由,理合具呈声明。附缴简任状一件,仰祈鉴核,分别备案施行,实为公便。谨呈
国民政府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
附:大学院调张乃燕为大学院参事的训令(1928年6月9日)
中华民国大学院训令 第418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
为令遵事。查该校校长张乃燕现已调任本院参事,并经由院呈请国民政府任命吴敬恒为该校校长。吴校长未到任以前,应暂由该校普通教育处长程时煃代行校长职权。仰该处长暨各职教员学生等一体遵照。此令。
十七年六月九日
院长蔡元培
中央大学档案
张乃燕呈大学院请速派正式校长到校( 1928年6月12日 )
呈为校务重要,急需有人负责主持,恳请速派正式校长到校以专职守事。
窃乃燕奉令调任大学院参事,另简吴敬恒继任校长,其未到以前,暂由职校普通教育处长代行校长职权。闻命之下,仰见钧长重视校务之盛心,曷胜感荷。现正清理一切,准备移交。惟吴校长坚不肯就,而程处长又以力难胜任为辞,不愿代行校长职权。现值十七年度行将开始之时,关于下年度预算经费、聘请人员暨全大学区一应进行事宜,在在均关紧要。校长一职,断不能一日中断,除暂仍照常负责外,理合呈请钧长迅赐遴选正式校长莅校,以便负责主持,藉专职守,不胜公感。再,参事一职,非燕所宜,业将简任状缴还。谨呈
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张〇〇
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十二日
附:大学院关于张乃燕暂维校务的指令(1928年6月13日)
中华民国大学院指令 第520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
呈一件:呈请速派正式校长到校以专职守由
呈悉。在新校长未到校接事以前,应暂由该校长继续负责维持,以专责成,而重校务。仰即遵照。此令!
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十三日
院长蔡元培
中央大学档案
中央大学秘书处征求“校色”意见启事( 1928年10月26日 )
“校色”一项,于一校之形式、精神,极有关系。本大学“校色”,前经拟议,尚未决定。兹特登载日刊,征求意见。凡我同事诸先生及同学诸君,如有关于“校色”之意见,请将该色名称及其取义详晰开示。其取合色者,并将所制之色绘于纸上,以便识别。征求自即日起,至十一月十五日止。凡应征稿件,请于十一月十五日以前,送至敝处或投入出版组所设之投稿箱,以便汇交校务会议决定。是所至盼,此致
教职员诸先生
本大学
学生诸君
秘书处启
十月二十六日
中央大学档案
国民政府挽留张乃燕的指令( 1929年7月2日 )
国民政府指令 第1288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
呈请辞去中央大学校长职务及江苏省政府委员兼职由。
呈悉。训政初基,教育实为立国之本。该校长学识宏通,著有成绩,正宜继续努力,勉任其难,所请辞去本兼各职之处,应毋庸议。此令。
中华民国十八年七月二日
主席蒋中正
中央大学档案
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 节录)(1930年9月 )
一、筹备大学区及本大学之经过
民国十六年四月,国民革命军底定江浙,奠都金陵,任命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张乃燕为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江苏教育厅厅长。六月九日,中央以教育为立国根基,于戎马倥偬之际,颁布大学区制,先自江浙两省试行;筹建首都大学,任命张乃燕为大学校长,即以是日为本校成立纪念日。张校长以大学区事属草创,延聘教育学术专家二十七人为筹备员,在前江苏省教育厅迭次开筹备会,筹备大学区工作。议决大学本部组织大纲及评议会、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各项条例,积极进行,全国大学区制之规模实昉于此。旋就教育厅改组为大学区教育行政部,嗣改名教育行政院,设于本大学之实验小学内,继而移设于南高院。以前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苏州工业专门、上海商业专门、南京农业等校合并改组为大学本部,校址就东南大学原址改设,定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全省为第四中山大学区。七月九日,张校长交卸教育厅长职,就校长任。八月八日招考大学预科生,并审查裁并各校转学生成绩。九月一日开学,因龙潭之役,军事甫定,交通未复,未及开课。九月二十六日开始授课。十月七日补行开学典礼,承学者都千五百余人,中央各机关到校观礼者不下数百人。至是,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乃正式成立。
自筹备以迄成立,会议凡四十余次,历时计四阅月。此四阅月中所最感困难者:(一)校舍前为军队所驻,接洽迁让,颇费周章;(二)党务学校借用校舍,以致本校教室宿舍,不敷分配;(三)军事时期,国库奇绌,教育经费,未能确定,一再筹商,均无把握;(四)大学区制,前无师承,摘( )埴索途(涂),时虑陨越;(五)网罗人才,殊非易易,供求相衡,未能尽适。处此困苦艰难之境,其观成之速,尚能如是者,实赖中央耆宿之力予维助焉。
二、接收江苏国省九校情形及本校校名之确定
民国十六年夏,江苏省国立各大学及专门学校,经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决议,合并改组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兹将先后接收各校情形,分述于左,亦足以见当时工作之紧张也。
(一)河海工程大学。十六年五月三日,江苏教育厅函聘刘梦锡、沈百先为河海工程大学保管员。未几,刘、沈二员辞职,改派周宣德为临时校务维持员。嗣于十七年六月七日,据刘、沈两君函送该校各项清册,交由工学院接收;图书、仪器、物品等件,亦由工学院派员搬运点存。接收该校之事,始行完竣。
(二)东南大学。十六年五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函聘胡刚复、蔡无忌、何尚平、刘藻彬接收东南大学,该员等于五月二十三日到校正式接收。
(三)上海商业专门学校。该校赵校长于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离职,由校务维持会委员马宪成、庄乘黄、陶庸生维持。嗣于六月十七日江苏教育厅派督学王克仁前往接收,又于七月六日添派欧元怀、朱定钧会同办理。该员等于七月十一日赴商专视事,二十日起办理接收事宜。
(四)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江苏教育厅函聘杨孝述会同督学周宣德接收该校。七月二日又加聘卢恩绪会同办理。嗣于九月二十八日据杨、卢两君函报接收情形,更函致工学院另行派员办理保管事宜。
(五)上海商科大学。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江苏教育厅函聘杨端六办理该大学接收事宜,并函前东南大学,将该大学校具逐一点交。
(六)江苏法政大学。十六年六月三十日,江苏教育厅函聘刘季洪、周宣德接收该大学。并派林昌传、章益修负责保管。旋于八月十一日,由刘、周两君将该校校具等件,交由社会科学院接收。
(七)江苏医科大学。该校吴校长于十六年四月间离职,经校友会推定教职员四人、毕业生一人,组织维持委员会。嗣由江苏教育厅派督学汪懋祖前往调查,据复已有不能维持之势。复于七月十八日,据该校校务维持委员会呈报结束,乃函请颜福庆、牛惠霖、乐文照、高镜朗前往接收。同时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议决,以吴淞政治大学校址拨归本大学之用,遂由本大学指定以政治大学校址为本校医学院院址,即以医科大学改组为医学院。所有政治大学图书馆书籍,移交社会科学院。
(八)南京农业学校。十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派常宗会、张天才二君会同接收该校,合并于农学院。
(九)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令该校邓校长将全部校产等项正式移交工学院接收保管。嗣于十月十六日,经工学院周院长偕同钮教员等到苏,接收南北两校全部暨一切文件、图书、仪器等件。
至是,江苏国省立九校已合并改组而成一大综合之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即大学本部)。盖单科大学,各立门户,究不若综合组织得以相互调剂之较为经济也。
本校于十七年三月,依照大学委员会议决,改名江苏大学。同年五月,又依大学委员会议决,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首都学府之名,于以确定。
三、大学本部之组织
大学本部有高等教育处长,辅助校长处理一切事务。分行政组织及教育组织二部。行政组织有注册、文书、会计、事务四组及图书馆;教育组织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哲、教育、医、农、工、商九学院。十七年八月,改自然科学院为理学院,社会科学院为法学院,哲学院改为一系,归入文学院。计共有文、理、法、教、农、工、商、医八学院,为国内比较完备之大学。十八年五月,聘请戴超为副校长,襄理校务。
四、大学区两年工作
中央大学区制,以本大学而兼管江苏全省教育行政。始于十六年七月,实行工作。至十八年九月,停止试行。兹述两年中工作之大要如下:本大学区初设教育行政部,旋改名教育行政院,就事务之性质,分为秘书处、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四处。秘书处辅助校长,赞襄机要,综核各处文稿,掌理文书、会计、统计各事务。高等教育处除管理大学本部外,兼理区内其他大学及专门学校并留学事项。普通教育处管理区内公立中小学校及监督私立中小学校教育事业。扩充教育处管理区内劳农劳工学院及关于社会教育之一切事项。重要事务,如县长办学考成、县长征解教育经费考成及各教育机关之预算等等,均与省政府合作。至十八年春,江苏省政府移设镇江,更于镇江设中央大学区教育行政办事处,而以秘书一人常川驻镇办事,并代表校长出席江苏省政府委员会焉。又有评议会为审议机关,行政会议为内部会议及咨询机关。视学九人,视察本区教育(后改名督学)。会计师一人,稽核全区各教育机关支付之账册。规制颇为详密,兹分述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及扩充教育之概况如左。
(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包含大学本部与留学欧美、日本及其他高等教育事业。大学本部另详专篇,兹不赘述。关于留学事项,则参酌留学已往之历史,调查各国现时之情形,分别定为研究、考察、留学、津贴四种办法,以为选派之标准。又以值此训政时期,百业待举,而物质建设,尤为当务之急,乃令遣派出洋员生,以研究纯粹科学及应用科学为原则。十七年度考试欧美留学生,计英、美、德、奥、瑞各一名,法五名,比三名。研究科目分物理、化学、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心理、土木、机械、电机、采矿、冶金及化学工程十三种。
苏省私立专门以上学校,为数颇多。本大学区成立伊始,即编制表格,从事调查,俾按实际情形,为立案与指导之依据。自教育部划分市区教育行政范围后,京沪两处之私立专门以上学校,均由京沪市政府直接管辖。此外,扩充水产学校,整理国学图书馆,皆所以谋区内高等教育事业之发展。此高等教育事业进行之大概情形也。
…………
大学区经费,即江苏省教育经费,向系独立,有管理处专管其事。十六年夏间,本大学张校长函聘处长,负责专管。又有江苏教育经费委员会以议决经费之支配,稽核员会以司稽核,此两年来关于经费之大概情形也。
以上均为本大学区两年中之工作,于江苏全省教育史上极有关系,别有报告专册,兹特举其最要以明史实。洎十八年九月一日,大学区事务移交江苏省政府接管,而其时适值本大学新教室落成,遂颜之曰中区院。因其地在中山院、东南院、生物馆、生物研究所之中间,且以示中大区之纪念焉。又本大学初名第四中山大学,故在校舍定名时,以原有之中二院名曰中山院,既以追念总理,且示校名之经过云。
五、本校行政组织及学制之变更
自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大学区制停止试行,十八年九月以后,大学校长完全专管本大学事务,且教育行政院既经取消,则本部之名亦不适用。故是年暑假后开学,本校办公方面,本事实上之需要,从事改组,分教务、事务、秘书三处。教务处分注册、出版二组及图书馆;聘叶元龙为教务长,张琎为注册组主任,吕冕南为出版组主任,崔苹村代理图书馆长职务。事务处分庶务、会计二组及医药室、水电煤气管理委员会;聘刘藻彬为事务长,邵聪为庶务组主任,戴学儒为会计组主任,周威为校医。秘书处分文书、编纂二组;聘张衡为秘书长,程宗裕、周长曜为秘书,胡豫为文书组主任,蔡孟谋为编纂组主任。校务会议为本校最高意思机关,校中重要事务,均商决焉。其他各种委员会,分常设、临时二种。常设委员会有法规委员会、经济稽核委员会、工程稽核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出版委员会、体育委员会、校景委员会、购置委员会;临时委员会有学生免费审查委员会、毕业生服务指导委员会、厘定学分标准委员会、大礼堂建筑工程委员会等,以辅助校务之进行。
十八年十一月,校务会议议决除医学院外废止预科,停止招收预科生。学年制与选课制并重,定医学院为七年毕业,其余各院为四年毕业,以矫正选课制度之流弊。兹再分述八学院与图书馆及军事教育之内容如下。
六、各学院及图书馆之沿革组织
(一)文学院。十六年夏,由前东南大学文科之国文系、英文系、西洋文学系合并改组而成。初拟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及语言学系三系;后以限于经费,语言学系暂未设立。十七年秋,哲学院及社会科学院之社会学系、史地学系之史学一部分并入该院。十九年一月,理学院地学系之地理门,由校务会议议决独立成系,亦归本院办理。现分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学系、史学系、地理学系、社会学系等六系,开设一百零二学程。院长谢寿康。谢未到职时,由楼光来、洪逵相继代理。十九年五月,谢院长出任比国代办,院务由汪东暂代。
(二)理学院。十六年夏,由前东南大学之理科及农科之动植二系、教育科之心理系合并改组而成,初名自然科学院。十七年秋,改称理学院。分设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等六系。医学院之医预科,亦归本院办理。十八年秋,生物学系之动植二门均独立成系。十九年一月,由校务会议议决,地学系改称地质学系。计分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学系、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心理学系等七系,开设八十四学程。院长胡刚复,十七年夏辞职,以孙洪芬继任。孙未到职时,代理院长蔡堡。
(三)法学院。十六年夏,由前东南大学之史地学系、政法学系、经济学系及前江苏法政大学合并改组而成,初名社会科学院。分设史地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五系。十七年秋,改称法学院。将史地学系及社会学系并入文理二院,分设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三系,开设七十二学程。院长戴修骏。
(四)教育学院。十六年夏,由前东南大学教育科及前江苏省立第四师范附设之艺术专修科合并改组而成。除原有之教育系与体育专修科外,增设师资科及艺术专修科。十八年度起,改艺术专修科为艺术教育科,体育专修科为体育科,改定新生毕业年限,均为四年,与大学本科程度相等。至于该院之基本系——教育学系——则分化为教育心理、教育行政及社会教育三系;师资科因限于经济,暂行停止。现设教育心理系、教育行政系、教育社会系三系,及体育科、艺术教育科二科,开设五十九学程。院长郑宗海,十八年夏辞职,现任院长韦悫。
(五)农学院。十六年夏,由前东南大学之农科及前江苏省立第一农校合并改组而成,以本京之三牌楼第一农校旧址为院址。原设农作物、园艺、畜牧、蚕桑、农产制造五门;森林、昆虫、农艺化学、植物病理、农业工程五组。自十八年度起,将农作物门、农艺工程组改并为农艺垦殖科;畜牧门、蚕桑门、园艺门、森林组分别改为畜牧兽医科、蚕桑科、园艺科、森林科;昆虫组与植物病理组合并为病虫害科;农产制造门与农艺化学组合并为农业化学科等七科;并添设农政科,共计八科。开设六十一学程。院长蔡无忌,十七年夏辞职,校长自兼,派秘书朱锡龄常川驻院负责,旋改聘王善佺继任。
(六)工学院。十六年夏,由前河海工程大学、南京工业专门、苏州工业专门及已停办之东大工科等四校合并改组而成。当时因前河海工大及前南京工专所有校舍多驻军队,仪器机械等亦皆散失,惟就东大工科原有之工场为基础,从事修筑。审查各校合并学生成绩,编分十二级,进行三月,始克开课。至十七年度下学期,虽规模粗具,然因限于校舍,实习工厂及机械安置均无法布置,殊感困难。现在计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等五科,开设九十七学程。院长周仁,十七年夏辞职,现任院长陈懋解。
(七)商学院。十六年夏,由前东南大学之商科大学改组成立,设于上海前商大旧址,院舍系租赁民房,现已在上海江湾路购得基地,进行建筑。该院平时处理院务,采取合议制度,以院务会议为最高会议机关,惟仍须报告于本校。现设银行、会计、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四科,开设四十二学程。院长程振基,十九年春辞职,由杨荫溥代理。
(八)医学院。十六年秋,由前江苏医科大学改组而成,先设本科一、二年级于吴淞;对于解剖、病理、生理、生理化学诸基本科学特别注意。仪器标本,力求完备,研究、试验各室,次第辟立。十七年秋,招收一年级新生,除补充基本科学外,对于临床、临诊,已商得苏沪各医院为研究实习之所。计设基本系、临床系两系。基本系分设解剖学科、病理学科、生物化学科、生理学科、药理学科、细菌学科、寄生虫学科、卫生学科等八科;临床系分设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病科、生殖器及尿道科、X光科等十科。除预科(设在本京,由理学院办理)外,本科计设三十八学程。院长颜福庆。
八学院共有副教授、讲师、助教暨军事教官442人,全校职员228人,学生1 838人,旁听生83人。
十七年七月举行第一届毕业式,计哲学院5人、文学院21人、社会科学院31人、自然科学院32人、教育学院24人、农学院7人、商学院52人,共172人。
十八年七月举行第二届毕业式,计文学院57人、理学院63人、法学院47人、教育学院65人、农学院12人、工学院20人、商学院37人,共301人。
十九年七月举行第三届毕业式,计文学院63人、理学院68人、法学院118人、教育学院56人、农学院20人、工学院89人、商学院30人,共444人。
(九)图书馆。十六年夏,接收前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图书馆,旋随校名变更,今定名为中央大学图书馆。初藏中文图书约三万六千册,西文图书约一万二千册,逐年扩充。现已增至中文图书六万册,西文图书二万册。馆中组织,馆长之下分总务、编纂、阅览三课:总务课分文牍、庶务、采访三股;编纂课分中文编目、西文编目、索引三股;阅览课分参考、研究、庋藏、期刊四股。馆长先为皮宗石,后为戴超,现由崔苹村代理馆长职务。
今年春遵教育部令,在本校开设蒙藏班,直隶于教务处。业经筹备一切,至十九年度开始,即行开班教授。
七、军事教育之设施
军事教育之设立,经校务会议议决,于十七年夏,正式成立,聘孔伟虎为主任。十一月一日,由训练总监部委派唐光霁到校接办。不久,唐主任辞职,乃改聘蔡文之为本科大队长,改组施行。时全国教育会议议决学校施行军事教育。十八年二月,训练总监部委派周磐、杨克歧、李亚雄、刘镜如、盛家兴、李殿璋等六员到校服务。时因教育课程大体已定,未便变更。至十八年度开始,由校长聘定周磐为普通军事教育军事教官主任,杨克歧等五员为教官,与军事教育科相辅而行。军事教育科至十九年暑假,已告结束。自十九年度起,一切军事教育事宜,均归普通军事教育办理。
八、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设立科学讲座之经过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为谋科学教育之改进,于民国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北京开会,关于促进科学教学一案,议决在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武昌大学、广东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都大学、成都高等师范等校,共设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教育心理学各科学讲座三十五座,分配每校至多可得五讲座。补助此项事业之款,自民国十五年七月至十六年六月止,总计为十四万九千元,酌定每校为一万至三万元。同年七月,文化基金董事会因限于预算,暂定为二十三座,每校分配为四座、三座两种,植物学一座,暂缓设置。东南大学与北京高等师范大学俱得四座,其余各得三座。八月,东南大学推荐艾伟为教育心理学讲座,十月更推荐查谦为物理学讲座,张准为化学讲座,陈桢为动物讲座,均由文化基金董事会先后函聘。每座年得补助费二千元。洎本校改组成立,各科学讲座,仍赓续设立。十六年十一月,改推讲座五位:物理吴有训、化学曾昭抡、植物陈焕镛、动物蔡堡、教育心理艾伟,均经文化基金董事会正式函聘。嗣以陈焕镛教授赴粤,植物学一座,至十七年八月推定许骧为讲座,始行设立。十八年度,化学、动物、植物、教育心理四讲座均一律仍旧,惟物理讲座吴有训辞职,另推查谦继任。此本校获得文化基金董事会设立科学讲座之大略情形也。
九、经济之状况
十六年秋,试行大学区制,大学本部拟定预算最低限度为全年一百七十五万元。嗣因全区教育经费不敷,不得已七五折支领,实得一百三十二万元;虽较东大预算,稍有增加,但本校乃由前国省九校合并而成,原有各校向支省款九十余万元,改组以后,所增者不过二三十万元。而本校之法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均系从新创设,则薪金及设备之增加,自无待言。十七年度又以种种关系,预算未能成立,仍照十六年度七五折支领。十八年秋,大学区制奉令停止试行,本校经费,经行政院议决,由江苏教育经费管理处永远拨付每年一百三十二万元,饬由财政部按月拨付,十八年度月拨五万元,两共年支一百九十二万元。惟财政部于十八年八月份之五万元,迄未拨到,故本校十八年度经费之收入,实计较行政院议决之数须短五万元。又江苏教育经费,因收入支绌未能以时给付,而财政部复常有延欠,故本校经费拮据异常,只能就现有财力,尽量撙节,勉维现状,时感困难。若云完美之设备,首都学府之终极理想,则以此财力,相去犹不知几许耳!
十、营建之扩充
本校经费,既感困难,而各种营建,又急不容缓。计惟一面撙节行政费用,以资挹注,一面向国内外募捐,以谋兴筑。三年以来,建筑已完成者,计有:
工艺实习场(十六年十二月 建筑费4 620元);
煤气室及物理仪器工厂(十七年四月 建筑费9 830余元);
化工科实验工厂(十七年四月 建筑费4 600余元);
中区院(新教室)(十七年九月 建筑费69 000元);
发电室及电气实验室(十七年十一月 建筑费10 500元);
学生第六宿舍(十八年一月 建筑费64 820余元);
生物研究所(十八年一月 建筑费系文化基金,计13 330余元);
牛房、牛乳消毒室(十八年四月 建筑费4 340余元);
生物馆(十八年六月 建筑费洛氏基金与本校各半,计50 520余元)等。
商学院院舍,于十八年秋,在沪北江湾路新体育会路购得基地约十一亩,请建筑工程师绘成图样,现已着手建筑,数月后即可完工。而数年来筹建之大礼堂,一方面由校内极力撙节费用,一方面由校长个人仆仆京沪、沪杭间向公私募捐,已于本年三月二十八日由新金记康号得标开工,计标价银189 500元。此外尚有钢骨、钢窗、钢坐椅、地板、电灯等工料及设计制图监工费165 100余元,合计需银354 600余元。礼堂之外观前廊有伊沃尼式列柱及三角顶,堂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式之圆顶,全部面积计25 700方呎。自地面至顶尖高104呎,楼上下共设2 700座。预定工程,至明年暑假,可以落成。尚在计划中者,则有工业馆、艺术馆、游泳池、新膳厅、教职员宿舍等。总之,本校之各种设备,当就财力所及,于可能范围内,力图进展,以冀渐副首都学府之名,而壮全国之观瞻也。
十一、体育之进展
本校体育,向分二途进行,一为专门人才之训练,体育科是也;一为全校体育之设施,普通体育及院际比赛是也。关于体育科者,增设女子学额,以培植女子体育师资;延长修学年限,以提高毕业程度;余如扩充学分、充实教材、增加设备等,皆所以谋体育之进展也。关于全校体育者:
(一)普通体育。每一学生每星期上课二小时,俾于弦诵之余,得有相当之身心锻炼。又择各科系学生之活动能力充裕者,另设运动班,授以田径赛、球类运动等之基本训练,以期普及。
(二)武术。武术为吾国固有之技术,本校向甚重视,近来学生之选习者亦甚多。
(三)校内比赛。校内比赛分院际比赛及自由组织之比赛二种。院际比赛之已举行者,如春季运动会及足球、篮球三种是。自由组织之比赛,如正廷杯篮球比赛等是。
(四)对外比赛。十八年春,获得首都足球联合会锦标;同年秋,又获得京市第一届公开运动锦标。十九年春,江南大学体育协会在沪举行第四届田径赛运动会,全会共十五项运动,本校占十个第一,获得团体锦标。
近来鉴于远东运动会,我国屡遭失败,对于体育,更当积极提倡。自十九年暑假后,本校已聘定德国体育专家来校教授。当有新学识、新技术以饷我国人。此后田径赛各项运动,以全世界之各种记录为标准,积极训练,以冀在世界运动史上开一新记录也。
十二、学生课外之活动
学生会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正式成立,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学生会。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选出第一届执行委员吴岩霖等十七人,监察委员骆继纲等九人。十九年三月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选出第二届执行委员黄元等十七人,监察委员高国梁等九人。其组织分总务、学术、社会三部。总务部设文书、交际、会计、庶务四股;学术部设研究、编辑、体育、游艺四股;社会部设宣传、平教、斋务、卫生、组织、贩卖六股。各院则组织各院学生会,以补助全校学生会之进行。十九年春,教育部令改学生会为学生自治会,该会拟待下届代表大会修改章程后,即行改名,以符中央法令。至各科系则有社会学系同学会、哲学系同学会、史学系同学会、中国文学系同学会、外国文学系同学会、化学系同学会、教育心理系学生会、教育系学生会、艺术科学生会、体育科辛未级会、土木科同学会、河海同学会、电机科同学会、化工科同学会、农业化学科同学会、会计学会、银行学会等,其他如音乐会、歌唱团、樱花剧社、各种球队、院际各种球类之比赛及课外各项运动之练习,均以研究科学、发挥艺术、增进技能为职志。近来因鉴于合作事业之需要,而有消费合作社之组织,以为合作运动之先驱焉。
十三、毕业生之状况
自南高以迄今日,毕业计十二次,毕业生二千余人。在国内则有南高、东大、中大毕业同学总会,在国外则有留学欧美同学会之组织,以谋联络而敦友谊。历届毕业生除留学外,大都服务党国,而从事教育事业者实居大半,成绩优良,夙为社会所赞许。近年以来,中央举行党员留学考试、外交官考试,各省举行县长考试,本校毕业生之应试者,辄名列前茅。统计考取党员留学者九人,考取外交官者五人,考取县长者三十一人(浙江十一、安徽三、江苏十六、湖南一)。其他各项考试,本校成绩,亦颇优越云。又如工学院等之毕业生,每至暑假将届,各省均纷纷先期函聘,已有供不敷求之感,足见我国建设事业之进展及国家需要人才之急切也。
十四、各种出版物之进展
本校出版刊物,一二年来,颇有如雨后春笋之势。除日刊仍照旧例按日出版,以纪载全校之消息外,如校况简表、行政概况、各学院概况、图书馆概况等,则年出一编。关于全校行政组织,暨各学院及图书馆状况,记载特详。此外,如半月刊编辑委员会出版《中大半月刊》,丛书委员会正在陆续出版各种丛书,文学院出版《艺林》及《地理杂志》,理学院出版《中国植物图谱》及《中国植物名录》,法学院出版《法学院季刊》及《法律系季刊》,教育学院出版《教育季刊》《体育杂志》及《教育心理系研究报告》,农学院出版《农学杂志》《研究报告》《农业丛刊》《农业浅说丛书》《农学浅说》及《农学院旬刊》,工学院出版《河海友声》及《工学杂志》,商学院出版《商学院丛刊》《商学院学报》及《中央银行》等,均为探讨学术之刊物。至于本校教授,于讲学之余,著有专书,以饷国人者甚多。兹不赘述。
十五、物业统计
本校校址,在本京四牌楼,集文、理、法、教、工五学院于一处,统计面积共二百七十二亩。农学院则在本京三牌楼第一农校旧址,面积三百亩。商学院则在上海,院舍系属租赁,占地约十亩余,近已新购上海江湾地基一坵,面积十一亩。医学院则在吴淞政治大学旧址,面积二十七亩余。实验学校面积三十三亩。农场有院内、劝业、成贤、洪武、江浦、杨思、郑州、下蜀、丹徒、昆山及大胜关等农林、园艺、畜牧、蚕桑试验场共十三所,面积五千四百另四亩。关于投资者,则有成贤街学生第二宿舍,系本大学投资三万元于崇德公司所建造。学生第四宿舍亦系本大学投资四千元于宿舍主人,即以该宿舍为借款之抵押品。其他并入各校校舍,如苏州医专旧址,现充医学院附设产科医院及学校之用;苏州工专旧址,现充工学院附设中等职业学校之用,其南舍一部分,暂借与苏州中学;南京法政大学校址,本定为法学院院舍,现暂借与中央政治学校;苏州工专旧址,本定为工学院院舍,现为军队占住,尚未迁让。余如仪器标本约值五十万元,图书约值十五万余元,机器约值二十万元。此本校产业之大概也。
十六、实验学校及其他附属机关
实验学校自民国十六年八月,由前东大附小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实验小学,十七年三月改称为江苏大学实验小学,同年五月改称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同年秋季,添办中学,改称中央大学区立实验学校。十八年夏大学区制停止试行,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其他如工学院之苏州职业学校、医学院之苏州产科学校及医院、农学院与农矿部合办之中央模范农业推广区及本院推广部附设江宁谷灵村探先乡村小学第一、第二两校等,均为本大学之附属机关也。
《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1930年9月
中央大学关于不设副校长的呈文( 1930年9月23日 )
案查职校于十八年五月间援浙江大学例,由校长聘请副校长,以前高等教育处长戴超充任,呈报教育部暨行政院,并奉指令呈悉,令准备案在案。当呈报设立之时,大学区制尚在试行时代,其时校长除大学本部以外,兼管大学区内各项教育,公务纷繁,势难兼顾。是以根据大学委员会议决案,援照中山、北平、浙江各大学先例,设置副校长,以资辅助。今者大学区制已停止试行,校长以一身综理大学八院事宜,体察情形,似无不便,此后副校长自可不设。爰于十九年度开学日起,将此缺裁去,不复设置,以专责成。除呈报教育部、行政院外,理合备文呈报,仰祈鉴核备案,实为公便。谨呈
行政院
教育部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
中央大学档案
中央大学关于组织机构调整的布告(1930年10月20日)
自本年十月二十二日起,本校教务、事务、秘书三处,悉行裁撤,改设总务处。设总务长一人,分设注册、文书、出版、会计、庶务五组及图书馆、医药室。原有工务、编纂两组裁撤,工务仍为一股,归入庶务组,编纂事务归入出版组。
乃燕
十九年十月廿日
中央大学档案
中央大学院长会议致张乃燕函( 1930年11月29日 )
君谋先生大鉴:
敬启者:前接尊电,谓校务嘱各院长共同主持等语。当于十月三十日公同会议决定,在执事未回校以前,暂时组织院长会议,以资维持。嗣后每星期开会一次,遇有特要事项,则开临时会议。共计开会七次,凡所议决,具载日刊,定蒙察入。兹以执事辞意坚决,而新校长业经发表,本会自毋庸继续存在。爰经公决,即以本日为本会议结束时期。理合备函报告,敬祈见谅。至各院各组事务,仍由各院长、各组主任分别负责办理。合并奉闻,借纾厪注。专此,顺请
大安
中央大学院长会议敬启
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关于任命朱家骅为中央大学校长的训令( 1930年12月13日 )
教育部训令 字第1315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
案奉行政院第4322号训令开:准国民政府文官处第7763号函开:案奉国民政府令开: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另有调用,朱家骅应免本职。此令。又奉令开:任命朱家骅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此令。又奉令开:任命金曾澄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此令。各等因。奉此,除分别填发任状并公布外,相应并案录令函达查照转饬遵照。等由。准此,合行令仰该部知照。等因。奉此,除分行外,合行令仰该校长知照。此令。
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兼理教育部部长职务蒋中正
政务次长刘大白代行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转饬朱家骅切实整顿中央大学的训令( 1930年12月25日 )
教育部训令 字第1385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
案准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部第12012号公函开:前准中央秘书处转来南京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密呈中央,以该会全市训练会议通过“请中央函国府切实整顿国立中央大学,注意党义教育,树立三民主义之学术中心,以杜反动思想之源泉”请鉴核一案。查该大学为首都唯一之最高学府,实负本党高等教育之重寄。该校前校长张乃燕久经辞职,原呈所称该校(一)设秘书长、教务长,现合并设总务处长之组织,与国民政府所颁之大学组织法不合,(二)该校办理党义教育毫无成绩,其他关于党义之研究及组织更无所闻,以及反动分子未能肃清,(三)用人冗滥,办公费超过教育法令规定之限度等情节,经查属实。兹查该校校长业经更换,上述各点自应由该校新任校长切实整顿,分别予以改进,相应函请贵部转饬遵照。等因。准此,除函复外,合行令仰该校长即便按照原函所开各点,切实整顿,分别进行为要。此令。
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廿五日
兼理教育部部长职务蒋中正
政务次长李书华代行
中央大学档案
朱家骅呈教育部请辞中央大学校长( 1931年12月5日 )
呈为呈请事。
窃自暴日出兵侵占东三省后,本校学生以爱国心切,时有旷课、请愿之举。校长以学生用心良苦,固属可嘉。惟是救国之最大责任与根本办法,在于学术之深造。当此困难方殷,尤应卧薪尝胆,刻苦砥厉。迭将此旨,剀切布告,并就总理纪念周反复劝导。同时全体教授亦发告学生书,勉其致力于救国之知识之准备。因此本校学生已能安心照常上课。讵料本日上午十二时,有外来学生在学校附近示威游行,与军警发生冲突。适值本校学生下课出校午膳,致有数人被牵连入内,因此遂有该日午后本校学生自动集会游行之事。当结队行至南高院前,突有三数学生,直冲至二楼校长办公室及秘书长室,手持板片、断砖、石子,遇见教授兼秘书长郭心崧,即行痛殴,头部成伤,当时即送往鼓楼医院。窃思此次本校学生之行动,显然为少数学生所操纵,既违反屡次之劝导,且发生出轨之举动,竟至殴伤师长。是校长对于学生,已失信仰,即无指导教训之能力。而此次殴伤郭秘书长之三数暴行学生,竟发现于最高学府之中央大学,尤耸人听闻。校纪破坏至此,实已无可维持,皆由校长平日管理乖方所致。除该三数暴行学生另行查照依法办理外,理应将溺职情形,恳请钧部转呈国民政府先行准予辞职,听候惩办,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呈教育部
中央大学档案
桂崇基辞中大校长( 1932年1月22日 )
中央委员桂崇基氏,前奉行政院令任为中央大学校长,桂氏以种种关系,表示不就。现当局虽有慰留之意,特以该校经费困难,决计引退。昨电孙院长请予辞职,原文如下。
行政院院长孙钧鉴:崇基生平立愿,以教育为终身事业,归国而后,未尝一日轻离讲席,近更决心摆脱一切政治羁縻,无复沾滞。适拜新命,委长中大,何敢固辞?顾念近年学风浇败,狡黠之士,视教育为筌蹄,启青年外骛之心,诱学子进身之路。互为堑垒,以事争持,便个人一己之私,败国家百年之计。是以新命甫颁,纠纷立见。崇基硁硁之愚,雅不愿以兴学之志,转误学生报国之心,反伤国本。用是决心引退,另让贤能。谨掬悃诚,伏祈亮察。桂崇基叩。
《申报》1932年1月22日
中央大学呈报商医两学院损失及组织救护队情形( 1932年3月1日 )
案奉钧部1178号训令,饬将本校因沪战遭受损失情形开单具报,等因。奉此,查本校在沪部分,计有商、医两学院。前据商学院来函称:“本院教职员、学生,均于战事发生后翌日出险,重要文件亦均携出,院内仅留警察及校役驻守。院舍迄二月十日尚未受损。并于租界内另觅地点,择期开学”等情。又据医学院二月十日函称:“院址在吴淞战区,开战时限于时间,只能将教职员之眷属儿童护送上海,并陆续将重要文卷书籍运存海格路实习医院。仪器除固定及笨重不能移动者外,亦择要移运,并派职工数人,匿居杨行一带,探听消息。据报,八日以前,本院房屋,被大炮轰去大礼堂一角,机器房亦被击毁。所有教员、职工及留校学生,编为救护第四队,分配服务,工作紧张,救护兵民计有三百余人”,等情。又据该院十六日函报:“本学院救护队出入枪林弹雨之中,成绩颇为良好。自进行救护工作以来,仅美女医士兰耕斯在真茹炸伤右臂。二年级学生陈化东在闸北为流弹所中,亦伤右臂。余均经过良好,仍极勇往前进,不稍畏缩。各员生亦无失踪情事。据留杨行职工报称,本学院解剖室亦被击毁,其余墙壁弹痕累累,难以数计”,等情。查本校商学院在二月十日以前,尚未遭受何项损失。医学院方面,损失较为巨大。奉令前因,除转饬详细开单陈报外,理合先行呈复,仰祈鉴核。谨呈
教育部
校长朱家骅
刘光华代拆代行
中央大学档案
教部电促任叔永主持中大( 1932年5月22日 )
中央大学校长自经国府任命任叔永氏继任后,任氏因该校经费问题不易解决,迄未就职。政府乃又以现任该校法学院院长刘光华暂行代理校务。此次任氏因事南下,该校师生闻讯后,曾推代表向汪院长请愿,请其电促任校长早日到校视事,以策校务之进行。昨日(二十日)教部电武汉大学转交任氏云:暑假将届,中大下学期一切计划,亟应于假前筹划决定,务恳早日来京主持为荷。
《申报》1932年5月22日
刘光华呈教育部请辞代理校务( 1932年6月14日 )
呈为呈请准予辞职事。
窃职于国难期间,先后代行代理校务,业经半载。只以德薄能鲜,财困事变,仅克勉维现状,毫无进展,负疚滋深。今暑假日迫,来学年度一切事宜,急须进行。而任校长仍在谦抑,难于最近期间到校,由职处理又多未便。与其贻误将来,莫若及早引退。且职叠接家书,谓乡邑被“共□”盘踞,洗劫一空,家人四散,十龄幼子被绑勒□,八旬老父逃避长沙,尤不能不回湘省视,藉谋善后。为此,理合呈恳钧部转请行政院准予辞去本职,迅促任校长视事,以维校务,而遂焉思,不胜迫切待命之至。又,职须克日归省,校务暂由教务长查谦代拆代行。合并陈明。谨呈
教育部
代理国立中央大学校务刘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关于段锡朋暂行代理中央大学校长的训令 (1932年6月28日)
教育部训令 字第4743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
为令知事。案奉行政院训令开:为令饬事。现经行政院第四十五次会议决议,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任鸿隽辞职照准。又经决议,代理国立中央大学校务刘光华恳辞代理职务,应予照准,并派教育部政务次长段锡朋暂行代理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除函请国民政府文官处转陈明令发表,并令饬段代校长即日先行到校视事外,合行令仰该部即便分别转行知照。此令。等因。奉此,除分令外,合行令仰知照。此令。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朱家骅
中央大学档案
代理校长段锡朋呈报遵命到校视事致遭暴行情形 (1932年6月29日)
呈为呈报事。
案奉钧院训令派暂代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职务,并即日先行到校视事等因。奉此,职遵即于今晨八时半前往该校。先至校长室,与查教务长商谈片刻后,即有该校学生,由体育馆集会鼓噪而来,闯入校长室,强职至体育馆出见。职以该校学生对此次政府令派暂代校长之苦心,或尚未明了,特嘱先推代表数人来见。讵料语犹未毕,即有一部分学生,将职强拽下楼,沿途扭扯殴击,直至南高院门外,将职踢倒在地,拳足交加。身着长衫,撕成碎片;所乘汽车,一并捣毁。窃当钧院第四十五次会议决议派职暂代中大校长时,职曾以中央大学为国家最高学府,必须慎择德望素孚及富有教育经验之人以为校长。职自审资望万不敢当此重任,经已再四坚辞。嗣钧院以物色校长人选,非俄顷可办,现届暑期,各项校务,如聘请教授、办理招生等事,亟待有人负责,庶可免致停顿。职迫不得已,只得仰体钧院维护中大之至意,勉尽职责,并经声请准予暂维短期,免滋咎戾。不料今晨遵命前往,一部分学生竟致出此暴行。职奉命无状,曷胜惭悚。请将本日在中大被殴情形,呈请钧座俯赐核夺。谨呈
行政院院长汪
教育部部长朱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转饬行政院解散中央大学的训令( 1932年6月30日 )
教育部训令 字第4879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
兹奉行政院第12号令开:本年一月二十六日,行政院会议议决任命任鸿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嗣因任校长未能即行来京就职,于四月二十一日一面派法学院院长刘光华于任校长未到任以前代理校务,仍一面催促任校长早日就职。最近迭接任校长辞职函电,而刘院长亦因事坚辞代理校务。本月二十八日,院议决议均准其辞职,另行物色人选,征求同意。在未正式决定以前,因暑假期近,凡聘任教员、学年考试及招考新生等事,不可一日无人维持。爰以教育部政务次长段锡朋暂行代理校长。顷据报告,本晨八时半,段代校长到校视事,学生一面开会反对,一面纠率数十人闯入校长室,围殴段代校长,遍体鳞伤,随身衣服,及所乘车辆,均被毁坏。段代校长现舁入中央医院,伤势未明。此等犯法乱纪之事,竟出于大学学生,曷胜痛骇。除严令各主管官厅依法惩办外,国立中央大学除在沪设立之商、医两院外,着即暂行解散,听候彻底整理。所有教职员应重行聘任,学生应重行甄别,以维学纪,而息嚣风。等因。奉此,合行令仰遵照办理。此令。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三十日
朱家骅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训令遵办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决议事项( 1932年7月19日 )
教育部训令 字第5401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
案奉行政院第2567号训令开:案据国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蔡元培呈为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委员举行第一、第二两次会议会商结果,业将该校应行整理之事项分别决定。兹谨将议决各项缮呈,祈核夺施行等情到院。当经提出,本院第49次会议决议通过。合行抄发原件,令仰该部转饬该校校长切实执行,等因,并抄发原呈。奉此,除原呈第一项(乙)类应另令饬遵外,合将原附件抄发,令仰遵照办理。此令。
计发抄件一件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十九日
朱家骅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训令李四光在整理期内代理中央大学校长职务( 1932年7月22日 )
教育部训令 字第5565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
案奉行政院2668号训令开:“现经本院第50次会议决议,加聘李四光为国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副委员长。在该大学整理期内,商承该委员会执行整理计划,代行校长职务。除填发聘书外,合行令仰该部知照”等因。合行令仰该大学知照。此令。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朱家骅
中央大学档案
蔡元培呈报行政院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决议案( 1932年7月 )
呈为呈报事。
案奉钧院指聘元培等为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委员,遵于本月九日假教育部会议厅举行第一次会议,复于本日续开第二次会议,经两日会商结果,业将该校应行整理之事项分别决定,兹将议决各项缮呈如左。
一、院系之整理
(甲)关于教育学院者。将该院原有之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社会四系,改并为教育学系。自二十二年度起,另设师资专科。各院毕业学生有志为中等学校教员者,得在教育学系肄业一年,修习特定科目后,由本校给予证书。原有艺术教育科、艺术专修科,改并为艺术科。体育专修科并入体育科。卫生教育科,俟本期学生毕业后结束。
(乙)关于商、医两学院者。上海商、医两学院,划出独立,其经费亦连同划出,由教育部处理之。
(丙)关于文学院者。社会学系取消,该项科目并入哲学系。
(丁)关于理学院者。(一)动物学系、植物学系改并为生物学系。(二)心理学系取消,实验心理学编入生物学系。
(戊)关于农学院者。农学院六科改编为动物生产系、植物生产系、农业化学系;增设农业经济课程,俟必要时得设农业经济系。
(己)关于工学院者。化学工程科并入理学院化学系,其他各科均改称系。
二、学校行政组织
校长以下设教务长一人,管理注册、出版、图书馆、军事训练及各院系有关事项。并得设总务长一人,管理文书、会计、庶务及其他事项。校长室设秘书一人。
三、经费分配标准
(一)教职员薪俸不得超过百分之五十;
(二)办公费(连同各院系在内)不得超过百分之十;
(三)其余百分之四十概作设备费。
四、学生甄别办法
(一)学生甄别以学业成绩及平时品行为标准。凡参与暴行及查有特别不良行为者,不得参加甄别,并不给予证书。
(二)学业成绩之甄别,由教育部组织考试委员会,按年级考试。其必修科目受甄别试验及格者,即作为毕业考试及学年考试。其不及格者,分别降级,或给予肄业证书。
五、提高教员待遇问题
(一)副教授改称教授,以专任为原则,其待遇最低限额为300元,以每20元为一级。
(二)专任讲师其待遇最高为280元。
六、本年度停止招收新生。
七、实验学校、高中、初中部本年度停止招收新生。
八、由本会建议政府,以后中央大学经费按实数发给,不得减成。
九、本会议决各项交由校长执行。
以上各项,仰祈核夺施行。谨呈
行政院长汪
国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蔡元培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任命罗家伦为中央大学校长的训令( 1932年8月24日 )
教育部训令 字第6613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
案奉行政院第3250号训令开:“本日行政院第57次会议决议任命罗家伦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除电请国民政府明令任命外,合行令仰该部即便转饬该校长即日到校视事,以重校务”等因。除分行外,合行令仰该校知照。此令。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八月廿四日
朱家骅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请罗家伦即日视事的训令( 1932年9月5日 )
教育部训令 字第7003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
案奉行政院第3388号训令开:“案据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呈请指示方针,并申明任职限期等情到院。除指令呈悉,所陈三端,均极扼要,该校长愿为一种教育理想而牺牲,尤见勇于任事,至深嘉佩。中大开校在即,务望勉遵前令,即日视事,以副属望。凡有困难,政府当力为主持也。此令印发外,合行令仰该部即便知照。”等因。合行令仰知照。此令。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九月五日
朱家骅
中央大学档案
罗家伦呈报整理本大学院系情形请鉴核备案准予试办由( 1932年9月24日 )
案奉钧部训令第5401号略开:“奉行政院令,据国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蔡委员长呈报该会议决事项,经院议通过,令仰遵办。”等因。奉此,窃家伦视事伊始,即以整理院系为首务,惟旬日以来,体察校内情形,有不能不请稍予变通者,敬为钧部详陈之。
(一)教育学院前经整理委员会议决,将原有之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社会四系改并为教育学系,又理学院中之心理学系亦经议决取消。按心理学为自然科学,本系理学院所需要。惟查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对于心理学之需要较理学院为尤切,拟变通办法,在教育学院中设心理学系,以应学科上之要求。
(二)农学院原设农艺垦殖、畜牧兽医、蚕桑、森林、园艺、农业化学六科,经整理委员会议决,改编为动物生产系、植物生产系、农业化学系,增设农业经济课程,俟必要时得设农业经济系。兹经考核全部实际情形,似应就原有设备情形,合六科为农业森林、畜牧、兽医、农业化学四系,以应实际需要。
(三)工学院中之化学工程科经整理委员会议决,并入理学院化学系。查化学工程为我国目前急切需要之科目,论其功课性质属于工程者较多。现在该科尚有相当设备,至将来如何办理,尚有待于全盘之计划。在本学年则拟暂在工学院中设化学工程组,暂由工学院院长兼管,俾免停顿。
(四)文学院中之社会学系经整理委员会议决取消,其科目并入哲学系。查该系学生有六十七人,而哲学系仅有学生二十人,以多就少,殊属困难。况社会学与哲学性质不同,合为一炉,似不适宜。社会学为社会科学中之重要科学,当我国目前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群言尨杂,方法错□之时,似应加以提倡。拟暂在文学院中设社会学组,直隶于文学院,以资补救。
(五)理学院中动物、植物两系,整理委员会议决改并为生物学系。查动物、植物学理本属可分,若令该两系学生中途混合所学,事实亦多困难。拟在生物学系暂设动物、植物两组,以资救济。
凡以上所述,经家伦体察校内之实情,详慎考虑,觉如此办理,正适属校目前之需要。谨将整理院系情形据实缕陈,敬祈钧部鉴核备案,准予试办,实深感祷。谨呈教育部部长朱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〇〇
中央大学档案
中央大学学生甄别考试委员会关于参与殴段学生的处分( 1932年10月14日 )
国立中央大学学生甄别考试委员会公函第二号
案查本会前奉教育部第7246号训令内开:案查国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决议学生甄别办法:(1)学生甄别以学业成绩及平时品性为标准。凡参与暴行及查有特别不良行为者,不得参加甄别,并不给予证书。(2)学业成绩之甄别,由教育部组织考试委员会,按年级考试,业经呈奉行政院核准公布。现届举行甄别考试之期,所有该校学生平时品行,业经派员严密审查,复经本部详加考核,决定:(一)陈克诚等19名,参加暴行,并历次鼓动风潮,行为特别不良,实为无可造就,应不准参加甄别考试,并不给予证书。(二)王枫等23名,或附和暴行,或屡次鼓动风潮,平日在校每多越轨行动,本应不准参与甄别考试,但本部为爱惜青年起见,曲予原宥,暂准参加甄别考试。俟考试及格后,仍须缮具悔过书,方得复学,并留校察看。如再有不良行为,应由校随时开除其学籍,其不及格者,不给予证书。(三)耿冰如等14名,在校行动亦多失检之处,应准予参加甄别考试,俟及格后,留校察看。以上各项,合行令仰该委员会即便遵照公布。等因。并附学生名单三种,经将学生名单由会公布在案。相应抄送原单函达查照,分别执行为荷。此致
国立中央大学
附名单一份。
借用部印
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四日
中央大学档案
罗家伦谈整顿中央大学的举措( 1932年10月 )
本人到中大来,为时未及两月,各方的情形,经过一番的考察以后,知道了一个大概。整个的整理,固然不是一时所能办到,但我们应该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从事于积极的整顿。现在根据观察所得,同各位报告一下。
会计制度 有人以为会计制度只是一种条文,亦有人以为会计制度的条文,实在太麻烦。要晓得会计制度的订定,和中大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有人称中国为敝国,我们应该称中大为敝校。中大关系财政方面的弊尤多。过去的中大,可以自由买卖东西,并不需要记账,亦不需要给人知道。有某一院,一次支了九千元钱的购书费,但是查起账来,书是一本都没有买。又有某一院,拿了二千元美金到外国某公司去买仪器,后来写信去问某公司,说是没有这回事,仔细查考起来——事隔三年——方才说出仪器是托一个朋友去买的,这个朋友快要到了外国了。还有某院,自己买了一部汽车,事前并没有通知学校当局。中大之应从速厉行会计制度,实是毫无疑义的。会计制度实行了以后,第一是责任问题,第二是手续问题,当然要引起各方面的不方便。但是我们要整理中大,我们就非从整顿会计制度入手不可。商务印书馆规模总算是很大的,曾经请杨端六先生替他拟过一个会计制度。我从前办理清华大学,亦请杨先生拟过一个会计制度。这次的会计制度,是根据杨先生所拟的清华大学会计制度,再由雍家源先生斟酌修改的。会计制度既经拟定了,我不怕得罪人,我必须始终维持到底,中大的经济,方才可以有办法,中大的设备,方才可以增加。
财政状况 中大实际上的债务是多少,从来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断定,中大的债务,至少必在十几万元以上。有的债务,是从郭秉文先生时代欠下来的。我们正在组织一个清理委员会,由会计、注册、出版、文书、事务各组主任,以及教授代表共同组织。我们现在有钱买不到东西,如扩充图书,我们如把款子汇到外国书铺去,他们说你此前欠他们的钱,现在款子寄来了,正可以抵旧账。这是多可痛心的事!我们有了这个清理委员会,一方面清理旧债,一方面图书仪器当然可以逐渐充实。
休学 半学年的休学制,实在是要不得的。要晓得学问是一贯的、有系统的,不能把他分为两个段落的。现在这种学分制,无异是凑分数,不是学问真面目。我们是要把他废除的。
点名 点名有两种,由教授点的和由学校点的。教授点的,可以使教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增多,彼此间可以加多了不少的认识。学校点的,就是秩序整齐。现在两制并行。中大尚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人在广州做事,而名在中大读书的。这种事体,我希望他没有。不但和学校的声誉有关系,和同学自己的前途亦发生很大的影响的。
学科 学科务求集中。现在大学的通病,就是专门不足,普通亦不足。现今的大学生,任何机关都可以进去,其实任何机关都不能进去。以后同学研究学问,应该集中精力,从事专门的探讨。
学生组织 各种学会的组织,如研究物理的物理学会、研究数学的数学学会和研究工程的工程学会,我是非常赞成的。至于其他的组织,顶好不要参加。外面人到学校里来找同志,决不是有利于诸同学,而是为他自己造群众的。现在的政治组织,不但数目多,内容亦很复杂,此起彼伏,此伏彼起,于学校无利益,于学生更不相宜。我个人还可以再为国家服务三十年,同学们还可以为国家服务四五十年,我希望大家放开眼光,从大处着眼,在根本上用些功夫。我们应该为社会为国家服务。我从前在外国时,看到欧美留学生中,很少从事政治活动的,因为在外国时间很短,最多亦不过三年五年,最宜于用功读书。并且从历史来看,世界领袖之产生,并不在于自以为领袖,而在于学问的准备、修养的充分、人格的伟大,并能得到一般人的公认。没有学问的人,总归给人看不起。所谓“君子与君子,同道为本;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精神修养 就人格的砥砺方面说,现世界多为一种“讨价还价”的歹形象笼罩着。其实我们做人,应该不怕得罪人。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无所谓讨价,亦无所谓还钱。在青年时代,每个人尤其应该有一种志愿(Ambitions),抱定将来对于学问如何造就,对于事业如何发展,以为社会国家用。同学中如有什么意见,尽可书面报告,不过事实决定以后,那就不能轻易更改,这是维持法治精神。对教授的礼貌,亦应该顾到。从前我办清华时,有位北大教务长何先生告诉我,说它到了北平大学法学院教了一个钟头的法院组织法,第二天他就懒去了。因为在他上课的时候,男学生是不脱帽亦不去大衣,三个女学生统在桌子下面做手工。所以我很诚恳的希望大家能够顾到礼貌。
图书 图书馆开放时间,待调查后再行整理。不过同学向图书馆借书应该按期归还。总计中大图书馆所藏西文书籍不到三万册,但经登记后,确知其已丧失者,达一万五千册以上。图书馆借书,已成为无期归还的事实,我希望同学能够注意这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赛利格曼先生(Prof.Seligman)藏书甚富,他把他生平所搜集的关于经济学的书籍,全部公开。如果像中大一样,人手一编,岂不完了吗?最近事务组又开除了三名校工,在他们的卧室里搜出西文书籍十四本。前几天球场中抓到一个贼,他的身边又发现了上课证一张、校徽二枚。希望同学、同事,能够随时随地的注意与改良。
军事训练 国家危亡如彼,而学生军的组织散漫如此,岂不令人叹惜?我们看了苏俄与意大利,他们学生军的组织,何等的严密。德国自《凡尔赛条约》以后,全国皆兵的事实,更是有口皆碑。
秩序 会场上不能叫嚣,并且不能中途退席,这是文明国家最低限度的礼貌。又如帽子,亦是应该去了的。近来学生时常有请求学校对某某事马马虎虎些,其实学生有精神,根本不应该请求学校马虎。现在学校当局,看同学如一家人,希望大家都守秩序。
纪念周 现在正在预备把纪念周用作一种有系统的学术演讲,详细计划容校务会议议决后再公布。从前范源濂先生办师范大学,唐文治先生办南洋大学,每周都有一次的朝会。现代的修养是文化的修养,而文化的修养都是不限于一隅的。如学科学的人,对于文学的知识,亦应该知道一点。学法学的人,对于科学的知识,亦应该晓得一点。总而言之,文化是整个的。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五册
罗家伦:中央大学之使命( 1932年10月20日 )
当此国难严重期间,本大学经停顿以后,能够以最短的时间,由积极筹备至于全部开学上课,并且有今天第一次全体的集会,实在使我们感觉得这是很有重大意义的一回事。
这次承各位教职员先生的好意,旧的愿意继续惠教,新的就聘来教,集中在我们这个首都的学府,积极努力于文化建设的事业,这是我代表中央大学要向各位表示诚恳谢意的。
本人此次之来中大,起初原感责任之重大,不敢冒昧担任。现在既已担负这个重大的责任,个人很愿意和诸位对于中大的使命,共同树立一个新的认识。因为我认为办理大学校不仅是来办理大学校普通的行政事务而已,一定要把一个大学的使命认清,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养成一种新的风气,以达到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现在,中国的国难严重到如此,中国民族已临到生死关头,我们设在首都的国立大学,当然对于民族和国家,应尽到特殊的责任,就是负担起特殊的使命,然后办这个大学才有意义。这种使命,我觉得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我认为个人的去留的期间虽有长短,但是这种使命应当是中央大学永久的负担。
本来,一个民族要能自立图存,必须具备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和民族团结图存的基础。如果缺乏这种文化,其国家必定缺少生命的质素,其民族必然要被淘汰。一个国家形式上的灭亡,不过是最后的结局,其先乃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上的衰亡。所以今日中国的危机,不仅是政治社会的窳败,而最要者却在于没有一种整个的民族文化,足以振起整个的民族精神。
我们知道:民族文化乃民族精神的表现,而民族文化之寄托,当然以国立大学为最重要。英国近代的哲学家荷尔丹(Lord Haldane)曾说:“在大学里,一个民族的灵魂,才反照出自己的真相。”可见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大学若不能负起来,便根本失掉大学存在的意义,更无法可以领导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活动。一个民族要是不能在文化上努力创造,一定要趋于灭亡,被人取而代之的。正所谓“子有钟鼓,勿鼓勿考。子有廷内,勿洒勿扫。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其影响所及,不仅使民族的现身因此而自取灭亡,并就是这民族的后代,要继续创造其民族文化,也一定不为其他民族所允许的。从另一方面看,若是一个民族能努力建设其本身之文化,则虽经重大的危险,非常的残破,也终久可以复兴。积极的成例,就是拿破仑战争以后、普法战争以前的德意志民族。我常想今日中国的国情,正和当日德意志的情形相似。德国当时分为许多小邦,其内部的不统一,比我们恐怕还有加无已。同时法军压境,莱因河一带俱分离而受外国的统治,这点也和我们今日的情形不相上下。当时德意志民族历此浩劫还能复兴,据研究历史的人考察,乃由于三种伟大的力量:第一种便是政治的改革,当时有斯坦(Stein)、哈登堡(Hardenberg)一般(班)人出来把德国的政治改良,公务员制度确立,行政效能增进,使过去政治上种种分歧割裂、散漫无能的缺点,都能改革过来。第二种是军事的改革,有夏因何斯弟(Scharnhorst)和格来斯劳(Gneisnau)一般(班)人出来将德国的军政整理,特别是将征兵制度确立,并使军事方面各种准备充实,以为后来抵御外侮得到成功的张本。第三种便是民族文化的创立。这种力量最伟大,其影响最普通而深宏,其具体化的表现便靠冯波德(Wilhelm Von Humboldt)创立的柏林大学和柏林大学的弗斯德(Fichte)一般(班)人。所以现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家古趣(G.P.Gooch)认定创立柏林大学的工作,不仅是德国历史上重要的事,并且是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事。尤能使我们佩服的便是当年柏林大学的精神。在当时法军压境、内部散乱的情况之下,德国学者居然能够在危城之中讲学,以创立德意志民族文化自任。弗斯德于一八〇七年至一八〇八年间在对德意志民众讲演里说:“我今天乃以一个德意志人的资格向全德意志民族讲话,将这个单一的民族中数百年来因种种不幸的事实所造成的万般差异,一扫而空。我对于你们在座的人说的话是为全体德意志民族而说的。”现在我们也需要如此,我们也要把历史上种种不幸事实所造成的所有差异,在这个民族存亡危迫的关头,一扫而空,从此开始新的努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就是由于这种整个的民族精神先打下一个基础,最后俾士麦不过是收获他时代的成功。柏林大学却代表当时德意志民族的灵魂,使全德意志民族在柏林大学所创造的一个民族文化之下潜移默化而形成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个的组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决不能确立一个中心而凝结起来。所以我特别提出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为本大学的使命,而热烈诚恳的希望大家为民族生存前途而努力!
讲到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我们不可不特别提到其最要的二种含义。第一,必须大家具有复兴中国民族的共同意识。我们今日已临着生死的歧路口头,若是甘于从此灭亡,自然无话可说。不然,则惟有努力奋斗,死里求生,复兴我们的民族。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这个共同意识之下来努力。第二,必须使各部分文化的努力在这个共同意识之下,成为互相协调的。若是各部分不能协调,则必至散漫无系统,弄到各部分互相冲突,将所有力量抵消。所以,无论学文的、学理的、学工的、学农的、学法的、学教育的,都应当配合得当,精神一贯,步骤整齐,以趋于民族文化之建立的共同目标。中国办学校已若干年,结果因配置失宜,以致散漫杂乱,尤其是因为没有一个共同民族意识从中主宰,以致种种努力各不相谋,结果不仅不能收合作协进之功效,反至彼此相消,一无所成。现在全国的大学教授及学生,本已为数有限,若是不能同在一个民族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下努力,这是民族多大的一件损失。长此以往,必至减少甚至消灭民族的生机。人家骂我们为无组织的国家,我们应当痛心。但是我们所感觉的不仅是政治的无组织,乃是整个的社会无组织,尤其是文化也无组织。今后我们要使中国成为有组织的国家,便要赶快创立起有组织的民族文化,就是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来。
我上面就德意志的史实来说明我们使命的重要,并不是要大家学所谓普鲁士主义,而是要大家效法他们那种从文化上创造独立民族精神的努力!
我们若要负得起前述的使命,必定要养成新的学风。无论校长、教职员、学生都要努力于移转风气。由一校的风气,转移到全国的风气。事务行政固不可废,但是我们办学校,不是专为事务行政而来的,不是无目的去办事的。若是专讲事务,最好请洋行买办来办大学。我们必须有高尚的理想以为努力的目标,认定理想的成功比任何个人的成功还大。个人任何牺牲,若是为了理想,总还值得。我认为,必须新的学风能够养成,我们的使命乃能达到。
我们要养成新的学风,尤须从矫正时弊着手。兄弟诚恳的提出“诚朴雄伟”四字,来和大家互相勉励。所谓诚,即谓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为文饰资格的工具。对于我们的使命更要有诚意,不作无目的的散漫动作,坚定的守着认定的目标去走。要知道从来成大功业、成大学问的人莫不由于备尝艰苦、而锲(锲而)不舍的做出来的。我们对学问如无诚意,结果必至学问自学问、个人自个人。现在一般研究学术的,都很少诚于学问,看书也好,写文章也好,都缺少对于学问负责的态度。试问学术界气习如此,文化焉得而不堕落?做事有此习气,事业焉得而不败坏?所以我们以后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去做。至于人与人间之应当以诚相见,那更用不着说了。
其次讲到朴。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现在一般人皆以学问做门面。尚纤巧,重浮华,很难看到埋头用功、不计功利而在实际学问上为远大艰苦的努力者。在出版界,我们只看到一些时髦的小册子、短文章,使青年的光阴虚耗在这里,青年的志气也销磨在这里,多可痛心。从前讲朴学的人,每着(著)一书,往往费数十年;每举一理,往往参证数十次。今日做学问的和著书的,便不同了。偶有所得,便惟恐他人不知;即无所得,亦欲强饰为知。很少肯从笃实笨重上用功的,这正是庄子所谓“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的弊病。我们以后要体念“几何中无王者之路”这句话,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
第三讲到雄。今日中国民族的柔弱萎靡,非以“雄”字不能挽救。雄就是“大雄无畏”的确(雄)。但是雄厚的气魄,非经相当时间的培养蕴蓄不能形成。我们看到好斗者必无大勇,便可觉悟到若是我们要雄,便非从“善养吾浩然之气”着手不可。现在中国一般青年,每每流于单薄脆弱,这种趋势在体质上更是明白的表现出来。中国古代对于民族体质的赞美很可以表现当时一般的趋向。譬如《诗经》恭维男子的美,便说他能“袒裼暴虎,献于公所”,或是“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恭维女子的美,便说他是“硕人颀颀”。到汉朝还找得出这种审美的标准。唐朝龙门的造像,也还可以表现这种风尚。不知如何,从宋朝南渡以后,受了一个重大的军事打击,便萎靡不振起来。陆放翁的“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事(至)泣新亭”,虽强作豪气,已成强弩之末。此后讲到男子的标准,便是“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晓)枝”一流的人。讲到女子的标准,便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流的人。试问时尚风习至此,民族焉得而不堕落衰微?今后吾人总要以“大雄无畏”相尚,挽转一切纤细文弱的颓风。男子要有丈夫气,女子要无病态。不作雄健的民族,便是衰亡的民族。
第四讲到伟。说到伟,便有伟大崇高的意思。今日中国人作事,往往缺乏一种伟大的意境,喜欢习于小巧。即论文学的作风,也从没有看见谁敢尝试大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奇(歌)德的《浮士德》,而以短诗、小品文字相尚。我们今后总要集中精力,放开眼光,努力做出几件大的事业,或是完全(成)几件大的工作。至于一般所谓门户之见,尤不应当。到现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大家岂可不放开眼光,看到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而还是故步自封、怡然自满?我们只要看到整个民族生存之前途,一切狭小之见都可消灭。我们切不可褊狭纤巧,凡事总从伟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
我们理想的学风,大致如此。虽然一时不能做到,也当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理。若要大学办好,学校行政也不能偏废,因为大学本身也是有机体的。讲到学校行政,不外教务行政和事务行政两方面。关于前者,有四项可以提出。
第一,是要准备学术环境,多延学者讲学。原在本校有学问的教授,自当请其继续指教,外面好的学者也当设法增聘。学校方面,应当准备一个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使一般良好的教授都愿意聚集本校讲学,倡导一种新的学风,共同努力民族文化的建设。在同学方面,总希望大家对于教授有很好的礼貌。尊师重道,学者方能来归。
第二,是注重基本课程,让学生集中精力去研究。我们看到国内大学的通病,都是好高骛远,所开课程比外国各大学更要繁复、更要专门,但是结果适得其反。我们以后总要集中精力,贯注在几门基本的课程上,务求研究能够透彻,参考书能看得多。研究的工具自然也要先准备充足。果能如此,则比较课目繁多而所得者何只东鳞西爪的更要实在。
第三,是要提高程度。这是当然必要的,但我们如果能做到上面两项,则程度也自然能提高。我们准备先充实主要的课程,循序渐进,以达到从事高深研究的目标。
第四是增加设备。中大此前行政费漫无限度,不免许多浪费的地方,所以设备方面,自难扩充。我们以后必须从这点竭力改良,节省行政费来增加设备费。这是本人从办清华大学以来一贯的政策。
关于学校事务行政,亦属重要。现在可以提出三点来说:
第一,是厉行节约,特别是注重在行政费之缩减。要拿公家的浪用,来做自己的人情,是很容易的事。一旦节约起来,一定会引起多少不快之感。这点我是不暇多顾的,要向大家预先说明。
第二,是要力持廉洁。我现正预备确立全校的会计制度,使任何人无从作弊,并且要使任何主管者也无从作弊。本校的经费,行政院允许极力维持,将来无论如何,我个人总始终愿与全校教职员同甘苦。大家养成廉俭的风气,以为全国倡。
第三,是要增加效能。过去人员过多,办事效能并不见高。我们以后预备少用人,多做事,总希望从合理化的事务管理中,获得最大的行政效能。使每一个人员能尽最大的努力,每一文经费获得最经济的使用。
本人自九月五日方才视事,不及一月,而十月三日即已开学,十一日已全校上课。在此仓卒时间,自有种种事实上的困难,许多事未能尽如外人和本人的愿望。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苦痛,希望大家能够有同情的谅解。不过居然能全部整齐开学上课,也是件不容易而可以欣幸的事。希望全校的努力把中大这个重要的学术机关,一天一天的引上发展的轨道,以从事于有机体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创造。我们正当着民族生死的关头,开始我们的工作,所以更要认清我们的使命,时刻把民族的存亡一个念头存在胸中,成为一种内心的推动力,由不断的努力中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以完成复兴中国民族的伟大事业。这是本人一种热烈而诚恳的希望。
《国立中央大学日刊》1932年10月20日
中央大学呈报变通整理院系原案试办经过请将社会学组、化学工程组恢复系称并恢复园艺、蚕桑两系( 1933年7月6日 )
呈为呈报变通整理院系原案试办经过,请将文学院之社会学组、工学院之化学工程组恢复系称,并恢复农学院原有园艺、蚕桑两系,仰祈鉴核示遵事。
窃家伦去年奉命到校视事之后,即经体察校内实情与社会需要,审慎考虑,呈请钧部将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之整理院系原案酌予变通办理,经奉钧部第8390号训令,转奉行政院第2818号指令准予试办在案。现在已将一载,试办结果,尚属圆满。对于整委会之整理原则、本校之历史实情,与夫社会之实际需要,尚能兼顾进行,亦颇顺利。惟文学院之社会学组及工学院之化学工程组,未能正式成系,于发展上颇多窒碍。又农学院现有四系,学科分配方面,亦觉偏颇。似应将原有园艺、蚕桑两系,予以恢复,以应事实及学科上之需求。谨将所有事实及缘由为钧部详陈之。
一、本校文学院原设有社会学系,已历五载。去年经整理委员会议决,取销其科目,并入哲学系。当以该系学生人数较哲学系多至三倍有余,未便以多就少。且两种学科性质不同,亦不能并而为一。当经呈准钧部,暂设社会学组,直隶于文学院。惟查该社会学组师资课程,均尚充实,在文学院中与其他各系并无轩轾。且现在国立大学中,除广州中山大学外,仅有属校设社会学专门课程。当此社会思想尨杂纷乱之时,属校位在首都,对于纯正之社会学研究,似应予以适当之提倡。况我民族文化与社会组织之特性,向无专门科系从事探讨,该社会学组课程,颇注重此项研究,提倡民族文化,以启示民族发展之途径,亦正党国之所急需。为此拟请自下学年起将文学院社会学组正式恢复为社会学系,以应需要。
二、工学院原设之化学工程科,经整理委员会议决,并入理学院化学系。当以其功课性质属于工程者较多,亦经呈准暂在工学院设化学工程组,由工学院院长兼管。查本校工学院关于化工设备,本有相当规模。一年以来,又应教学上之需要,添置不少。当此全国厉行建设时期,化学工程,需要最急。而国防上需助于化学工程者尤为迫切。国内学校在此方面谋发展者,尚属仅见,本校自应特设专系,肩此重任。拟请自下学年起,将工学院之化学工程组正式改为化学工程系,以应国家社会之需要。
三、农学院原设农艺垦殖、畜牧兽医、蚕桑、森林、园艺、农业化学六科。去年呈准钧部,变通整理委员会原案,改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化学四系。惟原有之园艺、蚕桑两科,亦属办理有年,设备、师资均有相当基础。而学生人数,亦复不少。其学科性质,又与其他四系不能合并。故本学年内名义虽经取消,实际仍继续维持。且查我国年来,因农村衰微,生产落后,农产品不能应国内之需求,故每年向国外购进之花木果品,为数极多。而本国出产,不仅在数量上不足,在质量上又确属不逮。为复兴农村、挽回利权计,园艺一科,实未容忽视。至于蚕丝,乃我国主要出产部门,向为出口大宗。现受国际竞争,遂至一落千丈,尤应急起直追,以图挽救。本校农学院,既有此项设备与师资,而事实上已往一年,园艺、蚕桑两系功课,亦均照开。则添办该两系,在理论上固属需要,事实上亦无困难。拟请自下学年起,将农学院原有之园艺系、蚕桑两科恢复,改称园艺系及蚕桑系。
上述各点,均悉根据试办结果,考察各方情形,经提交校务会议讨论,认为确属需要者。理合备文呈请鉴核备案,实为公便。谨呈
教育部部长王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派员视察中央大学的训令( 1935年5月10日 )
教育部训令 第5997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
该校曾经本部派员视察,据送报告,经详加审核。近年以来,该校校务殊多整顿,如设备建筑之增添,入学考试之严格,多数院系课程之整理,校务行政之改善,均系成绩之表现。惟下列各端,尚须厉行改进。
一、教职员人数太多,应极力裁减。
(1)该校教员共达360人,就中文、法两院教授、讲师尤形过多。各院系助教118人,显逾需要,化学、物理、心理等系尤甚。凡此,均应于下年度力减。又聘任助教,应以人才为标准,不宜偏重本校出身之条件。
(2)该校职员达191人,殊逾实际需要,图书馆亦然,均应裁减。工役校警人数过多,亦应减少。
二、该校会计制度暨学校购置手续,均尚严密。惟各院系加添设备,分割太甚,不免有重复之弊。嗣后各种仪器,自应由校统筹购置,并由各院系共同应用。又各农场之生产收入,应全部划归大学会计直接管辖,不应由有关各系自行支配。
三、该校课程,近虽逐渐改善,然各院中往往有少数必修或选修课目,修习之学生极少。实则此种课目,尽可隔年一开,或采其他适当之办法,以节经费。
四、该校上课暨考试之纪律,仍须力求改进。该校社会学系、政治学系、体育科以及农学院各系学生,缺课者仍多,尤应严行考核,力予矫正。各院考试,并应由考试委员会共同严厉执行。
五、该校科学设备,年有增益,颇有规模。惟工学院土木系之水力试验、机械系之汽机试验等设备,尚须添置。理学院化学系设备之管理,应求集中,煤气机亦宜设法加以利用。中外图书数量颇众,惟理工科整套专门杂志,尚须逐渐添购,以济研究参考之需。
六、该校农学院农场过于分散,应设法集中。其实验工作较少之场,可酌量裁并,以节开支,而利全院之发展。
七、该校学生风纪,已逐渐改善,学生宿舍之整理亦略著成绩。惟一部分宿舍仍有多数毕业生或校外人寄宿,既不便于管理,亦增学校开支,应即严行矫正。
八、附设实验学校教学训育均尚认真,殊用嘉慰。惟中小学合设一处,于教学管理诸多不便,宜酌量设法隔离施教,并与教育学院更求密切联络。中学部实验及运动场所不敷应用,应酌量补救。学生所缴各项费用,尚须酌予减少。
九、吾国医学人才至感缺乏,首都亦尚缺乏高等医学教育机关。该校应即添办医学院,于下年度开始招生,以应国家急需。该校经常费额达170余万元,为数殊巨。倘照以上一、二、三暨六、七等项之指示力事撙节,即可节出相当之数,供医学院经常支出之用。其设备及师资等事,自可与中央卫生行政机关暨其所属医院取得必要之联络,应即遵照迅行着手办理。
以上各端,仰切实遵办,并从速具报备核。至该校组织,前经定有整理期间之特殊规制,今后应如何恢复正常组织之处,仰根据实际情形,一并拟具意见,以凭核定。此令。
中央大学档案
教育部关于中央大学校务改进要点的训令( 1936年 )
教育部训令 第9081号
令国立中央大学
该校曾经本部提示要点,令饬改进在案。查核此次视察报告,该校一年以来,图书仪器之添置,宿舍及实验场所之修建,考试纪律之整饬,分组训练之实施,均有相当进步。惟下列各点仍须厉行改进:
(一)经费支配:该校各院经费之分配颇多不当,亟应重行支配,以期切合须要。该校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经费均显然过巨,全校特别费数额并歉过大,均应断然减缩。医学院为新创学院,经费过少,下年度亟应特予增加,以谋设备与师资之充实。凡兹增减,务即确定各项经费概数,并于呈报时将支配情形详细叙列。
(二)学生名额:该校学生名额近年减少颇多。此虽由于过去种种事实,令(今)后务采适当方法,酌量扩充学生名额,以宏造就。
(三)教职员名额:该校教职员人数及兼任教员较之上年度,虽见减少,但各学院之教员人数仍多超过实际需要。且助教多至一百十九人,较前反有增加。凡此,仍应遵照前令,切实裁减。法学院各系及社会学系、地理学系、教育学系、卫生教育科所聘兼任教员尚嫌逾度,应再酌量改聘专任。职员除图书馆及行政各部略有裁减外,各院系增多于减,总数尚达一百八十二人。农学院各组职员、技术员、助理员共六十三人,比前增加九人。又该校校工、校警、技工人数亦□过多。统应分别斟酌实际需要,极力裁减。又凡已裁之教职员额,嗣后并应切实限制滥补。
(四)学系整理:该校文、法、农等学院有若干学系,如社会学系、哲学系、蚕桑系、园艺系等,或则学生甚少、教授及助教甚多,或则学生与师资两缺。为兼顾教学之需要与办理之经济起见,该校当将社会学系关于社会学原理之科目设于哲学系,而将社会学系暂行停设。该两系原有之教席,并应分予减设。蚕桑学系暂时毋庸单独成系,该系关于蚕桑学之科目,尽可暂设于园艺学系,或其他相关学系之内。
(五)课程整理:该校各院系所设课目,修习人数在三人以下,乃至一人者,共计八十四种。文学院学生仅七十六人,而所设课目,除共同必修课目外,达八十八种。凡此,均显然缺乏系统的编制,而不免犯因人设课之嫌。下年度该校对于课程一事:(1)应重行厘定各院、系、科课程,减少课目之数量,充实各项课目之内容。(2)必修课目可酌采隔年轮流开班之办法。选修课目之设置,应注意课目之性质,与各院系之经费负担能力。(3)各院系性质大致相同之课程,应酌量合并教授。教育学院教育学系课程,尤应力谋与文、理、法学院各系课程密切联络,俾增中等学校师资培养之实效。基本英文之课程与师资,亦应量加调整,以增教学效率。此外,体育科宜充分利用设备、师资,添设修业年限较短之专修科,以应中学体育师资之急需。
(六)仪器配□:该校各院系仪器设备,颇多重复,且有甲院设备超过需要,而乙院尚须另置情事。登记簿籍,亦欠完备,查考不易,均应设法改善。医学院所需显微镜、切片机、天平等仪器以及化学药品,应就理学院之生物系、化学系现在所有者匀拨使用。
(七)学校纪律:该校对于学生缺课之稽查与成绩之考核,较前均能认真。惟对于不守纪律、妨害校风之学生,仍应随时纠正,并于必要时严行裁制,以期逐渐造成笃学与敦品并重之校风。军训一项,并应妥订改进办法,呈部备核。
(八)医、农两院与校外联络:该校医学院应遵照前令,早日与中央卫生行政机关暨其所属医院取得切实联络,妥订合作办法,呈部备核。农学院之研究及推广工作以及设置学系等问题,应与金陵大学及中央农业实验所商订分工合作办法。
(九)研究所:该校农科研究所农艺部、理科研究所算学部既经奉令筹备,应积极举办,并开始酌招研究生。
以上各点,合行令仰切实遵办,并限于下年度开学时将办理情形具报。此令。
中央大学档案
罗家伦:中央大学之最近四年( 1936年7月1日 )
国立中央大学位处首都,其最近内部设置进展之状况,想为国人所注意。家伦于二十一年九月五日就职整理,于二十三年六月曾发表一简单报告,名曰《两年来之中央大学》。其实该篇所叙述者,名为两年,实则十九阅月中之事实。时光荏苒,忽又两年,兹复重行检讨,综复过去四年中之事实,扼要胪陈,其中小部分尚仍旧载,大部分均属新增。一以客观之现象与可稽之数字为衡,而不涉论断,更无有于铺张,更名曰《中央大学之最近四年》,以供关心大学教育者之参考。至于改进过程中之缺陷,自必甚多,尚祈社会贤达随时予以指导及教正。犹忆家伦奉命之时,尝曰,欲谋中央大学之重造,必循“安定”“充实”“发展”三时期以进。兹差幸安定充实,业见效功。本年以来,发展之现象,亦有事实以为证明。惟根基初树,艰巨在前,非得全国人士之协力维护与贤明政府之继续指导及扶持,断难毕竟全功。苟能叨国家安定繁荣之幸,则数年之后,中央大学当努力自期于无负于复兴民族事业之一部分也。兹陈梗概,以候教益。
一、院系之整理
本校原有文、理、法、教、工、农、医、商等八学院,文、理等六学院设于首都,医、商两学院设于上海。二十一年本校奉命改组,经行政院决定,将在沪之医、商两学院独立,本校遂存在京之六学院。家伦到校后,觉六院中系科设置,仍有整理之必要。乃斟酌整理委员会之决议及国家社会之需要,将繁复之教育社会系等从事归并,而将较切国家实际需要之学系,如工学院之化学工程系、农学院之园艺系等,予以恢复。计整理结果,尚分六院三十系科,至以后添设之医学院、牙医专科学校及机械特别研究班不计焉。文学院分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学系、史学系、社会学系五系;理学院分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学系、地理学系、生物学系六系;法学院分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三系;教育学院分教育学系、心理学系二系,艺术科、体育科、卫生教育科三科;工学院分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五系;农学院分农艺系、森林系、畜牧兽医系、农业化学系、园艺系、蚕桑系六系。此系自二十一年度至二十四年度之情形也。至二十五年度,则奉令将社会及蚕桑两系裁并,其一部分课程则并入他系开设。故前述六院,将为二十八系科所构成。但医学院所分科别,本处未及计入。又系科中有分组者,如艺术科分绘画、音乐两组,此处亦不备列。
二、院校之添设及扩充
1.添设医学院
政府鉴于我国医学人材至感缺乏及国立医学院之稀少,不能不在首都设立高等医学教育机关,特令本校添办医学院。本校亦深感医学教育对于民族健康及国防上之重要,于奉令后即经积极进行。惟政府并未拨发特定经费,本校不得不于原有之经常费内尽力撙节,以供该院经常支出及设备之用。二十四年度开始招生,正式成立。该院教室、实验室建筑,亦已落成。下年度新设备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物学及细菌学等六个实验室,以供二年级教学实验之用。同时与卫生署及南京市政府合作,办理卫生实验诊疗所,地址即在本校对面。一部分为本校校产,一部分为本校向荣德生先生捐赠之基地。计地产及新建筑之价值,约计四五万元。此项建筑现已动工,将来该院学生除在中央医院实习外,并可随时在该所实习。
2.添设牙医专科学校
政府决定于二十四年度内设立一国立牙医专科学校,以救济国民最普遍之齿牙病症。因本校设有医学院,即指定由本校主持办理。本校自奉到主办命令后,即经积极进行,于去年暑假本校招生时,该校亦同时招生,正式成立。所有各项课程,除与本校文、理、医等学院取得密切联络,并由各该学院分担各种基本科目外,关于该校专门科目,均分别聘请专家担任。复于寒假期内添办口腔卫生训练班,以造就初级实用人员,备将来各中小学办理口腔卫生之用。设备方面,该校成立一年以来,购置图书、仪器、模型、器械费用,已近十四万元。现正赶建牙医院,计划已定,即日兴工。落成后辅以购置各种最新设备,将成为国内唯一最完备最新式之牙医院。
3.添设机械特别研究班
摩托车研究与制造关系国防与重工业至巨,然国内尚缺乏专门教育及研究机关,于是本校于二十四年度添设机械特别研究班,招收大学机械工程及电机工程毕业生,从事训练与研究。并参考国外各大学对于此项工程专科办理情形,根据本国事实上之需要,拟定计划,建筑厂屋,现即附设于工学院内。现第一期学生已上课三学期,再有一学期即行毕业。此后仍当继续办理。
4.添设研究所算学及农艺两部
本校为提倡研究高深学术,并谋教员研究便利起见,特遵照教育部训令设置理科研究所算学部及农科研究所农艺部。该两研究所并未经政府特颁经费,完全由本校经常费内挹注。理科研究所算学部已于二十四年度开始招生,农科研究所农艺部已筹备就绪,二十五年度即可正式开办。
5.畜牧兽医系之事业扩充
本校因鉴于畜牧兽医为开发西北、复兴农村之要图,为应实际需求计,乃拟具发展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之具体实验计划,以促进此项研究。幸赖政府实际补助及美国洛氏基金会物质上之协助,现正积极进行。于新校址附近,已添建牧场房屋,并于二十五年度添招畜牧兽医专修科一班,以期培养该科实用人才。
6.实验学校之改进与发展
本校实验学校,原系专供教育实验研究而设。四年以前,高初中班级均不完备。嗣本校鉴于首都社会对于中小学之需要迫切,乃逐年加筹经费,设法扩充,现已成为班级完备自幼稚园以至高中之学校,学生人数已达千余,因是建筑设备方面,不得不随之加以扩充。四年来,添建雪耻楼一所,以为中学部教室及实验室之用,民族楼一所,以为小学部教室之用;均系于该校额定经费之外,特拨专款以充建筑费用者。设备方面,曾一次特拨专款7 000元,以充实其理化仪器,其他陆续设备不计焉。至大学经费,二十四年度一年之内拨给实验学校者,已达75 000余元。幸该校对于教学设计,悉心研究,良善学风亦已养成,故首都三届中学会考,成绩均数为最优,此亦本校差堪告慰者也。
三、建筑之增置
欲知本校增加建筑及设备之不易,当明了本校经济之状况。在十九年度以前,本校预算额为204万元,二十年度为192万元(均包括医、商两院经费,惟二十年度因国难稍有欠扣),至二十一年度仍为192万元之预算。嗣因医、商两院独立,除分去原有经费外,尚由本校增拨每年24 000元,以资补助。于是本校经费,减至每年实领161万元,每月向财政部实领134 166元,较之十九年度预算,年短43 000元,较之二十年度预算,亦尚短31 000元。然经费虽大为减少,而必要之建筑则年有增加,兹择其重要者,略顺序列举,至工程较小之建筑或局部之修缮,概从略焉。
惟于此有须声明者一点,即此项建筑,多系迫不及待者。或有以为本校校址既决定迁移郊外,何必再在原址增加建筑。不知本校新校舍,自现在起计划移建,恐至少尚须两三年,方能完成农、工、理三学院。而自二十一年秋开始建设之时至新校舍完成止,共计约六七年。在此六七年中,本校学术之进展,自不能保守或停顿。况有若干建设之将来用途,亦曾计算及之。且此项建设费均系由经常费项下节省而来,未得国家任何特别经费上之补助,或为关心学术事业者所乐许也。
1.加建图书馆,221 015元(其中钢书架值55 500元)
因本校原有图书馆、阅览室及书库容量均太小。新图书馆内,大阅览室凡二,计容五百六十人;分阅览室五,约容二百人。合阅览室及现有分图书室,总共约容一千人以上。较前容量,约大四倍,书库容量较前大一倍有半。
2.新建音乐教室,10 479元
此系就梅庵改建,为艺术科音乐组之用。
3.新建农学院种子室,17 266元
农学院收集各类品种多至数万,非有专门建筑储藏,无法研究。
4.新建农学院温室连设备,9 538元
农艺、园艺等研究事业所必需。
5.新建农学院新教室(昆虫研究室),9 785元
6.新建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森林系、蚕桑系、农产制造所应用房舍及各农场场屋,18 378元
7.新建农学院畜牧系公牛房,1 300元
8.新建畜牧系母牛房及牛床,4 300元
9.新建校门,5 355元
国民会议时旧校门拆毁,因全校观瞻所系,不能不改建。
10.新建实验学校雪耻楼,23 100元
11.新建学生宿舍两所,103 289元
本校为集中管理起见,将过去租赁之宿舍退租,另于旧第五宿舍原址新建学生宿舍两所,足容数百人,由本校建筑系教授设计监造,现本校大部分学生均住宿于此。
12.新建机械特别研究班工厂及风洞室,11 810元
13.新建电信实验室,4 800元
14.新建生物系植物研究室及暖气装置,1 895元
15.新建水力实验室,6 200元
16.新建森林系化验室,1 100元
17.新建医学院,42 000元
18.新建畜牧系冷气间,5 000元
19.新建实验学校民族楼,12 000元
内有4 500元系该校经常费节省所余。
20.新建钢琴练习室,1 000元
21.新建宿舍储藏室,3 000元
22.添建球场,1 200元
23.重修生物馆,13 700元
原有生物馆建筑太坏,损毁不堪,地下积水恒二三尺,不能不彻底重修。
24.工学院加盖新教室、工厂及肥皂厂,6 790元
25.重修及加建教育学院(南高院)之教室及实验室,14 530元
此为本校最旧之建筑,不能不彻底重修,惟钟楼因恐牵涉他部未及修理。
26.重修法学院(东南院),7 700元
27.重修教习房,5 785元
此亦系本校最早建筑,破旧不堪,不能不加修理。
28.重修学生宿舍,4 739元
此房虽系民国十八年所建,然基础及工料甚坏,只得修理。
29.重修学生宿舍之南舍,10 230元
30.修改旧第一宿舍为女生宿舍,7 000元
女生宿舍原系租用民房,现将旧第一宿舍修改作女生宿舍,使全部女生住宿校内以便管理。
以上不过举其较大及所费较多者而言,总计自二十一年九月至二十三年六月,为数已达368 160元之巨。其余尚有较小建筑及兴修工程,未能一一列举,约计亦有66 849元之多。自二十三年七月至现在,建筑费总计达211 624元。其余尚有较小建筑及修缮,如添建化工实验室之类,此处均未列入者,约计7 900余元。至于大礼堂建筑完工后未及付清之款,以及座位设置之款,亦经付出14 455元。故在此四年之内,关于建筑方面实付之款,总计668 988元。关于一切较重要之建筑,均聘请教授组织工务委员会主持,以凭公同决定,而臻完善。
四、图书仪器之积极扩充
学校设备,除学术建筑外,自以图书仪器为大宗。现在采取之政策,即在极力节省行政费,以供前项设备之扩充。因此系学术教科及研究上之策源,不可须臾忽视者也。考察以前,此项设备费,列置虽多,但有一年内图书仪器两项实支,一共不过36 582元之情形。家伦到校后,极力充实此项设备,即自二十年九月至二十三年六月,于22个月共付图书费165342元。又自二十四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底,实支图书费205 303元,计四年之内实支370 645元。新增图书:中文及日文书籍共48 265册,西文书19 570册;中文杂志266种,西文杂志186种,卷、册均不计及。中文书中善本极多,西文书中亦多较珍贵者。如:P.Geils-Didot: La Pein - ture decorative en France du 16th au 18th Siécle (系法国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之绘画,由散页装订成册);Paul Pelliot: Les grottes de Touen - Houang : Peintures et sculptures bouddbigues des époques des Wei , des T ’ ang eu des Song (此系敦煌石室魏唐宋佛像佛经,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四年间出版,六巨册,由散页装成);Arthur Pugin: Cothic Architecture (此系图样百余幅,说明英国古代建筑,由1821年至1838年原本拓成)。西文杂志种数甚多,其中尤以补足二十年度所缺最大部分之西文杂志,使人感觉负担上之困难。然最可乐道者,则在此短期内,购齐西文全部杂志计三十余种。如 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 ,自1826年以至现在,计110年; Justus Liebig ’ s Annalen der Chemie ,自1832年至现在,计105年; Petermanns Mitttilungen ,自1855年以至现在,计82年; Mathematische Annalen ,B.1-112,自1869年以至现在,计68年; Geographisches Jahrbuch ,自1866年至1931年,计66年; Berichte der Deutschen Botanischen Gesellschaft ,自1883年以至现在,计54年; Acta Mathematical , Vol . 1 - 66 ,自1882年以至现在,计55年; Berichte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 Vol . 1 - 85 ,自1873年以至现在,计64年;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 Vol . 1 - 58 ,自1878年以至现在,计59年; Transactio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Vol . 1 - 39 ,自1900年以至现在,计37年; HarvardLaw Review , Vol . 1 - 49 ,自1887年以至现在,计50年;均已买齐。其中贵者,价值在六七千元一套,但为研究计,不惜巨资以购得之。
至于仪器一项,自二十一年九月至二十三年六月,实支246 819元。自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六月,实支589 578元。其化学药品等列入消耗项下者,概未计入。故四年实支仪器费达836 397元。
总计图书、仪器费两项,四年内实支数已达1 207 042元。合计建筑及图书仪器设备费,四年内共1 876 030元。
五、厉行减政、节省行政经费以事建设
本校经费于改组后曾经减少,四年来并无增加,苟欲建设,自非裁减人员,节省行政经费不可。经四年之努力,亦不无微效可观。计二十四年度职员人数,较十八年度减少76人,较十九年度减少72人。(以前之医、商两学院职员人数均已除去不计,而现在之医学院及牙医专科学校职员均已列入)因二十四年再行减政,故较二十三年度实际上减少亦至13人。教员人数(包括教授、讲师、助教),则二十四年度较十八年度减少62人,较十九年度减少85人。至于行政费,则十八、十九两年度均甚难复核,数字甚难稽考。二十一年度改组后,曾大加减缩一次。自二十一年度至二十四年度,历年逐渐紧缩,亦稍有成效。计二十一年度行政费占总预算10.5%,二十二年度减至9.5%,二十三年度减至9%,二十四年度减至8%。此项结果,均从随时铢积而来。自二十一年度至二十三年度,本校未领特别经费而仍能稍有上列之建设者,未始非由此而来也。
六、整理课程
我国大学课程,往往名目繁多,缺乏有机体之组织。本校各院系爰分别重定教育方针,将课程重新组织,使必修选修课目,均有明确规定,不欲因人因事而变更。课程之核心既能形成,则教学之意义自可明了。此项工作幸赖各院长、系主任及教授之努力与协助,经长期讨论,届一年方大体完成。以后复随时参酌事实,加以修订,课程种类,多所删并,而内容方面,则竭力使其充实。
二十四年度本校添设医学院、牙医专科学校及机械特别研究班,其课程设置均系根据部颁标准、国外各大学各科系课程设置之情形与国内之实际需要,详为厘定。全校课程仍使之为有机体之联络。
七、集中学者,注重专任
学术本系专门事业,担任教授者,应专心从事。本校频年离乱,常感空虚。整理伊始,则极力挽留原有良好教授,而随时罗致专门学者。历年陆续添聘之教授、讲师为数颇多,现各院系师资,大致均已充实。今后自然随时留意,多方延揽,俾本校蔚为各种学术专门人才之总荟也。同时更标一凡可请其专任者决不请其兼任之原则,实施结果,颇著成效。以往本校兼任教员,最多时共达111人。家伦到校后,力事裁减。二十一年度共有兼任教员81人,二十二年度为80人,二十三年度减为75人,至二十四年度则仅有34人。此少数之兼任教员,均系某种特殊科学专家,系政府或其他学术机关所倚重,为本校所欲罗致而事实上有不可能者。得其一部分之精力时间,协助本校,自深感谢。二十五年度起,各年级齐全,课目增加,多由原有教师分别担任,其热心尤可钦佩。
八、注重训育
1.设置训导委员会
年来国内大学教育,大都侧重于知识之灌输,而忽视学生品性之陶养。本校有鉴及此,力矫斯失。平时对于学生课外活动及其日常生活,时时予以适当之指导。四年以来,赖各教授之教导有方与学生之奋发自爱,校风丕变,校誉渐增。为统一训导方针起见,于去年九月间复设置训导委员会,统筹一切训导事宜,厘定各种训导规程,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评定学生成绩,审议学生奖惩,辅导军事管理等事项,统由该会主持办理,使学生知识之探求与人格之修养,以及团体生活之习惯,得为平衡之发展,藉以养成良好之学风与健全之公民。
2.实行军事管理
本校为养成学生生活军队化、行动纪律化、精神团体化起见,自二十四年度起实行军事管理。凡一年级现受训学生,均穿着制服,受军事管理。并经制定军事管理规程,组织军事管理处,设置训导委员会及大队部,办理一切教导管理及训导事宜。
3.整理学生宿舍
本校学生宿舍,过去大部分系租用民房,致散处各方,管理上至感不便,且时有非本校学生混入住宿,不特有违校规,亦且增加学校开支,妨碍公共秩序。本校有鉴及此,认为整理宿舍,实系刻不容缓。乃于经济状况极端困难中,犹勉筹巨款,建筑较大宿舍二所,将过去租赁之房屋全部退租,使一部分学生集中于校内第一宿舍,女生则集中于校内女生宿舍,至大部分则集中于新建之宿舍,均按人编室,以便学校易于管理,学生便于自修。经此次整理之后,不特管理方便,宿舍顿呈整齐划一之规模,而且使多年来为社会指摘、政府顾念之非在校学生在宿舍居留问题,得以全部解决。
九、扩大校产面积
四年来,校产面积亦有重大之增加。承江苏省政府之盛意,议决将近郊乌龙、幕府两山林场,拨赠本校。计乌龙山面积7 700余亩,幕府山面积6 000余亩,合计13 700余亩。又在昆山、江浦两县购地扩充农场,共118亩。并在校本部附近,增购教职员第六宿舍一所,计费11 804元(此系二十一年底所购,为时尚在决定建设新校址以前)。最近给价收买新校址约共5 000余亩。此增置校产之大概情形也。
十、集中学院地点,俾资观摩便利
以前各学院办公、授课及研究地点,均极散漫。有同院各系分在不同地点者,更有一系之中,各课分在各处讲授及实验者。几经筹划,现在较为集中。兹以中山院为文学院,科学馆为理学院本部,东南院为法学院,南高院为教育学院本部,新教室为工学院本部,农学院本系集中三牌楼,自无变更。
十一、集中行政机关,俾增办公效率
以前行政各处办公地点,极为星散,接洽不便,监督难周。兹将大礼堂两翼,重加间隔,妥为布置,将学校行政机关悉数迁入。时间既能节省,效率自可较增。
十二、改革会计制度
学校经济之监督考核,端赖会计制度。本校积习相因,会计制度漫无成法,流弊所及,甚至人人可以代卖公物、代买公物,而无从加以限制。爰聘会计师三人,妥立会计制度,于二十一年秋颁布施行,其时尚在政府制定会计条例以前。务使一切账目条分缕析,随时可查,随时可缴。并确定庶务手续,公开标准物价,留存物品样件,以便随时稽核。
十三、维持发薪定期,力求教职员生活安定
四年以来,幸蒙政府维护,教育经费得无亏欠。然遇热河、闽变诸危难时期,本校亦屡呈捉襟见肘之现象。但无论如何,均曾维持规定发薪时期,不肯移后一日,以维持教职员生活之安定。
十四、整理债务
本校旧债,拖积甚深,有远在东南大学时代者。在此期间,力事整理,并组织委员会复核证件,计先后归还,共97 899.22元。至无力清理者,只得从缓。惟本任内一切购置,采取先有准备而后定购政策,故从无拖欠情事。国外信用,已渐恢复。
十五、设置奖学金及公费免费学额
为鼓励学生学业及救济贫寒学生起见,自二十一年度起,每学期设置奖学金额约70名,即每学年140名,每名每学期50元,由教授组织委员会,公开评核,奖励成绩优良学生。自二十五年度起,遵奉部令废止奖学金制,改设公费免费学额。公费生定为20名至28名,免费生50名至70名。
十六、提高入学标准,注意学校试验
大学教育本应重质而不重量,且必须如此,方能提高程度,发展学术。故自二十二年度以至现在,每届入学试验均延聘教授担任考试委员,认真办理,杜绝一切请托弊端,使程度趋于整齐。但每届新生人数,均年有增加。至于在校各项试验,除毕业考试遵部令另行组织委员会,延聘校内外学者会同主持外,其余各项试验均由教授认真办理。平日试验,如英文、算学等项必修课目,均取会考制,以期严格。故一般功课,愈趋认真。
十七、提高研究,鼓励学术刊物
凡教授之有志趣从事专门研究者,苟属力所能及,莫不勉为设备,并欲得其研究结果,为之刊布,以谋国际学术界对于本校之重视。四年来计发行丛刊四种:《文艺丛刊》《教育丛刊》及《农学丛刊》,均已各出至三卷一期;《社会科学丛刊》出至二卷二期。又有科学报告及其他学术研究报告10余种。其中有译为德文及英文者,均得国际学术界之称许。此虽系初步之效果,但将来必有继续发扬光大之一日也。
十八、力谋与学术机关合作,并与国家及社会事业打成一片
四年以来,凡国家及社会应兴事业,本校力能协助者,莫不惟力是视,协力进行。如代导淮委员会分析淮河流域土壤;协助参谋机关调查四川石油;为首都要塞担任造林;派员至云南边界调查生物;与资源委员会合组滇边地理考察团;与全国经济委员会合办植棉训练班;与中央棉业改进所合办江浦植物指导所;为江宁自治实验县调查全县地质,改良蚕种、麦种,设计电力灌溉,并协助其办理试验乡农业改良事业;会同昆山县政府办理除螟工作;与江、浙、皖、汴、湘、川等省县地方农业试验机关合办水稻、麦、棉、杂粮各种试验凡20余处;与卫生署南京市政府合作办理卫生诊疗所及卫生实验事务;与实业部合作编撰《中国经济统计》;与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合作举行水工试验;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调查全国中学英文教材;为全国儿童年实施委员会办理儿童问题咨询处等事业;均系历历可数者。且校内教育实验所及经济资料室、行政研究资料室等之设置,亦均系训练学生,为研究当今实际问题之准备,以求国立大学教育对于国计民生稍有裨益者也。
惟本校现校址逼处都市中心,四面环街,其所包面积,不过200余亩。湫隘逼窄,实无发展余地,致农学院与校本部分离,教学设备,极不经济。各农事试验场又分散各地,与各系不在一处,于试验研究方面尤多困难。同时工学院亟待添建之各项实验工厂,尤以机械特别研究班之实验工厂,均需要广大面积。医学院之病理解剖、临症等项设备,亦无地可容,致难进行。至于教职员、学生之住宿问题,尤须予以相当之解决,以安教学者之身心。凡此,均系事实之迫切需要,而不容迟延者也。至于杂处市井,不适于养成高尚淳朴之学风,则理至明显,毋庸更赘者矣。
此事幸邀政府赞许,业经决定。现正积极进行,先将需要设备地方最急之工、农、理三学院扩充改建,以副中央提倡实科教育之本旨,而应国家当前迫切之要求。况现在农学院院址已被新辟之福建、察哈尔、黑龙江等路横贯与割裂。工学院特种设备及工厂,又急需扩充增置,此皆迫不及待之问题。幸新校址之地点,经多方勘测,决定在中华门外京建路上石子岗附近,业奉政府核准。该处北对紫金,南连牛首,东倚方山,登高西瞩,则大江在望。校内将来建筑之地,且有山陵环抱,小河前横,林木葱郁,风景极美,诚为研究学术之理想境地;而且仍在市区,离城不过三四公里,并非脱离都市,不过于都市之周围,谋一得以集中研究、充分设备、随时扩充之地址。且其交通便利,与首都之各文化学术机关,仍可收彼此合作之效。至于一切关于建筑设备,以及经费之保管支配等事项,已呈准教育部设立建筑设备委员会负责主持。其人选概由教育部核聘,并请校外机关有学识经验者参加指导,以昭慎重,而示大公。
以上所举,仅及大端,其余不完备之处仍多,尚乞贤达赐以指导与协助,非仅中央大学之幸已也。
《国立中央大学二四级毕业纪念刊》
《中央周报》1936年第432期